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携手老乡 齐奔小康

徐琴 樊佩佩 黄永亮 [1]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南京市江宁区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总牵引和总抓手,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为支撑,自2011年以来,历经十年推动全域城乡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成功打造了齐奔小康的乡村振兴新样本。

聚焦产业兴旺抓关键 。在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江宁区坚持以产业转型为核心,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生态休闲旅游业为支柱,不断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体系,为实现乡村经济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江宁区共有3家省级、5家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家庭农场总数1 158家、农民合作社900家。全区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20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5家。溪田农业创成首批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获批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江宁),成为全市唯一一家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成功申报了土桥大米、横溪味道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建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区。“横溪味道”“善田江宁”等区域公用品牌的发布,在全国范围树起了江宁品牌。仅横溪街道当地就有11家农民合作社签约使用“横溪味道”公用品牌,整合开发了9种名特优农产品,带动74户农民销售农产品300多万元。

聚焦生态宜居补短板 。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构筑乡村生态屏障,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江宁区的一贯坚守。

从2011年起,江宁区美丽乡村建设走过了五个阶段。初期的探索起步,以发展都市生态休闲农业为切入点,着力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探索建设世凹桃源、石塘人家等一批“金花村”。随后的全面推开阶段,陆续部署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以村镇规划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再通过深化提升,部署实施“四变”工程(盆景变百花园、农村变大景区、大学生变创业者、农民变富裕户),统筹推进示范片区、组团、点的建设,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从2018年开始,则紧扣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主题,以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为主抓手,加快培育新主体、打造新田园、发展新业态、营造新风尚、促进新融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如今,已经按照“四类四层”“1581”的新格局推进全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建设。目前,全区美丽乡村建设达标率100%。累计建成1 100多个美丽乡村,创建市级以上美丽乡村216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7个,黄龙岘、大塘金、石塘人家、七坊等17个乡村荣获中国最美乡村、中国最美村镇、中国休闲田园等国家级荣誉。

通过转变乡村环境治理理念、创新乡村环境治理措施,江宁区的美丽乡村建设真正实现了现代社会“田园之美”与“都市繁华”的交相辉映。

引导乡风文明抓善治 。乡风文明是新时代乡村精神风貌的重要展现。江宁区将乡风文明建设融入乡村振兴工作之中,以乡风文明之“魂”构筑乡村振兴之“基”。通过突出思想教化、文化活化、乡风净化、环境美化“四化”功能,培育“文明的乡风、良好的家风、淳朴的民风”,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

在具体措施上,江宁依托原有的党群服务中心、文体服务中心,建立标识、制度、队伍“三统一”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体系,实现了1个区中心、10个街道实践所、201个社区实践站和891个实践点纵横贯通的全覆盖。深化各类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农民心中的核心价值观”“我们的村规民约”“我的家风家训”“我心中的小康”等文明主题的征集展示活动,形成了新的村规民约32种,家风家训3 000余条。禄口街道则积极推动“诗词之乡”创建工作,逐步形成“以诗为荣、以诗为乐、以诗育人、以诗善德”的良好氛围,获得省“诗词之乡”荣誉称号。

聚力有效治理抓创新 。江宁区通过不断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切实提高了乡村治理效能。截至目前,江宁区共建成党群微家200多个,缩短了党群之间的时空距离,有效解决了群众与党组织联系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了党员干部与村民的实时、高效互动。在多元主体参与协同治理方面,江宁区打造全要素网格,将全区划分为2 437个社会治理网格,其中综合网格1 956个、专属网格481个。以党员带动群众,以国有带动民营,积极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参与网格事务。开展“互联网+美丽乡村”行动,建成支撑强大、实战突出的江宁公安“情报云”,扎实推进社会治安“雪亮工程”,形成“城乡一体、全面覆盖、联网共享、高清智能”的视频监控体系,全面保障城乡居民社会环境的安定。

聚焦生活富裕提升获得感 。江宁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等富民产业,夯实了富民的“基石”。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江宁涌现出一大批创业致富的小康故事。回乡创业就地致富成为现实。黄龙岘村自主创业的村民比例超过80%,还吸引了4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直接解决了500多名村民、大学生就近就业,间接带动了周边近1 000人实现家门口致富。此外,还拉动了美丽乡村生态循环线沿线村民5 000多人参与经营,使得村民人均增长收入翻几番,释放了丰厚的富民红利。据统计,江宁区乡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的13 321元增长到了2019年的28 369元,年平均增速超过10%,大大提升了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齐奔小康”的过程中,江宁区发挥地方特色,注重集聚多方面力量、发挥各方面积极性、辩证处理好多重关系,充分整合资源,形成强大合力。

把握好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的综合应用。依托国资平台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江宁交通建设集团通过引导民营企业、电商平台、专业团队、创客队伍等社会主体积极参与乡村旅游业的投资、经营,为村民返乡就业和自主创业搭建了平台,如将钱家渡村庄内18栋房屋整租给择城居酒店管理公司,用于民宿、餐饮、会务、培训等业态经营。

把握好政府统筹与村民为主的关系。通过以奖代补、村民互评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广大农户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河流保护等村庄管理。通过每户人家的“小美”推动整个村庄的“大美”并持续向好。同时,引导国有企业、社会资本、专业团队、返乡大学生、本地农民等多元主体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着力培育一批田园创客,推动大众创业。

把握好统一标准和因地制宜的关系。注重差别性、互补性,因地制宜谋发展,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标准和村庄整治要求嵌入村庄整治规划中,不生搬硬套城市风格、少大拆大建、多整理修缮,尽力保留乡村的“历史印记”,保护村庄原有风貌,杜绝“千村一面”现象,真正做到了“一村一品、一村一景”。

把握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江宁区的美丽乡村建设,同样面临土地指标紧张、资源要素缺乏等困境。对此,按照相关文件要求,江宁区采取村民自愿协议搬迁的原则,通过产权置换或货币化搬迁的方式,腾出部分空间用以建设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既满足“农业+旅游”配套服务和公共服务的需要,又增加了村民的资产收入,带动效益逐步显现。

把握好创新与传统的关系。加快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在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掘文化内涵,保护古村落、古民居等历史文化遗存,在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的基础上建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田园乡村。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民富不富,关乎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多年来,江宁在工业化和城镇化浪潮一路高歌的同时,基于全域的城乡一体化思维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走出了一条国资引领、村企合作、社会资本跟进、以村民为主体的新路径。

原文刊载于《群众》2020年12月9日。

[1] 徐琴,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
樊佩佩,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员。
黄永亮,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SSQ4CbXrR+G0DKt8e+DV2tx0CQOFnrlmGhJ/r1g0YkIc2+dwUsVAKU0WtI06DUi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