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左侧特征明显,即经济腾飞与环境质量恶化相伴随。1979—2019年,工业跨越式发展,强有力地支撑中国经济以平均近10%的速度增长。作为能源消费主体,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能源消费攀升。一方面,居高不下的能源消费,造成环境质量恶化严重;另一方面,作为碳排放大国,中国碳减排挑战与压力并存。环境污染与气候变化成为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双重制约。近些年,虽然政府针对环境污染、碳排放达峰积极地进行环境整治与开展减排行动,但是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依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且治理难度逐渐增大。究其原因,长期以来粗放、外延式的发展模式驱动经济发展的“数量型”增长,而非“质量型”增长。如何有效缓解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两难困境”,实现通过“青山绿水”打造“金山银山”的愿景,已经成为经济新常态下保证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改善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表现形式,同时也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动能。尤其是在资源环境的约束下,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GTFP),已然成为缓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恶化双重矛盾的重要手段。而政府往往通过命令控制抑或市场激励等手段促进绿色发展。不可否认,正式环境规制在短期内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但从长期来看,提升GTFP才是本质上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当前正式环境规制对提升GTFP的影响并不明确,“遵循成本说”与“创新补偿说”莫衷一是。那么,一个自然的问题是除了这种自上而下的正式规制外,有没有其他力量能够推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进而从本质上改善环境质量?

事实上,生态环境改善离不开政府、企业与公众三方力量的合力参与,相较于政府与企业,公众作为环境质量的利益相关者与重要参与者,对于提升环境质量的诉求愈发强烈。自2005年以来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在2007年“临港新城规划事件”中,公众通过“散步”形式反对这一石油化工中下游产业规划区项目落地;2012年“启东事件”爆发,数千市民举行游行抗议活动,最终阻止了排污项目启动。此外,2019年《中国城市居民环保意识调查》报告显示:垃圾分类、汽车限行以及其他有利于提升环境质量的政策得到了近95%的受访者支持。这些事件无一不彰显出公众在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和新《环保法》均肯定了公众在环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前者首次对公众环境参与做出规定的法律制度,后者明确指出公众的环境权利,包括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等。《“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十九大报告更是进一步强调“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表明公众已然成为重构环境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服务型政府建设改革推进过程中,针对公众合理诉求的回应与解决更是体现“以人为本”政府治理理念的应有之义。

不可否认,短期内公众的环境诉求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环境质量。那么,这种“自下而上”的约束能否有效推动我国工业GTFP提升,进而从本质上提升环境质量?“波特效应”在非正式环境规制条件下是否存在?而从公众视角来看,健康需求水平、财富水平以及人力资本水平在公众环境诉求对工业GTFP的影响中产生何种作用?此外,公众环境诉求又是通过何种机制作用于工业GTFP?具体来说,政府层面、产业层面以及企业层面又是分别发挥何种传导效应?而针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是对“波特假说”相关研究的拓展,同时对推进环境污染达标与碳排放达峰的“双达”进程,为构建健全环境治理体系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现实指导。

1.1.2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首先,从非正式环境规制视角下,考察公众环境诉求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这有利于拓展“波特假说”的适用范围,即将正式环境规制条件转变为非正式环境规制条件,“波特效应”是否依旧成立?此外,鲜有文献通过数理模型的方式探究非正式环境规制的作用,而本书扩展Acemoglu等(2012)的环境技术进步方向模型,构建由生产部门、公众部门和政府部门组成的三部门基本框架,将公众环境诉求引入公众部门效用函数进行拓展,求解模型均衡,理论考察公众环境诉求在提升工业GTFP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扩展了关于GTFP的理论分析框架。

其次,立足绿色效率维度,在能源环境领域,首次引入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Markov Switching Autoregression,MS-AR模型),以期透析与识别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动态演变特征规律,丰富了关于工业GTFP特征分析研究视角,并结合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经验考察公众环境诉求对提升工业GTFP的影响及其调节作用,深入挖掘公众在提升环境绩效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基于政府、产业与企业三维视角并结合中介效应模型,对公众环境诉求影响工业GTFP的传导机制进行实证检验,探讨政府协同治理效应、产业结构升级效应以及绿色技术创新效应在公众诉求环境效应中的作用,以期为形成公众—政府—企业三方共治的良性互动提供经验证据。

(二)实践意义

一方面,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提升工业GTFP是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关键一环,同时也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力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为此,探究工业GTFP的驱动作用,对于提升区域环境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伴随一国经济发展和居民财富及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公众环境和高质量生活意识不断提高,公众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开始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公众环境诉求这类非正式规制也开始受到学者重视。合理评估非正式约束下的公众环境诉求对GTFP的影响,是“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在环境领域的重要体现,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现实指导。

另一方面,本书分别从污染排放绩效与碳排放绩效维度,分类探讨公众环境诉求对提升工业GTFP的影响,有利于缩减碳排放达峰与空气质量达标的“双达”进程。尤其是在气候变化与环境污染对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双制约”的条件下,探究公众在空气污染与二氧化碳协同减排中的作用,对加速我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伟大目标以及提升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Mhao/Py9OQ5xcWv/+luMNg8T5Cc00AWYlZ4gWy+Oq/dSyIQCZLfDmSvISe/vK34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