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中的诸多争议有待厘清

可重复性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特征。在相同条件下是否能得到相同的结果是判断研究结果是否可靠、经得起推敲的重要标准 。在心理健康领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研究,常常得出不一致的结果,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例如,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如何;出现焦虑症状的比例是多少;有百分之多少的青少年曾有过自杀意念;寄宿制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会带来哪些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哪些心理干预措施既操作性强,又不需要太多的时间经济的投入;对于某些青少年而言,何种类型的干预措施可有效缓解其心理问题。在这些相当重要的问题上,已有研究的结论往往并不令人满意,甚至常会让人迷惑,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理论研究难以转化为心理健康实践成果,指导实践的作用发挥不利。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现状结论不一

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是心理健康研究的起点。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尚未形成稳定、健全的人格,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加之外部社会转型阶段所产生的压力,往往经由家长和教师而转移到青少年的身上,使得他们面临巨大的学业压力。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描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那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现状是怎样的呢?

心理现象复杂多样,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学者们的结论也并不一致。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总体检出率的研究中,检出率的跨度较大,从2.28%到52%。张敏等对我国5省市的中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有52%的中学生存在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2013年《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报告》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20%左右 。丁文清等人的元分析发现,我国学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15.6% 。唐蕾的研究显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存在心理问题的中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23.80% 。陈丹等对我国10个城市的4 153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定,发现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26.3% 。北京城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在1985年、1993年和2003年分别为8.3%、10.9%和18.2%。

以抑郁这一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为例,研究结论不一致的现状可见一斑。抑郁通常与攻击性行为、问题行为、暴饮暴食和自杀等消极社会后果有着密切联系,不仅会影响青少年自身的正常发展,也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但是,青少年抑郁的检出率是多少,来自不同地区的研究却存在巨大差异。有学者对广东省3 186名7~12岁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抑郁症状的学生占比约为6% 。有学者调查了广州市5 365名学生,其中有735名被判断为有抑郁症状,占比13%,9个月之后,这些学生中仍有57%的人带有抑郁症状 。有学者对1 554名七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有483名学生被认为存在抑郁问题,检出率约为31%。一年后的重测结果显示,在435名有抑郁问题的有效被试中,有202名依然存在抑郁问题,占比约为46% 。张婉婉等学者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调查了安徽省霍邱县3所乡镇普通初级中学的1 417名初中生,结果发现抑郁症状的检出率约为66.7%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我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

导致以上矛盾结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详细界定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标准、统计口径和程度标准等。不同研究之间的标准、测量存在着重叠、交叉和重复,有时在检出的口径、尺度、标准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心理健康研究自身的复杂性,也意味着一线心理健康教育者不宜对学术成果直接拿来,还要进行批判性地整合。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纷繁复杂

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探讨了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使得这一领域的研究不断趋于成熟。现有实证研究考查了多种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风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数据获得方法、研究样本分布、所用统计方法的不同,许多实证类研究结果和结论呈现出了相当大的异质,存在结论不一(如性别、年级、自尊等)、因素间的关系零散不成系统、难以断定哪些因素的影响更大等问题,值得进一步改进。在种类繁多的影响因素中,什么样的因素作用更大?数据获得方法、调研样本数量、数据统计方法在其中所产生的影响究竟怎样,是否起到了调节作用?需要进一步厘清这些问题,方能更好地解答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者的困惑。

三、干预效果的孰优孰劣难以断定

可重复性是广受国际心理学界关注的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针对青少年的干预措施有很多,诸如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同伴教育、社会实践等许多方式,各类干预举措间的效果比较也是一个不容易评价的问题。一些干预举措是暂时的狂热还是持久的干预方案,需要对以往研究进行检验、梳理,增强教育干预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例如常见的运动疗法对心理健康的改善效果,就存在很多争议;瑜伽、正念等冥想训练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干预效果,也是争议不断。

许多理论研究对于指导日常教育实践乏力,给人留下了不可信、不可用的印象,一些教育者对许多心理学研究期刊上的论文看不懂,也没有兴趣。尤其是一些中小学教师甚至认为“现在的教育学理论文章读来让人昏昏欲睡。有时耐着性子读完一本书,却毫无收获”。专业期刊面向的是研究者,许多实践教师对一些具有理论深度的文章看不懂,重要原因在于对一些概念和术语不够熟悉,从而造成了阅读的障碍 。因此,理论研究的成果需要进一步转化,以便提高一线教师的接受度。 jT9/8IKwTNFaas9gabYK6JFMTH33wEXKJZvP9MoSpVnFxsHrgSa+4FuDIskkAeo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