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2 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

2.2.1 城镇化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城镇化指的是一个农村人口逐渐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也是一个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和农村用地转化为城镇用地的过程。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土地占据着一个突出的地位,无论是城镇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人口集聚的变化还是基础设施的建设等,都依托于土地。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高效合理地规划土地利用,对科学有效地推进城镇化十分重要。

自党的十六大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城镇化开始在全国快速推进,根据美国地理学家在1979年提出的“诺瑟姆曲线”公理,截至2019年年末,以城镇人口为指标,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了60.60% ,属于城镇化发展的中期,城镇化处于加速发展阶段。伴随着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土地利用问题开始日渐突出。

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向城镇聚集,人口增加,经济发展,使得土地的负荷逐渐加重,耕地逐渐转化为非农用地,人地矛盾开始凸显,农用地减少,也体现了用地的不合理。以江西省为例,2000年至2018年,江西省城市建设面积增长了3.61倍,同期城镇人口增长了2.24倍,滞后于城市建设面积的增长速度。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导致建成区产业强度和人口密度偏低,耕地减少加快。目前我国位于城镇化发展中期,第一产业仍是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需要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以应对耕地的变化。因此,未来还应该加强土地利用规划标准及政策的建立。

土地是全球人类、动植物最根本需要的资源,是我们生产生活的根基。土地利用表示人类通过经验积累,对土地进行充分使用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土地利用既是生物物理过程,又是人类活动的因果关系。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我们也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土地利用与规划上。

2.2.2 土地利用对产水的影响

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不断地蒸发、水汽输送、冷凝降落、下渗、形成径流的往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水循环,完整的水循环维持了全球的水量平衡,意义重大。产水,一般没有明确的定义,降雨量减去实际的蒸散量就被认为是产水量,广义上的水源供给量也被定义为产水量。产水是水资源管理中重要的一环,而水资源的管理又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产水量受到气候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的综合影响,气候变化对产水的影响已受到多方的关注,但关于土地利用对产水的影响的研究较少。

由于城镇化进程的持续进行,人类变得更加依赖对土地的利用,土地利用变化是最直接反映人类活动对地表生态文明影响状态的要素之一,同时也是造成全球资源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土地利用的改变,农用地逐渐转换为城镇用地等,土地利用对产水的影响也逐渐突出,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土地利用的转换影响了水文循环中的地表下垫面,进而影响了雨水的截流、下渗、蒸发等水文要素及其产汇流过程,从而导致产水受到影响。如流量的增加、入渗率的降低、降雨强度或变异性的增加,而且可能加剧该地区的产水过多和粮食难存放的问题。如以南四湖为例:1990—2013年间,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用地快速增长,且增长的土地主要来源于耕地的转换,在此期间,产水总量随着土地的转换先下降后升高,在2013年达到最高值,经过分析,得知林地面积与流域产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目前关于土地利用变化对产水影响的研究还不够完善。水利部最新的行动要求“三对标、一规划”中指出,要推进水资源管理的进程,而产水问题是水资源管理中重要的一环,推动水资源管理也是为了更好地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且近年来洪涝灾害的频发,导致赣江流域面临着降雨过多导致地面积水过多而影响大家日常生活的问题。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产水的影响,可以为土地资源管理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也能够通过人为因素改变某些特定区域的用地类型来最大程度地限制自然灾害。 6xopQbcOl/91+/vN/R/DtRup7GbT7XpvWLgWQLCtQvfZ+8tMIp+UWryRohtZ7T0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