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主题一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学习目标

1.了解无意注意、有意注意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2.理解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特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学前儿童注意的特点。*

3.能结合实例分析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原因,掌握培养学前儿童注意力的方法。*

情景导入

实习教师第一次组织小班幼儿的诗歌欣赏活动,她既没有出示直观教具,也没有给幼儿动手操作的机会,总是一遍一遍地教幼儿朗诵诗歌。许多幼儿很快就坐不住了,有的打闹,有的表现出反感的情绪。

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你认为教师应该怎么做?

问题解析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选定了一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他对象。例如当幼儿在听故事时,他的心理活动都指向故事,也就是说,老师讲到哪儿,他能跟到哪儿,别的事物他都不去注意。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不仅要聚焦于被指向的对象,还要维持一段时间。也就是说,个体在一段时间内只对某一特定对象保持专注,把所有的精神都集中在这个对象上。例如,科学家在做实验时,他的注意高度集中在实验材料的变化上,而与实验无关的事就被排除在他的意识中心之外。在某种意义上,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是密不可分的,人在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时,对周围的一切可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例如,当一个幼儿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动画片时,父母坐在旁边与其说话,孩子像没有听见,甚至拿来他最喜欢吃的水果,孩子也仿佛没有看见一样。

二、注意的类型

根据注意有无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基本形式。

(一)无意注意及其影响因素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它既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无意注意是被动的、对环境变化的应答性反应。例如,几名儿童正在安静地画画,教室的门突然被人打开,一声门响,大家就不约而同地朝门的方向看去,这种不自觉的注意就是无意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两类:

1.客观条件

即刺激物的物理特性,包括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运动变化等。

(1)刺激物的新异性。即异乎寻常性,是引起无意注意的最重要原因。例如,大街上行人怪异的装扮、动画片中夸张的人物造型,都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2)刺激物的强度。一般可分为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绝对强度,比如巨大的打雷声,无论在嘈杂的白天还是在寂静的夜晚都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强光、巨响、奇味、艳色,都能说明刺激物的绝对强度导致无意注意的产生。此外,刺激物的相对强度也能引起人的注意。如在安静的教室里,能听到学生写字的声音。

(3)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在形状、大小、颜色和持续时间等方面与周围环境和其他刺激物对比强烈、差异显著时,很容易引起无意注意。例如,一株很茂盛的野草长在郁郁葱葱的田野里并不显得突出,而一株长势细弱的小草长在广袤的沙漠中会很显眼。此外,“万绿丛中一点红”“鹤立鸡群”等也能说明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能引起无意注意。

(4)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在静止的背景中,各种运动着的物体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例如,夜空中的流星、课堂上的交头接耳、飞到教室里的鸟儿等都会成为无意注意的对象。

2.主观条件

即人本身的状态,包括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个人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个人的主观期待等。一般来说,符合学前儿童兴趣或能够满足他们需要的事物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例如,安安在和妈妈去超市购物时,最先注意到的就是货架上他最爱吃的糖果。当然,无意注意的出现也与个体的情绪和精神状态有关,人在心情愉悦的时候更容易产生无意注意;而对于一个闷闷不乐的人,任何事物都很难引起他的注意。例如,多多的玩具小飞机被强强抢走了,多多坐在小板凳上生闷气,连电视里播放的他最喜欢的动画音乐都没注意到。

对点案例

蚕宝宝来到饲养角

老师在饲养角投放了几只结了茧的蚕宝宝。小朋友对蚕宝宝非常感兴趣,一会儿去看一看,一会儿去摸一摸。蚕宝宝破茧而出时,小朋友们更是兴奋不已,盯着蚕宝宝在盘里扑棱翅膀。

一天早上,明明到饲养区看蚕宝宝。突然叫起来:“蚕宝宝死啦。”小朋友都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讨论了起来。

直观、具体、形象、真实的蚕宝宝很容易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教师充分利用了幼儿的这一特点,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在探索中学习。

(二)有意注意及其影响因素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指有预设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表现形式。例如,学前儿童要回答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提出的问题,那他在教师提问时就需要集中注意,只有这样,他才能记住问题,进而回答教师的提问。引起和保持儿童有意注意有以下三个主要条件:

1.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

因为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的注意,所以个体对活动的目的和任务的明确与否,对有意注意的发生和维持具有重大意义。一般来说,活动的目的任务越明确、越深刻,愿望越强烈,注意越持久。心理学实验表明,当被试对活动要求不明确、目的不清楚,常容易分神,不能长时间维持有意注意。因此,为了激发儿童的有意注意,教师在开展活动之前应该讲清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引起儿童的重视。例如,在进行看图说话活动时,教师一开始就跟儿童说:“你们看一看,图上都有什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你能把看到的内容告诉大家吗?”这一系列问话使得儿童明白了活动的目的和任务,从而促使他们集中注意去观察图画。

2.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

个体在进行有意注意时,有可能会出现各种无关因素的干扰,这些干扰可能是来自外界的无关刺激,也有可能是个体本身的某些状态,如饥饿、疲劳等。要想克服干扰,除了应该事先采取一些措施去除可能妨碍活动的因素之外,更应该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与一切干扰作斗争。有意注意是一种随意注意,需要用坚强的意志力来维持,它和人的意志品质有密切的关系。意志坚强的人能主动调节自己的注意,使之服从当前的活动目标和任务;意志薄弱的人则很难排除环境和自身的各种消极的干扰影响,因而也就不可能很好地保持自己的有意注意。

3.培养对事物的间接兴趣

个体对事物或活动的兴趣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活动本身产生的兴趣,是直接兴趣;另一种是对活动的目的或者活动的最后结果产生兴趣,是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引起个体无意注意的主要原因,而对于个体的有意注意来说,主要是间接兴趣在起作用。例如,儿童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往往不喜欢背诵英语单词,但是当他想到学好英语可以做翻译家时,就对英语学习有了兴趣。间接兴趣越稳定,有意注意保持的时间就越长。

三、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一)新生儿注意的发生和发展

新生儿已经出现注意,这种注意基本上是先天的、无条件的定向反射,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主动反应的性质。新生儿的注意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定向反射的表现

注意,从它的发生来说,是一种定向反射。外来的新刺激或环境中特别明显的刺激会引起新生儿及婴儿的全身反应。这种反应是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巴甫洛夫称之为“定向反射”(1927)。原始的定向反射是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同时也是最初级的注意。外来的强烈刺激会引起新生儿暂时停止哭喊或把视线转向刺激物,这就是最初的定向性注意。定向反射表现为新刺激所引起的复合反应,包括:血流(如肢体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头部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心率、汗腺分泌、胃的收缩和分泌、瞳孔扩大、脑电变化等。定向反射所表现出来的上述变化,是研究注意的重要指标。因为,第一,定向反射是婴儿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而婴儿可测定的行为表现极小。第二,对这些生理指标可以直接测量,不需用语言报告,而婴儿是没有能力用语言报告自己的心理内部活动状态的。

2.注意的选择性

新生儿已经对刺激物有了一定的选择性反应。注意的选择性表现在他们偏向于对一类刺激注意得多,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注意得少。黑斯用眼动仪记录到新生儿视觉搜索运动的轨迹,证明了新生儿已经具有对外部世界进行视觉扫视的能力,无论在黑暗或光亮环境中均以有组织的方式进行扫视。其他研究也表明,新生儿对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偏爱。

图 3-1-1 适合新生儿看的黑白卡

(1)对简单鲜明图案的偏好。美国心理学家范兹(R.L.Fatz)对新生儿视觉注意的选择性做了一系列的研究,发现新生儿对成形的图案比不成形的零乱的东西注视时间要长些。比如,出生 3—4 天的新生儿更多注视一个带点子的模式,而较少注视一个不规则的模式。他们偏好一个非常明确的模式多于一个灰暗而不明确的模式。范兹等人还发现,新生儿和较大的婴儿相比,较多偏好简单的、包含成分相对少些的图案,以及线条较粗的图案。原因在于受新生儿感知觉发展的局限,感知发展的低水平限制了他们注意较复杂的图案。

(2)对人脸的偏好。范兹(1963)的研究表明,新生儿对人脸的注意多于对其他物体的注意。原因在于,人脸有更多吸引和保持新生儿注意的特点,包括脸的轮廓、脸的成分、脸的活动等。

(二)1—12个月婴儿注意的发展

出生后第一年,婴儿清醒的时间不断延长,觉醒状态也较有规律,这一时期的注意迅速发展。1岁前儿童注意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注意选择性的发展。这一时期注意的最主要特点是注意受外界刺激影响,为外界刺激所引起,无意注意是占主导地位的注意形式。

1—3个月婴儿的神经系统迅速发展,使婴儿对外界事物的反应更加积极和主动。到了3个月,婴儿已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清醒,搜索活动的机会增多,此时变成了一个积极的搜索者。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采用感觉偏爱法广泛开展了婴儿注意选择性的研究,并总结出1—3个月婴儿注意选择性的主要规律与特点:一是偏好复杂的刺激物多于简单刺激物,二是偏好曲线多于直线,三是偏好不规则的图形多于规则的图形,四是偏好轮廓密度大的图形多于密度小的图形,五是偏好具有同一中心的刺激物多于无同心的刺激物,六是偏好对称的刺激物多于不对称刺激物,七是偏好熟悉的刺激物,八是偏好新奇的刺激物。

3—6个月的婴儿,对外界事物的探索活动更加主动积极。各种基本感知觉能力日趋成熟且在很多方面已达到成人水平。在身体运动技能的成熟方面,虽然受到限制,但已足以提供婴儿探索外部世界的进一步可能性。奥尔森(Olson,l981)和费尔德(Field,1976)等的研究表明:第一,婴儿头部运动自控能力加强,扫视环境更加容易,双手的触摸和抓取技能更加精细和稳定,从而扩展了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二,婴儿的视觉注意也进一步发展,视觉搜索平均时间变短,更加偏好复杂的和有意义的视觉图像。第三,婴儿增强了对他来说日益扩展的外部世界的好奇,探索和学习驱动力开始活跃。第四,对物体的观察和操作能力的发展,提高了注意的质量。第五,大量的新信息扩大了婴儿的知识基础,注意日益为婴儿对世界事物的认识所控制,尤其在社会性事件方面更为明显。

半岁以后,婴儿觉醒的时间增长。此时的婴儿有更长的时间去探索事物和获得更多的新信息的机会,推动他们的学习和记忆的发展。同时,婴儿有更多机会去玩耍和进行社会交往,他们经常处于警觉和积极探索状态。大动作的发展使婴儿能够独立坐、爬行、站立和试图行走,使得婴儿活动的范围和视野明显扩大,注意的对象更加广泛,他们获取信息的通道不仅仅来自视觉,而且从更多的感觉通道和更多活动方式中表现出来,他们通过抓取、吸吮、倾听、操作和运动等活动中更广泛地选择自己注意的对象,婴儿注意的选择性受经验的支配。6个月以后,婴儿对熟悉的事物更加注意,这在社会性方面更为突出,比如,婴儿对自己母亲特别注意。

(三)1—3岁婴儿注意的发展

1岁以后,婴儿开始逐步掌握语言,表象开始发生,客体永久性概念日趋完善,记忆和模仿能力迅速发展,这一系列认知发展使婴儿的注意进一步发展,表现出如下特征。

1.表象开始影响注意

1岁以后,表象开始发生,婴儿头脑中储存的表象会直接影响其对注意对象的选择。研究表明,当眼前的事物和已有表象出现矛盾或存在较大差距时,婴儿会产生最大的注意。例如:在一项实验中,看到幻灯片中一个动物把自己的头拿在手里时,有超过半数的2岁婴儿表现出明显的心率减速,此时,婴儿的注意力非常集中。

拓展阅读

客体永久性的习得过程

2.语言开始支配注意

1—3岁的婴儿进入言语形成期,其言语能力飞速发展,为注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首先,语言能够支配婴儿注意的选择性。例如:当成人说出某个名词时,无论这一物体是不是新异刺激、是不是自己感兴趣的,婴儿都会将注意集中于该物体。其次,言语能力的发展扩展了婴儿的注意范围。例如:婴儿能集中注意参与听故事、看电视、念儿歌、看图书等活动,不仅获得了丰富而新鲜的信息和经验,而且促进了记忆和学习活动的发展。

3.注意范围不断扩大,注意时间逐渐延长

1岁以后,婴儿逐渐能够独立行走,这就使他们的活动范围和视野明显扩大,注意的对象也变得更加广泛。随着婴儿接触事物的不断增加,周围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事物都有可能会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在活动中注意的时间有所延长。例如,他们对一些自己喜欢的动画片已经能坚持看完一集。

4.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开姶萌芽

1—3岁婴儿的注意主要是无意注意。他们对一项活动保持注意的时间不长,常常会不自觉地将注意力从一项事物转移到另一项事物。据调查,对感兴趣的事物,1岁半婴儿只能集中注意5—8分钟,2岁能集中注意10—12分钟,2岁半婴儿的无意注意集中时间可达10—20分钟。

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的注意逐渐带有预期性,无意注意开始带有某种目的性的萌芽。婴儿在与成人的交往中对语言的掌握和使用,使他们的有意注意逐渐产生了。婴儿能听从成人的指令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也能借助出声的自言自语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例如:婴儿经常一边游戏一边说:“我要红红的积木。”有意注意是在无意注意的基础上产生的,与婴儿的人际交往及言语能力的发展密不可分。

(四)3—6岁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

3—6岁幼儿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这一时期注意的特点是和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无意性占优势、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较差相联系的。

对点案例

当窗外飞来一只麻雀

曹老师正在给大班的幼儿讲故事,讲到一半的时候,窗外飞来了一只麻雀,站在窗台上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小朋友们看了看,又接着听老师讲故事。挨着窗户的小明,挥挥手把麻雀赶跑了。甚至有的小朋友沉浸在故事中没发现小麻雀的到来。这一现象反映了幼儿末期注意的特点。

1.无意注意占优势

幼儿的无意注意发展得最迅速。鲜明、生动的刺激物和刺激物的突然的、显著的变化以及与他们的经验有关的、符合他们兴趣的事物,都能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但由于各年龄段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以及所受教育等方面的差异,因而,他们的注意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小班幼儿的无意注意明显占优势,新异、强烈以及活动多变的事物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对于他们喜爱的游戏和感兴趣的活动,可以聚精会神地进行,但周围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受干扰而分散注意。例如,小班幼儿正在兴致勃勃地倾听老师讲故事,但是如果有一群做游戏的儿童跑进来,他们的注意会马上离开故事,而转向游戏。

中班幼儿的兴趣变得广泛,什么都想看看摸摸,什么问题都想问,力求发现事物中那些不曾注意过的方面。他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能够较长时间保持注意,而且集中的程度很高,被一件事情吸引时甚至会对别的事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大班幼儿的无意注意进一步发展。他们对于感兴趣的活动能更长时间地集中注意,中途若无端中止或干扰他们的活动会引起他们的不满和反抗。而且,大班幼儿关注的已不仅仅是事物的表面特征,他们的注意开始指向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注意的这种变化与其认识的深化是密不可分的。

总之,幼儿期仍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无意注意的快速发展,突出地表现在长时间的游戏过程中。在游戏中,幼儿保持着强烈的兴趣和旺盛的精力,并从中获得了愉快和满足。因此,幼儿园教学利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更适合幼儿注意的发展特点。

2.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有意注意是由脑的高级部位特别是额叶控制的,额叶的发展比脑的其他部位慢,7岁左右才能达到成熟水平。幼儿额叶的发展为有意注意的发展提供了生理条件,幼儿园的教育环境、有规律的生活及成人对幼儿的要求,直接促进了幼儿有意注意的发展。

小班幼儿有意注意的水平很低,即使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一般只能集中注意3—5分钟。中班幼儿在无干扰的情况下,有意注意的时间在10分钟左右。大班幼儿有意注意的稳定性与自觉性都有一定的发展,不仅能根据成人提出的比较概括的要求去组织自己的注意,有时也能自己确定任务,并用语言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他们的有意注意时间可达15分钟左右。

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以及成人的要求下发展起来的。成人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帮助幼儿明确注意的目的和任务,产生有意注意的动机;二是用语言组织幼儿的有意注意,如“小朋友注意看,什么东西浮起来了”等。

幼儿逐渐掌握一些保持有意注意的方法。例如:幼儿掌握语言之后,常常一边做事,一边自言自语:“我得先找一块三角形积木当屋顶”,“可别忘了画小猫的胡子”……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已能自觉运用语言使注意集中在与当前任务有关的事物上。此外,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活动中实现的,他们无法像成人一样“只看不动”,必须让注意的对象成为幼儿直接行动的对象。

由于幼儿的额叶尚未发育成熟,其有意注意的发展水平不高,处于初步发展期。因此,在幼儿园的保教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幼儿的无意注意,而且要重点培养他的有意注意。

拓展阅读

注意的外部表现

教师在组织活动的时候,能否知道幼儿是不是在认真听讲呢?他是可以做到的。这是因为人在注意状态下,常常伴随着特定的行为变化,有时通过观察就可以了解个体的注意状态。一般来说,注意的外部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适应性动作出现。人在注意状态下,感觉器官一般是朝向注意对象的。当我们注意一个物体,会“注目凝视”;注意一种声音,又会“侧耳细听”;在我们专注于回忆往事,思考问题时,又常会“眼神发呆,若有所思”。当然,最明显的适应性动作就是个体能够跟随组织者的思路,配合做各种运算或操作等,这也说明个体正处于积极的有意注意状态。

二是无关动作停止。当人们集中注意时,就会高度关注当前的活动对象,一些与活动本身无关或起干扰作用的动作会相应减少甚至停止。因此,一个认真听讲的幼儿不会总是东张西望,交头接耳,或者玩一些与活动不相干的东西。

三是呼吸运动变化。人在注意时,呼吸常常是轻缓而均匀,有一定的节律。但有时在紧张状态下高度注意时,常会“屏息静气”甚至牙关紧闭,双拳紧握。

四、学前儿童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有限时间内所能注意到的对象的数量。例如,“一目十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指的就是注意的范围。看到的数量越多,注意范围越大。扩大注意广度,可以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在生活中,排字工人、打字员、汽车驾驶员等职业都需要有较大的注意广度。

对点案例

注意力训练游戏:舒尔特方格

舒尔特方格,画一张有25个小方格的表格,将1—25的数字顺序打乱,填在表格里面,然后以最快的速度从1数到25,要边读边指出,一人指读一人帮忙计时。

运用这种方法的时候,可以自制几套卡片,绘制表格,任意填上数字。从 1开始,边念边指出相应的数字,直到25为止。同时诵读出声,施测者一旁记录所用时间。数完25个数字所用时间越短,注意力水平越高。以12—14岁年龄组为例,能达到16秒以上为优秀,26秒属于中等水平,36秒则需要进行强化提高。

图3-1-2 舒尔特方格

注意的广度有一定的生理制约性。成人在1/20秒的时间内,一般能注意1—6个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的对象,而幼儿则只能把握2—4个。此外,注意广度还取决于注意对象的特点以及注意主体的知识经验。注意对象愈集中,排列愈有规则,愈具有内在的意义联系,注意者的知识经验愈丰富,注意的广度就越大。例如,10个胡乱分布的圆点不易被把握,如果五个为一组排成两朵梅花形,就很容易被注意到,懂英语的人对英文字母的注意广度比不懂英文的人要大得多。

随着幼儿生理的发展和知识经验的丰富,注意广度逐渐增大。但总的来看,幼儿注意的广度还比较小,教师在指导幼儿活动或教学中应注意:

(1)要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在同一个短时间内不能要求幼儿注意更多的方面。

(2)在呈现挂图或其他直观教具时,同时出现的刺激物的数目不宜太多,而且排列应当规律有序,不可杂乱无章。

(3)要采用各种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或方法,帮助幼儿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以逐渐扩大他们的注意范围。

(二)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集中于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注意持续的时间越长,注意的稳定性越高。注意的稳定性对幼儿活动的完成具有重要意义,幼儿要听完一个故事、做完一件手工、玩一个完整的游戏、听教师讲解完一段完整的知识都离不开稳定的注意。可以说注意的定性是幼儿进行活动的重要保证。

图 3-1-3 幼儿正在专心玩雪花片

幼儿注意的稳定性还比较差,尤其是有意注意更不稳定。但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幼儿注意的稳定性随年龄增长而不断提高。因此,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教育教学内容难易适当,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

(2)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要新颖多样,富于变化,动静交替。尤其是在内容较抽象的教学活动中,教学的方式方法更要生动有趣。

(3)幼儿园各年龄班的活动时间应当长短有别。集中活动的时间不宜过长;活动的内容要多样化,不能要求幼儿长时间地从事一项枯燥无味的活动;活动强度适宜,避免幼儿由于疲劳而产生注意的分散。

(三)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指有目的地、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注意转移有一个过程,正所谓“万事开头难”。转移的速度、难易有个别差异。3—6岁儿童还不能够很好地主动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这一点在小班儿童身上最为突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能够根据要求比较灵活地转移自己的注意。

注意的稳定性之所以是动态的,与注意的转移有关。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依赖于前后活动的性质、关系以及人们对它们的态度。如果前一种活动中注意的紧张度高,两种活动没有什么内在联系,或者主体对前种活动特别感兴趣,注意转移就困难而且缓慢,反之,就容易而且迅速。例如,幼儿刚玩过激烈的竞赛游戏,马上坐下来学计算,注意就很难转移过来。

注意的转移与分心不同。转移是主动的,是主体根据任务需要,自觉地将注意指向新的对象或新的活动;分心是被动的,是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而使注意离开活动任务。

幼儿注意转移能力差,年龄越小越明显。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注意:

(1)活动开始时,运用猜谜、谈话、出示教具等多种方式引起幼儿的兴趣,将幼儿的注意转移到当前活动上来。

(2)活动中,运用语言指导让幼儿明确活动的目的,主动转移注意。

(3)引导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有规律的作息制度有助于幼儿注意转移能力的发展。

(四)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或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和活动上的能力。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幼儿一边唱歌,一边跳舞;学生一边记笔记,一边听老师讲课等都是注意的分配。

幼儿掌握的熟练技能较少,注意的分配比较困难,常常顾此失彼。但随着活动能力的增强,注意分配的能力也逐渐提高。大班儿童做操时,已能既注意做好动作,又注意保持体操队形的整齐;既能使舞姿正确优美,又能与歌唱配合一致,并配上适当的面部表情。

要培养幼儿注意分配的能力,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加强动作或活动练习,使幼儿对所进行的活动比较熟悉,至少对其中一种活动能够掌握得比较熟练,做起来不必花费太多注意力或精力。

另一方面,在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协调活动,逐步培养幼儿的注意分配能力。

图 3-1-4 幼儿一边拍鼓一边唱歌

五、学前儿童注意力的培养
(一)学前儿童注意力分散的原因

在教育的影响下,学前儿童注意的品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主要表现在注意稳定性增长、注意范围扩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等品质有所提高。但是学前儿童的注意仍然容易分散,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疲劳。儿童长时间处于单调的活动状态下,容易疲劳,出现“保护性抑制”,起初表现为没精打采,随后注意力开始涣散。因此,教师在组织儿童活动时,不能太单调,形式要多样化,而且活动时间不能超过儿童各年龄阶段所适合的时间,如小班儿童集体活动的时间为10—15分钟,中班为20—25分钟,大班为25—30分钟。

第二,目的要求不明确。如果教师对儿童提出的要求不具体,或者活动的目的不能为儿童所理解,影响其积极从事相应活动,容易导致儿童注意涣散。

第三,无关刺激的干扰。新异、多变、强烈的刺激物容易引起儿童的无意注意,使儿童的注意离开当前的活动,出现注意力分散的现象。活动室的布置过于繁杂,嘈杂声、电话声、鸟叫声等都会成为儿童注意分散的外在无关刺激。所以在环境的布置上不宜过分繁杂花哨。另外,教室的温度也要适宜,过冷或过热都不利于儿童集中注意力。

第四,注意转移能力差。儿童注意的转移还不是很灵活,往往不能根据活动的需要及时将注意集中在当前应该注意的事物或活动上。因此,教师要善于组织儿童的活动,使儿童的注意保持在当前的活动上。

第五,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不能很好地转换。教师在活动中恰当地引导儿童进行两种注意的转换,不仅有助于儿童维持注意,防止注意分散,还可以使儿童在活动中减少疲劳,增强活动兴趣,产生愉快情绪,从而使儿童的活动顺利进行。

因此,在组织儿童活动时,教师应设法使活动的方式与内容适合儿童的特点,在可能的情况下增强活动的趣味性,以减少儿童的疲劳。同时,引导儿童集中注意坚持活动,培养儿童的有意注意。

(二)学前儿童注意力培养的策略

1.激发学前儿童对活动的兴趣与需要

兴趣与需要是儿童活动的内在推动力,是直接影响儿童注意力的情感系统。为维持儿童对某一活动的持续兴趣,教师应当注意活动内容的难度要适合儿童的发展水平。既要让儿童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又能感受到一定的挑战。如果活动内容与儿童的先前经验无关,儿童没有充分的经验准备和能力准备,活动任务超出了其驾驭的范围,即使形式再活泼有趣,也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如果任务难度过低,对儿童来说没有一点儿挑战,儿童也不会感兴趣,不能集中注意力。

2.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

注意是为任务服务的,任务越明确,完成任务的愿望越迫切,注意就越能集中和持久。要想使儿童的注意持久,成人不能强迫他们做什么,而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激发他们做好这件事的愿望。

因此,在活动之前,教师应当帮助儿童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当及时提醒儿童,使其注意力始终指向某个方向。例如,教师和儿童种一颗豆放在窗台上,最初几天,儿童可能出于好奇而经常来看一看,但时间久了,兴趣趋于淡化,自然不会来光顾了。如果教师能在种豆之前对儿童说:“这颗豆不久会长出绿色的长长的叶子,你要是看到它发芽了,就赶紧来告诉老师。”这样就交给孩子一个任务,为了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他就会经常注意它。

教师向儿童提出的活动目的和要求一定要具体,要有明确的指向性。笼统模糊的要求对于儿童维持注意并没有太多的积极作用,因为儿童并不明白应当如何去关注,什么时候去关注以及去关注什么。

3.运用语言指导学前儿童的注意

从儿童能听懂语言开始,就可以用语言指导他们的注意。2岁儿童可以听懂简短的小故事、小民谣,并能理解其含义。可以训练儿童做一个认真的听讲者,可以从伴随着动作的小故事、小民谣开始,让儿童开始听讲故事,而后再现故事中讲到的某些动作。例如,表现一下小兔是怎样跳的,熊是怎样跑的。这样,通过听讲和看动作表演的交替结合,就可帮助儿童渐渐地养成习惯,把自己的注意集中在所讲故事的含义上,使之很快理解每个词的意义,并专注于这项活动。

到了幼儿期,儿童开始注意语言及其含义,儿童能很好地领会别人对他说的话,语言也能吸引他的注意。可以用语言把儿童的注意从游戏转移到看图书和听讲故事上来,或从画画转移到收拾玩具上来。

4.为学前儿童营造安静、简洁的环境

学前儿童注意的稳定性差,容易因新异刺激而转移注意力。因此,应排除各种可能分散学前儿童注意的因素,为他们创造安静、简洁的物质环境。例如,儿童玩安静游戏或看图书的地方应远离过道,避免他人来回走动影响儿童的活动;墙饰的布置不应过于花哨;糖果、电视等可能吸引儿童注意力的物品也应摆放在较远的位置。

成人还应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适时地对儿童提出适当的要求,与儿童形成良好的互动。例如,当儿童全神贯注地做某件事时,成人不应随意去打扰他们。我们经常会看到,儿童正聚精会神地搭积木,奶奶过来让儿童喝果汁,妈妈又叫儿童帮忙拿东西,短短几分钟的活动让成人打断数次,时间一长,儿童自然无法集中注意力。所以,在儿童专心做事时,成人最好坐下来做些安静的活动,切忌在旁边走来走去,打扰儿童。

5.合理安排学前儿童的一日生活

儿童一日的生活节奏以及各种活动的时间长短都会影响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应安排好儿童的生活作息,让儿童的生活动静交替,有张有弛。不同性质活动之间的转换要平和,给儿童一个过渡的准备。例如,儿童刚在室外做完剧烈运动,进入室内很难立刻进行安静的活动,有的教师却要求儿童立即安静下来,集中注意力,这种要求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教师在安排儿童活动时,应注意调整时间,切忌一天到晚强迫儿童一动不动,而且要求儿童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宜过长。

6.培养学前儿童的自我约束力

儿童的自控能力较差是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当有新异刺激出现时,成人可以约束自己不去关注它,但儿童却很难做到。因此,为培养儿童的注意力,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逐渐提高儿童的自我约束力。采用游戏的方式,将持久注意的要求变为游戏角色本身的行为规则。例如,教师可以与儿童一起玩“指挥交通”的游戏,让儿童扮演交通警察,事先约定每班交通警察要站3分钟的岗,时间到后才能换岗。在游戏中,对注意力持续时间的要求可以循序渐进地提高。通过不同的游戏活动,学前儿童可以慢慢地将外在的游戏规则内化为内在的自我约束。

另外,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增加干扰因素来增强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偶尔在儿童做事时,假装无意地把他们感兴趣的玩具、图书或糖果放在他们旁边。当儿童表现出要放弃当前的活动去选择新的诱惑时,教师应及时而明确地提出要求,让儿童集中注意力。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对其将来进入学校学习非常重要。实验研究表明,儿童的注意是可以通过培养、教化得到发展的。那么我们从一开始,在儿童的注意发展的最初就让其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将为其他认知过程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实操训练

【项目任务】

训练目标:了解幼儿注意力的表现情况,尝试分析幼儿注意的个别差异。

训练内容:在幼儿园选择一个年龄班,观察该班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的注意力表现情况,按下表内容进行记录,并分析幼儿注意的个别差异。

______班幼儿注意情况记录表

【真题连接】

1.幼儿期注意发展的特点是( )。(2021年下半年)

A.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B.有意注意占优势,无意注意逐渐发展

C.无意注意逐渐发展,有意注意未发现

D.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未出现

2.幼儿认真完整地听完老师讲的故事,这一现象反映了幼儿注意的什么特征?( )(2019年上半年)

A.注意的选择性

B.注意的广度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分配

答案与解析

【延伸探究】

1.论文:李洁:《幼儿群体:谨防“电子瘾”影响专注力》,《人民政协报》,2020年8月5日。

2.文章:《不打扰,就是对专注力最好的保护》。

延伸探究 RlJ01pz07FETgV5j6nHCTd9EOjlI9kSRmNqkEJwj3Ev/KTTUEdyULVLIgqUC8Rh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