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1 物本资本与人本资本概念之缘起

就“资本”概念的产生而言,纵观中国古代对“资本”概念的诠释,存在以下三种学说:第一种是经商的本钱。“吾之隣人,有一子稍长,因使之代掌小解。不逾岁,偶误质盗物,资本耗折殆尽。”(宋何薳《春渚纪闻·苏刘互谑》)第二种是牟取利益的凭借。“子钱家贷钱。”(《史记》卷一二九)“过三分钱债依例三分取息。”(《元典章》卷一九《种佃》)第三种是信守的本分。“媒婆来往提说,这魏才因侯小槐为人资本,家事也好,主意定了许他。”(《醒世姻缘传》第四一回)。显然,第一种与第二种“资本”的概念产生于人们追求物性第一、人性第二的物类价值为本的经济活动,而第三种“资本”的概念则产生于人们追求人性第一、物性第二的人类价值为本的社会活动。

纵观西方关于“资本”概念的学说,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学说:一种是指“生产要素”学说。在西方经济学中,最初将“资本”作为投入生产资料的一部分,即劳务、土地等资本。或者是指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也就是资本的产物,即科学技术代表的各种耐用品等。根据现今主流宏观经济学的观点,“资本”泛指一切投入再生产过程的所有生产要素,资本可以划分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技术知识。这种“资本”概念产生的背景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处于欠发达社会生产力水平阶段,由欠发达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武装”人类社会经济主体所产生的供给尽力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因此,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处于满足基本需求(完全低层次需求)为主导的卖方市场。为了满足人类社会的基本需求,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强调以物类价值为本的物本经济发展观(materialcentric economic development view) 。也就是说,物本经济发展观缘起于人类社会欠发达生产力水平决定人们追求物性第一、人性第二的物类价值为本的经济发展普遍看法,这种趋于一致性看法逐渐内化为人们的生活习惯、规则、制度以及法律等,进而形成指导物类价值为本的价值观——物本经济发展观。在信息非对称环境下,卖方市场基本需求驱使人们从自身利益出发追求自我价值最大化,并以自己人性替代或假定他人人性,这种对人性的普遍看法逐渐形成被人们普遍认可的完全理性经济的假设。当然,其假设背后体现了物本经济发展观,或被哲学家称之为功利主义哲学观。

总而言之,无论是中国古代资本的学说——“经商之本钱”与“牟取利益之凭借”,还是西方资本的学说——物本经济发展观或功利主义,它们的共同特征在于以财富增值为本。因此,人类社会欠发达生产力水平决定完全低层次需求或基本需求成为人类社会的主流需求。人类社会按照人类价值归于物类价值的专业化劳动分工与合作,借助卖方市场基本需求驱动各类经济主体物类要素资源有效配置,实现物类价值为本的财富增值。对此,各类经济主体物类要素资源有效配置过程可称之为物本资本。它是信息非对称的物本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也是此阶段人类社会财富积累的基本途径。

另一种主要是指马克思的“资本论”学说。在经济范畴中,马克思的“资本”是指资本家占有,并用作剥削手段的生产资料和货币;在社会(哲学)范畴中,马克思的“资本”是指由剩余劳动堆叠形成的社会权力,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显然,马克思对资本概念的论述是对物本经济发展观的批判。习惯于仅仅满足人类社会基本需求的假设前提,论述人类价值归于物类价值的物本经济发展观,其本质是对人性的漠视或不认可。不能因为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局限而限制人们对高层次需求的渴望,从而“形而上学”地“裁定”人类没有高层次需求的努力。这种“裁定”集中体现在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将原本存在的人类需求差异抽象化,书本仅仅表述了无差异的完全低层次需求,仅仅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需求,而漠视了人类社会的高层次需求。正是这种“漠视”,将“资本”的社会性“忽视”了,客观上维护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经济关系。也就是说,物本经济发展观并不否定在自然观上的人本主义,而是否定其在社会观上具有人本性,或者说,以自然观的人本主义替代了社会观的人本主义。这种替代逻辑违背了人的需求多样性的现实。出于对人类社会人性的“重视”,被后人称之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资本”是对人类社会人性的还原——人类社会不仅仅有基本需求,还有高层次需求,这是对人性的客观认知。因此,满足人类社会中人的需求是判断人类价值的唯一的真理。以人为本也即以人的需求为本。

作为人本主义的继承与发扬者——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他指出,在社会学范畴中,资本主义物本经济发展观中的“资本”价值观为功利主义,也就是物本经济阶段的物本资本价值观在哲学范畴中可为功利主义;而他所倡导的以劳动解放为本或以人类增值为本的人本经济发展观中的“资本”价值观是人本主义。马克思的人本经济发展观是立足于对人性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看法:强调人性第一、物性第二,追求人类价值为本。人性使然在于人对自由的追求,在追求过程中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这种追求必然导致人们通过以劳动解放为本或以人类增值为本,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全人类。也就是说,马克思本人所处的历史年代虽然属于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处于欠发达阶段,却能得出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处于发达阶段的经济发展观,其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找到了历史唯物辩证法,它是人们科学认知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方法论。

如果人类社会科学技术水平不能实现发达人类社会生产力,则需要建立以人本主义为指导的人类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人类社会科学技术创新发展,尽快实现发达人类社会生产力,以期实现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自由。这就是马克思所倡导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生产力学说的初衷。只有发达社会生产力水平,才能实现人类的自由,也才能追求人类的劳动解放。因为发达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人类社会供给能力的提高,从而满足人类社会个性化需求,进而使得买方市场个性化需求日趋发育成为人类社会主流需求。而发达科学技术促进买方市场发育则经历了由信息非对称的买方市场向信息对称的买方市场的转变。也就是说,发达社会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人本经济阶段分为由信息非对称的买方市场马斯洛层序需求发挥主导作用的初级人本经济阶段和由信息对称的买方市场体验需求或超需求发挥主导作用的高级人本经济阶段。在人本经济初级阶段,信息非对称的买方市场马斯洛层序需求成为人类社会的主流需求;而在人本经济高级阶段,信息对称的买方市场体验需求(或称之为超需求)成为人类社会的主流需求(丁胜红、何丹、周红霞,2017)。

总而言之,无论是中国古代资本的学说——信守的本分,还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学说,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源于人类社会学范畴,强调资源层面下以人为本。因此,在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处于发达水平下,买方市场个性化需求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也就是说,在信息非对称的人本经济阶段,买方市场马斯洛层序需求成为此阶段人类社会的主流需求;在信息对称的人本经济阶段,买方市场体验需求成为此阶段人类社会的主流需求。人类社会按照物类价值归于人类价值的专业化劳动分工与合作,借助买方市场个性化需求驱动各类经济主体人类要素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人类价值为本的财富增值。各类经济主体人类要素资源的有效配置过程可称之为人本资本,它是人本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也是此阶段人类社会财富积累的基本途径。按照买方市场个性化需求划分为信息非对称的买方市场马斯洛层序需求和信息对称的买方市场体验需求,人本资本可划分为信息非对称的人本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信息对称的人本经济发展“新常态”。此人本经济阶段划分的生产力标准在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和正在爆发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同时,此人本经济阶段划分的生产关系标准在于中心信任结构下人类社会的各种习惯、规则、制度、法律等和去中心信任结构下人类社会的各种习惯、规则、制度、法律等。 Ek325lisvKQadjZ7AJTo7yyslFYUtM81fSAeTkDc2Zd65Xs+mqm32jDNqqz5U4U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