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心理健康既是文明程度的风向标,也是社会发展的晴雨表。青少年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与其他年龄段相比,青少年有着自身的特殊性,身体发育“暴风骤雨”,心理发展却很不平衡,经常有教师称他们“刀枪不进,软硬不吃” 。我国有将近3.67亿的未成年人,其中有近2亿的中小学生 。数量庞大的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不仅影响自身的成长发展,而且事关整个家庭甚至国家的前途命运。守护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当今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2019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在10~19岁的群体中,正遭受心理健康问题折磨的约有20%,由心理健康问题造成的疾病伤害约有16% 。而近几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明显呈现出高发、上升趋势 。在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形势也不容乐观。我国14岁以下儿童有2.47亿 。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牵动着无数家庭的心。据2021年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我国青少年各种程度抑郁的检出率约为24.6%。处于中学阶段的儿童出现情绪不稳定等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最高,达到17.3%

为了更充分地保障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近年来党和政府密集颁布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类文件。201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2号)》强调:预防、治疗、康复并重,减少精神障碍的发生。2015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10部门联合颁布了《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强调“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2016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22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了“2020年,全民心理健康意识明显提高;2030年,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普遍提升”的基本目标。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10部委印发了《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12部门联合印发《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2021年双减政策的落地,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赢得了更多的校内时间;《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更是明确了家庭、家长在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022年教育部等5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 。笔者从教育部网站上检索题目中含有“心理”的公开文件共计1 240条,其中部令15条,部文179条。从1986年到2021年,逐年呈上升趋势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党和政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日趋重视。

心理健康教育是维护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议题。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我国中小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二十多年,并在广度、深度和力度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广度上,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涵盖了大中小学幼儿园,并且已经从早期的课堂教学与心理辅导,逐渐增加了危机预警干预、成长信息管理、课外活动等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从学校、家庭扩展到家校社协同。在深度上,无论是心理健康的实证研究,还是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推进方面,均有了显著增长,心理健康教育学者们产出了很多创新成果,有些已经提交给教育部门作政策咨询,有些已进入教师或学生教材 。心理健康教育也在慢慢深入,内容涉及学习心理、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情绪调节等方面,从形式走向了深层内涵,社会适应和生涯规划也受到更多重视。在力度上也不断加大,从2002年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经由2014年启动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争创计划”,再到2016年“心理健康教育”被纳入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中。不少学校配备了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近年来各个地方教育部门所招聘的心理健康教师数量也呈现出上升趋势。国家层面在比较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鼓励创新。国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总结全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并通过各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课程基地、活动评比等方式引领各地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省市活动开展既有统筹规划,也有各地特色。各个学校也越来越注重家庭、社区和学校资源的整合,以求共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发展

然而,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与教育工作仍有许多值得改进之处,任重而道远。在理论研究领域,通常同一问题的研究证据很多,但证据质量参差不齐,不一致的结论甚至相互对立的结论比比皆是,往往让实践者无所适从 。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的现状、影响因素和干预方案中,都存在着诸多争论和不一致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厘清。诸多实证研究结论不一致甚至相反,对实践的适用性有待提高。在实践领域,教育者往往无暇或无力采用最新证据,较少使用学术研究的成果,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着单打独斗、低水平重复的问题,形式还比较单一,主要依赖开设心理课程和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难度较大,教师往往缺少反思意识 。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低学段与高学段之间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存在诸多不平衡,在活动开展的丰富程度等方面差异较大。虽然学术与实践各有自己的逻辑规律,但是就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而言,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的脱节尤其需要引起重视 。许多理论研究成果不能为实践者所直接使用,往往被束之高阁,其服务教育实践的价值大打折扣,一线实践教育者较少使用学术成果作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依据。有学者将之比喻为1吨实践、1公斤理论与1克研究的关系 。如何将实证研究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统一起来——理论研究也要关注现实问题。遵循规范的学术研究,缓解心理健康实证研究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仍是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受循证医学的影响,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领域近年来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循证实践的重要变革 。循证实践主张谨慎地使用各种类型的证据进行教育实践,为将学术成果转化为教育成果提供可行的路径。许多领域都将循证实践视为服务实践的金标准,实践工作的开展应当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 。因此,无论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还是从循证实践的发展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循证实践有望成为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和缓解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的可能路径,教育领域迫切需要青少年心理健康循证研究来进一步提升教育实践的科学化与专业化水平,从而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sJwVJVlROadAx+LIHUfxWyvrDFxZ/trQ00cc7wvh6ij77bKhtc1RFH5fDNezYBN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