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一

阅读刘佳和刘斯文合著的《走向韧性:教育反贫困治理的“乡村实验”》一书,有一种欣赏,也有一种感动。

消减贫困和扫除贫困,一直是国际社会的共有目标和共有行动,也是中国政府的自觉担当和自然认定的历史使命。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反贫困的力度,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战略定位和任务。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已取得反贫困的卓越成效,为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开辟了新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走向韧性:教育反贫困治理的乡村实验》一书,正是立足于新的时代背景展开的一种教育反贫困的时代叙事。阅读这部书,首先感受到的是作者对于贫困地区和贫困对象的深切和持续的关注。这种蕴藏于心也激荡于心的致力于教育反贫困的情感与愿望令人欣赏。另一方面,这部书也展现出作者以及他们的团队以顽强的韧性参与教育反贫困的实践,书中的案例与故事令人感动。

这部书分为三编,即由三大部分组成:

第一编为理论编,重点围绕教育反贫困的种种理论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在这一编中,作者对如何认识教育反贫困、如何对待和推进教育反贫困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理论分析与探讨。作者认为,教育反贫困是中国特色反贫困伟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意义上,唯有深入推进教育反贫困,方能彰显中国特色反贫困或反贫困的中国特色。个中道理不必多加阐述。在此基础上,作者紧贴时代脉搏,遵循时代要求与精神,非常鲜明地将现代治理理论作为教育反贫困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支撑。于是,中国的教育反贫困也就置于“多元共治”“多主体参与”和“建构新型治理形态”等新的语境和新的时代要求之中。作者在倡导以治理理论作为教育反贫困的理论基础之时,也从实际出发,深度分析了在教育反贫困实践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同时也对如何克服这些问题提出了新的理论思考。这种新的理论思考,又重点体现在:通过推进互联网公益和项目下沉等新的治理形态以实现教育反贫困的路径与方式的变革。由此,我们也可以认识到作者对于教育反贫困的理论思考和理论建构的前沿性、新颖性与深刻性。

第二编为实践编。书中的编名为“互联网公益协作的乡村实验”。这编是这本书的重点所在,也是精华所在。它展示了三个教育反贫困的乡村实验案例,讲述了作者和他们的团队深入贫困地区参与教育反贫困和致力于推进教育反贫困的感人故事。三个实验案例各不相同:一是“L县样本”,叙述的是整体推进“互联网+”县域经验;二是“J县模式”,叙述的是乡村学校通过实施课程改革以实现学校变革与发展从而也实现教育脱贫的故事;三是“Z县思路”,叙述的是高等学校以新的方式参与教育反贫困的故事。三个乡村实验的案例,呈现出三种推进教育反贫困的样态,各有特色,也各自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与成效。然而,综合视之,三种实验又有其共性,这就是借助互联网公益协作推进教育的反贫困。这里,互联网公益发挥着特有的价值与作用。它显现出新时代教育反贫困的新的特色与亮点。透过三个乡村实验的案例,我们也进一步认识到本书的作者和他们的团队对于教育反贫困不仅具有浓烈的情感与志趣,而且具有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与品质。

第三编为探索编或展望编。书中的编名是“走向韧性:教育反贫困的治理创新”。走向韧性,这是全书的中心词、关键词,也是全书的主旨所在。教育反贫困的过程,本身是一种秉承韧性不懈奋斗的过程。回首新中国成立以来数十年反贫困的历史,我们不难认识这一点。时至今日,我国的反贫困已取得巨大的成就,教育的反贫困亦然。即使这样,也不意味着我们对反贫困和教育的反贫困可以高枕无忧。贫困素有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含义。何况社会发展的道路也并不会是平坦而无崎岖的。居安思危,我们至少应该对贫困问题保持警戒。本书的作者正是深怀对教育发展仍相对滞后的地区和人群的关切之情,进一步思考和建构教育反贫困治理创新的韧性方案。由此,作者从厘清形成治理结构的关键性要素出发,提出了进一步推进互联网公益协作参与以实现教育反贫困治理创新的思路。作者呼唤继续开拓教育反贫困的升华之路,继续彰显教育反贫困的中国经验和中国特色。

通读全书,掩卷沉思,我被作者的情怀所感染,对走向韧性,实现教育反贫困治理创新的思考有着认同,并怀着深深的期许。

是为序。


2023年6月29日 D1R96alF+5nCVmR3ormR6R9+u5zgRCZpJji9bUVJFewxopP2EUHtRAXIF8qPPlR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