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体态律动(Body Percussion)教学产生于德国的教育改革运动时期。20 世纪初,德国许多教育家和艺术家开始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表达的重要性,开始探索更加人本主义的教育方法,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合作精神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音乐教育领域,传统的音乐教育往往强调技术和乐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音乐的情感和创造性。奥尔夫认为音乐应该是一种生动的,能够引发儿童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体态律动教学正是他对这种思考的实践和尝试。
奥尔夫研究了音乐舞蹈的起源与发展,发现音乐、动作、舞蹈和语言原本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音乐应该是全身心的体验,而不仅仅是听觉的感受。奥尔夫的体态律动教学是一种通过身体的动作和节奏来表达音乐的教学方法。奥尔夫相信儿童天生具有音乐的表达能力,儿童通过身体的参与和感知,通过感觉和行动来探索音乐,能够更深入地体验和理解音乐的本质。
体态律动教学的目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体态律动教学通过身体的动作和节奏让学生亲身体验音乐的节奏感和韵律。在教学实践中,体态律动训练不是按照提前规定好的动作配以音乐进行的,而是学生在听到音乐之后自身下意识地、自觉地反映出来的,这就需要学生专心、专注地听音乐,保持注意力的集中。而听到音乐后,学生可以将自己的身体作为乐器,通过击打、拍击和拍打等动作来演奏出具有音乐表达力的节奏和音乐效果。
在体态律动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击打自身的身体部位,感受到音乐的律动和节奏,从而培养他们的节奏感。研究发现,儿童最适宜结合动作进行身体协调性及节奏感的训练,而错过了最佳时期的少年、成年及老年人,通过身体律动的训练,也会找回原本潜藏的节奏本能。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和感受,运用不同的动作和节奏组合来创造出个性化的音乐效果,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需要协调不同身体部位的动作,由此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感受力,提高他们的身体协调性。体态律动教学旨在唤醒人的本能,促进学生动作协调,身心和谐发展,使其感情更加敏锐、细腻,对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