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早期对供应链的认识局限在企业内部,强调对企业自身资源的利用。随着认识的深入,学者们对供应链概念的界定突破了企业的边界。例如,美国的史蒂文斯(Stevens)认为:“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流程就是供应链,它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该定义强调供应链流程的完整性,突出供应链的增值性。哈理森(Harrison)认为:“供应链是执行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换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链。”2006年,中国发布实施的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 18354—2006)对供应链的定义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所形成的网链结构。”华中科技大学的马士华教授对供应链的界定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这三个定义都描述了供应链运作过程,指出供应链是一个功能网链,马士华教授还突出了对供应链流程的控制和将链上的成员企业连成一个整体。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84号)中指出:供应链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目标,以整合资源为手段,实现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全过程高效协同的组织形态。该概念指出供应链是一个高效协同的组织形态,它从管理的角度指出了供应链的导向、目标和手段。《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供应链已发展到与互联网、物联网深度融合的智慧供应链新阶段。至此,人们对供应链的认识从企业内部供应链、传统供应链,发展到集成供应链、协同供应链以及智慧供应链。
马士华等人从企业与企业之间关系的角度提出了供应链的链状模型和网状模型。
1.链状模型
如图1-1所示的链状结构模型表明产品的最初来源是自然界(如矿山、油田、橡胶园等),最终去向是用户,被用户消费掉的最终产品仍回到自然界,完成物质循环。这个静态的链状模型,表明供应链的基本组成和轮廓概貌。
图1-1 供应链的链状模型
2.网状模型
如图1-2所示,一个节点企业的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都不止一家,而且一个节点企业,既是这条供应链上的成员,也是另一条供应链上的成员。这种描述现实世界中复杂的产品供求关系的供应链网状模型,适合于对供应关系的宏观把握。
图1-2 供应链网状模型
3.供应链网络结构图
如图1-3所示,将供应链中的节点用圆圈表示,供应链中的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用直线表示,可以绘制供应链网络结构模型。供应链中一般有一个节点企业居于核心地位,负责组织、协调、控制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和各种流程。在需求信息的驱动下,通过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分工合作,实现产品价值的不断增值。除退货返回等逆向物流外,物流一般是沿供应链从上往下,资金流则沿供应链从下往上,而信息流则包含从上往下流动的供应信息流和从下往上流动的需求信息流。
图1-3 供应链网络结构模型MOXMOX模型
在实际工作中,可以用添加了文字的其他形状来表示供应链节点。如图1-4所示,在绘制某企业(行业)的供应链结构图时,可以结合实际和要说明的问题进行取舍。
图1-4 家用电器行业供应链结构图
如图1-5所示,Ricardo和Bardia通过对企业内部供应链的运作模式进行分析,按模块化和延迟的不同结合程度,提出了四种不同的供应链结构:刚性结构(Rigid)、柔性结构(Flexible)、模块化结构(Modularized)、延迟结构(Postponed)。模块化与组合成联合体的内部物流有关,延迟与外部物流相一致。刚性结构的供应链采用传统的运作模式,模块和延迟化程度都低,是一种典型的纵向集成的供应链,在综合考虑库存和预测需求的基础上,追求大批量生产,实现规模经济;延迟结构的供应链模块化程度低、延迟化程度高,在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努力实现范围经济;采用模块结构的供应链内部的模块化程度高,但是延迟化程度比较低,拥有大批量生产的供应商,分销少量完工的产品,客户类别较少;柔性结构的供应链通过大量的外协、外包制造差别化组件,再通过组装以满足不同类客户的需求,将零部件(模块化组件)的大规模生产与成品的定制化生产有机结合起来。
图1-5 按模块化和延迟化程度分类的供应链结构图
供应链的水平层次对应供应链链条的长度,即满足客户需要需经过的所有过程,如“原料加工—原材料仓储—产品生产—产品运输至目的市场—流通加工—经销商”。供应链的垂直规模对应供应链的宽度,指对于核心企业而言,各层次所包含的供应商或客户的数目。供应链中的水平层次数和垂直规模越大,供应链越复杂,委托代理问题、信息失真问题越严重,供应链的管控难度也会越大。如图1-6所示,根据供应链的水平层级数和垂直规模的不同,将供应链结构划分为四种:粗短结构、整树结构、链状结构、细长结构。
图1-6 按水平层级和垂直层次数量多少分类的供应链结构图
供应链是一条围绕核心企业组成的复杂网链,一般来说供应链具有需求导向性、增值性、交叉性、多级性、动态性、复杂性、跨地域性、对立统一性、协同整合性、虚拟性等特点,下面简单介绍几种重要特征。
供应链的形成、优化和重构,都是基于市场需求。用户的需求是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商流/(服务)流、资金流的驱动源。当用户需求的产品种类、数量、时间、服务以及方式等发生变化时,供应链上的成员企业、流动的物质实体、服务的类别与方式、流程甚至是组织结构等都应进行调整,否则会因无法高效满足需求而被淘汰。
供应链是由不同主体、不同流程、不同环节所组成的高度一体化的虚拟组织。组织中的每个主体、每个环节、每个流程都消耗了资源,都应实现价值增值。没有实现价值增值的资源消耗是一种浪费。判断某项活动是否增值,可以借鉴以下思路:一是顾客是否愿意为该活动的资源消耗买单,如21世纪的前十多年,很多农产品电商以“今天下单、明天送货上门”为卖点,相比传统经营模式,增加了分拣配送资源的消耗,导致产品价格高于传统渠道,而消费者并不愿意支付更高价格获得这种便利,此时的配送上门服务不是一项增值服务;二是该活动是否节约了成本,且节约的成本量大于资源消耗量;三是从长期战略、品牌发展角度来看该项活动消耗是否值得。
供应链的动态性是指供应链上的成员、流程、服务、关系及管理手段等会因市场需求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为动态性,供应链成员之间的联盟才成为动态联盟,才有以动态联盟为基础的敏捷供应链。产品更新、消费者需求及外部环境变化越快,供应链的动态性越明显。
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产品类别、流程、环节(层级)众多,导致供应链的复杂度高,供应链的交叉性、动态性和跨地域性(全球性)加剧了供应链的复杂性。供应链的复杂度越高,管理难度越大,内耗也可能随之增加。降低供应链的复杂性,有助于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和敏捷性。比如,苹果公司通过简化产品线、标准化零部件、减少供应商、缩短全球供应链的距离等措施简化供应链,使苹果公司彻底扭转了连年亏损的局面。
供应链中成员企业是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法人,为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而开展活动。从供应链内部来看,成员企业之间的利益是对立的,这是供应链内耗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之一。从供应链外部来看,成员企业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这决定了供应链成员利益的统一性。
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以提高顾客价值,在与其他供应链的竞争中取得胜利,最大化供应链整体利益,是这个利益共同体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核心企业必须尽可能地整合外部的优势资源,实现资源整合的规模效应;供应链成员企业则必须在核心企业的主导下,协同有序地行动,以减少供应链复杂系统的内耗。
如果把为了完成共同目标、通力合作的众多企业所结成的组织看成一个企业,那么这个企业是虚拟的,称为虚拟企业。虚拟企业是指一些独立企业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在一定时间内结成的相互协作的利益共同体。显然,供应链可以看成一个虚拟企业,这是供应链的虚拟性。了解供应链的虚拟性,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供应链成员利益的统一性和行为的协同一致性。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将供应链划分为不同类型。
按照供应链的稳定性可以将其划分为稳定的供应链和动态的供应链。当外部环境相对稳定,产品和市场需求相对单一时,供应链的稳定性较强。唯有动态的供应链才能适应变化的环境和复杂的需求。在实际工作中,管理者需要根据环境、产品和需求的变化程度相应地调整供应链的稳定性。
根据供应链的综合能力与用户需求的关系,可以将供应链划分为平衡的供应链和倾斜的供应链。当供应链的综合能力能满足用户需求,供需基本匹配时,供应链处于相对平衡状态;而当市场变化加剧,供应链的供应能力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匹配度降低,供应链缺货成本(供不应求)或者库存成本(供过于求)增加时,供应链处于倾斜状态。
供应链主要有物理功能和市场调节(中介)功能。按照供应链的功能模式可以把供应链划分为有效性供应链(Efficient Supply Chain)和反应性供应链(Responsive Supply Chain)。当供应链的功能倾向于物理功能,即以最低的成本将原材料转化成零部件、半成品、产品以及降低物流配送成本等为主要功能时,为有效性供应链;当供应链的功能目标主要为市场调节(中介),即对未预知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快速地协调供需,此类供应链一般为反应性供应链。有效性供应链的主要目标是降低实物流动的成本,而反应性供应链的主要目标是快速协调供需的关系,以减少缺货损失。当外部环境稳定、产品及需求变化慢时,有效性供应链更为有效;当外部环境、产品及需求变化快时,反应性供应链更为有效。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综合权衡供应链的有效性和反应性,确定供应链的效率与反应程度。
根据供应链的驱动因素不同,可将供应链划分为推动式供应链、拉动式供应链和推拉混合式供应链。“推动”模式是传统的有计划地将产品推给用户的供应链运作模式。推动式供应链的运作是通过预测来驱动的,在预测的基础上制定采购、生产、分销及库存计划。“拉动”模式下,供应链的运作源于客户需求的拉动,客户需求是拉动供应链业务的原动力。在拉动式供应链中,零售商通过POS(Point Of Sale)系统及时准确地获取销售时点的信息,经过汇总分析后传给制造商;制造商根据需求情况调整采购、生产计划,并通过信息在上下游企业间的共享实现供、产、销的同步。
如图1-7所示,推拉混合式供应链会有一个推拉的分界点,在分界点之前的作业是通过预测来推动的,而分界点之后的作业则是通过客户需求来拉动的。比如汽车供应链上游的通用零部件的生产采用推动模式,供应链下游的组装、运输等环节则采用拉动模式。推拉式供应链结合了推动、拉动模式的优点,同时规避两种模式可能面临的风险。分界点上游根据需求预测生产标准化、通用程度高的模块化产品或者组件,可以有效发挥规模效应,缩短供应链的响应时间;分界点下游根据最终客户的订单需求选择不同的模块进行组装生产,可以降低成品库存,减少库存损失的同时满足顾客的定制化需求,实现产品的多样化供给。
图1-7 推拉混合式供应链示意图
这个分界点往往是一个集成商,是战略库存点。如图1-8所示,根据分界点的位置不同,可以把供应链的运作模式分为按订单设计(Engineer To Order,ETO)、按订单制造(Make To Order,MTO)、按库存生产(Make To Stock,MTS)和按订单组装(Assemble To Order,ATO)等几种形式。为了使供应链在分界点处很好地连接,减少由于预测需求和实际需求的差异所带来的供应链效率的降低,通常要设置库存来减少供需不确定所带来的波动。
图1-8 推拉结合点位置与供应链运作模式的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