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2 企业全社会人本管理的内涵和三域耦合模型

前文通过与全社会责任管理模式相比,人本价值目标人本管理模式与社会人本价值目标全社会人本管理模式,从历史演化的视角来分析信息对称的人本经济阶段用户导向型平台企业管理模式为企业全社会人本管理模式。为此,下文将具体分析全社会人本管理的具体内涵及三域耦合模型。

3.2.1 企业全社会人本管理的内涵

传统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是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工具理性”观点,来强调履责动机和解决特定社会责任问题(落实企业发展所考虑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三重底线)的企业社会责任,关注企业所负担的经济责任以外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它是借助特定的社会议题或环境议题的手段,来实现企业利润价值最大化的传统的利润目标管理模式。李伟阳和肖红军(2010)根据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理性”观点,以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为指导,坚持以社会价值创造结果作为标准来衡量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行为。他们将价值论的研究立足于科学的基础上,以使他们立足的被不同需求层次所“俘获”的理论假设的全社会责任管理理论,从根本上有别于基于完全被低需求层次所“俘获”的理论假设的传统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理论,这显然是一种根本性的管理模式变革。然而立足于“俘获”不同需求层次的理论假设所形成的人本管理,实现了由以义务为本向以人权为本的管理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扭转了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进取的企业管理局面,实现了企业由社会综合价值向企业人本价值的转变。相比于全社会责任管理、人本管理,全社会人本管理并不是它们的综合。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明显特征。

1.管理动机的主动性

全社会责任管理足以被不同层次需求所“俘获”,其企业行为主要采取被动应对方式对社会负责任,而不是主动地承担,显然其管理动机并非主动。而人本管理虽立足于“俘获”不同层次需求,但相对于全社会人本管理的“俘获”超层次需求来说,显然其管理动机的主动程度不够高,全社会人本管理动机能够促使组织的文明秩序从“物”到“人”,进而全面地进入“心”的无限境界。

2.管理权力内容的全面性

全社会人本管理要求企业对“人”与“人”关系的“制度创新”和“人”与“物”关系的“技术进步”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互为存在的社会权力进行制衡管理。按权力主体来划分,包括企业内部利益相关各方权力——股东权力、经理人权力、员工权力、董事会权力、监事会权力、独立董事权力,以及企业外部利益相关各方权力——客户权力、政府权力、伙伴权力、社区权力。按企业超契约来划分,包括企业社会权力、企业经济权力和企业环境权力。按马斯洛层序需求来划分,包括生理需求权力、安全需求权力、社交需求权力、尊重需求权力、自我实现需求权力。

3.管理实施范围的全覆盖性

全社会人本管理覆盖企业所有利益相关方,是一种全员主动参与式的动态管理,不论是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还是企业外部利益相关方,都是实施全社会人本动态管理的主体和客体。全社会人本管理覆盖企业运营的全循环过程和整个周而复始的生命周期,是一种全过程动态管理,这种动态管理的首要艺术是提供激励企业利益相关方对行动的理解和认同,通过人本管理的普适性使得企业甚至社会获得整体性的改善。全社会人本管理覆盖企业整体运营机制,是一种全方位管理,它要求企业按照全社会人本理念对企业的价值观、战略、规划、计划、预算、绩效考核等进行全方位的改进和优化。全社会人本管理往往通过企业顶层设计或流水线设计来做最有效的变革,当然不是浪费一个人的精力,而是针对已经做好准备的机构或附属机构进行变革或重组的工作。在过程管理中注重增进事物彼此间的相互作用,强化企业与社会的整合和共生关系,使得任何一家企业都有创造优秀公民的义务。此时,企业产品质量不仅仅关系到员工、企业、社区的地位,同时也关系到国家在国际中的地位。

4.管理体系的一体性

全社会人本管理要求企业通过顶层设计或流水线设计,将企业超需求的人本管理目标分解到能够支撑企业整体性自我实现需求目标的不同利益相关方身上,通过此企业目标管理来升级与整合现有人本管理体系,并使之成为全社会人本管理体系。升级与整合内容包括与企业人本治理结构融合的社会人本组织管理体系,与企业日常人本管理体系融合的社会人本日常管理体系,与企业人本信息披露体系、人本业绩考核体系、人本能力建设体系等人本管理体系融合的企业社会人本信息披露体系,以及企业社会人本业绩考核体系和企业社会人本能力建设体系等全社会人本管理体系。

5.管理预期目标的一致性

推行全社会人本管理,意在通过营造人性寓于整体之中的企业环境,以社会人本价值目标建立企业员工自身目标,通过目标管理实现企业人本运营的全面优化,来有效管理企业人本运营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从而共同改进企业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赢人本价值,进而共同改进企业利益相关各方的自身价值,以及改进企业发展的长期和短期人本价值,实现企业发展的全社会人本价值最大化。

3.2.2 企业全社会人本管理的三域耦合模型

作为一种整体“俘获”超需求的新企业管理模式,全社会人本管理由两个层次构成,一是由全社会人本价值、超需求等复合要素合成的信息对称的人本经济发展思想体系。根据马斯洛层序需求理论,其中超需求是指由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四要素序贯进入的自我实现需求的聚合;或与马斯洛层序需求内容具有一致性的李佐军(2008)的人的需求理论,其中超需求也可表述为由物质需求、精神需求、成长需求以及权力需求四要素融合集成的信息对称的人本经济发展思想体系。由于人的需求的手段和目的不同,所形成的林林总总的划分类型可以统一到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上来,因此人的需求的三维属性所决定的生存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仍然可以递进集成以“自我实现”为内容的超需求。二是受整体“俘获”超需求的动力驱动,将产生物质生产、人类自身生产、精神生产共同构成信息对称的人本经济“供给”活动。所谓的整体“俘获”,是指以坚实的物质生产为支撑,并在人们借助人类自身生产活动获得足够“可行能力”之后,通过精神生产和再生产活动来实现人们自由全面发展的劳动过程。显然,整体“俘获”包括人与人关系的“制度创新”和人与物关系的“技术进步”这两个相互作用的层次过程,也就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完整劳动过程。

1.全社会人本管理信息对称的人本经济发展思想体系

全社会人本管理信息对称的人本经济发展思想体系的构成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见图3-1。

全社会人本价值最大化是全社会人本管理的目标。具有超契约本质的企业利益相关各方由于受到经济性契约、社会性契约和环境性契约的多重约束,经过特定环境建构的成年人,其价值认定或偏好不可能一模一样。这也就决定了在特定企业运营过程中,利益相关各方的价值追求是多元的,既有可能追求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也有可能追求环境价值。根据人本主义经济学观点,需求是判断价值唯一的标准,因此在企业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以及环境价值中,最终均体现为以需求为本的不同人本价值的表征形式,在企业涉及经济、社会和生态的不同环境中均包括适应于不同环境的生存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其中,生存需求指的是马斯洛层序需求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社会需求指的是马斯洛层序需求的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精神需求指的是马斯洛层序需求的自我实现需求。

图3-1 全社会人本管理的共享经济发展要素关系

因此,通过顶层设计或流水线设计,可以将追求科学效率与追求人性两个不可分离的整体,采用“看板管理”方式来实现以坚实的物质生产为支撑,借助人类自身生产活动所能获得的足够“可行能力”,使每个企业成员都进入“自我实现”的精神生产、再生产的活动状态中,促进企业获得生存发展、社会发展以及精神发展的信息对称的人本经济发展。因此,根据生存发展、社会发展以及精神发展的自由含义,同时在相应逻辑层次上给出一个推广了的马克思社会再生产图式——三域耦合模型,并以此为基础理论框架,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发展”的观点有机结合起来。从微观动态的角度来描述企业经济发展的人本自由指向,从而正面阐述“发展是拓展企业利益相关方自由”的主题思路,形成完整的企业信息对称的人本经济发展思想体系。

2.全社会人本管理信息对称的人本经济活动

根据推广了的马克思社会再生产图式,信息对称的人本经济活动是指人们追求生存自由、社会自由以及精神自由而从事物质生产、人类自身生产以及精神生产的三域活动,由此形成的三域耦合模型成为全社会人本管理的根本形式。

从生存自由层面来看,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受制于其所存在其间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并在挣脱自然束缚的过程中创造出辉煌的工业文明,最后又在工业化历史进程中重新陷入新的自然压迫和生存困境之中(李宝元,2006)。在这个层面上,人们主要追求满足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以及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及未来有保障等的生存需求而主要从事物质生产、再生产活动。从产权角度来说,物质生产活动是为了满足人的产权需求——(新)古典经济学假设的完全低层次需求,进而促进物本经济的发展。

从社会自由层面来看,人们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活动来获得个人渴望得到的家庭、团体、朋友的关怀、爱护和理解,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以及获得自我尊重、自我评价和别人尊重,而这些活动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来看,实际上属于所谓的“人类自身生产”领域。从人力资本理论观点来看,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和卫生服务是人力资本投资和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或方式,是人们获得社会自由、实现自由发展的一个基本内容和具体表现形式(李宝元,2006)。此时,人类自身生产是为了满足人的一部分产权需求和另一部分人权需求,进而促进人本经济的发展。显然,只有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类自身生产,因此物本经济是人本经济的基础,此时物本经济的内涵由“人”物化的经济逐渐转变成“物”人化的经济。其中人权与产权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只是前者惯用低层次需求的经济性资源配置或交易属性描述,后者适用于较高层次需求的社会性资源配置或交易属性描述。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物本经济是以产权为本的经济,而人本经济是以人权为本的经济,它们都沿袭了人类社会承前启后的发展历史阶段,具有历史脉络统一性的一面。

从精神自由层面来看,在现实中,人们要获得自由且全面发展的精神境界,最直接或主要的是通过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因此,人们只有在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充分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大力开展文化娱乐、科学技术及信息传播等精神生产和再生产活动,才能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获得足够的“高峰体验”。此时,人类精神生产是为了满足人的人权需求,进而促进信息对称的人本经济的发展。显然,人本经济是信息对称的人本经济发展的基础,此时人本经济体内每个人短暂获得的“高峰体验”已转变成常态的“高峰生活” 。因此,无论是物本经济、人本经济,还是信息对称的人本经济,从人权角度来研究企业人本经济发展的人本资源划分,它们均具有形式相同的两个层面资源,即人与人关系所形成的内部制度资源和外部制度资源,以及人与物关系所形成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丁胜红等,2011)。根据满足企业利益相关各方的不同层次需求的人本资源(非货币性资源)内容的不同,企业人本资源的有效人权配置会产生不同的物本经济、人本经济及信息对称的人本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要实现企业全社会人本管理的信息对称的人本经济发展,就必须满足企业广义货币资源 与人本资源的完全有效配置,即企业的财务资本驱动企业人本资本促进企业信息对称的人本经济发展,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3-2所示。

图3-2 财务资本与人本资本的有效耦合要素关系 6PbJx9fsLNpCBuxN7K4y5a6/ojyGtYwL3HVwi4lHRroPaD0xlxirbkR0OYlhL3c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