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主题二
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

学习目标

1.了解学前儿童发展研究的简要历史。

2.能够根据教育实践需要选择不同的学前儿童发展研究方法。*

3.理解在儿童研究实践中遵守研究原则的必要性。*

情景导入

3岁3个月的明明刚入园1个月。午餐时,班上大部分孩子都能独立进餐,明明却一直将小勺含在嘴里,不去碗里舀饭菜吃。赵老师将小勺从他嘴里拿出来,放在他手里,把碗往他身边推了推,鼓励他自己端碗吃饭,但明明还是慢吞吞的,不想自己动。在老师的坚持与鼓励下,明明终于吃完一顿饭。针对明明的这种情况,赵老师觉得自己应该有所作为,持续关注明明的饮食问题。

问题:赵老师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明明的饮食问题?为什么?

问题解析

一、学前儿童发展研究的历史回顾

早在中国先秦时代与西方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开始讨论关于儿童发展的一些基本问题。如“人之初,性本善”“儿童生而有罪”等反映了人们对儿童本性的认识,“孟母三迁”说明人们重视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等。但是,将学前儿童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出版的《儿童心理》是世界上第一部科学、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此后,心理学家开始用观察和实验等方法来研究儿童的发展。

(一)西方国家对儿童发展的研究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与近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及西方哲学思想和教育发展的要求均有很大关系。其中,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洛克的“白板说”及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都对儿童心理学理论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总体而言,西方国家对儿童发展的研究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是20世纪早期。这一时期的研究始于美国儿童心理研究运动的创始人霍尔,他提出了个体心理发展“复演说”,发明了问卷法这一儿童心理研究的新技术。这一时期,许多心理学家认可格塞尔的观点,将儿童心理的变化看作是成熟的结果,同时,精神分析、行为主义理论开始兴起。

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此时,精神分析理论与行为主义理论已成为美国儿童心理学的支柱。这一时期的儿童心理学家,不仅要描述儿童的行为,而且要预测儿童行为,解释儿童行为的原因。同时,心理学家更偏爱实验室研究,特别强调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三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现代。这一时期,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不仅日益受到重视,而且改变了人们对儿童的基本看法。皮亚杰认为,儿童是积极的建构者,儿童的发展是成熟和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观点已基本成为当代儿童教育者的共识。这一时期,儿童心理学家重新研究遗传、成熟对行为的影响,从完整儿童的视角将儿童的认知发展与社会行为相联系,同时注重将儿童心理学理论应用于儿童教育等社会实践。

当代社会,随着研究技术与手段的不断更新,儿童发展研究也日益深入。如研究者运用眼动仪、脑电波成像仪等技术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进行精细研究,揭示脑发育与个体认知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者还从不同视角研究儿童,如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环境理论就是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引发人们关注儿童成长的环境。

(二)中国对儿童发展的研究

中国古代不乏对儿童教育问题的真知灼见。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要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对儿童行“不言之教”;唐代柳宗元以树木成长为例,提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教育主张;明代王守仁提出“明人伦”“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教育观点。但是,对儿童发展及教育问题的专门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

当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追求科学与民主、提倡个人尊严与自由的思想广泛传播。许多思想家、教育家关注儿童、关注教育。如鲁迅、郭沫若、郑振铎等人批判封建教育,从儿童文学角度提出“儿童本位”的观点。陶行知、陈鹤琴等人在宣传西方先进教育思想的同时,致力于探索中国化、本土化的儿童教育体系。陶行知提出著名的“六大解放”口号,倡导解放儿童、尊重儿童。陈鹤琴于1923年在南京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采用日记法对自己的儿子进行了长达三年的追踪研究,于1925年出版了《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这是我国较早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随着行为主义、精神分析等学派的理论与研究陆续被介绍到国内,不少心理学家开展了进一步研究,如黄冀研究了儿童的语言、绘画、性格等,于1942年出版《儿童心理学》;肖孝嵘著有《实验儿童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书;孙国华著有《初生儿的行为研究》等。此外,他们在编制、修订儿童能力测量与教育测验量表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新中国成立之后,与其他学科一样,我国的儿童发展研究有了很大发展。20世纪50年代主要向苏联学习,翻译了不少苏联的儿童心理学教材,还有研究者结合我国实际对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进行探索性研究,如关于儿童两种信号系统的实验研究、儿童方位知觉的研究等。

20世纪60年代是我国儿童心理学发展的第一个繁荣时期。学者们开展了数以百计的儿童心理发展研究。对儿童发展的生理机制、儿童的思维发展、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教育与发展的关系等问题均有探讨。1962年,由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主编的《儿童心理学》出版,这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批判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密切联系我国儿童教育实际编写教材的最初尝试。该教材目前已出版至第六版,对推动我国的儿童发展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我国的儿童发展研究表现出新特点:第一,改变了过去偏重认知研究的倾向,重视社会性发展与社会化的研究,如父母教养类型与儿童性格发展关系、自我意识发展、同伴关系等研究。第二,结合社会需要的应用性研究增强,如对独生子女及其家庭教育心理学研究等。

21世纪以来,信息科学、基因技术、脑科学技术被应用于儿童发展研究。如由全国许多研究机构联合,从基因、脑、行为、环境等多层面研究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征。通过对近10万名儿童青少年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了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指标体系。

二、学前儿童发展研究的常用方法

研究方法是为达到研究目的而使用的手段。研究方法运用是否得当,关系到数据收集的难易程度,影响到所获资料的准确性,最终影响研究者对儿童发展的认识和判断。学前儿童发展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访谈法、测验法、临床法、作品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各有优劣,研究者可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与研究对象的特点,恰当选用。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通过感官或辅助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前儿童的行为进行系统、连续的考察、记录与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的研究方法。作为研究学前儿童发展的最基本方法,观察法具有显著优势,如所得观察资料比较客观、真实,特别适合对学前儿童的行为进行研究,且操作简单、易于实施。但观察法也有不足:首先,受时间、地点、人力、经费等条件限制,不可能进行大范围、大场面的观察,且样本较少。其次,受观察者认识能力等方面的限制,所得观察结果往往是表面的、感性的,难以深入探究学前儿童外在行为的深层原因。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观察法分出不同的类型。按观察的情境条件分为自然观察与实验室观察,按是否借助仪器和技术手段可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儿童的活动可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根据观察过程的性质可分为结构观察和非结构观察。

拓展阅读

教师观察幼儿行为的意义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通过对幼儿言语、表情和行为的观察可以分析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通过对幼儿的观察,教师可以了解幼儿身体发育、动作发展、认知发展等各方面信息,发现幼儿的兴趣、需要和人际交往能力等,还可以评估幼儿的学习能力,从而更好地因材施教,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对幼儿的观察通常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可以较真实地得到幼儿心理活动的资料。通过观察幼儿,教师能够增强自我反思,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从而更好地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观察幼儿,还可以使教师以幼儿视角去理解幼儿,真正做到尊重幼儿,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健康成长。

(二)实验法

实验法是根据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发生、发展过程,然后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实验法是一种较严格、客观的研究方法。其主要优点是能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可以重复进行,且有严密的组织系统,有一套必须遵守的程序规则,逻辑清晰明确,应用范围较广,尤其适用于因果关系的研究。研究学前儿童发展的实验法有两种,分别是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对点案例

延迟满足实验

视频

延迟满足实验

延迟满足意指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过程中展示出来的自我控制能力。延迟满足能力是自我控制的核心成分,是儿童早期自我控制能力最典型的表现。

延迟满足实验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于20世纪60年代设计的。研究者精心设计了实验场景,让参加实验的幼儿每个人单独留在实验室内,然后观察、记录、分析、比较幼儿的行为表现(扫描二维码观看实验过程),由此研究幼儿的延迟满足能力及其发展情况。

追踪研究表明:幼年时表现出较强延迟满足能力的儿童,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更容易抵制即刻满足的诱惑,实现更有价值的目标,他们长大后会更自信,学习与工作的效率更高,社会竞争力也更强。延迟满足能力弱的儿童,长大后更容易出现一些行为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贪玩不爱学习、性格急躁缺乏耐心、遇到挫折心烦意乱、遇到压力退缩不前等。

(三)问卷法

问卷法是将一系列事先设计好的问题组合起来,以书面形式征询被调查者的意见,通过对问题答案的回收、整理、分析,获取有关信息的研究方法。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目的编制问卷,并将调查问题标准化。

问卷法的优点是标准化程度一般较高,问卷内容客观统一,处理分析比较方便,且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到大量的资料,样本量大,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问卷法的缺点是编制问卷不太容易,且一般只能研究一些比较简单、表面的问题,难以对复杂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问卷法得到结果的真实性受问卷效度影响较大。

(四)访谈法

访谈法是指通过与研究对象的直接交谈来收集所需资料的调查方法。访谈法通常用在研究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或需要向不同类型的人了解不同类型的材料时。访谈一般是面对面的个别访谈,也可采用小型座谈会的形式进行团体访谈。

访谈法的优点是比较灵活,有利于获得深层次的信息。访谈方式简单易行,适用面较广,获得资料真实可靠。且对于年龄较小、缺乏书面语言能力的调查对象,具有独特的优越性。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访谈耗时费力,不适合大范围的调查。另外,访谈资料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往往取决于访谈者的研究素质和访谈技能,容易受主观性影响。且访谈结构的处理和分析比较复杂,由于标准化程度低,难以做定量分析。

根据是否有访谈提纲,访谈可分为结构式访谈、非结构式访谈、半结构式访谈三种。

(五)测验法

测验法是通过测验量表来研究学前儿童发展水平的研究方法。测验法与问卷法类似,测验法也是通过事先设计好的问题来研究被试,不同的是,测验法所运用的工具是标准化程度很高的量表,且它不再局限于文字形式,可以采用非文字形式,即操作形式来进行测量。

测验法的优点是量表编制十分严谨,施测也比较容易控制,结果处理方便。另外,测验法一般有现成的常模,可以直接进行对比研究。测验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在短时间内可以粗略了解儿童的发展状况。但是,测验法也有弊端,尤其是对学前儿童而言。测验法往往都只是被试完成任务的结果,不能说明过程,测验只是量的分析,缺乏质的研究,而且测验的题目也难以适应不同生活背景下的儿童。

测验法有多种分类形式:根据测验的方式可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根据测验材料的性质可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根据测验的目的可分为成就测验、性向测验、智力测验、人格测验、心理健康测验等。目前国际上已有一些较成熟的婴幼儿发展量表,比如格塞尔成熟量表、贝利婴儿发展量表、韦氏幼儿智力量表等。

对点案例

主试要求3岁的Kate进行匹配活动。第一次,将 4 个碟子和 4 个杯子进行匹配。Kate很容易就完成了。第二次,将5个杯子和6个碟子进行匹配。主试说:“这儿有一些杯子和碟子,请你为每个杯子准备一个碟子。”Kate在每个碟子上放一个杯子,结果多了一个碟子。她就把这个碟子随便放到已经配过碟子的杯子下(这个杯子底下有两个碟子)。Kate开心地笑了。

Kate完成对应的测试有点难。第一次Kate完成得很顺利。第二次,主试发现Kate在看到有一个碟子多出来时,表现出不舒服的表情。Kate的解决办法是:在一个杯子底下放两个碟子。她明白对应的规则,但却没办法解决多一个碟子的问题。只有当主试看到了这个过程,才能理解Kate在杯子底下放两个碟子的原因。所以,单独测试不但可以看到结果,还可以弄清部分原因。

(六)临床法

临床法是皮亚杰为研究儿童认知能力而独创的一种研究方法。临床法将观察、访谈、测验、实验等方法有机地糅合在一起,通过灵活多样的口头交谈和对儿童的实物操作的观察来探究儿童的认知发展和思维过程。皮亚杰在研究儿童思维发展时采用了这种方法,他更注重儿童在回答问题时的错误回答。

临床法的优点是集众家之长,既有实验法的科学严谨,又有访谈法的自由灵活性,还有观察法的具体直观性;既可以观测儿童外显的操作行为表现,又可推断儿童内隐的思维发展过程。临床法是研究儿童思维水平、认知结构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临床法也有它的局限性,如谈话提问在临床法中占有很大比例,但谈话不是标准化的,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这给临床法涂上主观色彩。另外,临床法的使用仅限于少数领域,实验操作形式单一,取样较小,研究结果缺乏有效的验证。

对点案例

儿童对撒谎的理解

研究者:“你知道什么是撒谎吗?”

儿童:“就是说的话不对。”

研究者:“说2+2等于5是说谎吗?”

儿童:“是说谎。”

研究者:“为什么?”

儿童:“因为它不对。”

研究者:“这个说2+2等于5的小男孩知道它不对吗?还是只是算错了?”

儿童:“他算错了。”

研究者:“那么如果他算错了,他有没有说谎?”

儿童:“他是在说谎。”

上述对话是皮亚杰使用临床法进行儿童道德发展研究中的一段记录,从中可以看到儿童对撒谎的理解与成人不同。使用临床法时,要求研究者具有灵活性。研究者对每个儿童提出相同问题,但可以针对每个儿童的回答做出灵活反应,以便深入了解儿童回答的含义。

(七)作品分析法

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学前儿童的作品以了解其心理发展或某一方面能力发展的方法。学前儿童的作品包括绘画、手工、作业、日记等。研究者可以通过学前儿童的作品,分析他们的个性特点,如兴趣、性格以及能力等。

三、学前儿童发展研究的基本原则

学前儿童发展研究的对象是0—6岁的婴幼儿。在研究中,既要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要考虑研究的伦理性和道德性。因此,在进行学前儿童发展研究时,必须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为出发点,遵循客观性、系统性、发展性、教育性和保护性等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任何科学研究都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所谓客观性,也就是实事求是。客观性原则主要包含两方面含义:第一,学前儿童发展研究必须考虑儿童生活的客观条件。对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不能脱离儿童周围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应当在儿童的活动中进行研究。第二,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作为依据。例如,在运用观察法的过程中,观察者应当对观察数据进行客观记录,不应当掺杂个人感情色彩,更不能弄虚作假。另外,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和解释也要切实准确,不能随意发挥或夸大其词。

(二)系统性原则

人的心理和生理都是由多个成分组成的复杂的系统结构。在研究学前儿童发展时,我们既要考虑儿童心理和生理各个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应当考虑外在的教育和社会环境对其发展的影响,不能孤立地看待问题。换言之,既要考虑个体本身的整体性,也要考虑其心理与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发展性原则

客观世界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学前儿童作为发展中的人,其心理与行为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学前儿童。不仅要注意儿童已经形成的心理特点,还要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的历史,更应注意那些新出现的特征和品质,这对于预测儿童发展的趋势和前景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

(四)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指一切关于儿童发展的研究都必须符合教育的要求,研究者必须遵守职业道德,不允许进行损害儿童身心健康的研究。学前儿童处于身心迅速成长时期,也是受教育时期,对学前儿童的研究要对其身心发展负责。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要经过仔细甄选,研究者也要注意自己的举止行为,也就是说,从设计研究方案到实施研究,都必须考虑研究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

(五)保护性原则

学前儿童发展研究必须遵循社会的伦理道德。因为学前儿童发展研究的对象是人,并且是生理和心理发展都不成熟的儿童,在研究过程中要做到尊重儿童、保护儿童。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避免伤害。研究者不应该使用可能对儿童身心造成伤害的研究操作。如果可能存在伤害,那么研究者应当寻找其他方式获取所需信息或放弃研究。

第二,知情同意。当儿童作为被试时,应当获得其父母以及能够代表儿童利益的其他人的知情同意,而且最好是书面同意。儿童和代表其利益的成人有权利在任何时候中止参加研究。

第三,保护隐私。在研究过程中,儿童有权隐瞒所有能鉴别他们身份的信息,他们的这一权利同样适用于书面报告和任何对研究的非正式讨论。

第四,告知结果。研究者要以适合被试儿童理解水平的语言来告知儿童研究的结果,而且在报告结果时,要谨慎小心,避免给父母和儿童带来紧张感。

第五,有益处理。儿童参加研究时,研究者所使用的刺激必须是适当的,研究者有责任保护儿童的安全和自由。同时,如果在研究过程中,实验处理被确信是有益的,那么控制组的儿童有权得到其他可行的有益处理。

实操训练

【项目任务】

训练目的:了解小、中、大班幼儿几种生活自理能力的具体表现。

训练内容:

1.在幼儿园见习时,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择一个班级,每班选择20名幼儿,观察幼儿在“独立上厕所、洗手、扣纽扣、穿鞋、系鞋带”等方面的行为表现,判断幼儿是否能独立完成上述行为,将观察结果记在下面的观察记录表中(能独立完成打“√”,不能独立完成打“×”)。

2.分别汇总小、中、大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观察记录数据,然后分析幼儿这几种生活自理能力是否存在年龄差异与性别差异。

__________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观察记录表

【真题链接】

1.在儿童的日常生活、游戏等活动中,创设或改变某种条件,以引起儿童心理的变化,这种研究方法是( )。(2015年上半年)

A.观察法 B.自然实验法

C.测验法 D.实验室测验法

2.教师根据幼儿的绘画作品来评价幼儿发展的方法属于( )。(2015年下半年)

A.观察法 B.作品分析法

C.档案袋评价法

D.实验法

答案与解析

【延伸探究】

1.视频:《阳光宝贝》。

2.论文:程利,等:《两岁儿童延迟满足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9年。

延伸探究 9sqPnFtOExhHaPBDBkR6uSa/MngWuSxZ4PmDps5k6EMQn4wiAR935BhagvWHfrE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