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玛雅·羽蛇神金字塔

14 世纪以来,《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流传甚广,欧洲诸国对书中所描绘的富裕东方充满了向往和贪婪。各国对东方商品的需求与日俱增,除了传统的丝绸、瓷器、茶叶外,还有各种名贵的亚洲香料。但这些商品通过海陆贸易运输,不可避免地要经过以欧洲人眼中的异教为国教的奥斯曼帝国的领域。商人们要被征收高昂的关税,利润的减少自然令他们很不乐意。另一方面,“地圆说”此时在欧洲也被普遍认可,人们相信地球是圆的,向西航行也可以到达东方的中国和印度。若是能开辟这条新航线,就可以绕开奥斯曼帝国直接和东方进行贸易了。

在这种大环境下,1492 年 8 月 3 日,哥伦布受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一世派遣,率领三艘帆船,从西班牙帕洛斯港扬帆驶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在 10 月 12 日凌晨,终于发现了陆地圣萨尔瓦多(位于加勒比海中的巴哈马群岛),他们考察一番后随即返航。之后数年内,哥伦布又进行了三次远航,先后抵牙买加、波多黎各诸岛及中美、南美洲大陆沿岸等地。但哥伦布一直到死都以为他到达的是印度,并把他遇到的土著居民称为印第安人。

事实上,印第安人是个广泛的称呼。在欧洲殖民者踏上美洲大陆前,在广袤的美洲大地上,分布着三大印第安文明:玛雅文明、印加文明及阿兹特克文明。印第安人属于黄种人,他们是从哪里来的?目前考古界对美洲文明的起源仍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印第安人是古代亚洲地区的居民从白令海峡迁徙过去的,也有学者认为印第安人是中国人的后裔,并提出了“殷人东渡”说。认为是武王伐纣后,商纣的残余势力向东渡海去了美洲。

绘画尺寸:60 厘米×80 厘米

殷人东渡并不是无可稽考的推测,近一百多年来很多中外学者都做了很多考证工作。美洲各地出土的文物和中国殷商时代文物的造型极为相似,甚至出土的玉器上也带有和甲骨文一样的文字符号。公元前 1046年(具体时间说法不一)武王伐纣,爆发了牧野之战。此刻商朝的正规军正在和东夷作战,纣王来不及调回,临时组织了奴隶抵抗,因此大败。周军攻破朝歌,纣王于鹿台自焚。但这支商朝的正规军从此消失在历史记载中,据猜测他们渡海去了美洲,发展出了美洲文明。古代的扶桑可能并不是指日本,而是指美洲。三千多年前殷人横渡太平洋,从交通上来说,似乎是不可能的;但从人定胜天精神的角度来说,也并非绝无可能。

美洲三大文明中的玛雅文明在天文学、数学、农业、艺术等方面都有极高成就。玛雅人大约在公元前 400 年就建立起奴隶制国家,繁盛了约两千年,到 15 世纪开始衰落,此后各种遗迹被湮没在热带丛林中。时至今日,玛雅的各种神秘传说和预言也一直在各种媒体上流传。而考古学者们总是力求通过实地考证来拨开谜团、揭秘历史。根据现代考古的一些发现和推测,玛雅文明在天文历法上尤为先进,他们或许已测出一年是 365.2420 天,与现代只相差 0.0002 天(大约 18 秒)。这是个相当精密的测量结果,也就是说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历法每五千年才仅仅有一天误差。

图中所绘是玛雅的羽蛇神金字塔,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距今约有一千多年历史。这是一个四边形建筑,金字塔阶梯正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塔高约 30 米,塔底宽度约 55 米。四周各有 91 级台阶,共 364 级,再加上塔顶的羽蛇神庙,共有 365 阶,刚好代表一个太阳年中的 365 天。羽蛇神金字塔是玛雅文明的重要遗产。羽蛇神是一个在印第安文明中被普遍信奉的神祇,玛雅人把它叫作“库库尔坎”(kukulcan),是玛雅人心目中掌管播种和收获的神祇。羽蛇神常被绘制成长有翅膀的蛇,有趣的是,这一形象和中国神话里的腾蛇很相似,这或许也是殷人东渡的一个证据吧。

在哥伦布之后,欧洲就开启了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时代。不仅有达·伽马开辟从里斯本绕过好望角到印度的航线,还有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等等。随即,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国的殖民者争先恐后地来到美洲。殖民者大肆屠杀印第安人,掠夺黄金和各种资源,并从非洲贩卖黑人运到美洲充当奴隶,这段血腥的殖民史持续了约三百年。

在大航海时代,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给船只定位。在这一点上,天体测量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地球上,只要知道经纬度,就能确定一个地点,这在陆地上好办,因为陆地上总有参照物。但在航海期间,海天茫茫,在没有任何参照物的情况下,又该如何确定经纬度呢?

首先说说纬度的测量。纬度测量比较方便,因为地球自转轴指向北天极,若是要求精度不高,那么一般可以认为北极星所在之处就是北天极。在地球的北极点看北极星,其仰角就是 90 度(在天顶),在赤道看北极星,其仰角就是 0 度(在地平线处)。我们不难理解,在北半球任意一点的北极星仰角大小就是当地的北纬度数。所以在大航海时期,船长们只要每晚测一下北极星高度就可以大致知道船只所在的纬度了。

但测量经度就没这么简单了。在很长一段时期,船长们闭口不谈经度问题,因为根本没有办法进行测量。天文学家曾主张用天体运动来测定经度,因为天体运动是固定的。但是这种方法在操作上非常困难,且耗时非常长,特别是在海浪颠簸的情况下几乎不可能实现。

1707 年,一支英国舰队因迷雾而触礁,死伤千余人,震惊英国朝野。为了精确地测定海上的经度,英国国会发起重赏,征求海上经度的测量方法。这时候钟表匠哈里森想了一个办法。他提出可以制造一个航海钟,这个钟可以在海浪颠簸的情况下正常工作,并保持极高的精确度。在出发前,把航海钟调整到出发港的当地时。在航海的时候,每到一个地方,通过测定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的时刻来获得当地的正午 12 点,再和航海钟校对。相差 1 个小时,就说明两地经度相差 15 度。

地球自西向东旋转,东边总比西边先看到太阳,东边的时间也总比西边的早。各地的地方时,总是把太阳到达每天最大仰角的时刻,定为中午 12 点。船长们只要通过六分仪(一种精密的量角器)测出太阳仰角达到最大的时刻,就可以得到船只所在地的中午12 点。将这一时刻与航海钟校对,就可以知道船只所在地的经度了。在欧美的一些古装航海题材的影视作品里,我们能见到船长们或在白天用六分仪对着太阳测量仰角,或在晚上测北极星的仰角,这些场景背后就是这个道理。

哈里森不断提高航海钟的精度,他的第四代航海钟H4 跟现在的手机差不多大小,却有着当时最高的精确度。即使在海上航行了接近三个月之后,也只慢了几秒钟。这样的精准度让船只定位的精度大为提高,终于解决了海上经度的测量问题。到了 1766 年,英国还出版了《航海历》,这本书中给出了日月和主要恒星在特定时间的位置。船长们只要查阅此书,并结合头顶的星空图像,就可以确定自己所在地的时间和经纬度了。事实上,在现代海上无线电导航和卫星导航出现之前,船长们就是依靠罗盘、航海钟、六分仪、航海历书、海上灯塔等工具来进行定位导航的。只不过后来用走时更准确的石英钟代替了机械式的航海钟。

从 18 世纪开始,随着航海交通的发达,各国往来更加频繁,但各地的时间差异给人们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为此在 1884 年人们召开了国际经度会议,规定将全球划分为24 个时区。它们是中时区(零时区)、东 1~12 区和西 1~12 区。每个时区横跨经度 15 度,时间正好是相差 1 小时。最后的东、西第 12 区各跨经度 7.5 度,以东、西经 180 度为界线。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上的地方平时就是这个时区内统一采用的时间,称为区时。

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差 1 小时。例如,位于东八区的我国的时间要比东七区的泰国的时间早 1 小时,而比东九区的日本的时间晚 1 小时。因此出国旅行的人若向西走,每过一个时区,就要把表拨慢 1 小时;若向东走,每过一个时区,就要把表拨快 1 小时。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就跨了 5 个时区,但统一用东八区的北京时间(由国家授时中心发布)作为全国标准时间。人们在北京一般 12 点吃午饭,若是到乌鲁木齐旅游,就要下午 2 点吃午饭了。因为乌鲁木齐实际位于东六区,但统一使用北京时间,就与实际地方时相差 2小时。知道了区时的来历后,我们对这种时间差也就不会感到奇怪了。 GYVNOkxDBph8THtt4Zj0sjZigH7AFdIzs6uCUZAbohJkQqSEmM7wtj90N3gmeV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