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婴幼儿心理发展

一 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容

(一)胎儿心理发展
1.受精卵的形成

18世纪中叶,德国解剖学家卡斯帕尔·弗里德里希·沃尔夫提出新生命不是预先形成的,而是从一个来自男性和一个来自女性的单细胞发育起来的,父母双方对新生命的起源做出了相等的贡献。当一个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并在女性的子宫内发育,这就开始了人独特的生命道路。

2.胚胎的发育

生命的发展在子宫内经历三个阶段:胚种期、胚胎期和胎儿期。

胚种期是指从受精到2周的阶段。受精卵形成后进入快速分裂的阶段,受精卵一边不断分裂,一边沿着输卵管继续向下移动,到达子宫。

胚胎期是指2周到8周的阶段。胚胎期的细胞群发育迅速,并形成外胚层、中胚层、内胚层的层次。在第18天时,胚胎已开始形成一个长轴形;在第21天时,一个心脏已经形成,并开始跳动;胚胎期的生命体神经系统发展极其迅速。

胎儿期是指第9周到出生的阶段,这时期的生命体各个系统发展迅速。胎儿的身体不同部分发育速度不同,体形也在不断变化,比原来要长大20倍(如图3-1所示)。

图3-1 胎儿生长发育变化图

3.胎儿期的发展

胎儿是具有生命力的个体,他们在不断地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感觉器官得到迅猛发展。

胎儿期的感觉器官功能主要表现在触觉、嗅觉、味觉、听觉、视觉等方面。皮肤是第一个发展的感觉器官,也是最重要的信息获取来源,大约在孕期的7~8周内完成。母亲孕期抚摸肚子的触感是和胎儿建立情感联结的渠道,也被称为“产前情感依附”。嗅觉在孕期的第2个月发挥作用,来自母体的食物味道会给胎儿出生后的记忆留下痕迹。味觉在孕期的第3个月发挥作用,胎儿通过羊水的传递来识别不同的味道。听觉的发展完善于孕期5个月,胎儿期的听觉刺激对于个体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母体的声音、外界的声音信息等都是重要的听觉刺激。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孕期的第4个月,胎儿对子宫内的光源变化具有明显的动作反馈,而母体的生活方式、气候的变化都对子宫内的光源产生影响。

岗位提示

妊娠3个月期间是胎儿不稳定的时期,孕妇行动必须要轻缓,避免腹部受压迫,不能从事重劳力活动,也不能做剧烈运动。此外,孕妇要保持良好的心境,同时要戒烟、戒酒,尽量不服用药物。

(二)新生儿心理发展
1.新生儿生理特征

新生儿是指胎儿娩出母体并脐带结扎至出生后满28天的婴儿。按照胎龄来看,新生儿可分为足月儿(胎龄37~42周)、早产儿(37周以下)、过期产儿(多于42周);按照出生体重来看,新生儿可分为正常体重儿(2500克以上)、低体重儿(少于2500克)和超重儿(超过4000克以上)。

新生儿体型特殊,主要表现在头大、身长、四肢短,这种体型决定了新生儿不便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个部分比例愈发协调。新生儿皮肤呈红色,并且带有明显的褶皱,但随着肌肉的丰满,皮肤逐渐变白,褶皱也会消失。新生儿骨骼非常软弱,无机盐含量少,水分多,因此弹性大而强度不足,不易骨折但易弯曲,很难支持身体动作。新生儿的内脏器官没有发育完善,呼吸微弱,消化功能与体温调节机能也不完善。

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脑细胞体积小、神经纤维短且分支也不发达。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忍受性较差,使其常处于睡眠状态。同时新生儿的神经系统调节功能较差,导致新生儿动作混乱,没有秩序,手眼动作不协调。

2.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适应性、规律性反应,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通过反射,神经系统将物质刺激转化为心理活动。因此,反射是心理活动产生的基本方式。

根据产生的不同条件,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具有先天性,是与生俱来的。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是常见的无条件反射。

图3-2 吸吮反射

图3-3 抓握反射

图3-4 惊跳反射

3.条件反射的出现

首先,新生儿的条件反射都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形成速度慢,要依靠条件刺激物和无条件刺激物的反复配合出现。其次,条件反射需要不断练习和巩固,如长期不练习,则会消退。最后,条件反射易泛化,容易对相似的刺激物做出相同的反应,“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最贴切的表达。

4.新生儿的心理活动

(1)新生儿的感知能力

新生儿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特征。新生儿探索世界的手段主要是视觉,对眼睛的控制明显好于其他器官。新生儿的听觉比较发达,不仅能够听见声音,并且能够对声音进行区分,包括声音的音高、音量和持续时间。新生儿嗅觉系统发达,对气味反应强烈,这是胎儿期嗅觉记忆的体现。味觉是新生儿最发达的感觉器官,新生儿能够区分甜、咸、酸、苦这四种基本味道,对于甜味和奶味,具有明显的味觉偏好。新生儿能够明显区分冷和热,并且表现出不同的反应。

(2)新生儿的气质差异

新生儿在不同意识形态下有不同的处理外界刺激的能力,这种较为明显而稳定的个人特征即气质。布雷泽尔顿从行为表现将气质类型分为活泼型、安静型、一般型。活泼型新生儿具有明显的行为表现,喜欢哭闹,次数多、时间长,属于抚养困难型。安静型新生儿较少哭闹,动作柔和、缓慢,不活跃,喜欢安静。一般型新生儿介于两者之间,既不过分哭闹,也不喜好安静。这种类型的新生儿与父母的教养方式相关,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尤为重要。

(三)婴儿心理发展

婴儿期是指生命个体出生后一个月至一周岁的时期,是个体生长和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1.婴儿生理的发展

婴儿期的个体身高和体重快速增长,具有明显的外在变化,年龄越小,增长越快。从体重来讲,1月龄的婴儿比出生时体重增长1~1.7千克,3~4月时的体重大约是出生时的2倍,12月龄的婴儿体重是出生时的3倍。从身高来讲,3个月龄的婴儿比出生时增长11~13厘米,12月龄时的婴儿身高为70~75厘米。婴儿的体重与喂养、营养和疾病等因素密切相关,婴儿的身高则与遗传因素有关,短期的营养与疾病等影响较小。

婴儿期的头围变化比较明显,骨骼也有明显的发展。满一周岁的婴儿,囟门部分头骨骨化基本完成,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基本形成,但此时的婴儿骨骼容易变形,肌肉容易疲劳。

2.婴儿动作的发展

婴儿的动作发展与心理发展密切相关。心理的发展离不开活动,活动是由动作组成的,即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通过动作来完成的。动作的发展是衡量婴儿心理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从发展规律来看,婴儿动作发展呈现出从整体到局部、从头到尾、从躯干到四肢、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的特点。从身体部位来看,手部动作的发展出现在语言之前,能够促进婴儿思维的萌芽,对于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具有直接的影响。当婴儿学会走路后,婴儿进一步认识世界、扩大视野,对思维发展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表3-1 1~3岁婴幼儿动作发展规律及其表现

3.婴儿言语的发展

婴儿期是言语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表现在言语的产生和理解两个方面,也被称为前言语期。

(1)言语产生的准备

5个月左右的婴儿进入牙牙学语阶段,这一阶段婴儿重复人语言中的某些音节。9个月的婴儿进入牙牙语的高峰期,不仅能够重复不同音节的发音,而且能发出不同的音调。牙牙学语的意义在于婴儿能够学会调节和控制发音器官的活动,这是个体语言产生和发展所必需的。

(2)言语理解的准备

语言刺激对于婴儿言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生活中成人的语言,乐器声、物体敲击的声音等都是语言刺激。8~9个月的婴儿就能够对成人话语中的信息做出回应。这种回应主要是对语词情境的反应,而不是对语词的内容做出回应。10~11个月的婴儿开始对语词的意义做出回应,1岁左右的婴儿能听懂的词汇量为10~20。

4.婴儿心理过程的发展

在感觉发展方面,婴儿的嗅觉和味觉具有明显的发展,能够对食物的味道做出不同的情绪表现,婴儿的视觉具有集中、转移和追踪的能力,8~9个月的婴儿能够分辨不同的声音,并做出不同的反应。在知觉发展方面,视崖实验的结论证明婴儿具备深度知觉,他们的视觉对于不同的图形具有偏好。在记忆发展方面,条件反射标志着记忆的出现。2~3个月的婴儿就具备了短时记忆,3~6个月的婴儿长时记忆得到进一步发展,6~12个月的婴儿长时记忆的持续时间得以延长。

从注意来看,1~3月龄的婴儿更偏好复杂的刺激物;3~6月龄的婴儿对更加复杂、更细致的物像保持更长的时间,6~12月龄的婴儿注意的选择性开始受经验的支配。

拓展阅读

视崖实验

吉布森和沃克对36名6.5~14个月会爬的婴儿进行了视崖测试。实验时,让婴儿的母亲先后站在装置的“深”(装有玻璃的一侧是“悬崖”)“浅”(装有红白格子图案的一侧是“浅滩”)两侧召唤婴儿,观察婴儿是否拒绝从有深度错觉的“悬崖”一边爬向母亲(如图3-5所示)。结果发现有足够大的视崖深度时(大约90 cm或更多),只有3名婴儿越过“悬崖”爬向母亲,而有27名婴儿从中间爬向“浅滩”。实验证明,六个月左右的婴儿,尽管母亲向他(她)招手呼唤,诱导其爬向母亲,但均被婴儿拒绝。

图3-5 视崖实验操作图

5.婴儿社会性发展

社会化是指一个新生儿从自然人到社会人,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新生儿出生后就会微笑,这种最初的微笑,被称为自发性微笑。后期会出现社会性微笑,主要是指婴儿对抚育者的出现表达出欢愉的行为反应。

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主要体现为依恋,依恋是指婴儿与抚育者之间亲密、持久的情感联结,表现在婴儿和抚育者之间相互影响并渴望彼此亲近。“恒河猴实验”证明母子之间的情感联结远比食物供给更重要。婴儿的需要是多面的,既需要甘甜的乳汁,更需要抚养者的关怀和抚触。亲子间的接触,对婴儿的情感、智力和行为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拓展阅读

恒河猴实验

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及其同事报告了一项研究成果:让新生的婴猴从出生第一天起同母亲分离,以后的165天与两个“母亲”在一起——铁丝妈妈和布料妈妈。铁丝妈妈的胸前挂着奶瓶,布料妈妈只有温暖的触感。婴猴只有与铁丝妈妈在一起时才能喝到奶,但它们宁愿不喝奶,也愿与布料妈妈待在一起。哈洛由此得出结论:身体接触对婴猴的发展甚至超过哺乳的作用。因为只有饮食需要时,婴猴才去找铁丝妈妈,其余大部分时间则依偎在布料妈妈的身上(如图3-6所示)。

图3-6 恒河猴实验对比图

(四)婴幼儿期心理发展

婴幼儿期是指个体1~3岁的年龄阶段的婴幼儿在动作、言语等方面呈现出重要的变化,他们心理活动的调节性和概括性也在不断增强。

1.婴幼儿生理发展

从生长发育来看,婴幼儿期身高平均每年增长8~10 cm,1岁时身高约在70~75 cm之间,2岁时身高在80~85 cm之间,3岁时身高在90~93 cm之间,比新生儿增加近一倍。婴幼儿期体重持续增长,到3岁时可达到13 kg左右,是新生儿的4倍。从运动系统来看,婴幼儿骨骼仍呈现出弹性大、易弯曲的特点,大肌肉发展耐力差、易疲劳,小肌肉难以进行精细化程度较高的动作。从神经系统来看,婴幼儿脑重持续增加,大脑皮层的抑制机能逐渐发展,兴奋和抑制越来越趋向平衡。

2.婴幼儿动作的发展

1~3岁的婴幼儿动作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动作种类增多,动作更加熟练,并且越来越复杂。大肌肉动作的发展经历了走、跑、跳、攀爬等,小肌肉动作不断发展,有目的的动作也在不断增多。从行走动作来看,1岁左右的婴幼儿开始练习独立行走,1.5岁左右的婴幼儿学会了随意、协调地独立行走,对于攀爬、向下跳等动作非常感兴趣;从手部动作来看,1.5岁的婴幼儿逐渐学会使用工具,对外界物体保持极大的兴趣。从生活自理来看,婴幼儿能够自己吃饭、喝水、洗手、穿脱衣服、大小便等,随着不断地练习动作逐渐熟练。

3.婴幼儿言语的发展

1岁左右的婴幼儿进入正式学习语言的阶段,从单词句、双词句发展到完整句的表达。1~1.5岁的婴幼儿属于单词句阶段,主要表现为能够理解成人的言语,开始说出有一定意义的词汇,单词句具有单音重复、一词多义、以词代句的特点。1.5~2岁的婴幼儿进入双词句阶段,主要表现为说话积极性提高,词汇量大大增加,但语言简略,结构不完整,具有“电报句”的特点。2~3岁的婴幼儿进入完整句阶段,主要表现为词汇量迅速增加,能说出完整的简单句,并出现复合句。3岁时的词汇量可达到1000个左右,但发音不清,词汇的外延不准确,概括性差,语法常常出现错误。

4.婴幼儿心理过程的发展

1~3岁的婴幼儿心理各方面都有重要的发展,心理过程发生了质的飞跃。在感知觉方面,婴幼儿的感知觉精细程度得到很大发展,视觉在同色配对、颜色偏好、颜色命名等方面尤为突出;数概念经历了辨数、认数、点数等阶段;空间知觉在物体大小、形状、方位、距离等方面得到发展。在注意方面,细小、突然消失的物体更容易引起婴幼儿的注意,2岁以后的婴幼儿对语音注意增强,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和纠正。在记忆方面,主要表现在回忆方面,延迟模仿是最突出的表现,2岁时的婴幼儿获得了稳定的延迟模仿能力。在思维方面,婴幼儿出现了直觉行动思维,主要表现为婴幼儿的思维与自身的感知和动作相伴随,只能在外界的感知活动中进行。从情绪来看,2岁时的婴幼儿已具备20多种情绪反应,此时的婴幼儿情绪冲动性较强,自我调节性较差。

5.婴幼儿个性的萌芽

婴幼儿期意志发展最突出的表现是独立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强烈的独立行动的愿望,渴望自我力量的呈现,具有明显的冲动性。此外,自我意识出现了萌芽,自我意识指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意识,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在个体社会性发展中处于中心地位。2~3岁掌握代名词“我”是自我意识萌芽的标志。

二 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婴幼儿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关于影响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不同学者有不同划分方式,这里我们划分为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来介绍。

(一)生物因素
1.遗传

遗传是指亲代的某些生物特征通过基因传递给子代的现象。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通过以下方面对婴幼儿的发展产生影响。

第一,遗传为发展提供最初的前提和可能性。遗传是儿童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是婴幼儿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比如唐氏综合征患者和苯丙酮尿酸患者由于染色体或基因异常而导致智力低下;无脑儿无法产生思维;全色盲的孩子无法辨别颜色。遗传对不同年龄个体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年龄越小,遗传影响越大。

第二,遗传为个体差异带来最初的物质基础。个体具有独特的遗传素质,遗传素质的差异导致婴幼儿身心机能发展的差异,遗传素质规定了婴幼儿可能的最优发展方向。

遗传为婴幼儿发展提供自然的物质前提和可能,奠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但是遗传并不是影响婴幼儿发展的唯一因素,遗传与环境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着婴幼儿发展。

2.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指的是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成熟与遗传关系密切,一方面成熟以遗传为基础,另一方面成熟的过程要服从于遗传的成长程序。遗传制约着婴幼儿心理发展的顺序、发展的速度与水平、发展的差异性。

首先,成熟为婴幼儿的心理发展提供物质前提。生理成熟的作用在于使婴幼儿心理活动的出现或发展处于准备状态。若在生理达到成熟时,适时地给予适当的刺激,就会使相应的心理活动有效地出现或发展;如果生理上尚未成熟,即使给予某种刺激也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格赛尔的双生子实验验证了这个观点。

拓展阅读

双生子爬梯实验

1929年,格塞尔选择了一对机体发展水平相近的双胞胎作为实验被试,他将双胞胎一个命名为T,另一个命名为C,进行了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在两人出生第48周时,格塞尔首先对T进行了专门的爬梯练习、肌肉练习、积木堆积练习,而C不接受任何训练。就这样持续六周后,也就是第53周时,当C的身体机能足够成熟时,格塞尔对C进行了同样的爬梯训练,这个训练持续了两周,而与此同时T继续接受爬梯训练。第55周时,格塞尔发现C通过两周的训练达到了T训练八周的效果(如表3-7所示)。

图3-7 格塞尔双生子爬梯实验分析图

其次,生理成熟的顺序制约着婴幼儿心理发展的顺序。婴幼儿的生长发育顺序是:从头到脚,从中轴到边缘,即首尾方向和近远方向。动作发展的顺序是:先会抬头,后会翻身,再会坐,会爬,最后才会走路。个体各大系统的发展顺序是:神经系统最早,运动系统次之,生殖系统最晚。所有这些生理发育和成熟的顺序都影响着婴幼儿心理发展的顺序。

(二)环境因素

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为婴幼儿生存提供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如空气、阳光、水、营养等,但对婴幼儿发展起到更重要作用的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指婴幼儿所处的生活环境与教育。遗传和成熟等生物因素为婴幼儿发展提供物质前提和可能,但是可能性能否变成现实性,主要是社会环境因素决定的。在影响婴幼儿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中,首先是家庭因素,其次是教育因素,最后还有社会文化等其他因素,它们共同对婴幼儿发展产生影响。

1.家庭

家庭是婴幼儿最早接触、持续时间最长的环境,它对婴幼儿心理发展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家庭经济条件、家庭结构、家长的职业和文化水平、家庭关系等都会对婴幼儿发展产生影响。

2.教育

对婴幼儿心理发展起最大影响作用的是家庭教育。教育在婴幼儿发展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以早教中心为例,早教中心的办学条件和文化、早教教师的素质和教养方式,以及婴幼儿间的同伴关系等都会对婴幼儿发展产生影响,促进婴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3.社会文化等其他因素

婴幼儿生活的社区环境及大众传媒等文化传播因素也会对婴幼儿发展产生影响。社区环境包括文化环境建设、绿化环境、卫生保健设施和体育设施等,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婴幼儿的身心发展。大众传媒是指面向广大受众以广播、电视、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为载体的传播媒介,婴幼儿分辨力低,又喜欢模仿,因此家长要注意为孩子选择具有积极教育意义的电影、动画片、游戏等,帮助婴幼儿获得正能量。

婴幼儿作为独立的个体,他们不是被动接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他们对待外部事物也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婴幼儿发展不只需要遗传和成熟提供自然物质基础,还需要家庭、教育与环境提供社会条件,更需要婴幼儿自身的积极参与和努力。

问题思考

一般情况下,10~12月之间的婴儿开始学习走路,当然也有少数的婴儿能在8个月左右学会走路。对于刚开始学走路的婴儿来讲,不同家长的做法不同。有家长认为学步车非常必要,既能够保证婴儿走路时的安全,也能够解放家长的时间。有的家长却认为学步车没有必要,学步车限制了婴儿的活动空间,减少了婴儿的活动机会,不利于婴儿的成长。

针对以上观点,你认为家长该不该使用学步车呢?说说你的理由。 guJQJ+uVBG6RDfd7IWzjY+bOWDN7gLqKrA1hT9agBLIg7gpS8XYno73AzOXRR6L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