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发现及清理经过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各地掀起了建设地下防空设施的高潮。在这场全民运动中,南京也建设了多处防空洞。南京地下防空设施的主干线经过南京大学北园北大楼前,这个地点地势较高,原来是一处高敞的土丘。南京大学校园内防空洞的大体走向是,从今北园的东南楼西北侧开始(现存一处出入口),向北过东大楼门口,西折,经北大楼门前到西大楼,然后再往西南延伸,从西南楼东侧出来(现存一处出入口)。最早还规划了一条支线,从北大楼伸向今鼓楼西侧的消防支队,东晋墓即位于这条规划路线上。

1972年春,南京大学的大部分教师在溧阳果园农场从事劳动,只有历史系的少数几位教师集中在西南楼进行谭其骧主持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制工作,蒋赞初亦在其中。在北大楼与西大楼之间的防空洞挖掘过程中,发现了一座宋墓,指挥部接到汇报后派蒋赞初前往处理。蒋赞初到达现场时,墓室券顶及墓壁的大部分已被挖掉,只剩下墓底。经清理,随葬器物只有一方墓志和一件釉陶罐以及几枚钱币。据墓志的记载,墓主名王仁,许昌长社人,北宋建康府司理参军,治平四年(1067)六月卒葬,葬地为“上元县城北二里菜园□之原”,即“北山之侧”。时王安石为江宁知府,墓志中留下了“府尹紫微舍人临川王公”的信息(图四)

王仁墓清理完不久,即在北大楼西北侧发现了另一座墓葬的迹象,南距北大楼北墙十余米,正对北大楼西数第四扇窗户。今南京大学北园与消防大厦南侧住宅之间的东西隔墙,就穿过墓室的顶部(参见图一)。

由于当时历史系的在校人员多忙于历史地图集的编制工作,因此东晋大墓的发掘组成员主要是学校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及尚未分配具体工作的新员工,发掘工作由蒋赞初主持。参加清理工作的人员大多数是文职人员,且缺乏田野考古工作的经验,因此发掘过程比较艰辛。其间,南京博物院考古组时任组长汪遵国曾到现场指导了发掘工作(参见图二),决定该墓的发掘整理工作由南京大学全权负责,并希望尽快向南京博物院提交清理报告。

发掘工作持续月余,每天出土的文物交送临时仓库保管,由蒋赞初适时对文物进行初步修复、绘制器物草图、追加小件编号,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清理报告的撰写。一年后,发掘简报《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刊于《文物》1973年第4期。1972年南京大学创办考古专业并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出土文物入藏历史系文物资料室,今由南京大学博物馆收藏、管理。由于当时收藏条件有限,大量的墓砖未能收集,就地废弃,叠压在墓室之上的明代南京钟楼石柱础亦不知去向。

图四 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北园出土北宋王仁墓志拓片(南京大学博物馆藏) xUK2dNwjybBgP3l7wB8GAoZHtoLOCiazlVDWJQdq3oSEfRYhcLbaQCwAC9zpvMW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