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随葬品的种类

(一)陶器

《简报》报道共出土58件,以泥质灰陶为主,少数为泥质黑陶。器形有榻、案、凭几、瓢尊、盘、耳杯、盆、勺、槅、灯、钵、熏、唾壶、砚、座、俑等。完整器及出土时残损后经修复者今存27件(组),无法修复但器形可辨者2件(组),无法修复且器形难辨的碎片若干。

1. 陶榻 2件。形制规格基本一致。

(1)陶榻1无小件号。器物登记号:75-598。藏品登录号:8041。泥质灰陶,榻面平坦,四周有棱线,榻沿上有一条中凹线。6足,外4足截面为曲尺形,中2足为扁平形,足间弧曲,呈壸门形。出土时残损严重,足经修复,与榻身拼接。榻面长方形,长124厘米,宽99.7厘米,高28厘米。榻背面有纵横衬梁各3道,将背面隔成十六方格形,方格之间为宽3厘米、厚4厘米的隔梁,用于支撑榻面。部分器表怀疑留有漆痕。出土时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11、12、50、142 ,分布于主墓室东北。[图版一]

(2)陶榻2无小件号。器物登记号:75-599。藏品登录号:8042。泥质灰陶,榻面平坦,四周有棱线,榻沿上有一条中凹线。6足,外4足截面为曲尺形,中2足为扁平形,足间弧曲,呈壸门形。出土时残损严重,经修复基本完整。榻面长方形,长123.2厘米,宽100厘米,高28.2厘米。榻背面有纵横衬梁各3道,将背面隔成十六方格形,方格之间为宽3厘米、厚4厘米的隔梁,用于支撑榻面。出土时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72、100,分布于主墓室西南。修复时确认与遗物分布图108属同一个体。[图版二]

2. 大型陶案 2件。形制规格基本一致。

(1)大型陶案1无小件号。器物登记号:75-600。藏品登录号:8043。泥质灰陶,素面,案面背部两端有长条形凹槽,可与栅形侧足拼接,凹槽中有灌过铁汁的痕迹,应作加固之用。修复后完整,长123.4厘米,宽34.5厘米,高27.2厘米。 案背呈凹槽状,四边厚3.5厘米,中部厚1.5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21、23、35、58,分布于甬道内两道门槽之间。[图版三]

(2)大型陶案2无小件号、器物登记号。因残损严重无法修复,残件编号附于藏品登录号8043之下,为8043-1、8043-2、8043-3。案面残件8043-2残长41厘米、宽34.8厘米、边厚3.6厘米;栅形侧足残件2件(8043-1、8043-3)。8043-1长34.8厘米、高29厘米,8043-3宽11.2厘米、残高17厘米。形制尺寸应与大型陶案1基本一致。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69、81,分布于侧室甬道。[图版四]

3. 小型陶案 仅存栅形侧足残件。无小件号和器物登记号。藏品登录号:8103-14。泥质灰陶,素面。长方形,形制尺寸小于上述大型陶案,《简报》推测其长59厘米、宽31厘米、高20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7,位于主室西南。

4. 陶方形板座1件。无小件号、器物登记号。修复后编号附于藏品登录号8042之下,为8042-1-1、8042-1-2、8042-1-3。泥质灰陶,素面。板面残损,经修复。双侧足脱落,保存完整。8042-1-1,案面残片,修复后长宽均为21.4厘米,厚1.2厘米。案面背部有4方孔,孔长3厘米、宽1.2厘米,可与两弓形侧足(8042-1-2、8042-1-3)拼接。8042-1-2、8042-1-3为弓形侧足,长15厘米、宽5厘米、厚1.2厘米。弓形侧足内侧亦各有2方孔,孔内残存木屑,推测或为连接弓形侧足的木质横杆,起支撑与加固作用。该器形未见他例,用途暂不明确。出土时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95,位于侧室甬道口。[图版五]

5. 陶三足凭几3件。形制规格基本一致。

(1)陶三足凭几1无小件号。器物登记号:75-601。藏品登录号:8044。泥质灰陶,素面,几面弧形,三兽形足。部件保存完整,三兽足经修复与几面拼接。长64厘米,宽9厘米,高26.6厘米。几背呈凹槽状,中部厚2厘米,四边厚4厘米,有三个方形孔,分别用以插入三条几腿。几腿中部有折,下端作蹄形。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20,位于甬道中。[图版六,线图参照图版八(8045、75-602)]

(2)陶三足凭几2无小件号、器物登记号。藏品登录号:8044-1。泥质灰陶,素面,几面弧形,三兽形足。出土时几面残断,经修复,三兽形足与几面拼接。长64厘米,宽9.5厘米,高27.5厘米。背面呈凹槽状,中部厚2厘米,四边厚4厘米,有三个方形孔,分别用以插入三个几腿。几腿中部有折,下端作蹄形。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70,位于主室西南。[图版七,线图参照图版八]

(3)陶三足凭几3无小件号。器物登记号:75-602。藏品登录号:8045。泥质灰陶,素面,几面弧形,三兽形足。出土时几面完整,三足脱落,经修复,三足与几面拼接。长66.4厘米,宽9厘米,高24厘米。背面呈凹槽状,中部厚2厘米,四边厚4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43、105,位于侧室甬道。[图版八]

6. 陶瓢尊 3件。保存基本完整者1件,经修复者1件,1件无法修复。

(1)陶瓢尊1小件号:NDWM1:061。器物登记号:75-603。藏品登录号:8046。泥质灰陶,素面,圆形,方唇,斜腹,平底;腹一侧附弯曲的短柄,柄首呈菱形。口沿外侧下饰一周凹弦纹,经修复完整,连柄宽32.8厘米,高15.6厘米,盆口径24.5厘米,底径17厘米,高10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61,位于主室南部。[图版九]

(2)陶瓢尊2无小件号。无器物登记号;藏品登录号:8046-1。泥质灰陶,素面,口沿下有一道凹弦纹,柄首呈菱形。出土3件残片,经修复。修复后口径22.3厘米,底径17厘米,高13.2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46、77、87,位于侧室甬道。[图版十]

7. 陶三足盘《简报》称有4件,现存3件。形制相同,尺寸略有差异。似三足陶砚,但盘面平坦,四周无水槽。发现时,这类三足盘均与陶瓢尊或陶熏的碎片同出,《简报》疑其为陶瓢尊或陶熏的承托盘。器物登记号名“陶盘座”,藏品登录号名称改为“三足陶砚”。

(1)陶三足盘1小件号:NDWM1:065。器物登记号:75-604。藏品登录号:8047。保存完整,浅盘口,直壁,盘面平坦,下为三蹄足。泥质灰陶,素面,口沿下有一道凹弦纹。口径19.6厘米,底径16厘米,高6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65,位于主室西南。[图版十一]

(2)陶三足盘2无小件号、器物登记号。藏品登录号:8047-1。泥质灰陶,素面。出土时残,修复后口径18厘米,底径16厘米,高5.6厘米。浅盘口,直壁,盘面平坦,下为三蹄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117,位于主室东北。[图版十二]

(3)陶三足盘3无小件号、器物登记号。藏品登录号:8047-2。泥质灰陶,素面。出土时残,仅余原器三分之一,修复后口径17.4厘米,底径15.6厘米,高5.8厘米。浅盘口,直壁,盘面平坦,下为三蹄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79,位于侧室甬道。[图版十三]

8. 陶盘3件,较完整的2件,1件无法修复。盘中均涂朱,可能原置有耳杯。

(1)陶盘1无小件号。器物登记号:75-605。藏品登录号:8048。泥质灰陶,素面,盘中有涂朱痕迹。敞口,斜腹,盘底外侧内凹,中部平底内凹。出土时残碎,修复后口径22.6厘米,底径20厘米,高2.6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24、34、57,位于主室甬道。[图版十四]

(2)陶盘2无小件号。器物登记号:75-606。藏品登录号:8049。器形完整。泥质灰陶,盘中有涂朱痕迹,盘内底部有一道凸弦纹。口径16.8厘米,底径14.5厘米,高2.6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13(主室中部)、74、101(主室西南)。[图版十五]

9. 陶耳杯《简报》称出土8件,现存4件。可分大小两型,杯内均涂朱。

(1)陶耳杯1小件号:NDWM1:097。器物登记号:75-607。藏品登录号:8050。泥质灰陶,素面,椭圆形,敞口,弧壁,两端微上翘,假圈足,口沿外侧各附一半月形耳。长19.2厘米,连耳宽13.5厘米,器口宽10.8厘米,高6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97,位于侧室甬道。[图版十六]

(2)陶耳杯2无小件号、器物登记号。藏品登录号:8050-1。泥质灰陶,素面。出土时残,残高6.2厘米,修复后长18.4厘米,宽13.8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111,位于主室东北。[图版十七]

(3)陶耳杯3无小件号。器物登记号:75-608。藏品登录号:8051。泥质灰陶,素面,椭圆形,敞口,弧壁,耳杯两端微微上翘,假圈足,口沿外侧各附一半月形耳。出土时残,修复后长20厘米,连耳宽13.5厘米,器口宽10.6厘米,高6.6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91,位于主室西南。[图版十八]

(4)陶耳杯4无小件号、器物登记号。藏品登录号:8051-1。泥质灰陶,素面。椭圆形,敞口,弧壁,假圈足,口沿外侧各附一半月形耳。出土时残,高8.8厘米,修复后长23.7厘米,宽14.8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94,位于主室西南。[图版十九]

10. 陶唾壶1件。无小件号。器物登记号:75-611。藏品登录号:8054。泥质灰陶,素面,局部有黑色陶衣。浅盘口,束颈,扁鼓腹,平底微内凹。出土时残,修复后口径8.6厘米,最大腹径13厘米,底径11厘米,高10.4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136,位于主室西北。[图版二十]

11. 陶卧羊座2件。1件残缺大半,无法修复。1件修复后基本完整,小件号:NDWM1:137。器物登记号:75-612。藏品登录号:8055。泥质灰陶,素面。羊体中空,呈伏卧状。昂首短颈,双目圆睁,双角弯曲盘于耳后,胡须悬垂,身体肥硕,背部丰满,臀部贴饰短尾,四肢匍匐。卧羊头顶正中有圆孔。通长26厘米,腹宽7.6厘米,通高13厘米。出土位置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137,位于主室西北。[图版二十一]

12. 陶卧龙、卧虎座 残碎严重,仅余残件2件。无小件号、器物登记号。藏品登录号:8103-9。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127(主室东北)、131(侧室)。[图版二十二]

据《简报》描述,均为圆形座,龙头和虎头伸出座外,作昂首张口状,龙身和虎身则盘绕在座的四周。座中央有圆孔,用来插放一种上细下粗的陶管。座的直径为24厘米,高7厘米,管长64厘米,管的上口有一直径2厘米的小孔。

13. 陶制品组合 带凹槽陶器《简报》提及4件,实有3件。均无小件号。编有两个器物登记号:75-613、75-614。两个藏品登录号:8056、8057。后新登账编号为8057-3器物一件,名“长方形陶座”,实为另一件带凹槽陶制品。长方形陶棒现存3件,均无小件号和器物登记号。藏品登录号分别为8056-1、8057-1、8057-2。用途不明,《简报》称或与带凹槽陶座有关。

带凹槽陶器 均为泥质灰陶,素面,长边一侧开有长条形凹槽。部分残碎,经修复。75-613(8056)长35.8厘米、宽7.6厘米、厚6厘米,槽宽2.5厘米;75-614(8057)长35.5厘米、宽5.5厘米、厚8.2厘米,槽宽2.5厘米。8057-3长36.3厘米、宽5.4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9,位于主室中部。[图版二十三]

长方形陶棒 均为泥质灰陶,素面。8056-1,长32.5厘米,宽3.2厘米,高2.2厘米;8057-1,长33厘米,宽3.4厘米,高2.2厘米;8057-2,长32.5厘米,宽3.2厘米,高2.4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60、73,位于主室南部。[图版二十三]

14. 陶俑2件。《简报》称均带陶板座,连座高46厘米,头戴冠,穿窄袖右衽长衣,手中可能原持圆形陶棒(在附近发现),以象征持戟守门。陶俑头部、身部和足部都是分段模制而成。比较特殊的是,俑的双足上部呈杆状,直插俑体内肩下。今仅存陶俑残件2件。

(1)陶俑1无小件号。器物登记号:75-615。藏品登录号:8058。泥质灰陶,素面。据《简报》附图,此俑衣长及膝,穿窄袖右衽长衣,左臂作持物状,立于方形板座上,今已残损,仅存头部及上半身,残高26厘米。头戴平上帻,簪导,面含笑意,曲领窄袖。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22、53、54(甬道)、123(主室东北)。[图版二十四]

(2)陶俑2无小件号。器物登记号:75-616。藏品登录号:8059。泥质灰陶,素面。头戴平上帻,簪导,面含笑意。残损严重,仅存头部,残高14.8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22、53、54、123 。[图版二十五]

此外,《简报》中介绍但目前已无法一一确认的陶器类制品还有以下一些,今引《简报》文如下。

陶盆4件。其中一件有双鱼纹,口径33.5厘米,底径23厘米,高6厘米。盆内底有弦纹一圈,内有刻划而成的双鱼纹。另两件残碎不全,盆内均无双鱼纹。

陶勺2件。均残缺不全,可能原置于盆内,用以取水。

陶槅3件。圆形,高圈足,盘内涂朱,分成若干小格,计盘径26厘米、高5厘米,均残缺过半。

陶灯2件。似陶豆形,柱中空。均残缺过半,约高10厘米。

陶钵1件。残缺,口径为7厘米。

陶熏1件。似鸡笼状,周身布满圆形和三角形的镂孔。口径2.5厘米,底径15厘米,高度不明。熏的附近同出一件盘面平坦的三足陶盘,可能就是熏的底座。

陶砚1件。长方形带盖,两端作凸弧形,砚面四周有一圈凸起的边框,并在一端做成方形水池。砚盖四周则为一圈凹入的边槽,并在一端做成方形凹槽,似与砚面相合。砚面及盖均长29厘米,宽20厘米,厚1.5厘米。

这次整理对大部分器物残件亦进行了登录,在藏品登录号8103下列入二级登录号,其下的器物残件主要有以下一些:

陶瓢尊残件 藏品登录号:8103-1。泥质灰陶,素面,仅余柄部,残长11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87,位于侧室甬道。参照[图版二十六]。

陶三足盘残件 藏品登录号:8103-2。泥质灰陶,素面,仅存1片,残长9.8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41,位于甬道。

陶耳杯残件 藏品登录号:8103-3。泥质灰陶,素面,仅存1片,最大残件长6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59,位于甬道。

陶盆残件 藏品登录号:8103-4。泥质灰陶,素面,仅余3片,残长11 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37,位于甬道。

陶槅残件 藏品登录号:8103-5。泥质灰陶,素面,仅余3片,残长21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14,位于主室中部。

陶灯残件 藏品登录号:8103-6。泥质灰陶,素面,仅存灯足,残长6.3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145,位于侧室。参照[图版二十六]。

陶灯残件 藏品登录号:8103-7。泥质灰陶,素面,仅存灯足,残长5.7厘米,径5.6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145,位于侧室。

陶钵残件 藏品登录号:8103-8。泥质灰陶,素面。残存4片,最大残长6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49,位于侧室甬道。参照[图版二十六]。

陶龙虎座残件 藏品登录号8103-9。仅存2片,最大残长8.5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127(主室东北)、131(侧室)。因器物具有典型意义,已在本节陶器类中加以叙述。

陶方形板座残件 藏品登录号:8103-10。陶质,多边形,中有插孔。仅存1片,残长4.5厘米,宽3.2厘米,厚1.2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8(主室东北)、45(侧室甬道)。

陶三足凭几残件 藏品登录号:8103-11。残存4件,最大残长17厘米。

带孔灰陶残件 藏品登录号:8103-12。仅存1片,残长3.5厘米,宽2.5厘米。

带孔灰陶残件 藏品登录号:8103-13。残存3片,残径7厘米。参照[图版二十六]。

小型陶案残件 藏品登录号:8103-14。陶质,素面,仅存栅形侧足残件,相关描述见本节(一)陶器“3.小型陶案”。

(二)青瓷器

《简报》称出土青瓷器32件,器形有壶、罐、盘、耳杯、勺、洗、碗、钵、瓶、灯、熏和辟邪等,出土时多数残破。32件中包括因盗扰混入该墓的南朝遗物,经拼对修复,今能确认出土于该墓且修复后完整的东晋青瓷器23件。

1. 青瓷鸡首壶2件。器身均作盘口短颈圆腹平底状,流作昂首张口的鸡首状,曲柄,柄端作鸡尾状,柄的高度略与盘口齐平。规制尺寸略有不同

(1)青瓷鸡首壶1小件号:NDWM1:001。器物登记号:75-617。藏品登录号:8060。盘口,直颈,鼓腹,平底,底部有削制痕迹。釉色青黄,施釉不及底。肩、颈部各有一道凹弦纹,局部弦纹上贴塑鸡首、弧形柄及两个对称的桥形横系。流作昂首张口的鸡首,壶柄自肩连于盘口,其高度略与盘口齐平。出土时基本完整,口径10厘米,最大腹径20.5厘米,底径12.8厘米,高26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1,位于甬道。[图版二十七]

(2)青瓷鸡首壶2小件号:NDWM1:098。器物登记号:75-618。藏品登录号:8061。出土时残碎,经修复后完整。盘口,直颈,鼓腹,平底微内凹,底部有削制痕迹。灰白色胎,釉色青绿,施釉不及底。肩部饰弦纹一周,上贴塑鸡首、弧形柄及两个对称的桥形横系。流作昂首张口的鸡首,壶柄自肩连于盘口,其高度略与盘口齐平。口径10.6厘米,最大腹径20.4厘米,底径12.4厘米,高26.8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98,位于主室南部。[图版二十八]

2. 青瓷盘口壶 2件。器身的形状与鸡首壶同。

(1)青瓷盘口壶1小件号:NDWM1:017。器物登记号:75-619。藏品登录号:8062。出土时残碎,经修复后完整。浅盘口,直颈,圆肩,鼓腹,平底微内凹,肩部饰两周弦纹和一周网格纹组成的装饰纹带。青釉,釉色泛黄,施釉不及底,釉层较薄,脱釉严重,漏胎处呈红褐色。双竖系,系上饰叶脉纹,口径14.6厘米,最大腹径21厘米,底径10厘米,高24.4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17,位于甬道。[图版二十九]

(2)青瓷盘口壶2小件号:NDWM1:052。器物登记号:75-620。藏品登录号:8063。出土时完整,青釉,釉色青中泛黄,施釉不及底,釉层较薄,漏胎处呈红褐色。浅盘口,束颈,圆肩,圆腹下收,平底微内凹。肩部饰两组凹弦纹,每组弦纹之间饰联珠纹,略下的一道压印不明显。两组上下弦纹、联珠纹带间贴饰双系及铺首各一对。口径14厘米,最大腹径21厘米,底径10厘米,高25.2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52,位于主室东北。[图版三十]

3. 青瓷褐斑点彩四系壶 1件。小件号:NDWM1:016。器物登记号:75-621。藏品登录号:8064。出土时完整,青釉,釉色青黄,有细小开片,施釉不及底,釉层较薄,漏胎处呈红褐色。浅盘口,束颈,溜肩,弧腹下收,平底。肩部饰有两周凹弦纹,四横系。口沿、盘口及肩颈、上腹部饰有多处褐斑点彩。口径8.5厘米,最大腹径14.8厘米,底径8.4厘米,高15.6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16,位于甬道。[图版三十一]

4. 青瓷四系盖罐2件。一件修复后完整,一件残碎无法修复。修复后完整者小件号:NDWM1:005(罐)、NDWM1:066(盖)。器物登记号:75-622A(罐)、75-622B(盖);藏品登录号:8065A(罐)、8065B(盖)。整理时并为1件。出土时完整,釉色青黄,施釉不及底。盖钮呈瓜棱状,周饰五道同心凹弦纹。罐肩部饰联珠纹、凹弦纹、网格纹组合成的带状纹,贴塑四兽,四横系。口径11.4厘米,最大腹径24厘米,底径13.2厘米,通高28.6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5、66,位于甬道。[图版三十二]

5. 青瓷六系罐1件。小件号:NDWM1:142。器物登记号:75-623。藏品登录号:8066。修复后完整,内外施青釉,釉色黄中泛青,内部施满釉,外釉及底,密布细小开片,平底内凹,器底有涂痕。肩部饰两道弦纹,附六桥形系,四横二竖。口径7.8厘米,最大腹径13.4厘米,底径6厘米,高9.4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142,位于主室东北。[图版三十三]

6. 青瓷盘3件

(1)青瓷盘1小件号:NDWM1:010、NDWM1:028。 器物登记号:75-624。藏品登录号:8067。出土时断为数片,修复后完整。圆唇,斜腹,平底。胎色灰白,内外通体施釉,釉色青绿。盘内饰两道弦纹,弦纹间饰一圈连波纹。盘底支烧痕迹明显。口径20.8厘米,底径13.8厘米,高3.4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10、28,位于甬道。[图版三十四]

(2)青瓷盘2小件号:NDWM1:115、NDWM1:132。器物登记号:75-625。藏品登录号:8068。出土时断裂,修复后完整。胎色灰白,内外通体施釉,釉色青绿。盘内饰一道凹弦纹,外饰四组凹弦纹。盘底支烧痕迹明显。口径21.5厘米,底径14.5厘米,高3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115、132,位于主室西北。[图版三十五]

(3)青瓷盘3小件号:NDWM1:138。器物登记号:75-626。藏品登录号:8069。出土时完整。圆唇,斜腹,平底。胎色灰白,内外通体施青釉,釉色青绿。盘内饰两组凹弦纹,外饰四组凹弦纹。盘底支烧痕迹明显。口径21.5厘米,底径14.2厘米,高3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138,位于主室西北。[图版三十六]

7. 青瓷耳杯3件。分大小两型,大型1件,小型2件。杯底均有支烧痕迹。这几件耳杯原来都应置于盘中。

(1)青瓷耳杯1小件号:NDWM1:027。器物登记号:75-627。藏品登录号:8070A。出土时残碎,修复后完整。素面,胎色灰白,内外施青釉。椭圆形,圆唇,弧壁,耳杯两头微微上翘,两侧附月牙形耳,平底,底部有支烧痕迹。长19.6厘米,连耳宽12厘米,高5.8厘米,底径9.2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27,位于甬道。[图版三十七]

(2)青瓷耳杯2小件号:NDWM1:128。器物登记号:75-627。藏品登录号:8070B1。出土时完整,素面,椭圆形,圆唇,弧壁,两侧附月牙形耳,平底,底部有支烧痕迹。胎色灰白,内外施青釉。长8厘米,连耳宽5.4厘米,高2.6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128,位于主室西北。[图版三十八]

(3)青瓷耳杯3小件号:NDWM1:114。器物登记号:75-627。藏品登录号:8070B2。出土时断裂,修复后完整。素面,胎色灰白,内外施青釉。椭圆形,圆唇,弧壁,两侧附月牙形耳,平底,底部有支烧痕迹。长8.2厘米,连耳宽6厘米,高2.5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114,位于主室西北。[图版三十九]

8. 青瓷洗2件

(1)青瓷洗1小件号:NDWM1:104。器物登记号:75-628。藏品登录号:8071。保存完整,敞口,尖唇,深腹,平底微内凹,底部无釉,有支烧痕迹。内施满釉,釉色青黄。口沿下饰两道弦纹,腹部压印两周联珠纹,其间夹饰一周网格纹,网格纹带内均匀贴塑三铺首。口径26.6厘米,底径13.4厘米,高11.6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104,位于主室西北。[图版四十]

(2)青瓷洗2小件号:NDWM1:130。器物登记号:75-629。藏品登录号:8072。保存完整,敞口,尖唇,深腹,平底微内凹,底部无釉,有支烧痕。内外满釉,釉色青黄。口沿下饰两道弦纹,腹部压印两周联珠纹,其间夹饰一周网格纹,贴塑三铺首。口径26.6厘米,底径14.6厘米,高11厘米。与青瓷洗1形制基本一致。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130,位于主室西北部。[图版四十一]

9. 青瓷勺《简报》记录3件,实有2件,有大小之别。

(1)青瓷勺1无小件号。器物登记号:75-630。藏品登录号:8073A。出土时断裂,修复后完整,长11厘米,高3.3厘米。素面,胎色灰白,内外施青釉,侈口尖唇,壁薄底厚,勺柄短而弯曲,背部有支烧痕迹。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88,位于侧室甬道。[图版四十二]

(2)青瓷勺2无小件号。器物登记号:75-630。藏品登录号:8073B。柄断裂,修复后完整,长9.3厘米,高3厘米。素面,通体施青釉,胎色灰白,内外施青釉,侈口尖唇,壁薄底厚,勺柄短而弯曲,背部有支烧痕迹。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116,位于主室西北。[图版四十三]

10. 青瓷灯3件。器形基本相同,均由灯盏、灯柱、三兽足承盘等部分构成,纹饰上略有区别。

(1)青瓷灯1小件号:NDWM1:124。器物登记号:75-634。藏品登录号:8077。出土时残,修复后完整,由灯盏、灯柱、三足承盘组成。灯柱中空。灯盏口沿外侧饰一周凹弦纹,灯盏、灯柱、承盘亦饰多组弦纹。承盘平沿,浅腹,平底,底饰三熊足,口沿压印一圈联珠纹,盘内饰一周网格纹。除承盘底部外均施釉,釉色青绿。盏口径9.8厘米,承盘口径16厘米,高13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124,位于主室东北。[图版四十四]

(2)青瓷灯2小件号:NDWM1:113。器物登记号:75-635。藏品登录号:8078。出土时完整,由灯盏、灯柱、三足承盘灯座组成。灯柱中空,承盘平底内凹。灯盏口沿外侧饰一周凹弦纹,腹部饰二道弦纹。灯盏、灯柱、承盘内均饰一周网格纹带。承盘平沿,浅腹,平底,底饰三熊足,口沿压印一圈联珠纹。除承盘底部外均施釉,釉色青绿。盏口径8.6厘米,承盘口径16.2厘米,高13.6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113,位于主室西北。[图版四十五]

(3)青瓷灯3小件号:NDWM1:109。器物登记号:75-636。藏品登录号:8079。出土时残损,经修复。由灯盏、灯柱、三足承盘灯座组成。灯柱中空,承盘平底。灯盏、灯柱、承盘均饰多组弦纹。承盘平沿,浅腹,平底,底饰三熊足,口沿压印一圈联珠纹,盘内饰一周网格纹带。除承盘底部外均施釉,釉色青绿。盏口径9.6厘米,承盘口径16.2厘米,高13.6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109,位于主室东北。[图版四十六]

11. 青瓷狮形插器 1件。小件号:NDWM1:125。器物登记号:75-637。藏品登录号:8080。器形完整,外观为作昂首蹲踞状的狮子。背部有一圆管,后部贴塑蕉叶纹尾,器身通体饰压印圈点纹,面部、耳部、四蹄、尾部纹饰均为刻划而成。胎色灰白,通体施青釉,釉层匀润,满布细小开片,底部露胎,有支烧痕迹。长16厘米,身宽7.4~8.4厘米,头部高11.2厘米,尾部高8.5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125,位于主室东北。[图版四十七]

以下3件青瓷碗和1件青瓷四系瓶,从风格上看属于典型的南朝器物。该墓侧室东南部被南朝墓葬打破,明初建钟楼时造成的扰乱更甚。4件器物的出土地点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15、33、119、135,零散分布于主室西北部、侧室和甬道第一道门外,基本可判断均为后世混入。为保存资料,今列于下。

12. 青瓷碗《简报》称出土碗5件,今存3件,分属两种不同类型。

(1)青瓷碗1小件号:NDWM1:119。器物登记号:75-609。藏品登录号:8052。出土时残,经修复。素面,釉色青中泛黄,有细小开片,施釉不及底。直口,深腹,饼足,足平底内凹。口径7.8厘米,底径3.2厘米,高6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119,位于侧室。[图版四十八]

(2)青瓷碗2小件号:NDWM1:135。器物登记号:75-610。藏品登录号:8053。出土时残,经修复。素面,釉色青中泛黄,有细小开片,施釉不及底。直口,深腹,饼足,足平底内凹。口径8厘米,底径2.8厘米,高5.8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135,位于主室西北。[图版四十九]

(3)青瓷碗3小件号:NDWM1:015。器物登记号:75-631。藏品登录号:8074。出土时残碎,修复后完整。口部微敛,弧腹,饼足,足平底内凹。素面,口沿外侧饰一道弦纹。内外施釉,均不及底,釉层脱落严重。口径13.6厘米,底径5厘米,高6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15,位于主室北部。[图版五十]

13. 青瓷四系瓶 1件。小件号:NDWM1:033。器物登记号:75-633。藏品登录号:8076。出土时残碎,修复后完整。直口,尖唇,肩部鼓出,附四横系,下腹内收,近底部外撇,平底内凹。素面,釉层全部脱落,胎色灰白。口径7.2厘米,底径7.5厘米,高15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33,位于甬道第一道门槽外。[图版五十一]

此外,《简报》还提及一件青瓷钵,器物登记号:75-632。藏品登录号:8075。口径12厘米,最大腹径16厘米,底径6.3厘米,高11厘米。敛口,鼓腹,小平底,釉色茶黄,与墓中所出大多数青釉器不同。其纹饰也比较特殊,为刻划成近似仰莲纹的图案,由十七瓣组成,线条比较简单瘦削,不像南朝时期的流畅肥硕。据描述,亦当是一件扰乱进来的南朝器物。

(三)金属器

该墓共发现金、银、铜、铁等质地的器物十余件(组),现将器形可辨者简述如下。

1. 镂金饰片 4件。金片的成分经光谱分析,主要为金,纯度很高,杂质成分有铜、银、铁、硅,皆微量 [1] 。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18、19、29、147(甬道)、82(侧室甬道)、134(主室西北)。

(1)镂金饰片1无小件号。器物登记号:75-659。藏品登录号:8103。保存完整,重5.2克。山形,顶部尖起,圆肩,内饰镂空蝉纹。边缘及纹样主线条上饰连续的粟粒纹及金珠。背面四周内折边缘呈锯齿状,残留漆痕。长4厘米,上宽3.9厘米,下宽3厘米。[图版五十二]

(2)镂金饰片2无小件号。器物登记号:75-658。藏品登录号:8102。保存完整,重3.2克。方形,内饰兽面,双目金珠缺失,边缘及纹样主线条上饰连续的粟粒纹,残留漆痕。背面四周内折边缘呈锯齿状。长3.2厘米,宽3.1厘米。[图版五十三]

(3)镂金饰片3无小件号。器物登记号:75-661。藏品登录号:8100。保存基本完整,仅顶部略残缺,重3.6克。山形,内饰纹样为近似侧身盘绕的龙形与人形纹的组合,藏品登录描述作“神人乘龙纹”。目中金珠缺失。边缘及纹样主线条上饰连续的粟粒纹及金珠。背部四周内折边缘呈锯齿状,残留漆痕。长3.9厘米,宽2.8厘米。[图版五十四]

(4)镂金饰片4无小件号。器物登记号:75-657。藏品登录号:8101。保存完整,重3.4克。山形,内饰纹样为近似侧身盘绕的龙形与人形纹的组合,藏品登录描述作“神人乘龙纹”。目中金珠缺失。边缘及纹样主线条上饰连续的粟粒纹及金珠。背部四周内折边缘呈锯齿状,残留漆痕。长4厘米,宽2.8厘米。[图版五十五]

2. 长条形金饰片 现存5件,总重7克。无小件号。器物登记号:75-639。藏品登录号:8082。长条形,背面残留漆痕。4件相对完整者,长6.7厘米,宽0.3厘米,两端均有小孔,其中一个小孔内还保存有长0.9厘米的银合金钉。正面等距离留有镶嵌宝石类物品的圆形凹槽,所嵌宝石全失。1件严重残损,残长3厘米,仅留两处镶嵌宝石的圆形凹槽。金片一侧边缘及圆形凹槽周围饰粟粒纹。[图版五十六]

3. 桃形金叶片32件,总重7克。无小件号。器物登记号:75-640。藏品登录号:8083。叶片完整,桃形,素面,尖头部有小孔,可供穿系。规格有大小两种,大的长1.6厘米,宽1.3厘米,重0.23~0.3克不等;小的长1.3厘米,宽1厘米,重0.12克左右。厚均为0.3毫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25、55、56、63(甬道)、51、80(侧室甬道)、106、118、126、129(主室北部)。[图版五十七]

4. 花瓣形金叶片10件。无小件号。器物登记号:75-641。藏品登录号:8084。9件完整,1件残损,总重4.1克。六叶花瓣形,中心有小孔,可供穿系。系模制而成,规格基本相同,直径约1.7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2、32、38、47、141(甬道)、62(主室南部)、78、92(侧室甬道)、102(主室西南)、122(主室东北)。[图版五十八]

5. 圆形金饰片2件。《简报》未提及。无小件号。器物登记号:75-660。藏品登录号:8104。保存完整,总重1.2克。圆形,镂空四组变形鸟纹,边缘及纹样主线条上饰连续的粟粒纹。直径1.5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18、19、29、147(甬道)、82(侧室甬道)、134(主室西北)。[图版五十九]

6. 金珠1件。无小件号。器物登记号:75-642。藏品登录号:8085。保存完整,重0.8克。素面,呈腰鼓形,纵向穿孔。长0.6厘米,腰部最宽处0.4厘米,两端宽0.2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36,位于甬道。[图版六十]

7. 鎏金铜带具 《简报》称有3件,现存残件4件。无小件号。器物登记号:75-648。藏品登录号:8091。长条形,正面鎏金,可见缠枝花纹及葡萄纹。两端及中端有相距3厘米左右的铆孔,部分铆孔脱落。背面平整,素面,未鎏金。残长3.2-8.8厘米,宽1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67、103,位于侧室甬道。[图版六十一]

8. 银泡2件。无小件号。器物登记号:75-643。藏品登录号:8086。略残损,素面,正面鼓起,呈半球形,内空,内凹面泥土未清理,《简报》称内附漆皮。径1.9厘米,高1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42,位于甬道。[图版六十二]

9. 金属钉具6枚。无小件号。器物登记号:75-646。藏品登录号:8089。保存基本完整,为常见钉具状。长2.2厘米,钉帽圆径0.6厘米。经光谱分析,主要成分为银,杂质成分有铜、铋、锡、铁、铅、硅,是银、铜、铋的合金。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139,位于甬道。[图版六十三]

10. 金属铺首与金属环各1件。成分与上述金属钉具(8089、75-646)同,为银、铜、铋合金。

金属铺首 无小件号。器物登记号:75-644。藏品登录号:8087。保存完整,兽面,口衔圆环。宽2.9厘米,厚0.2厘米,环径1.8厘米,高4.4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112,位于主室西北。[图版六十四]

金属环 无小件号。器物登记号:75-645。藏品登录号:8088。或为另一件铺首的衔环,环径1.2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31,位于甬道。[图版六十四]

11. 青铜方形饰 1件。无小件号。器物登记号:75-638。藏品登录号:8081。保存完整,素面,锈蚀严重。正面为方形盝顶,正中有方形穿孔,背面底部平整。长6.7厘米,宽6.7厘米,高1.2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26,位于甬道。[图版六十五]

12. 青铜鸟饰件 1件。无小件号。器物登记号:75-647。藏品登录号:8090。立鸟形,鸟足作短圆形銎。保存基本完整,尾部略缺失。长3.7厘米,高3.1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83,位于主室西南。[图版六十六]

13. 铁剑残件1段。锈蚀严重,据直形刀刃判断为剑。无小件号。器物登记号:75-649。藏品登录号:8092。最大残件长10.5厘米,宽3厘米,厚0.4厘米。剑身用平纹绢包裹,绢纹细密,每平方厘米内的经纬线各为60根左右。或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144,位于主室东北。[图版六十七]

14. 铁刀残件1段。锈蚀严重,据弧形刀刃判断为刀。无小件号。器物登记号:75-650。藏品登录号:8093。最大残件长19厘米,一端宽1.8厘米,一端宽1.5厘米,厚0.4厘米。刀面也裹以平纹绢,再用细麻绳缠绕,绢纹的密度与铁剑上包裹的相同。刀面上还遗留一些云母片。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144,位于主室东北。[图版六十七]

15. 钱币 无小件号。器物登记号:75-656。藏品登录号:8099。残碎,多数粘结成块,未清理。可辨别钱文的仅五铢一种,以东汉五铢钱为主,也有少数剪轮五铢和 环钱,径2~2.6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6、64、75、110、121(主室)、146(侧室)。[图版六十八]

(四)其他

该墓出土的其他质地的遗物还有玻璃器、料器、水晶器、玛瑙器、石器等。

1. 玻璃杯碎片4片。无小件号。器物登记号:75-651。藏品登录号:8094。残碎,推测原器是一件敞口折唇、腹部略鼓起的玻璃杯。无色透明,口沿下有两道弦纹,腹中部也有两道弦纹。以腹中部的两道弦纹为界,上下均有对称的磨花直瓣形花纹,腹上部的圆形尖瓣向上,腹下部的圆形尖瓣向下。测算口径约10厘米,厚0.1厘米。对应随葬品遗物分布图编号44,位于侧室甬道。[图版六十九]

2. 炭精饰件 1件。无小件号。器物登记号:75-652-1。藏品登录号:8095-1。整体呈匍匐的兽形或蟾蜍形,深蓝色,通体有横向穿孔。长1.6厘米,宽1.2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68,位于侧室甬道。[图版七十]

3. 琉璃饰件1件。无小件号。器物登记号:75-652-2。藏品登录号:8095-2。近球形,胎体灰白。表面为淡绿色,部分残损。长1.3厘米,宽1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140,位于侧室甬道。[图版七十]

4. 石珠3件。无小件号。器物登记号:75-655。藏品登录号:8098。微残,球形,素面,通体穿孔。有大小两种规格。蓝色直径0.5厘米,其他两件直径0.4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68,位于侧室甬道。[图版七十一]

5. 水晶珠1件。无小件号。器物登记号:75-653。藏品登录号:8096。微残,球形,直径1.1厘米。中有穿孔。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84,位于主室西南。[图版七十二]

6. 玛瑙饰件1件。无小件号。器物登记号:75-654。藏品登录号:8097。微残,有天然玛瑙纹样。圆管状,腰部略鼓起,通体穿孔。长1.4厘米,腰径0.8厘米,两端径0.6厘米。对应遗物分布图编号71,位于侧室甬道。[图版七十三]

此外,《简报》还报道有石板2件,原为长方形,均残缺,其中一块的宽度是16.5厘米,推测为调色板。此次整理中未发现相应实物。


[1] 《简报》所附南京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教研室出具的分析报告的全文如下:
历史系交来东晋古墓中饰件样品,经光谱分析,结果如下:
1.金属小钉:主要成分为银,杂质成分:铜、铋中量;锡、铁少量;铅、硅微量。
2.金属兽首:主要成分为银,杂质成分与以上相同。
3.金属大环:主要成分为银,杂质成分与以上相同。
4.金属小环:主要成分为银,杂质成分:铜、铋中量;铅少量,金微量。
5.金片:主要成分为金,杂质成分:铜、银、铁、硅皆微量。
根据以上分析,前四种为银、铜、铋合金,小环没有锡,故性较脆。金片纯度很高。铜、铋有时与银共生,可能是冶炼时混进的主要杂质。
分析报告日期:1972年5月12日 tKo9+yTdNVgPXHNR2TSnpQVkcGVGRxJcqxtzstuLfmdL7mTm481D/zzJLqJsZzz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