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婴幼儿生理特点与保健

一 婴幼儿运动系统的特点与保健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对身体起着运动、支持和保护的作用(如图2-1所示)。骨与不同形式(不活动、半活动或活动)的骨连接联结在一起,构成骨骼,形成了人体体形的基础,并为骨骼肌提供了广阔的附着点。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主动动力装置,在神经支配下,骨骼肌收缩,牵拉其所附着的骨,以可动的骨连接为枢纽,产生杠杆运动。

图2-1 人体骨骼示意图

(一)婴幼儿骨骼的特点与保健要点
1.颅骨: 生长迅速

新生儿的颅骨骨化尚未完成,为头颅的增长预留了足够的空间。有些颅骨的边缘彼此尚未连接起来,有的仅以结缔组织膜相连,这些膜的部分叫作囟门。前囟一般在12~18个月闭合,个别儿童可推迟至2岁左右。后囟门最晚在2~4个月闭合。囟门的闭合,反映了颅骨的骨化过程。囟门早闭多见于头小畸形;晚闭多见于佝偻病、脑积水或克汀病。

婴幼儿头部受伤可能会导致颅骨骨折或脑损伤,因此应该避免对婴幼儿头部的强力冲击和压迫。在抱婴幼儿时应该采取正确的姿势,避免头部受伤。婴幼儿颅骨的发育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家长应该遵循生长发育规律,不过度追求头型美观而给婴幼儿造成不必要的压迫和伤害。

2.腕骨: 逐渐转化

人一共有8块腕骨,婴幼儿腕骨的发育是逐渐进行的。出生时,新生儿的腕部骨骼均是软骨,6个月后才逐渐出现骨化中心,10岁左右,腕骨才全部钙化完成。

婴幼儿手腕的负重能力差,所以不要让婴幼儿提拎较重的物品。此外,婴幼儿运用手的精细动作,如串珠子、画画,时间也不宜过长。

3.骨骼柔软

骨由骨膜、骨质和骨髓构成。婴幼儿的骨骼比较柔软,软骨多。骨膜内的成骨细胞在幼年时期直接参与骨的成长,使骨不断地伸长、增粗。到20~25岁,骨化过程完成。骨组织内含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主要是胶原纤维,使骨具有弹性;无机物主要是钙盐,使骨具有坚固性;正是有机物和无机物结合起来,才使骨既坚硬又富有弹性,能很好地承受支持、保护和运动的功能。成人骨中有机物与无机物的比例为1∶2,而儿童为1∶1,因此,婴幼儿骨的弹性大而硬度小,表现为柔韧性好,发生骨折时往往表现为折而不断,即青枝骨折。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骨内的无机物(主要是钙盐)不断增加,硬度也逐渐加大。

骨的生长虽由遗传决定,但也易受到体内、体外环境的影响,如生长激素、维生素、运动和阳光均能改变骨组织的生长。婴幼儿骨骼受压后容易出现变形、弯曲,因此不宜过早进行高强度动作训练,如让不足4个月的婴儿久坐易造成肋骨外翻。

岗位提示

婴幼儿在坐立行走时应该有正确的姿势,即“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这不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保证婴幼儿身心健康发育。不良体态如驼背、严重脊柱侧弯等,会使婴幼儿胸廓畸形、脊柱变形,影响婴幼儿心、肺发育,身体上的问题也容易使婴幼儿产生自卑感,影响健全人格的形成。

正确的坐姿是:整个身体的姿势保持自然状态,上身正直,两肩一样高,不驼背、不耸肩,胸部不要靠在桌子上,胸部脊柱不要向前弯,脚自然地放在地面上,小腿与大腿成直角。

正确的站姿是:头端正,两肩平,挺胸收腹,肌肉放松,双手自然下垂,两腿站直,两足并行,前面略分开。

正确的行姿是:走路时,挺胸抬头,双眼平视前方,不弯腰驼背,不乱晃身子。

为防止骨骼变形,形成良好体态,需注意以下几点:婴儿不宜过早坐、站,不宜睡软床和久坐沙发。托育机构应配备与婴幼儿身材合适的桌椅。教师要随时纠正幼儿坐、立行中的不正确姿势,并为幼儿做出榜样。总之,幼儿应注意做到十个字:头正、身直、胸舒、臂开、足安。

(二)婴幼儿肌肉的特点与保健要点
1.肌肉容易疲劳

每一块肌肉都可分为肌腹、肌腱两部分。肌腹柔软而富有弹性,肌腱则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没有收缩性。肌肉借助于肌腱附着在骨骼上,收缩时产生关节运动。婴幼儿肌肉较成人柔软,肌肉所含水分也相对较多,肌肉中蛋白质、脂肪、糖类及无机盐含量较成人少,能量储备较差。故婴幼儿肌肉收缩力差,易疲劳,但因新陈代谢旺盛,又易恢复。婴幼儿年龄越小,这些特点越明显。

婴幼儿肌肉的力量和能力的储备都不如成人,在组织幼儿户外活动时要适时让婴幼儿休息,避免过度疲劳。在组织活动时应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和运动量。在活动中应让婴幼儿的双臂交替使用,上、下肢均参与活动,避免让婴幼儿经常做单一的动作,不要让婴幼儿长时间站立、静坐。托育机构不宜开展拔河、长跑、长时间踢球等剧烈运动。

2.大肌肉发育早,小肌肉发育较晚

由于肌肉群发育的不平衡,婴幼儿先发育颈部肌肉,然后是躯干,最后是四肢;先发展大肌肉群,如腿、胳膊,再发展小肌肉群,如手指的肌肉。因此,婴幼儿先学会抬头、坐、立、行、跑、跳等大动作,3~4岁时上、下肢的活动已比较协调;但手部的细小肌肉群发育较迟,3~4岁还不能运用自如,往往不会很好地拿笔和筷子;5岁以后这些小肌肉群才开始发育,能初步做些精细的动作,但时间过长容易导致疲劳;8~9岁以后肌肉发育速度加快,力量增强。

托育机构应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肌肉发育的特点安排教学活动。避免在5岁以前让婴幼儿过度使用小肌肉,如写字、画画等。

(三)婴幼儿骨连接的特点及保健要点

骨与骨之间的连接称骨连接,骨连接有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之分。间接连接称为关节,是骨的主要连接方式。

1.关节牢固性较差,易脱臼

婴幼儿的关节窝较浅,关节附近的韧带较松,肌肉纤维比较细长,所以关节和韧带的伸展性和活动范围比成人大,尤其是肩关节、脊柱和髋关节的灵活性与柔韧性明显地超过成人,若婴幼儿的肘关节较松,当肘部处于伸直位置时,在外力作用下容易发生脱臼,并常伴有关节囊撕裂、韧带损伤,出现肿胀、疼痛,失去运动功能。

婴幼儿关节易发生脱臼,这常常是大人在领着婴幼儿上楼梯、过马路或给婴幼儿穿脱衣服时,用力提拎、牵拉了他们的手臂所造成的。婴幼儿肘部受伤后,手臂不能活动,经医生复位后,更要注意保护,以免再次受伤。

2.足弓不结实,易成扁平足

足弓具有弹性,能缓冲行走与跳跃时对身体和脑所产生的震荡。婴儿出生时没有足弓,到了能站立和行走时,才开始出现足弓,但因其肌肉软而无力,足部脂肪丰富,故从外表看不出足弓。由于婴儿足部肌肉力度小、韧带发育不完善,长时间站立、行走或负重,经常不活动,过胖,或成人牵幼儿一只手过长时间走路等,可导致足底肌肉疲劳,韧带松弛,就容易使足弓塌陷,形成“扁平足”,影响行走和运动。

因此,婴儿不宜站立时间过长或过早下地行走;学前期儿童不宜经常长时间走路、运动时不宜负重过大,身体也不宜过于肥胖。另外,给幼儿穿的鞋要合脚,这样不仅穿着舒服,还有利于足弓的发育。

二 婴幼儿呼吸系统的特点与保健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如图2-2所示)。通常将鼻、咽、喉称上呼吸道,气管、支气管及以下分支称下呼吸道。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即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如图2-3所示)。

图2-2 呼吸系统结构图

图2-3 人体呼吸图

(一)婴幼儿呼吸道的特点与保健要点
1.婴幼儿鼻腔的特点与保健要点

婴幼儿鼻腔相对短小狭窄,鼻黏膜柔嫩并富于血管,感染时鼻黏膜充血肿胀,致使鼻腔狭窄,甚至闭塞,由于婴幼儿不会用口呼吸,鼻塞会导致其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和拒奶。

首先,要让婴幼儿养成用鼻呼吸的习惯,充分发挥鼻腔的保护作用;其次,要教育婴幼儿不要用手挖鼻孔,以防鼻腔感染或鼻出血;最后,要教会婴幼儿擤鼻涕的正确方法,方法是:轻轻捂住一侧鼻孔,擤完,再擤另一侧。擤时不要太用力,不要把鼻孔全捂上使劲地擤。擤鼻涕时用力过大,就可能把鼻腔里的细菌挤到中耳、眼、鼻窦里,引起中耳炎、鼻泪管炎、鼻窦炎等疾病。还要教育婴幼儿养成打喷嚏时用手帕捂住口、鼻,不随地吐痰,不蒙头睡觉等好习惯。

2.婴幼儿咽腔的特点与保健要点

咽是呼吸道与消化道的共同通道,与鼻腔、口腔、喉腔相通。鼻咽部后壁两侧上方,有一对咽鼓管开口,通过咽鼓管与中耳鼓室相通。婴幼儿的咽鼓管较宽,且直而短,呈水平位,鼻咽腔开口处较低,故咽部炎症易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日常需注意婴幼儿咽腔保健,引导婴幼儿多喝水,避免让婴幼儿吃辣的食物,尽量不要到空气污染的地方去。

3.婴幼儿喉腔的特点与保健要点

喉是呼吸道最狭窄的部位,空气经咽、喉进入气管。喉也是发音器官。婴幼儿幼儿喉腔狭窄,软骨柔软,黏膜柔嫩,血管和淋巴组织丰富,有炎症时易发生梗阻而致吸气性呼吸困难。婴幼儿的声带短而薄,不够坚韧,所以婴幼儿声调比成人高。男孩子在十二三岁以后,颈部会出现喉结,喉腔内的声带增宽、变厚,说话的声音变得粗而低沉。

婴幼儿的声门肌肉容易疲劳,如果发音时间过长、发音不得法,或经常哭闹,均可使声带增厚,声音变得嘶哑。故发音时间不宜过长,并且要注意发音方法,避免让婴幼儿经常哭闹。

4.婴幼儿气管和支气管的特点与保健要点

气管上接喉的下方,下端在胸腔内分为左、右支气管。婴幼儿的右侧支气管较垂直,因此,一旦异物吸入,较易进入右侧支气管。气管及支气管管壁较薄,管腔相对成人狭窄,黏膜血管丰富,黏膜纤毛运动差,不能很好地清除微生物及黏液,易引起感染。感染可使管腔变得更窄,易引起呼吸困难。

婴幼儿进餐时要小心,不要高声谈笑,或让婴幼儿哭泣,防止食物侵入气管。年龄小的孩子吃东西不能整吞,否则食物容易滑入气管,引起气管阻塞,造成生命危险。婴幼儿不宜吃果冻、汤圆等滑溜食物,否则易导致气管堵塞。

(二)婴幼儿肺的特点与保健要点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由胸膜包裹着。婴幼儿肺富有结缔组织,弹力组织发育差,血管丰富,含血较多,含气较少,肺间质发育旺盛,肺泡数量较少,故肺炎时容易发生缺氧。日常生活中要教育婴幼儿用鼻子呼吸,防止灰尘和细菌侵入肺部引起感染。

三 婴幼儿循环系统的特点与保健

循环系统由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组成。血液循环系统的主要任务是运送各类物质出入器官、组织,保证机体新陈代谢的进行。淋巴系统是血液循环的一个辅助装置,负责运送淋巴液进入静脉(如图2-4所示)。

图2-4 人体循环系统示意图

(一)婴幼儿血液循环系统的特点与保健要点
1.婴幼儿心血管系统的特点与保健要点

心血管系统是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心脏是血液系统的动力器官,它通过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使血液在全身循环流动。心脏有节律地跳动称心率,年龄越小,心率越快。婴幼儿心脏发育不完全,心肌收缩力较差,每次收缩搏出的血量相对较少,为满足婴幼儿新陈代谢的旺盛需求,只有依靠增加收缩次数来弥补搏出血量少的不足。

运动对循环系统有较大影响。锻炼可强心,但运动前要热身,运动要适量,不要过累。经常运动可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脏每搏输出量增加,心率减慢,心脏供血能力增强,但过量运动则对人体健康有害,因此婴幼儿不宜做剧烈运动。婴幼儿应劳逸结合,保证日常睡眠和休息,以利于保护心脏和机体循环机能正常。

2.婴幼儿血液的特点与保健要点

婴幼儿年龄越小,血液量相对越多,这对他们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婴儿血液中含水分较多,含凝血物质和盐类相对较少,身体一旦出血,凝血速度较慢。婴儿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较少,对侵入体内的微生物吞噬能力较差。饮食中缺少蛋白质和铁,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缺少维生素B12和叶酸可引起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婴儿期处于血液快速增长的时期,需要补充铁和蛋白质防止贫血。

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血液总量增加较快,防治贫血,应纠正婴幼儿挑食、偏食的毛病,多吃含铁和蛋白质的食物(瘦肉、黄豆、芝麻酱、动物肝脏、海带等)。为保证血液循环顺畅,服装、领口、鞋袜不要过紧,椅子前缘不要压迫胸部。

(二)婴幼儿淋巴系统的特点与保健要点

淋巴系统是循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淋巴管、淋巴结、脾、扁桃体等,主要功能是运输淋巴液进入静脉,是静脉回流的辅助装置。婴幼儿淋巴结尚未发育成熟,结缔组织较少,淋巴小叶分隔不清,淋巴滤泡尚未形成,被膜较薄,因此屏障作用较差,感染易于扩散,局部轻度感染可使淋巴结发炎、肿大,甚至化脓。

婴幼儿淋巴结轻微肿大属正常,特别是颈前部位。浅层淋巴结转为中度肿大,常见原因是轻微感染所致,感染部位不同,淋巴结肿大的部位也相应不同。例如,颌下淋巴结肿大,感染的部位常发生在咽和口腔部;颈部淋巴结肿大,感染常发生在鼻咽、口腔、腮腺、颈及面部皮肤;枕部淋巴结肿大,感染部位常在头皮和后颈部;腋窝淋巴结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感染所在部位分别在上肢和下肢。婴幼儿多吃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多喝水,可以帮助身体排出废物,保持淋巴通畅。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增强自身的免疫力,也有利于淋巴系统的发育。婴幼儿在洗澡时,用手轻轻按摩身体各个部位,特别是颈部、胸部和腋下,能够刺激淋巴液的流动,帮助疏通淋巴。

四 婴幼儿消化系统的特点与保健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摄入的各种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同时将没有利用价值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如图2-5所示)。

(一)婴幼儿消化道的特点与保健要点
1.婴幼儿口腔的特点与保健要点

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部分,包括舌头和牙齿。口腔的主要作用是将食物切碎,并与唾液腺混合以便于胃肠道消化。舌头有搅拌、辅助食物吞咽和辨别食物味道的作用。婴儿口腔容量小,口腔浅。黏膜非常细嫩,血管丰富,易受损伤。婴幼儿颊部有较厚的脂肪垫,为吸吮动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婴幼儿时期牙齿发育变化大,婴儿出生时乳牙尚未萌出,不能咀嚼食物,通常6~7月时出牙,最早4个月出牙,但不晚于1岁,个体差异较大。2~2.5岁出齐,共20颗。6岁左右,最先萌出的恒牙是“第一恒磨牙”,又称“六龄齿”(如图2-6所示)。

图2-5 人体消化系统示意图

图2-6 人体牙齿示意图

婴幼儿应养成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好习惯;学会正确的刷牙方法,不吃过冷、过热、过硬的食物,多吃含钙丰富的食物;每年要定期检查口腔,发现龋齿要及时治疗。

岗位提示

口腔是人体消化系统的第一关,牙齿是咀嚼的工具。乳牙要使用6~10年,因此,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1.预防龋齿,定期检查。并非只有恒牙才会发生龋齿,婴幼儿的乳牙更容易受损。原因是乳牙钙化程度低,耐酸性能差,而所吃食物软、黏稠、糖分高,易产酸,加之婴幼儿睡眠时间长,口腔较多处于静止状态,唾液分泌少,自洁能力差,容易滋生细菌,龋齿发病率高,所以婴幼儿要注意少吃甜食,吃甜食后及时漱口或刷牙,并定期检查牙齿,应每半年检查一次,发现龋齿,及时进行适当处理。

2.培养婴幼儿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习惯。这是做好口腔卫生的首要任务。要教会婴幼儿刷牙的正确方法,顺着牙上下刷。应为婴幼儿选择头小和刷毛较软较稀的儿童牙刷。婴幼儿从1岁半开始,应养成早晚刷牙的习惯。

3.让婴幼儿勤于咀嚼,不吃过冷过热的食物。要让婴幼儿常吃含纤维素较多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食物可以清洁牙齿。高度的咀嚼功能是预防牙列畸形的最有效、最自然的方法之一。

4.纠正婴幼儿不良习惯。为保证幼儿牙齿的正常发育,防止牙列不齐,应注意不要让婴幼儿吸吮手指、托腮、咬下嘴唇、咬手指甲、咬其他硬物(如铅笔和尺子)等。

2.婴幼儿食管的特点与保健要点

食管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推进食物和液体由口腔进入胃;二是防止吞咽时胃里的食物反流。婴幼儿的食管呈漏斗状,黏膜纤弱,腺体缺乏,弹力组织及基层尚不发达,容易溢乳(又称漾奶)。幼儿食管比成人短而窄,管壁较薄,黏膜柔嫩,易受损伤。喂奶前先换尿布,喂奶后尽量少搬动婴儿。

采用合适的喂奶姿势:尽量抱起婴幼儿喂奶,让婴幼儿的身体处于45度左右的倾斜状态,胃里的奶液自然流入小肠,这样会比躺着喂奶发生吐奶的概率小。

(二)婴幼儿消化腺的特点与保健要点
1.婴幼儿胃的特点与保健要点

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上连食管,下接十二指肠,主要功能是暂时贮存和初步消化食物。幼儿胃容量较小,随年龄的增长,胃容量逐渐扩大。婴儿的胃呈水平位,当婴儿开始会走时,胃的位置逐渐为垂直。胃容量小,新生儿胃容量约为30~35 mL,3个月时为130 mL,1岁时为250 mL,因此每天进食次数较多。胃平滑肌发育尚未完善,畏呈水平位,胃贲门部肌肉较松弛,在充满液体食物后易使胃扩张,使婴儿发生呕吐或溢乳,食物反流,可导致食管炎或反复呼吸道感染。

婴幼儿因胃容量小、消化能力弱,应少吃多餐,避免一次进食量过多而出现消化不良。婴幼儿的零食要适当控制,特别是少吃含糖、含脂肪和高盐的零食,餐前1小时不吃零食。

2.婴幼儿肠的特点与保健要点

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是消化食物、吸收养料的重要部分。小肠内的消化液有胆汁、胰液、肠液,消化液含有各种消化酶。大肠是消化管道的末端,主要功能是贮存经消化吸收后剩余的食物残渣,此外还能吸收水分、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婴儿小肠的长度为身长的5~7倍,而成人的小肠长度仅为身长的4倍。婴幼儿肠黏膜富含血管及淋巴管,小肠的绒毛发育良好,因而已分解的营养物质容易被血管和淋巴管吸收。肠肌层发育差,肠系膜柔软而长,黏膜下组织松弛,易发生肠套叠和肠绞痛。

应让婴幼儿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婴幼儿过了半岁,便可以培养定时排便的习惯,最好早饭后排便,不要让婴幼儿憋着大便,以防形成习惯性便秘。组织婴幼儿经常参加运动,多吃蔬菜、水果,搭配着吃一些粗粮,多喝开水,预防便秘。婴儿小肠的吸收能力强,应提供符合婴儿胃、肠特点的膳食,做到碎、细、软、烂、嫩。

五 婴幼儿泌尿系统的特点与保健

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如图2-7所示)。泌尿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排出机体代谢废物,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肾是机体生成尿液的器官,输尿管、膀胱和尿道是排尿管道。同时,膀胱兼有暂时储存尿液的作用。

图2-7 泌尿系统结构图

(一)婴幼儿肾脏的特点与保健要点

肾脏是主要的泌尿器官,形状似蚕豆,左、右各一,与输尿管相通。机体内环境的调节主要依靠肾脏。婴幼儿肾相对较大,肾小管短,肾功能差,表现为重吸收、尿浓缩能力均较差。故年龄越小,尿量越多。

婴幼儿肾脏调节机制不够成熟,在喂养不当、疾病或应激状态下,易出现功能紊乱。随着年龄的增长,肾功能迅速提高,到1岁后,婴幼儿的肾功能与成人相似。因此,婴幼儿应规律饮食,托育机构要建立合理的饮食制度。

(二)婴幼儿输尿管的特点与保健要点

输尿管是一个细长的管道,起于肾盂,终于膀胱,左、右各一。婴幼儿输尿管长而弯曲,管壁肌肉弹性差,容易发生尿梗阻,诱发感染。

不要让婴幼儿长时间憋尿,这样不仅难以及时清除废物,还容易发生泌尿道感染。

(三)婴幼儿膀胱的特点与保健要点

膀胱位于盆腔内,是一个肌性囊袋。婴幼儿排尿控制能力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逐渐形成,通常2岁左右白天能控制排尿,3岁左右夜间能控制排尿。婴幼儿膀胱肌肉层薄,弹性组织发育尚未健全,储尿机能差,故排尿次数较多。出生1周以内的新生儿每天排尿20~25次,1岁时每天排尿15~16次,3岁时每天排尿6~7次。

婴儿膀胱位置较高,尿充盈时易升入腹腔,易被误认为是腹部包块。当婴幼儿产生尿意时,要及时排尿。长时间憋尿,会使膀胱肌的弹性下降,导致排尿能力下降。

(四)婴幼儿尿道的特点与保健要点

尿道是膀胱通向体外的排尿管道。婴幼儿尿道较成人短,女婴尿道较短,外口暴露且接近肛门,易受粪便污染。男婴尿道较长,但常有包茎,积垢时易引起细菌上行性感染。

每天保证婴幼儿饮用一定量的水,增加尿液排出。一方面,婴幼儿可通过尿液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另一方面,大量排尿也可起到清洁尿道、膀胱、输尿管和预防感染的作用。

岗位提示

1.每晚睡前应给婴幼儿清洗会阴部,要有专用的毛巾、脸盆,毛巾用后消毒,不要让婴幼儿穿开裆裤,教育婴幼儿不要坐地上;厕所、便盆要每天洗刷,定期消毒。

2.教会婴幼儿擦屁股的正确方法,即由前往后擦,以保持会阴部的清洁。

3.注意防止个别婴幼儿玩弄生殖器。

预防泌尿道感染

六 婴幼儿内分泌系统的特点与保健

内分泌系统由一系列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组织组成。内分泌腺分泌的物质是激素,它直接渗入血液,对人体起着调节的作用(如图2-8所示)。

图2-8 人体内分泌系统示意图

(一)婴幼儿脑垂体的特点与保健要点

脑垂体位于颅腔底部,是人体最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婴幼儿出生时脑垂体已充分发育,4岁前与青春期是脑垂体生长最迅速的阶段。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可直接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速度。如果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婴幼儿将出现身材矮小、生长缓慢等问题;如分泌过量,会导致生长发育过快,患巨人症。生长激素主要在夜间分泌,且与睡眠深度有关。脑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有促进肾小管对水重吸收的作用,从而使尿液浓缩,夜间尿量减少。婴幼儿因抗利尿激素分泌量较少,夜间排尿次数多。

因此,托育机构要组织好婴幼儿的睡眠,使婴幼儿睡眠时间充足,睡得踏实。婴幼儿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独立入睡,以保证夜间生长激素的正常分泌,促进生长发育。也要注意避免婴幼儿乱服用营养品,防止早熟。

(二)婴幼儿甲状腺的特点及保健要点

甲状腺是人体中最大的内分泌腺,位于喉下部和气管两侧,分左右两叶。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素,碘是合成甲状腺素的主要成分。甲状腺合成并释放甲状腺激素,主要作用是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和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等功能。甲状腺在出生时已经形成,随年龄逐渐生长,14~15岁时腺体发育最快,其功能达到最高峰。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不可缺少的原料,婴儿应适当摄取含碘的食物,食用加碘食盐,常食用海带、紫菜、虾皮等海产品。但也要防止碘摄入过量,造成甲亢和甲状腺癌。

七 婴幼儿神经系统的特点与保健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及自主神经,它们分布于全身各处(如图2-9所示)。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周围神经系统与身体各部分联系,调节全身各部分的活动。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图2-9 人体神经系统示意图

(一)婴幼儿中枢神经系统的特点及保健要点

婴儿出生时,脊髓和延髓已基本发育成熟,这就确保了婴幼儿的呼吸、消化、血液循环和排泄等系统的正常活动,也保证了人体对新陈代谢的自主调节。而小脑的发育则相对较晚,这是幼儿早期肌肉活动不协调的主要原因。1~3岁婴幼儿平衡能力差,容易摔跤,3岁时小脑的功能逐渐加强,从而使肌肉活动的协调性也随着增强起来,5~6岁时能准确协调地进行各种动作。婴儿大脑发育非常迅速,脑重量增长很快。新生儿脑重量约为350 g,相当于成人脑重的25%,1岁时可达950 g,6岁时脑重已相当于成人脑重的90%。但是,婴幼儿的大脑尚未完全建立各种神经反射,所以在运动、语言、思维等方面的能力都远不及成人。

婴幼儿大脑细胞代谢活跃。婴幼儿的脑细胞不断地生长发育和夜以继日地工作,对各种营养素、能量和氧的需求量相对比成人多。婴幼儿每天的饮食应保证热量供给充足,有一定量的优质蛋白质摄入。室内空气新鲜,对促进婴幼儿大脑发育,提高大脑功能也非常重要。

(二)婴幼儿周围神经系统的特点及保健要点
1.优势原则——兴奋、兴趣

人体大脑皮质各有分工,不同皮质分管相对应的活动。每个皮质区工作效率的高低取决于皮质区是否具有良好的兴奋状态。若该区域兴奋占优势,将形成优势兴奋灶。优势兴奋灶不但兴奋性高于其他区域,而且还能吸收和抑制其他区域的兴奋以突出其兴奋优势,提高该皮质区大脑工作效率,这就是大脑优势原则。大脑优势兴奋灶的形成主要与刺激性大小、兴趣、愿望、目的等因素有关。每天感觉器官将大量信息传到大脑,但大脑通常有选择性地接受最强或最重要的,符合本身目的、愿望和兴趣的少数信息。因此,培养婴幼儿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刺激物,有助于产生优势兴奋灶,提高学习效果。

2.镶嵌式原则——劳逸交替

人体进行某项活动时,大脑主管该活动的皮质功能区神经细胞处于兴奋状态,其他功能区则处于抑制和休息状态。随着活动性质的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区和抑制区、工作区和休息区在空间结构、功能定位、时间分配上发生相应的轮换,称为镶嵌式活动。镶嵌式活动使各皮质区轮流处于兴奋和休息状态,大脑皮质可保持较长时间的工作。故在安排婴幼儿一日生活和教学活动时,应考虑将不同内容、不同性质、不同形式的活动交叉安排。

3.动力定型原则——规律练习

当条件刺激按一定顺序重复多次后,大脑皮质将形成与此刺激相关的神经环路,称动力定型。一旦动力定型建立起来,神经通路就会变得顺畅,前一种活动均可成为后一种活动的条件刺激,使神经细胞以最小的损耗准确地调节和协调身体各项功能,从而获得最大的工作效率。动作技能均可通过反复强化训练使之形成动力定型。通常年龄越小,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越大,越易建立动力定型;同时,年龄越小,已建立的动力定型越容易弱化和消失,需要不断地强化巩固。

八 婴幼儿感觉器官的特点与保健

人体感觉器官包括眼、耳、鼻、舌、皮肤。它们的主要功能是感知外界各种信息,并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传到脑。

(一)婴幼儿眼的特点与保健要点

眼睛是人体接受外界信息的重要感觉通道。眼由眼球及辅助装置组成(如图2-10所示)。

图2-10 眼睛示意图

1.5岁前可有生理性远视

婴幼儿眼睛发育不成熟,眼球前后径较短,物象不能聚焦在视网膜上,多为生理性远视。但婴幼儿眼晶状体弹性大,调节能力强,故通过晶状体的收缩仍能看清近物。通常6岁左右,儿童随眼球的发育,视力从远视逐渐变为正视。

2.3岁前眼睛生长快

胎儿眼睛的主要成形时间是妊娠期的3~7周。在此期间,如母亲患病、营养不良、接触有害射线和有毒物等,均可能影响胎儿眼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先天性眼疾。0~3岁是视觉发育最快的时期,正常的视觉功能主要在出生后最初几年形成。2岁前为视觉发育的关键期,6岁前为视觉发育的敏感期。若出现弱视,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3.晶状体弹性好,调节范围广

婴幼儿的晶状体弹性好,调节能力强。尽管是生理性远视,但仍能看得清楚较近的物体。然而,长此以往,会使睫状肌疲劳,形成近视眼,因此应引导婴幼儿科学用眼。

岗位提示

婴幼儿眼发育还不够完善,可因各种因素而影响视力。所以,托育机构必须积极创造条件,保护好婴幼儿的视力。

1.教育婴幼儿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婴幼儿看书时坐姿要端正,眼睛与书本应保持0.33 m(1尺)距离;不躺着看书,以免眼与书距离过近;不在走路或乘车时看书,因身体活动可导致书与眼的距离经常变化,极易造成视觉疲劳;用眼时间不宜过长,看电视和其他电子产品要有节制,每周1~2次,每次不超过半小时,之后应远望或去户外活动,以消除眼的疲劳。

2.注意科学采光。婴幼儿活动室窗户应大小适中,使自然光充足;室内墙壁、桌椅家具等宜用浅色,反光要好;自然光不足时,宜用白炽灯照明;不在光线过强或过暗的地方看书、画画,且柔和的光线应来自幼儿的左上方,以免造成暗影而影响视力。

3.加强安全教育,防止眼外伤。对婴幼儿要加强安全教育,不玩竹签、弹弓、鞭炮、等危险物品,不做撒沙土等危险活动。

4.定期为婴幼儿调换座位,以防斜视。家庭及托育机构要提供良好的采光条件及适合身材的桌椅。

5.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婴幼儿不用手揉眼睛,毛巾、手绢要专用。

6.由家长或医生给婴幼儿定期测查视力,发现异常(弱视、斜视、散光等)及时矫治。婴幼儿期是视觉发育的关键期,也是矫治视觉缺陷效果最明显的时期。应定期为婴幼儿测查视力,及时发现和处理眼部异常。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现婴幼儿有以下表现,应及时带婴幼儿到医院检查治疗:①眼位不匀称,有内斜或外斜;②看东西时喜欢歪头偏着脸;③眼睛怕光;④看书过近;⑤手眼协调差,两眼“黑眼珠”不对称;⑥经常眨眼、皱眉、眯眼,眼睛发红或常流泪;⑦经常混淆形状相近的图片;⑧看图片只喜欢大的等。此外,婴幼儿读物字体要大,字迹图案清晰,教具大小适中,颜色鲜艳,画面清楚。

(二)婴幼儿耳的特点与保健要点

耳主要可以分为三部分,外耳、中耳和内耳(如图2-11所示)。

图2-11 耳示意图

1.外廓易生冻疮

婴幼儿的耳正处在发育过程中,外耳道比较狭窄,外耳道壁尚未完全骨化,耳郭血液循环差,易生冻疮。

冬天注意头部保暖,预防生冻疮。

2.易患中耳炎

人体中耳内有一管道与咽部相同,称为耳咽管。婴幼儿的耳咽管短、管径宽,呈水平位置,上呼吸道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十分容易从耳咽管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又由于硬脑膜血管和鼓膜血管相通,所以中耳炎又可引起脑膜炎。中耳炎治疗不及时,还会导致耳聋。

不要用火柴和发卡等给婴幼儿掏耳朵,以防挫伤外耳道甚至鼓膜。若耵聍较多,发生栓塞,可请医生取出。要教会婴幼儿正确擤鼻涕的方法,同时擤鼻涕时不要太用力,以免将鼻咽部的分泌物挤入中耳,导致感染。不要让婴幼儿躺着进食、喝水。如果污水进入外耳道,可将头偏向进水一侧,单脚跳几下,将水排出,或用干软毛巾将水吸出。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会损害内耳的耳蜗,造成耳聋,婴幼儿应慎用此类药物。

3.对噪声敏感

婴幼儿对噪声比较敏感,当声音达到60分贝时,就会影响婴幼儿的睡眠和休息;如果婴幼儿经常处于80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就会引起睡眠不足、烦躁不安、消化不良、记忆力减退以及听觉迟钝。

成人与婴幼儿说话不要大声喊叫,婴幼儿的听觉是随听觉器官的不断完善和各种训练而发展的,托育机构可组织各种游戏活动,如唱歌、欣赏音乐等,以培养婴幼儿的节奏感,丰富婴幼儿的想象力;并教育婴幼儿辨别各种细微而复杂的声音,如刮风、鸟叫等,这些都能促进婴幼儿的听力发展。此外,教师还应注意观察婴幼儿的活动,发现其听觉异常应及早到医院检查、治疗,以免进一步恶化。

(三)婴幼儿皮肤的特点与保健要点
1.皮肤保护功能差

婴幼儿皮肤细嫩,角质层薄;真皮层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较少,皮肤一旦被擦伤、抠烂,细菌容易入侵,易感染。给婴幼儿修剪指甲时,手指甲应剪成弧形,脚趾指甲应剪平,边缘稍修剪即可。婴幼儿不宜烫发和戴首饰。

2.皮肤调节体温功能差

婴幼儿皮肤的皮下脂肪较少,散热和保温能力都不及成人,容易受凉或中暑。在托育机构,教师应根据婴幼儿的年龄特点,培养良好的盥洗习惯,尤其在夏天更要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

3.皮肤渗透作用强

婴幼儿皮肤薄嫩,渗透作用强。一些农药、苯等有害物质都可经皮肤吸收到体内,引起中毒。婴幼儿洗手洗脸后应使用儿童护肤品,不宜用成人用的护肤品或化妆品。

4.皮肤代谢活跃

婴幼儿皮肤新陈代谢快,分泌物多,需要经常清洗。不及时清洁容易长疖。应教育婴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每天擦洗身体裸露的部分,如脸、颈、手、耳等,保持皮肤清洁。 ACBavCy32c2RMFhKu0RNhdiAUlDVY59ltnuBXlxJK508CNpgJqZlajc1TKUIlBb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