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二

承蒙刘佳教授的邀请,让我为其与刘斯文博士的著作《走向韧性:教育反贫困治理的乡村实验》写几句话,这确实让我感到为难。不仅是因为客观上我对教育反贫困治理的思考和研究几乎是空白,说实话,我是伴随着对刘斯文的博士论文的指导,才跟着学生对教育反贫困问题进行了一些交流、学习和思考;而且是因为主观上我感到力不从心,短时间内难以深入研读刘佳教授和斯文博士的厚重书稿,也只能大体浏览内容,因为阅读的不充分,唯恐本应该是具有重要引介作用的“序言”,反而成为不得要领、画蛇添足的败笔,不仅不能为书稿增色,还辜负了刘佳和斯文的嘱咐与信任。阅读《走向韧性:教育反贫困治理的乡村实验》的书稿数日,引发我的思考与联想颇多,感觉《走向韧性:教育反贫困治理的乡村实验》一书可圈可点、研究扎实、论证有力,是一部投入了情感、行动、理性的心血之作,我也便萌生了写作序言的冲动,希望以一点零星的阅读感想对刘佳教授和斯文博士的邀请做一个交代。

首先,作为一位比较教育专业的研究者,我习惯于以国际比较的视野看问题。我首先想到的是,消除贫困、战胜贫困一直都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和国际社会的重要理想和核心议题。教育反贫困是一个沉重且艰难的话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约翰逊政府就发起了“消除贫困的战争”,这一著名的“向贫困宣战”的政治和社会运动,也没能解决美国社会结构中的深层次贫困问题,至今,“绝对贫困”以及“相对贫困”仍是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美国社会难以自愈的顽症。中国在消除绝对贫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也发动了一场“脱贫攻坚战”,创造了人类战胜贫困的奇迹,其中,教育在反贫困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奠基性、战略性的作用,教育成为消除贫困的重要途径。贫困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消除贫困也是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首要目标,教育则是消除贫困的关键基础。刘佳教授和斯文博士的著作虽然以“教育反贫困治理的乡村实验”为主题,以五年的深入研究历程,完成了国家社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的研究项目,以“向下深潜”的视角,行走在乡村教育的“根”部,实则时刻回应着国家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公平的战略,以为“中国特色反贫困”的伟大实践和走向共同富裕国家战略的实现聚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见证了中国人民生活的大幅改善,到2020年国家完成了脱贫攻坚的任务,消除了绝对贫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因此,在后脱贫时代破解相对贫困的困局,走向共同富裕,我们可以从“教育反贫困治理的乡村实验”的经验和韧性出发,重新构想如何以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与教育的高质量公平的实现,致力于走向共同富裕的“教育反贫困”中国道路。

其次,作为一位读书人,我感到读懂文本是第一要务,但要做出恰当的评论,为刘佳教授和斯文博士的著作写个合适的序言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走向韧性:教育反贫困治理的乡村实验》一书对教育反贫困这一复杂现象和问题的研究是建立在清晰的分析框架基础上的,著作是以“中国特色教育反贫困的治理理论、互联网公益协作的乡村实验、走向韧性:教育反贫困的治理创新”三编为整体结构框架的,我也就顺着这三编的逻辑结构谈点阅读体会。《走向韧性:教育反贫困治理的乡村实验》首先回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教育反贫困的治理理论”,可以说这是一部兼具理论思考与现实观照的学术著作。刘佳教授、斯文博士不仅对中国特色教育反贫困的治理话语进行了高度的理论阐释,对中国教育反贫困治理的“多元共治、全民参与、信息赋能、底层攻坚”等治理理论和治理方式展开了深入的理论分析,而且对合作与共治、多主体参与的可能与难为、全民动员与集体行动、县域教育均衡配置与项目下沉的嵌入等进行了现实的考察,即便是现实的考察也不失论证的深入与深刻。更为重要的是,《走向韧性:教育反贫困治理的乡村实验》一书以解剖麻雀的方式重点研究了“互联网公益协作的乡村实验”的三个典型,它还是一部反映如何深入乡村、潜心于教育反贫困“乡村实验”的著作。综合研究了教育反贫困如何有效落地,以及如何保持情怀与积极乐观的集体行动,不仅体现了教育反贫困的民众智慧与底层逻辑,详细呈现了L县样本、J县模式、Z县思路,描绘了互联网公益协作乡村实验的三个典型案例,以鲜活的素材和真实的场景彰显了乡村教育反贫困实验的创新举措与创新路径,而且深刻提炼了教育反贫困乡村实验的经验与治理探索的过程,探讨了系统自组织创新的内生模式、文化内驱力、结构性嵌入等范畴,深入阐释了乡村教育反贫困治理的价值选择、结构性网络与行动张力的复杂性和动态性问题。《走向韧性:教育反贫困治理的乡村实验》还以“走向韧性:教育反贫困的治理创新”的点睛之笔,表达了中国特色教育反贫困“韧性治理”的重新建构与创新主张,因此,它还是一部探讨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创新、治理创新,并具有独特话语表达和价值主张的著作。刘佳教授、斯文博士对“韧性治理”的观念情有独钟,以“走向韧性”作为著作的主标题和核心观念,虽然看上去很虚,但想必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对教育反贫困治理乡村实验的概念升华和价值主张。著作不仅提出了教育反贫困治理创新的韧性方案,把从脆弱走向韧性作为教育反贫困的升华之路,凸显了韧性建构的价值和意义,也对教育反贫困的中国道路做出了本土化的阐释和中国式的观念诠释,在我看来,这是具有观念创新意识的。

最后,阅读刘佳教授、斯文博士的著作《走向韧性:教育反贫困治理的乡村实验》,还让我重新翻阅了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的《以自由看待发展》,森一方面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丰裕世界中”,但另一方面“我们生活的世界仍然存在大规模的剥夺、贫困和压迫”。森把扩展自由作为发展的首要目的,又是发展的首要手段,其在中文版序言中指出:中国是当代世界,特别是通过教育扩展、医疗保健体制转变和土地改革上的重大进步,促进社会变革的一个先行者,又是一个杰出的文明古国。在我看来,这就是中国的韧性,不仅注重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互补性,还非常重视通过教育治理贫困、消除贫困,相信中国在探索教育反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能够“与古为新”,重新构想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中国道路,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致力于共同富裕。诚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所指出的:“教育是解决这些根深蒂固的不平等的关键手段。我们要根据所知,对教育进行改革。”“这一新的社会契约是我们修复过去的不公、改变世界的未来的契机。”刘佳教授、斯文博士的著作《走向韧性:教育反贫困治理的乡村实验》,对韧性中国、韧性社会的阐发,以及对中国特色反贫困本土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不仅仅是行走在教育反贫困的“根”部的实际行动,而且是指向未来性和发展性的创新性探索。

是为序。


于金陵家天下
2023年7月1日 WmM7XoPFszBJHLXlarkGfHuBttnRHE6rBy7Ho9hzyBKx3qtskZvTWgilMvVpVkf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