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信息化推动反贫困治理的核心在于县域内组织化统筹、整体性推进,其关键在于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及社会各主体的有效参与。互联网最大限度地动员了社会参与,缓解了教育资源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弥补了政府功能的不足,实现教育资源快速集聚的整体效应。与此同时,借助互联网推进网络自组织的机制形成,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县域教育反贫困治理创新对于提升广大贫困人口的“造血功能”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而县域教育行政机构组织化成为新的竞争优势,成为超越发达地区的发展动能。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县域教育行政部门为了迎接教育脱贫攻坚及义务教育均衡验收的双重国考,通过自上而下的组织化动员方式推进各学校的信息化改造。然而结构完整、联系紧密的组织系统通过行政说教或权威压迫式的“组织化动员”方式很难调动教师、学生、家长以在线教育转变学习方式的积极性。家长对于在线学习和空中课堂的认识非常有限,难以实现对在线学习的配合和监督,孩子们在家中对网络学习的兴趣更多来自对手机的合理占有。在县域教育信息化整体推进的过程中,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广大中小学教师、学生、家长的观念塑造是先于技术改造的。冲破技术壁垒和观念壁垒,是教育脱贫攻坚中比完成指标、降低贫困发生率更为迫切的变革使命。
原有各自为政的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动力来自教学计划的规定任务和上级的检查评比,县级教研的指导也多以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为主,对于以能力提升为目的的与教学活动深度融合的信息技术很少涉及,课程主题的挖掘、课程形态的创生和在课程互动中理解力的动态生成,很多乡村教师的能力难以企及。
乡村学校的教师队伍主要由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师毕业的教师和特岗教师构成,师资的严重不足和能力建设的乏力使得县域内广大教师对互联网课程的认识处于一种力不从心、放任自流的状态,农村学校的网络课程建设普遍处于非组织化的状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真正动力来自一线教师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乡村教师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和不拘一格的学习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网络学习环境和数字空间。因此,给予乡村教师所渴望获得的网络平台及资源支持,因地制宜地解决乡村学校网络课程建设困难,以更为丰富的教学想象力和课程创造力去引领乡村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改造,是信息化数字赋能的重要任务。
互联网的技术联结跨越了空间阻隔将各参与主体联系在一起,而互联网多向沟通的基础是基于共同情感的积极体验。相似的情感和文化体认将一个个分散的个体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课程内容的顶层设计和情感引导形成教育使命网络心理共振场,互联网大规模在线教育发展也需要从现实世界走向虚拟空间的情感动员。乡村学校在城市化取向的过程中缺失对乡村自然的探究,使得乡村少年失去了与生养的土地及地缘文化的联系,乡村学生的情感体验丧失生存的土壤,现实生活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情感荒漠化”的现象,无法对乡村学校的学习生活产生情感上的亲近欲和归依感。县域内互联网技术推广中的组织动员和情感动员如何结合,如何通过学校课程形态和实践活动唤起以乡村社会文化为根基的品德规范、情感体验和文化认同,从而在共同情感和信念基础上凝聚形成更广泛的系统合力,也是互联网集体行动的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