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努力建设更加丰富多彩的美丽江苏

孙克强 王婷 巩保成 [1]

不久前召开的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对美丽江苏建设作出专门部署,强调要深化“强富美高”创新实践,高起点推进美丽江苏建设,努力打造美丽中国的现实样板。“美丽江苏”被赋予新内涵:美得有形态、美得有韵味、美得有温度、美得有质感。美丽江苏建设包含多方面内容,应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生态环境特点,努力建设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的崭新江苏。

第一,进一步做好生态人居建设工作。经过多年创建,当前全省园林城市覆盖率、累计获得“联合国人居奖”“中国人居环境奖”的城市数量均居全国之首,美丽乡村建设也取得显著成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进一步高质量推进生态人居建设。

树立系统思维、坚持规划引领、彰显地方特色。我省城乡发展模式多元、资源禀赋各异,在进一步推进生态人居建设中要树立系统思维,根据各地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等资源条件的特质,合理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与生态空间,分类推进城乡生态人居建设。通过系统构建全省特色空间体系,努力打造美丽宜居城市、美丽特色城镇、美丽田园乡村有机贯通的空间形态,形成各具特色、各展所长、各现其美的美丽江苏空间格局。

完善资源配置、优化生活空间、提高人居品质。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既抓“面子”又抓“里子”,为进一步做实做细生态人居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一方面,提升农村生态人居品质,在“沟渠田林路”综合规划整治的基础上,以垃圾分类、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河沟清理、道路硬化、村庄绿化为重点,持续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住房、医疗、教育、社保等民生工作,统筹兼顾农村田园风貌保护和公共服务供给。另一方面,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品质,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聚焦美丽宜居住区建设、美丽宜居街区建设、绿色交通体系建设、海绵城市建设等重要领域,完善功能、提高城乡生态人居品质。

构建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生态人居治理体系。优化人居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等多个层面,推进生态人居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始终坚持全民参与、共建共享,建立健全政府、社会和公众协同推进机制,增强价值认同,凝聚整体合力。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居民的主体作用,通过宣传教育、实践调研、深度参与等多种形式,提升人民群众参与生态人居环境治理的主人翁责任感。

构建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提供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是生态人居建设方案全面落地的关键。建立政府公共财政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有效协调政府、企业、社会、居民之间的关系,创新投融资模式,完善管护机制,确保生态人居建设方案的全面实现与可持续运行。

第二,进一步做好绿色发展推动工作。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生产环境绩效得到显著提高,江苏绿色产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为此,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是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美丽江苏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方向。

紧紧围绕建设“六个高质量”发展目标,坚持目标指向不懈怠、问题导向不放松、改革取向不停步、法治方向不动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一方面,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引导“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型产业更新转变为新型生态化、集约化、高效化的产业。持续推进石化、钢铁、建材、印染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开展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升级改造,推动生态环保产业与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创新技术融合发展,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绿色产业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智慧农业,因地制宜,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另一方面,强化绿色制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加强推进生态产业化建设,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首先,秉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与环境承载力建立生态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可持续转化机制,将生态要素转化为生产要素、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生态建设与产业建设的协同发展。其次,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着力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确保资源安全、环境安全、生态安全。最后,盘活生态资源,在科学开发农林牧渔、自然生态、人文景观等传统资源的同时,向气候、空气、水源、土壤等非传统资源开发拓展,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第三,进一步做好自然生态保护工作。我省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内涵丰富、形态多样。展现美丽江苏的形态之美,需进一步做好自然生态保护工作。

做好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工作。要继续深化开展以区域生态系统综合治理修复、土地整治与土壤污染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矿山环境治理修复为重点内容的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综合治理、系统修复工作。特别是要结合长江大保护要求,持续开展长江江苏段沿江岸线整治工作,全面开展滨海滩涂湿地与栖息地修复。不断巩固全省生态环境保护稳的局面、进的势头、好的状态,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

做好自然保护区工作。应以保护濒危和珍稀物种为出发点,在自然保护地、风景名胜区等生态空间管控区基础上,以建设保护小区等多种形式构建生态廊道,通过多个物种生态廊道的叠加与协调,逐步串联出长江流域、太湖流域和淮河流域湿地以及低山丘陵空间保护格局,坚决遏制开发边界无序扩张,维护生态保护网络边界,有效保护自然生态禀赋,提高生态空间抗风险能力。

维护好生物多样性局面。在首次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基础上,扩大全省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范围,继续开展全省域的调查摸底工作,为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坚实基础。落实新《环境保护法》中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安全保障的相关要求,推进《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制定,并在具体工作中严格执法,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法治轨道。

原文刊载于《新华日报》2020年8月25日。

[1] 孙克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财贸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王婷,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基地特约研究员,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研究员。
巩保成,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博士。 lOtxGAM5e0hTEaDyMB3mC8CCfzp4SS/ekeMsL0fMIvtd7zXQhwOKV+N82HEhgJr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