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学前融合教育的室内环境创设

班级是特殊需要儿童每日生活起居、学习游戏的重要场所,幼儿园班级融合环境是学前融合教育环境创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室内空间环境主要指幼儿园主体建筑物内部的环境,包括门厅、走廊、过道、楼梯等室内公共部分和活动室、生活区、寝室、接待室等专用空间。各班级应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兴趣需要进行环境创设。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会说话。”在学前融合教育形态下的保教中,环境创设面向的是全体幼儿,所以既要考虑到普通儿童的发展,也要照顾到特殊需要儿童的需求。无论物理环境还是心理环境,精心布置的融合环境可以让特殊需要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与康复,在幼儿的生活、学习、游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幼儿园班级融合环境先由家长、幼儿、教师共同寻找活动材料,教师引导幼儿在教育活动中充分认识与操作,幼儿完成后教师可进行适当艺术加工,通过共同创设形成幼儿所喜爱的并可以互动的环境。幼儿园适宜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要有利于特殊需要儿童与普通幼儿共同成长,创设一个温馨舒适、安全卫生的融合环境,可以塑造特殊需要儿童的“三性”,即积极性、互动性和参与性。本节重点阐述幼儿园室内融合环境的创设,主要包括墙面与地面、走廊、区域活动角等物质环境的创设。

一、墙面与地面

幼儿园班级中的墙面环境是幼儿各类学习经验的印记,也是幼儿、教师及家长共同构建班级课程活动的轨迹。墙面环境作为“无声教材”,最能体现班级特色,它蕴含着教育信息,是幼儿观察、学习和表达的重要场所。一个有生命力的班级墙面环境,能随着班级课程的不断深入以及幼儿兴趣的变化、能力的增进而产生变化。教师在进行墙面与地面的融合环境创设时,不能单纯为了美观,而应在教育目标的指引下,从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需要出发,针对特殊需要儿童的身心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环境创设,把教育意图渗透在墙面环境之中,真正为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服务,要考虑其功能性、教育康复性、安全美观性。创设内容主要包括活动展示墙、沟通墙、一日常规墙、游戏操作墙、管理性墙面等,要统一规划,每个班级上位墙饰主要设置评价栏、主题介绍、幼儿作品等内容,以欣赏为主;下位墙饰以师幼互动为主,创设探索墙、互助墙、区域墙等,让幼儿操作。

(一)活动展示墙

活动展示墙(如图3-7所示)一般指幼儿园教室环境中根据班级开展的主题活动内容进行设计和布置的墙面。墙饰和主题活动要紧密联系在一起,并随着主题的推进和幼儿知识经验的增长进行动态调整,使幼儿通过墙饰对主题形成直观的感受,从而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主题式墙面环境创设的重点是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需求和兴趣爱好以及课程的目标和进展情况等方面综合考虑,寻找结合点和切入点,挖掘潜在的墙饰内容。它是最常见的墙面利用方式,主要为了记录和展示班级各类活动的开展过程,其中包括主题教学活动、游戏活动、节日活动、生活活动等。活动展示墙应体现儿童视角,重点展示儿童的兴趣、问题、探究过程、收获、成果等内容,而非教师设计和教学的内容。例如,在“团团圆圆过中秋”的墙面环境创设中,随着主题活动的开展,逐渐将相关的活动调查表、主题活动照片统一布置在墙面上,形成有逻辑的、连贯的主题展示,让包括特殊需要儿童在内的所有幼儿一目了然。

图3-7 活动展示墙

【案例3-3】
会“说话”的墙

最近分享完《小金鱼逃走了》绘本故事后,孤独症儿童瑞瑞和发展迟缓儿童佳佳会时不时地说“哎呀,小金鱼逃走了”“呀,又逃走了”“要逃到哪儿去呢”……为了促进特殊需要儿童语言水平的提高,班级老师将绘本打印、塑封挂在教室里,又邀请家长收集各种各样的小金鱼图片,将搜集来的图片资料张贴在上面。每次经过这里,小朋友们总喜欢停下来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老师还会与他们讲一讲。在不断坚持推动下,瑞瑞和佳佳每次经过墙面时,就会一页一页地看一看,并与老师讲述其中的内容,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二)沟通墙

沟通墙(如图3-8所示)主要为语言障碍的儿童创设,在特殊需要儿童语言能力尚无法满足生活、生理需求的情况下,可以为他们创设一面沟通墙,他们可以通过图片告知老师想做的事情或者需求。特殊需要儿童每天都会通过墙面这一载体获得大量信息,而利用活动室内外墙面与特殊需要儿童形成互动交流则是融合班级墙面环境创设的重要目的之一。要使互动产生,关键在于要将墙面成为可让特殊需要儿童自主探索、动手动脑思考的环境,从而积极引发和支持特殊需要儿童的游戏以及各种探索活动。例如,在生活技能方面,当有语言障碍的特殊需要儿童不能表达大便时,可以指着墙上的大便图片,告知老师他要去大便。在认知发展方面,可以创设“天气气象”的活动墙面时,将墙面上的月份牌、日期牌设计成可以灵活替换、移动的形式,并在墙面一角为特殊需要儿童提供记录纸和笔,让特殊需要儿童可以自主记录当日天气包括温度、阴晴等。此外,特殊需要儿童还可以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利用所提供的可供操作的记录工具,进行收集、记录、统计与分析等操作活动,发现不同季节的天气特征,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图3-8 沟通墙

(三)一日常规墙

一日常规墙(如图3-9所示)主要为了支持特殊需要儿童了解班级动态,参与班级常规管理,主要分为常规提示墙(一日活动流程、值日生公示等)和常规记录墙(入园签到、饮水情况等)。一日常规墙的制作需要符合特殊需要儿童的认知与发展水平,可适当渗入发展性经验。

图3-9 一日流程操作图

【案例3-4】
我的一天

某融合幼儿园大班有两名孤独症儿童。班级老师根据他们的情况,创设了一面结构化沟通墙,主要内容是班级一日生活作息,帮助他们适应班级生活。具体做法是:以特殊需要儿童参与活动为原型拍摄每个活动环节的照片,塑封好有序粘贴在墙面上,当特殊需要儿童完成一项活动时,就撕下照片。当一天结束后,值日生再将照片贴上去。

活动初期,特殊需要儿童很不愿意去执行,每次活动都需要老师一对一地拉着去撕下作息卡片。中期,老师为每一个特殊需要儿童建立一个小伙伴,由老师发出指令,同伴语言提示或者辅助特殊需要儿童撕下作息卡片。后期,为特殊需要儿童建立一群小伙伴,每一天由不同的小伙伴发出指令提示特殊需要儿童完成。三个月后,有一名特殊需要儿童可以自主完成并很好地适应班级生活,还收获了一群好朋友。

(四)游戏操作墙

游戏操作墙是支持特殊需要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和发展的墙面类型,由教师选择一定区域的墙面,根据特殊需要儿童不同的兴趣爱好规划设计。创设游戏操作墙时,教师要注意操作材料的投放,材料应具有分层性和可操作性,既有易有难,有多种玩法。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促进各种障碍类型的儿童愿意与材料互动,而且拓展了儿童游戏的空间。如“兔子家族和萝卜家族”的主题下,墙面可以增加“送小兔子回家”“小兔子拔萝卜”“小黄兔想拔6个白萝卜”等互动性游戏活动(如图3-10所示)。

图3-10 游戏操作墙

(五)管理性墙面

管理性墙面主要供成人阅读,是展现本班教学理念、教学成果、园所管理理念的载体,内容可包括园所管理制度、管理流程、教学目标、班级园所成果展示,也可以是本班特殊需要儿童或普通幼儿的过敏情况以及其他注意事项等。由于阅读者主要为成人,管理性墙面可以创设在教室中比较高的位置。

有生命力的班级墙面环境应是动态的,在动态生成的环境中,环境的创设应随着课程的开展不断地进行变化,使环境信息随着特殊需要儿童的兴趣、课程内容、季节更替、节日活动及主题活动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因此,教师应根据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丰富与深化墙面内容,从而不断优化特殊需要儿童的学习经验,使环境真正成为教育康复的载体,成为促进特殊需要儿童发展的有效手段。

(六)地面

“能说话”的学前融合教育环境不仅包括墙面内容墙面环境,地面环境创设得当、规划合理,也能成为一位隐形的“小老师”。地面环境的创设主要以提示为主,与班级环境创设的主色系相匹配。例如,班级里有孤独症儿童,可以根据他们具有视觉优势的特点,用不同标记标识出教室分区;生活区有明显的排队等待线、取杯喝水线;在寝室区地面粘贴小脚印,方便鞋子摆放,可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常规意识与生活习惯(如图3-11所示)。

图3-11 教室地面标识标签

二、走廊

走廊是家长和幼儿每天经过的地方,应当充分利用,让教师、幼儿与家长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幼儿园走廊环境是反映园所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幼儿园班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走廊环境的创设需要根据幼儿、教师、家长和社会的不同需求来进行,应当考虑幼儿的活动安全,认知、社会化发展,以及园所环境的视觉效果、园所文化的展现等方面。融合幼儿园的走廊环境创设内容要丰富多元,并且应融合共生,分层互动。

(一)内容丰富多元

在走廊环境的创设过程中,应根据特殊需要儿童与普通幼儿的认知水平、学习的兴趣点和内容来设计环境。例如,可以在小班走廊上摆放一些小乐器(如铃鼓、三角铁、串铃等),让幼儿有机会敲打乐器,感受不同乐器的声音;可以在大班走廊上张贴一些科学家的故事和成就(如瓦特发明蒸汽机、爱迪生发明电灯等),拓展幼儿的见识。还可以在走廊墙面上张贴一些小动物的形象,不同动物身上有不同的特性,如有的动物身上有柔软的毛皮,使幼儿通过观察动物的形象特征感知不同动物的区别……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来创设走廊环境,可以使普通幼儿和特殊需要儿童的认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

在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社会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幼儿园是特殊需要儿童正式步入社会的第一个场所,幼儿园阶段是他们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让特殊需要儿童适应和融入班级集体生活,与他人交流互动,走廊环境可以为特殊需要儿童的社会化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特殊需要儿童与家长每天都会经过走廊,了解、分享走廊中所呈现的内容。因此,我们应根据特殊需要儿童社会化发展的特点对走廊环境进行创设。例如,投放一些幼儿的照片,可以是和家人出去旅游的照片或参加幼儿园亲子活动的照片,也可以是幼儿平时在园的一些活动照片,让幼儿能够尝试着向爸爸妈妈介绍照片里自己的活动或平时在幼儿园的生活。还可以装饰一些班级最近进行的主题活动材料,如与主题相关的资料,主题活动中的作品展示等,通过环境呈现引导幼儿向爸爸妈妈讲述自己的在园表现。

班级走廊具有开放的特点,可以成为展现园所文化的平台。因此,走廊环境的创设还需要考虑幼儿园自身的特色,让他人能够通过环境直观感受到幼儿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例如,在一所以科学为特色的幼儿园中,走廊环境有关于动物皮毛的内容——用铃鼓制作乌龟的壳、用人造羽毛做成的鸭子、用人造皮毛做成的老虎等,让幼儿通过观看、触摸的方式感受不同动物的皮毛特点;还有火车的演变过程图——从最初的蒸汽式火车到如今的动车,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在融合特色幼儿园的走廊中,可以创设“融合教育角”,宣传融合教育知识,展示“融合小明星”等。

(二)融合共生,分层互动

班级外走廊环境创设遵循普特融合原则,其内容可以分为互动栏、家园共育栏、幼儿作品栏、融合共生栏等,在每一个栏目里都可以体现融合的身影。

互动栏是师幼之间、家长与幼儿之间互动的桥梁。我们可以将日期、月份、季节等抽象概念放在此处,又或者是晨间问候,当幼儿入园时,家长或者老师带着特殊需要儿童一起认识并动手调整或粘贴。对于特殊需要儿童来说,重复性的活动能尽快帮助他们认识这些抽象的概念。

幼儿作品栏,主要是呈现幼儿的一些作品,可以是自主完成或者合作完成的作品,也可以是以照片的形式呈现幼儿活动的精彩瞬间。作品展示墙主要为了展示各类活动中所形成的儿童作品,促进儿童间的交流与分享。作品展示墙应注意凸显儿童个性表达,给每一个儿童包括特殊需要儿童以展示作品的机会,也可以根据作品的不同特征,以不同形式进行展示。

融合共生栏(如图3-12、3-13所示),主要为其他幼儿科普各类特殊需要儿童的障碍类型及其行为表现,或者他们的生活点滴。如班级特殊需要儿童是盲童,可以增加触摸墙或是提示的抹布标识等;若是自闭症儿童,则增添结构化的内容,例如帮助特殊需要儿童了解一日作息等。

图3-12 融合宣传栏

图3-13 融合共生栏

每个班级外的走廊,都应充分利用。走廊宽敞可以创设区域游戏环境,走廊较窄的话可以展示主题活动墙和幼儿作品。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结合科学的教育理念,充分反映班级特色。“是孩子喜欢的,就是我们认为值得的环境创意。”是幼儿园教师进行环境创设时最朴实的话,是“以幼儿为本”的充分体现。

幼儿园走廊环境的创设对促进特殊需要儿童和谐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我们应该针对特殊需要儿童的年龄特点,以及幼儿园自身的园所文化特色,创设适宜的走廊环境,让幼儿园走廊环境的创设在安全、美观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三、区域活动角

特殊需要儿童认知、语言和生活自理能力有限,或感知觉失调,大多数都伴有情绪行为问题。教师除了调整课程环境,还应根据他们的障碍和能力特点以及兴趣爱好,合理利用幼儿园教室和走廊的空间,创设一个区域游戏环境,投放适合的活动材料,让每个空间角落都能成为特殊需要儿童活动和游戏的场地。那么,我们具体应该如何创设一个有效的学前融合教育的区域游戏角,帮助普通幼儿和特殊需要儿童共享资源、共同成长呢?

(一)个别化教育计划嵌入区域活动

区域游戏活动中,特殊需要儿童参与性、互动性并不理想,甚至对活动毫无兴趣,我们需要为特殊需要儿童制定一个有层次的区域活动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区域游戏指导。嵌入式区域游戏活动是将特殊需要儿童个别化教育计划目标中习得不稳定或在一对一个别化康复活动中难以泛化的部分内容,放到区域游戏活动时进行巩固提升。在区域游戏活动时,我们鼓励影子老师巡回指导,鼓励同伴支持,引导特殊需要儿童在巩固提升不稳定知识技能的同时,在游戏活动中提升其社交能力。

【案例3-5】
老师,我要去区域游戏角玩

涵涵,轻度孤独症儿童,本学期刚进入某融合幼儿园中班。康复老师提供的《涵涵综合分析研判报告书》的个别化教育计划结果显示:幼儿的精细活动与分类活动比较差。

开学第一周适应阶段,班级老师们发现涵涵好动,喜欢乱跑,时不时还发出奇怪的叫声。但他特别喜欢去各个区域游戏角,每当涵涵进入区域游戏角时,他愿意听老师的规则,能操作玩具很久,偶尔还会和旁边的小朋友互动。老师们将涵涵的个别化教育计划部分目标加入了区域活动之中,以巩固涵涵能力的稳定。具体如下:

(二)考虑特殊需要儿童的现有能力

根据普通幼儿与特殊需要儿童发展的不同需求,引导幼儿开展系列区域游戏活动,促进普特幼儿综合素质的发展。我们在材料选择、设置区域时,要尊重多数普通特殊需要儿童身心、年龄特点,同时也可以根据本班特殊需要儿童的实际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支持。例如,在设置建构区时,教师提供了各种操作材料以及地垫,而班级刚好有一名脑瘫儿童暂时不能到低矮地垫上活动,老师打破规则,在一旁提供桌椅,方便他参与活动。

(三)考虑特殊需要儿童的兴趣爱好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会发现幼儿的已有经验、能力性格方面各有不同,因此会表现出不同的兴趣点,特殊需要儿童同样如此,有的酷爱音乐,有的执着于各类工程车,有的一段时间痴迷于科学区而过一段时间待在美工区就不愿出来……随着特殊需要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兴趣点也在不断转移。根据他们的兴趣,我们可以灵活调整区域游戏内容、形式。

(四)合理安排区域的空间布局

在学前融合教育形态下的保教中,要合理安排空间。可以明确划分大块活动区域、小块安静区域以及各种有针对性的活动区域。在区域中根据训练目的有针对性地放置保教器材、器械等物品。区域的种类要能够满足幼儿兴趣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区域的创设要丰富。区域按其性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学习康复性的区域,这类区域主要指向特殊需要儿童对周围环境、客观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帮助特殊需要儿童积累生活经验与认知经验,如生活区、科学区、语言区、美工区、音乐区等;另一类是游戏性的区域,这类区域主要指向促进特殊需要儿童良好情感的发展、社会经验的积累,如建构区、表演区、角色区等。各种活动区域促进特殊需要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教师应该创设学习、康复和游戏兼具的班级活动区域。

1.区域的数量

区域的数量主要依据活动空间和幼儿人数而定,另外还要考虑特殊需要儿童目前的发展现状。如果区域数量过少则会造成活动拥挤的现象,必定会影响到特殊需要儿童的安全,例如,娃娃家人数过多容易因角色的分配不均而引起争吵。而区域数量过多则会出现区域内人数过少,普通幼儿和特殊需要儿童之间的交往合作也会受影响;或造成区域活动空间太小,各区域之间易相互干扰,所以一般设置5~7个区域为宜。

2.区域的划分

在划分区域时,应结合区域活动充分利用材料,使各个区域活动相对独立而又开放。如利用一些矮柜,图书架等作为区域之间的隔墙,使各区域之间既保持通畅又互不干扰。教师还可根据情况,设置多区单一内容或多区多种内容。多区单一内容即围绕一种主题内容设置多个区域活动。多区多种内容是按照多个主题设置不同的区域,可以满足不同障碍特殊需要儿童的探索需要,同时营造一种如家般有间隔的氛围。

3.区域活动格局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室、橱柜、桌面等室内空间和走廊等室外空间,创设有利于特殊需要儿童发展的区域活动格局。教师在创设区域时,动静区域应结合,以满足特殊需要儿童的需要。尽可能将较为安静的活动区角安排在室内,较封闭的区域有益于幼儿安静的活动,因此,阅读区、益智区等可以设置在相对隐蔽的角落。将相对会发出较大声音的安排在靠近教室门口的区域,如娃娃家、建构区等,并根据游戏情况灵活调整。同时,各活动区域之间应设有分隔物,并附上活动区域的名称、图形或文字。另外,各区域之间要留有清楚的走动线,引导特殊需要儿童正常游戏,避免正在进行的游戏被打扰。教师在具体布局班级活动区域时,可以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适当设置几个班级间共享的活动区角,这样既可以节省室内空间,又可以提高活动区角的利用率,还可以为特殊需要儿童创造与更多其他班幼儿交往的机会。

(五)科学选择与投放活动材料

1.材料的选择

(1)围绕特殊需要儿童个别化教育计划目标选择。材料活动材料是实现教育康复目标的工具,是特殊需要儿童获得发展的媒介。教师应首先根据班级特殊需要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设置目标,然后根据教育目标去选择材料,避免材料投放的盲目性。

(2)安全、经济并重。在材料安全的前提下,依据幼儿园自身经济条件,尽量做到一物多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无污染的废旧材料,如挂历纸、各种包装纸、海报、纸盒、形状特别的塑料瓶等,还可以联系特殊需要儿童家长提供儿童在家使用的一些材料,充分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

2.材料的投放

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投放材料结构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特殊需要儿童对材料的选取频率和操作持续时间。特殊需要儿童的障碍不同,兴趣爱好迥异,高低结构的材料都需要投放。低结构材料的特点在于可塑造、可组合,无固定的使用模式,可操作性高,能根据操作者的意图变换出各种不同的操作结果,给特殊需要儿童提供丰富的操作空间。如教师和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搜集的纸盒、牛奶瓶、瓶盖、广告纸、薯片罐、报纸、布片、纽扣、用剩的笔、吸管等废旧材料,还有大自然中的沙、土、石、水、木棍等,摆弄这些自然材料对特殊需要儿童的感知觉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根据特殊需要儿童的活动需要,教师适时地更新和补充原材料,通过逐步投入和调整材料,递增区角活动的难度,也可以有计划地删减一些与教育康复目标无关的材料。

(六)明确常见活动区角的功能

教师需要明确区角对于促进幼儿,尤其特殊需要儿童发展的具体功能,从而根据需要设计和调整。生活区(如图3-14所示)、娃娃家(如图3-15所示)主要帮助特殊需要儿童练习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穿、扣、拉;练习与家庭生活、家务劳动相关的技能,如洗、切等。在阅读区、表演区、角色区,特殊需要儿童通过基于图书、图片、头饰、手偶等的观察、操作、讲述和表演活动,发展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美工区,通过撕、贴、剪、画、捏、做等美术操作表现活动,发展特殊需要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图3-14 生活区

图3-15 娃娃家

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区角环境创设时,首先,应根据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水平和教育目标,创设不同的区角;其次,应根据特殊需要儿童的兴趣、爱好、生活经验等选择和投放不同的材料;最后,应和特殊需要儿童一起制定区角游戏规则,并在游戏中给予适时的指导和介入。这样的区角环境中,才能促进特殊需要儿童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和合作伙伴,主动探索与交往,充分满足特殊需要儿童的康复需要。 C3PypORRJtlJqtDMyr4Az215gHbpPdu49sCDBZnX3ZcAJy1FU2DAR5xLzd1srce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