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特殊需要儿童的活动场所不仅仅局限于教室这个封闭的环境中,还有一系列的户外运动环境。幼儿园户外环境为特殊需要儿童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开放空间,吸引着特殊需要儿童相互观察、模仿、学习、游戏,彼此交流经验、分享情感。幼儿园户外环境鼓励并支持着特殊需要儿童的合作游戏、协同工作。在这样的合作性游戏氛围中,特殊需要儿童能够获得各种社交技能和社会行为,他们的情感、态度、自制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也得到发展。良好的户外环境能极大促进特殊需要儿童和普通幼儿的各种互动,支持普特幼儿共同发展。良好的学前融合教育户外环境需要具备以下五要素。
游戏材料是户外自主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持和满足特殊需要儿童游戏及学习需要的物质基础,有着独特的教育价值。材料摆放合理、分类分层明显,不仅有利于特殊需要儿童自主取放,还能保障他们取放材料过程的安全。因此,在器械材料收纳区域(如图3-10),应该做好标识标签。对于大多数孤独症儿童来说,定点定位做好特定的标识、标签可以帮助他们养成物品归位习惯以及情绪的稳定调控。视觉提示对于特殊需要儿童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支持,可以在户外材料区域地面画上方格或定位点来提示特殊需要儿童。
户外区域设置需要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安全、便捷。户外不比室内,在安全性、监督观察上来说都需要更多关注,由于空间开阔,许多设施可能具有潜在的危险,所以在环境创设上尤其要注意安全第一。在活动区域内,安置不同高矮的适合特殊需要儿童的扶手,护栏间隔不能小于9厘米或大于22厘米,以免卡住儿童的头、手、脚;器材的边角最好用泡沫或橡胶包裹;清除易绊倒儿童的障碍如石块、树桩及暴露在外的底座等;秋千等器材配置安全带等保护装置,安装到适合的高度;经常检修、保养,更新露天器材;有专职人员监督特殊需要的儿童活动情况,时时确保安全,及时采取措施以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在铺设户外地面时,使用有弹性、有厚度的橡胶保护材料,确保器械的周围有一定面积的延伸保护面。在户外游戏活动中,应考虑特殊需要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创设便捷的活动通道与区域场地。对于很多脑瘫或者走路不稳的特殊需要儿童,通往户外的过道上配备斜坡,以方便轮椅出入。
军军,5岁,中班脑瘫儿童。军军之前上幼儿园被老师劝退多次,因为他行动不便,需要老师一对一跟随并保护,并且需要父母一方到园陪同。军军高额的康复费用已让本不富裕的家庭支离破碎,更何况父母不上班去陪同。直到来到某融合幼儿园,一进门就能感受到幼儿园给予的物理支持,大厅的斜坡与楼梯可以方便军军进出,班级的特定座椅可以保障军军不摔跤……看到这些,军军妈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所幼儿园。
幼儿园应根据户外场地特点,统一规划布局,最大化合理利用空间,创设适合不同户外运动的环境,支持特殊需要儿童依据兴趣和需求自主选择,自主游戏。具体可以从地貌环境的多样性、区域划分的多样性等方面着手考虑,有地貌的变化:平地、斜面、阶梯、拱洞、坑洼区域等;有按运动类别侧重划分的不同区域:跑跳区、钻爬区、投掷区、球类等。从促进特殊需要儿童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幼儿园应该积极鼓励幼儿和泥土、沙土接触。尤其是在城市中,幼儿园在庭院中堆设自然的土坡、沙池,任由幼儿玩耍,不仅可以增加幼儿与自然接触的机会,而且起伏变化、富有立体感的庭院空间更容易安排多种游戏活动。
结合户外自然环境,创设多样性的户外场地:小山坡、山洞,过“独木桥”(绳索),野外过家家,沙水池,滚筒等,让特殊需要儿童在开放的游戏中与自然亲密接触,参与活动,培养特殊需要儿童敢于挑战、自信的意志品质。
户外环境设计要充分考虑不同阶段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需求和生理特点,游戏空间以开放性为主,也可有部分半封闭空间,以便于特殊需要儿童自由活动,同时也能调节特殊需要儿童长时间的室内学习生活的单一性,让特殊需要儿童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得到体能上的锻炼。
材料的投放是户外游戏成功开展的主要因素,是幼儿户外探究活动的保证。特殊需要儿童在使用材料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相关的知识和经验。教师在投放材料时,可参照如下两个原则。
户外场地的材料并不是一经投放就一成不变的,要及时进行材料调整。在此过程中,让特殊需要儿童亲自参与——用筐搬、用车运、一起抬,把材料摆放整齐。只有参与调整,特殊需要儿童才能明确什么材料在什么地方,玩时拿取就方便了。材料的摆放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幼儿游戏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对材料进行调整,直到合理为止。在户外游戏时,根据特殊需要儿童的实际情况,分层调整游戏材料,最大程度地帮助特殊需要儿童参与游戏活动。
圆圆,融合幼儿园大班孤独症儿童。圆圆相比班级其他幼儿,个头比较小,微胖。在大班体能大循环攀爬活动(如图3-16所示)时,其他幼儿轻松爬过,行走在平衡木上,圆圆显得尤为吃力。但是圆圆又很喜欢这类挑战性游戏,他具有孤独症儿童常见的刻板性,每次到这个活动时,一定要参与之后才离开。班级老师需要时时辅助圆圆参与活动,根本无暇顾及其他幼儿,怎么办呢?班级老师在体能教研活动时,将问题提出,教研组经过讨论协商,将活动调整为低中高三组不同难度的攀爬游戏,这样当圆圆到这项活动时,可以选择难度适宜的一组,老师们也能减少辅助。
图3-16 体能大循环器材
随着户外活动的不断深入,需要及时新增材料和调整场地,根据不同的户外活动场地幼儿游戏所需,增加相应的低结构材料,让每一个特殊需要儿童都有足够的材料可以支持游戏的开展。
1.一低:低结构材料
低结构材料无规定玩法、无具体形象特征,特殊需要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即时想法随意组合,并能够一物多用,低结构材料能够给予幼儿更大的创造空间,探索更多的想象。比如野外过家家,幼儿把树叶、小草当作菜,把树枝做铲子,在石头搭起的炒菜锅里炒菜;用软管、PVC管在沙池里引水修渠等。
2.两可:可移动、可组合材料
在特殊需要儿童手中,可移动、可组合的材料能够变化出多种不同的玩法。比如,长短不一的梯子、攀爬组合架、高低大小不同的凳子、滚筒,还有安全保护的垫子。每个区域的材料根据需要可以互通着玩,特殊需要儿童根据自身的游戏水平,选择材料;根据情景的需要,对材料进行不同的组合搭配,每天都有新的玩法。
3.三多:多种类、多数量、多层次材料
不同类别的丰富材料会为幼儿提供多样游戏选择,让特殊需要儿童的潜能得到充分展现。为了避免特殊需要儿童在游戏过程中争抢的行为,让他们专注投入游戏,投入数量充足的材料是前提。每一个特殊需要儿童的年龄不同、游戏水平不同、能力不同,投放长短不同的梯子、高矮不一的凳子、各类不同形状的积木等可以满足不同特殊需要儿童的游戏需要。
“一多、两可、三多”的游戏材料,可以帮助特殊需要儿童根据自己的游戏水平和兴趣需要开展活动,刺激感受器官,同时也能满足普通幼儿的活动需要和促进他们的技能发展。
豆豆,融合幼儿园大班,孤独症儿童。
新学期伊始,周一户外活动时,老师让班级幼儿将垫子搬过来玩“翻滚吧”的游戏活动。看着其他幼儿去材料超市搬东西,豆豆也连忙跟随去搬,大家玩得不亦乐乎。周二,基于幼儿对“翻滚吧”这一游戏活动的兴趣,以及部分幼儿滚出垫子外的情况,李老师继续让幼儿将垫子搬到活动场地。周三,幼儿刚到操场站好点,老师发现豆豆不见了,一名幼儿嚷嚷道:“豆豆在搬垫子!”保育员张老师连忙过去拉豆豆,豆豆怎么也不听,嘴里一直重复着“豆豆就要玩这个,豆豆就要玩这个……”尽管张老师解释再三,豆豆就是不听,甚至睡在地上打滚。看到此景,李老师临时调整教学活动,还是使用垫子,并引导所有幼儿创造性地一物多玩。除了常规平放垫子,玩出各种垫上动作以外,将垫子垒高叠放,玩出各种翻爬、跳的动作;相叠交叉,形成山坡状,提高垫上运动的难度……不同的玩法发展了幼儿不同的动作和运动能力。豆豆在垫子活动中表现得很出色,甚至还做起了“小老师”,他高兴极了。
特殊需要儿童的主动自发活动是有利于其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学习方式,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儿童天性以游戏为中心展开,因此,教师在户外活动中应扮演如下角色:
教师应在梳理特殊需要儿童以往活动状况、厘清特殊需要儿童的兴趣与愿望、洞察特殊需要儿童发展途径的基础上,对特殊需要儿童可能展开的活动做出预测,有计划地进行环境创设。但实际情况和教师的预测并非总是一致,因此为了满足特殊需要儿童拓展游戏、自主展开活动的需要,教师要根据特殊需要儿童活动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环境,使环境创设既具有计划性,又富有弹性。
教师应站在特殊需要儿童的立场上,通过特殊需要儿童的外在行为把握其内心想法、行动的意义,理解特殊需要儿童独特的感受方式、思考方式、交往方式和表现方式,根据每个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状况为他们设定各自的发展活动,并根据他们的需要给予适当的援助与指导。
尽管教师不勉强特殊需要儿童加入群体活动,但为了发挥群体的教育影响力,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能把每个特殊需要儿童的想法、活动连接起来的环境,帮助形成能促进特殊需要儿童参与群体活动,并在其中发展社会性。
教师对环境的情感、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特殊需要儿童。在户外活动中,教师不仅是环境的创设者,幼儿活动的照料者、援助者和指导者,也是幼儿的游戏伙伴。教师应用特殊需要儿童的眼光、充满童趣的心灵去感受、接触环境,和他们一起快乐游戏。
当然,在给特殊需要儿童更多自由空间的同时,应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重视安全教育。因为在特殊需要儿童的分散活动过程中,老师的视线不可能顾及每个特殊需要儿童,所以有必要对活动前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进行预测,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效地开展户外活动,帮助特殊需要儿童提高运动能力,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