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巴比伦·十二星座

绘画尺寸:60 厘米×80 厘米

和古埃及差不多同时代,位于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两河流域,孕育着古巴比伦文明。在这一平原上的居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颁布了人类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建造了闻名于世的空中花园,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

我们把太阳周年视运行线路,或者说地球公转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称为黄道。大概在五千多年前,最早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古巴比伦人)就已经将天上的亮星分成许多星座。同时,为了占星的需要,苏美尔人还将黄道附近的星星组成十二个星座,也就是黄道十二宫。这十二个星座是: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室女座、天秤座、天蝎座、人马座、摩羯座、宝瓶座、双鱼座。

此外,在黄道的南北两侧,古巴比伦人也划分了一些星座。这些划分法以及相关天文知识后来传入希腊,被希腊人接受并发扬光大。再后来,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黄道十二星座这个概念也在隋唐时期传入中国,为中国人所接受。从本质上说,黄道十二星座就是对星空的一种划分方法,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但后世把占星和神秘预测融入十二星座,发展出一套极为庞杂的星座算命、星座运势等学说,称其能定人凶吉祸福等等,流传至今。

古巴比伦人创造了楔形文字。在历法上,他们制定了太阴历。以月亮的阴晴圆缺作为标准,把一年划分为 12 个月,共 354 天,并设置闰月。

图中所绘的是亚述帝国水陆攻战的石刻,四周围绕着十二星座。亚述也是两河流域古文明的一支,亚述人建有强大的军事帝国,首都为尼尼微(今伊拉克尼尼微省)。亚述军队广泛采用铁制兵器,以残忍好战闻名,不断征服四周的小邦国。但好战者必亡,祸起萧墙之内,公元前 626 年,亚述帝国大将那波帕拉沙尔在巴比伦尼亚自立为王,宣告独立,随即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其后新巴比伦与伊朗高原西北的米底人结成同盟,于公元前 612 年攻陷亚述首都尼尼微,亚述帝国就此覆亡。 vF/91FDb7Qp86xmtzGmRtknjSPcr1zRL/+oojiBe97hutTIaJ6A5p0bDVMe8lzh4



中国·三星堆太阳鸟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天文观测历史和丰硕的天文观测成果。相传最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帝尧时期,就已经有专门的观察天象和时令的官员存在了。通过观察星空,中国古人逐渐认识到了一年四季寒来暑往的节律以及星象、物候等情况。

中国古代天文在天象观测、仪器制作、历法编制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天象观测方面,我国拥有对哈雷彗星的丰富的观测记录,在公元前 240 年到 1986 年的两千多年间,哈雷彗星共回归了 30 次,我国都有记录。此外,中国历代史书中,对日月食、彗星、流星、太阳黑子、超新星爆发等天文现象也有很详细的记载。例如在 1054 年,北宋的司天监就观测到了“天关客星”,并把观测情况完整地记了下来。现在我们知道,这个“天关客星”就是金牛座内爆发的超新星,它的遗迹就是现在的蟹状星云。要知道,在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观测到的银河系内的超新星爆发非常少。由于北宋在 1054 年的观测记录,蟹状星云成了第一个被确认的与超新星爆发有关的天体。(同时代的阿拉伯人也进行了观测和记录。)

在天文仪器制作方面,我国古人大概在四千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使用圭表测量日影长短了。到了汉朝,天文学家还利用圭表日影长度确定“二十四节气”。西汉时期的落下闳创制了浑仪,浑仪是我国古代用来测量天体位置的主要仪器,由多层圆环构成,上面有刻度,可以读出星体位置。后世对浑仪多有仿造,现在大家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还能看到明代制造的浑仪。到了东汉,张衡还创制了用水流做动力的浑象,浑象的转动与地球的周日运动相一致,用来模拟天球运动,从而将天象准确地表示出来。北宋的苏颂还设计了水运仪像台,这是集天文观测和演示以及报时系统为一体的大型自动化天文仪器,领先于世界。到了元代,郭守敬更是先后创制和改进了十多种天文仪器,如简仪、高表、仰仪等。其中的简仪,大家也能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看到。

绘画尺寸:60 厘米×80 厘米

在关乎日常民生的历法方面,中国历代王朝曾经颁布过上百部历法。其中,元代郭守敬等人编订的《授时历》尤为精良。《授时历》采用 365.2425 日作为一个回归年的长度,这个数值与现今世界上通用的公历值相同。在七百多年前,郭守敬能够得到如此精密的测算结果,实在是很了不起。《授时历》的诞生比目前通行的公历(即 1582 年教皇格里高利颁布的历法,后被全世界采纳,我国自辛亥革命后也采用公历)早了 300 多年。

在对星星的命名上,中国古人把天上的星星分作若干星官。星官划分通常是指某一群星,而现代的星座是指天上某一块区域,其划分本质上是一样的。但相对来说,星官的面积较小,星座的面积大些。对于星官划分法的最早记录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天官书》之中。到了三国时期,吴国的太史令陈卓制定了 283 个星官,共包含 1464 颗恒星。在星官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三垣四象二十八宿”的体系。

古代中国人还认为天上的星星和地上国家的政事是有关系的,所以就把人间的社会组织、国家体制的名称也搬到天上去了,天上的星星因此也被赋予了人间朝廷的官职名。如天上的文官武将:尚书星、少丞星、天大将军星、御林军星等。通常利用该星所属的星官名称加个数字来为它命名,例如织女一、河鼓二、天津四、毕宿五、轩辕十四等等。可以说天上群星就是地上政务的翻版,或者说皇帝百官、朝廷政务都是上应天象。甚至从秦汉开始一直到明清,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都城建设都是呼应天象而进行的。这就是“天人感应”,是独具中国特色的。

例如,在古代地理书《三辅黄图》中,对西汉首都长安城有这样的记载:长安城,汉之故都……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京城为斗城。这里说得很明白,长安城的建设就是按照天上的星宿来进行的。这里,南斗为人马座南斗六星,北斗为大熊座北斗七星。

在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 134 年)十月的一天,位于长安城未央宫中,汉武帝正在和董仲舒畅谈。自西汉立国起,历任帝王皆在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黄老学说。年轻的汉武帝显然不喜欢这些策略,况且此刻西汉一直面临北方强大匈奴的威胁,国家需要振兴,中央集权需要得到巩固。因此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在此番召见中,董仲舒提出了《举贤良对策》。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赞赏。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大一统”等学说被汉武帝所采纳,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其对中国人思想的影响长达二千多年。从这一点看,董仲舒可谓影响中国几千年的人物了。

董仲舒是天人感应思想的定义者和集大成者。他认为若是人间政务处理不当,则上天会降灾异以警戒。在这套天人感应思想理论的支持下,中国古代每逢日食、月食或彗星、流星乃至水旱蝗灾发生时,总有大臣给皇帝上表讨论为政得失,并提出劝谏。这种做法在科学上说当然是不对的,日月食都有其自然发生规律,和人间政事并不相干。但儒家思想熏陶下的大臣,都是本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并在天人感应思想支持下,上表谏议帝王得失的。这也算是广开言路,对维护封建朝廷统治的稳定不无裨益。

在四千多年前的华夏大地上,众多城邦式的方国星罗棋布。他们共同组成了华夏文明,古蜀国也是其中之一。李白在《蜀道难》中感慨道:“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沉睡在地下的三星堆遗址,经过数十年的考古,一朝出土震惊世界。每一位参观过三星堆博物馆的游客,都惊诧于三千多年前古蜀国的灿烂文明。出土文物中,不少是带有天文元素或有天文含义的。例如太阳圆轮、太阳鸟、扶桑神树等,此画以三星堆太阳鸟金箔为中心,四周围绕二十八宿,展现了古老而神秘的三星堆以及中国星空文化。 uOMciIkwMRLo2Vg97MSzgswsQoMoTicADDLnHLLktnZw7B4QDzUlYewo3XiKBIsX



印度·佛说星空

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经过山高林密的藏东地区,在海拔 7782 米高的南迦巴瓦峰下突然转弯南下流入印度,和恒河汇流后入海。

奔腾的恒河水,孕育了灿烂的古印度文明。古印度其实严格来说是个地名,是由大大小小的邦国所组成的。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在公元前 3 世纪整军经武,基本统一了印度。但这种统一也是很松散的,并不存在同时期的中国秦始皇大一统之后实行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阿育王时代,也是佛教的兴盛时代。阿育王本人也皈依佛教,据说阿育王在统一战争中面对无情的杀戮深感悔恨,于是停止战争,提倡佛教。

佛教是由释迦族王子释迦牟尼于公元前 6 世纪创立的,起初只在恒河流域传播,范围有限。阿育王把佛教奉为国教,广建佛塔,佛教从此遍传南亚次大陆的很多地区。到了中国东汉明帝时期,朝廷派使者用白马驼着佛像和经卷回到中国,史称“白马传经”。从此佛教在中国广为传播,到了南北朝时期,已经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了。南朝梁武帝甚至四次出家为僧,让群臣称呼其为“菩萨皇帝”。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也积极进行了本土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词汇都来自佛教,诸如“一尘不染”“实际”“一心”“方便”“利益”“皆大欢喜”等等。佛教典籍中也有一些关于星空和宇宙的描述,甚至连“世界”这个词都是来自佛教。《楞严经》对“世界”一词的解释为:“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佛经中的宇宙观和中国古代的盖天说比较相似。佛教认为须弥山为天地的正中央,日月环绕须弥山运动,绕行一周为一昼夜。

绘画尺寸:60 厘米×80 厘米

古印度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阿耶波多(Āryabhata),对日月食的成因和预测、对地球自转周期的测量,以及对恒星日、恒星年的测定等都有杰出贡献。为了纪念这位科学家,印度于 1975 年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此画把犍陀罗佛像置于旋涡星系之中,故题名为《印度·佛说星空》。犍陀罗是南亚次大陆古邦国之一,位于今天的巴基斯坦北部和阿富汗东部。得益于地理关系,犍陀罗和西亚乃至欧洲文明多有接触,所以其佛教雕塑兼具古希腊、古罗马的写实风格,又融合了本土的慈悲神圣,造型精美生动,历来为世人所称赞。

恒星日:是指春分点连续两次过同一子午圈的时间间隔,是地球真正自转一圈的周期,约为23 小时 56 分 4 秒。

恒星年:是指平太阳连续两次过同一恒星黄经圈的时间间隔。可以理解为从地球上观测,以太阳和某一个恒星在同一位置上为起点,当观测到太阳再回到这个位置时所需的时间。恒星年是地球绕日公转的真正轨道周期。一个恒星年约为 365.25636 个平太阳日。 uOMciIkwMRLo2Vg97MSzgswsQoMoTicADDLnHLLktnZw7B4QDzUlYewo3XiKBIs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