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全民阅读:缘起、进展及着力点

邬书林

1 全民阅读的缘起

1.1 联合国提出“世界读书日”

阅读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优秀的民族都有悠久的阅读传统,积累了丰富的阅读经验。不过,把“全民阅读”作为重要概念提出的时间并不长。

1995年联合国把每年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提出“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不管是贫困还是富有,不管是健康还是疾病,都能读到书”。之所以选择这一天,是因为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在4月23日出生或逝世,如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在讨论设立“世界读书日”的过程中,俄罗斯和东欧学者提出把保护知识产权和阅读打通,该建议被采纳,因此“世界读书日”和“世界版权日”是同一天。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联合国设立了“世界版权日”,中国就要响应。当时新闻出版总署是版权的责任部门,于是开展版权宣传。在宣传版权的过程中认识到阅读与版权同样重要,这是新闻出版总署推动全民阅读的原因之一。

1.2 深圳率先开展广泛的阅读活动

联合国1995年设立“世界读书日”,深圳1996年就把市民阅读作为重点文化工作,迄今从未间断。2005年新闻出版总署在深圳调研,深圳市委宣传部的负责同志希望中央有关部门重视阅读工作,在全国开展阅读活动。新闻出版总署党组经过研究,决定把推动全民阅读活动作为2006年度的重点工作;同时向中央有关部门报告,希望在全国开展全民阅读活动。2006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文化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妇联等10多个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2009年经中央领导同志批准,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文化部、教育部等在深圳联合召开全民阅读工作经验交流会。

2 全民阅读的主要进展

2.1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把“全民阅读”写进全会决议,倡导“全民阅读”,并将其作为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的工作来推动。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强调倡导“全民阅读”。近5年来,历届政府工作报告都把倡导“全民阅读”作为国务院的工作进行部署,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大力推动全民阅读”。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领导干部要带头“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2.2 以立法保障公民的阅读权利

2013年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出版界、文化界、教育界、科技界100多名政协委员联合署名,提出把全民阅读作为国家战略的议案,通过立法保障公民的阅读权利,引起重视。近期将有3部涉及阅读的法律法规出台和实施:一是已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把阅读作为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作为落实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定下来,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法律史上是开天辟地的大事。阅读关乎国家富强、家庭幸福、个人成长,阅读是伴随公民终生的最基本的文化权益之一,《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把国家、社会在阅读方面的责任写清楚至关紧要。二是《公共图书馆法(征求意见稿)》,2017年4月由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已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图书馆界在全民阅读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图书馆是全民阅读的重要场所,《公共图书馆法》的出台对建设阅读场所、提高阅读水平、推动阅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2017年3~6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开向全社会征求意见,经修改后正在报请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实施。《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明确了全民阅读的意义,规定了各级政府在全民阅读中的责任,强调了学校在全民阅读中的作用。此前江苏、深圳、湖北、辽宁等地已完成地方全民阅读的立法。

2.3 全民阅读活动贯穿全年

从2006年至今,全民阅读活动基本全年不断线:每年春节,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北京火车站向农民工免费发放 1 个小书包、2本书、1支笔,带回家过年,营造阅读氛围;在“世界读书日”推荐年度好书,中央电视台一台在黄金时间用讲故事的方式,把上一年销售比较好、影响比较大、有文化价值的书,经专家学者评审后向社会推荐,每年 30 本左右;“六一国际儿童节”向少年儿童推荐100本优秀少儿读物,特别是我国原创少儿图书;每年8月在北京举办中国国际图书博览会,向世界出版界介绍中国好书,引进世界上的好书,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图书博览会;岁末年初,经网民投票与专家评审,推荐大众喜爱的图书50种。近10年江苏、上海、深圳等地每年举办书展,倡导全民阅读的活动有数百场;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书香活动,有3000多个,如广东的“南国书香节”、新疆的“天山书香节”、北京的“图书阅读季”。

2.4 阅读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近年图书馆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县以上公共图书馆和乡镇图书室建设稳步推进。2006年新闻出版总署在提出“全民阅读”的同时,提出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在每个村建一个小的图书馆或者阅览室,放3000种图书、100种期刊、《人民日报》等10多种报纸和1台电脑,旨在解决农村阅读场所问题。目前全国已建成60多万个农家书屋。

2.5 青少年阅读受到各方重视

提高全民阅读水平,要从娃娃抓起,抓好青少年阅读是提升阅读水平的关键。经过多年努力,青少年阅读受到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从出版看,每年新出和再版的少儿读物达5.8万多种,少儿图书市场占有率从15年前的13%左右提升至20%,市场上能购买到的少儿读物近15万种。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提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阅读水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养成阅读习惯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全民阅读”从提出到现在仅仅10多年,目前阅读设施虽有改善,但水平还不高,而对阅读重要性的认识和阅读规律的研究也有待深入。

3 吸收古今中外的阅读经验

要提高“全民阅读”水平,需认真研究和自觉吸收古今中外的阅读经验。比如,需要从理论上讲清楚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而读书?如何按照科学规律,从儿童开始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技能?在互联网时代,如何使传统纸本阅读与数字阅读相得益彰?下面就这些问题谈点看法。

3.1 为什么要读书?

为什么要读书?这是首先要回答清楚的重大问题,实际上古今中外的先贤、智者也都做过描述。雨果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培根说:“读书是塑造完全的人格。”我比较喜欢赫尔岑的一段话:“书和人类是一起成长起来的,一切震撼智慧的学说,一切打动心灵的热情,都在书中形成结晶,书本中记述了人类生活的宏大规模的自由,记述了叫作世界史的宏伟自传。”这些关于阅读重要性的生动、富于哲理的名言对推广阅读十分重要。但我认为从哲学上讲清楚为什么要读书,讲得最好的是宋代的朱熹。朱熹在《朱子语类》中有两卷专门谈读书,即《读书法上》《读书法下》。过去对朱熹的阅读的认识往往关注读书方法,即朱子六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当然重要,也有用。实际上朱熹最大的贡献是从理论上讲清楚了为什么要读书的问题。朱熹在《读书法上》开篇写道:“读书已是第二义。盖人生道理合下完具,所以要读书者,盖是未曾经历见许多,圣人是经历见得许多,所以写在册上与人看。而今读书,只是要见得许多道理。及理会得了,又皆是自家合下元有底,不是外面旋添得来。”在他看来,读书是第二要义,第一要义是人生经历,但人生经历有限,不可能事事经历,而圣人们是经历过的,把自己经过实践的东西写在书上让人看,我们读经典,是把圣人从实践升华成理论层面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样来理解阅读,在哲学层面就更加完善,也可以更好地了解阅读的学术价值。

3.2 为什么而读书?

欧阳修认为:“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他把三者的关系在理论层面讲得很清楚。程颐指出:“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朱熹关于读书要“明德明理明志”的观点是值得今天重视的。不过,从理论上把为什么而读书分析得最好的是马克思,他在讲到中国几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时,有一段很精彩的话:“火药把骑士制度炸得粉碎;指南针开辟了世界市场,使殖民地成为可能;印刷成为新教的工具,成为思想创新的必要前提,是推动社会进步最强大的杠杆。”

3.3 如何按阅读规律把全民阅读引向深入?

要搞好阅读,国际经验值得借鉴。比如,如何在0—3岁培养阅读兴趣?如何在3—7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何在中小学阶段掌握阅读技能与方法?如何在大学阶段提高阅读水平,造就“大家”培养读书“种子”?国外在这些问题上做了大量研究,我们要进行借鉴,并根据国情消化吸收。

3.4 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如何相得益彰?

传统阅读和数字阅读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既要抓好传统阅读,也要搞好数字阅读。数字技术使人类能够更好地加工、传播信息和知识,可以用较少的时间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识。研究表明,数字阅读使科研人员阅读的学术期刊增加2倍,获取的信息和知识量提高25%。今后需要特别重视人工智能对阅读的促进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要学习和掌握知识,特别是欣赏性阅读,纸书仍然很重要,不可或缺。我们生活在幸福的阅读时代,仍需要研究:根据不同人群、不同阅读目的,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在什么环境下用纸本阅读,什么环境下用数字阅读;获取哪些知识要用数字阅读或进行纸本阅读。总而言之,跟上时代步伐,阅读才会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摘自《图书馆论坛》2017年第11期,原题为《吸收古今中外经验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在2017年“华夏阅读论坛”上的主旨报吿》)

(《新华文摘》2018年第2期) Fabr9Fwrh/pFKaMp6tNH+eq7u6Y1b9uEc7Vr25ymo/kT7fItgzqu+Qsm5uaD4+u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