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近年来地理学开始关注情感对空间和社会的塑造,由此引发地理学的情感转向,给旅游地理学带来新的活力,有助于旅游研究理论体系的建设。乡愁的重要情感源头是乡土记忆和地方文脉。乡村旅游开发将传统村落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实现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传统村落成为人们寄托乡愁的地方。以往的乡愁研究局限在外游子、海外移民等群体,针对近年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乡愁研究不应忽视在地居民和游客群体。因此,如何正确认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居民和游客的乡愁诉求,实现旅游地人地关系的协调,是旅游地理学的重要科学问题,也是传统村落进行旅游规划实践中需要考虑和权衡的现实问题。选取苏南传统村落作为传统村落旅游地的典型案例地,构建传统村落旅游地的乡愁理论模型,开发乡愁量表,量化表达乡愁的时空特征,探求乡愁的影响机理,以期对寻求传统村落旅游地乡愁研究提供新视角、新方向和新方法。

本书包含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第一章和第二章)为选题意义和理论基础,第一章阐述研究背景、目标和意义、思路、内容和方法;第二章梳理和评述国内外文献,阐述相关理论基础,并就研究区域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第三章至第五章)为实证分析,第三章通过质性访谈,使用扎根理论方法构建传统村落乡愁理论模型;第四章设计传统村落旅游地乡愁量表,从主客视角对传统村落旅游地乡愁进行测度;第五章揭示了传统村落旅游地乡愁的时空特征。第三部分(第六章)为机理探究,探查传统村落旅游地乡愁的影响因素维度和作用机理。第四部分(第七章)阐述结论、不足之处和今后研究重点,并对传统村落旅游地“记住乡愁”提出一些建议。

在参考情感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的基础上,以“乡愁理论构建—乡愁测度—乡愁时空特征—乡愁影响机理”作为研究主线,针对主客视角下的传统村落旅游地,围绕三个关键问题进行探讨,即何为乡愁以及其如何测量?乡愁有什么样的时空特征?影响乡愁的因素有哪些,作用机理是什么?综合运用扎根理论、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PPGIS)、结构方程、GIS空间分析等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具体研究,进而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构建了传统村落旅游地乡愁理论模型。从“乡愁产生条件—乡愁触点—乡愁主体—乡愁载体—乡愁情感—乡愁愿景”构建了传统村落旅游地理论模型。乡愁产生条件主要有空间的转移、时间的逝去、向往原乡、触景生情;乡愁主体包括在地居民和游客;乡愁触点主要包括时间要素、场合要素和个人要素;乡愁载体主要包括物质文化载体和非物质文化载体,体现了乡村文化基因;乡愁情感分为情感记忆和情感现实,积极情感占主要部分;乡愁情感有一定的能动性,即乡愁愿景。在理论构建的基础上对乡愁内涵进行解读,传统村落旅游地乡愁是特定的人地关系的体现,乡愁由文化、情感、记忆三个维度构成,有一定的时空特征。

(2)开发了传统村落旅游地乡愁量表。结合文献回顾和质性访谈等方法,并经过专家讨论,提出从文化维度、情感维度、记忆维度开发主客视角的传统村落旅游地乡愁量表,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探讨并检验了传统村落旅游地乡愁的“文化—情感—记忆”三维度构成。三个维度之间呈高度正相关关系,尤其主客乡愁情感和乡愁记忆之间相关系数最高,表明乡愁记忆和情感之间关系更加密切。通过对居民和游客乡愁维度比较分析发现,主客双方乡愁三个维度均值都较高,说明主客双方乡愁强度较高。总体来说,居民乡愁维度和测量项目均值都高于游客。

(3)揭示了传统村落旅游地乡愁的时空特征。①时间特征。居民的代际特征、居住时间、世代村民身份,游客的代际特征、离乡时间、回家次数,以及赴乡村旅游次数,在乡愁维度有显著差异;触发居民和游客乡愁的季节主要集中在秋天和冬天;天气集中在下雨和落雪时;时辰集中在深夜和傍晚时;节日集中在过年、中秋、清明和家乡特有节日;假日主要集中在周末、寒假和十一;主客乡愁记忆都主要集中在童年、其次是青少年;乡愁回忆的主要年代集中在离自己生活比较近的年代;游客乡愁频率比起居民相对高一些;乡愁回忆的顺序和重点依次是家人、家、家乡和国家。②空间特征。乡愁主体空间特征:出生地在陆巷/焦溪的居民乡愁记忆均值高于出生地不在被调查村落的居民;游客客源地符合旅游市场距离衰减规律,主要集中在本市。乡愁载体空间特征:居民乡愁载体呈现重要节点和带状轴心为中心的“大聚集、大分散”的空间结构。主要以老街(巷)带状区域、河湖及滨水带状区域为轴、以学校或菜场等为重要节点,其他载体较为分散。游客乡愁载体主要以(数条)老街(巷)区域,河湖及滨水带状区域为轴,知名景点为重要节点,相对集中,因此呈现重要节点和带状为中心的“小聚集、小分散”的空间结构;传统村落旅游地乡愁载体空间主要分为生态环境、建筑文化、聚落公共、人物精神、生活生产场景和节日仪式六种类型。居民乡愁载体空间类型主要集中在建筑文化空间、生态环境空间,游客乡愁载体空间类型主要集中在节日仪式空间、建筑文化空间。乡愁情感空间特征:居民乡愁情感强烈的载体主要是学校、菜场,凉亭、码头等重要节点,其次是童年场景、生活场景、重要家人等,分布相对比较分散;游客乡愁情感强烈的载体主要是山水景观、食物以及人际交往和生活场景等,主要分布在主要游览路线周边的空间,分布相对集中。③时空交互特征。首先,不同代际的居民乡愁载体分布有共同规律,传统村落文化在代际之间进行了传承。不同代际的游客乡愁载体都集中在传统村落主要街巷和山水景观附近,主要围绕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周边引发乡愁记忆。其次,旅游业对保存恢复居民和唤起游客的乡愁记忆起到重要的作用。处于旅游探查阶段的焦溪居民乡愁载体呈现“大分散,小聚集”的特征,游客则相对集中;处于旅游发展阶段的陆巷则相反,居民乡愁载体相对集中,游客则呈现“大分散,小聚集”的特征。

(4)探究了传统村落旅游地乡愁的影响机理。传统村落旅游地乡愁的产生及时空特征差异是个人、乡村、政府、旅游产业以及社会背景等多种因素及其多重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现代性的疏离、恋家乡土情结和政府政策制度是乡愁的社会文化影响因素,个人自身属性是个人因素。时空距离效应、乡村生活变化、城市生活环境是环境感知条件。乡村文化景观是内在动力,体现了乡村文化基因,是乡愁的重要载体。旅游产业影响是主要动力,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旅游发展可以唤醒乡愁记忆,进而影响居民和游客乡愁的产生。交流互动作用是催化剂,主客内部及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加速了乡愁的产生和反应程度。因此,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影响了传统村落旅游地主客视角下的乡愁及其时空特征。

本研究创新点主要体现在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两个方面:(1)在中国城镇化背景下研究传统村落旅游地乡愁问题,推动了乡愁在国内人文地理学和旅游地理学领域的应用,符合地理学的“情感转向”趋势。同时,以往乡愁研究多集中在国家、城市等大空间尺度,以传统村落小尺度空间为研究案例相对较少,本研究以传统村落旅游地为研究区域,拓展了乡愁的研究尺度。(2)构建了传统村落旅游地乡愁理论模型,科学设计并检验了传统村落旅游地乡愁“文化—情感—记忆”三维度量表,对传统村落旅游地乡愁的时间特征、空间特征和时空交互特征进行了数据分析和可视化表达,选取乡愁影响因素测量指标进行“主客”感知评价,通过分析模型探析传统村落旅游地乡愁影响因素维度及作用机理,弥补了学界对乡愁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的不足,丰富了旅游地理学科视角下乡愁领域研究成果,为传统村落旅游地“记住乡愁”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iJDopLy7q5HcUxEtqiNZhf2sKwUsC64cbBqASTB7RIQizr5lN3spVkbNis4ArSM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