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课程发展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及其研究,都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课程及其研究自然也不例外。关于课程的理论基础研究,很多的课程学者都有研究且总体上认识较为一致,一般认为,课程的理论基础有哲学基础、社会学基础、心理学基础等。

一、课程的哲学基础

(一)哲学是课程之根本理论基础

在课程的理论基础中,最为重要的当推哲学基础。哲学是任何学科研究的一个根本的理论基础。哲学为人们思考和探索各种问题提供基本的思想前提和方法论,为人们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提供基本的价值、信念和态度。对于课程发展及研究来说,哲学起着多方面的支撑作用。哲学作为课程之根本理论基础所存在的方面主要表现为:

1.哲学是课程研究的知识母体

课程及其研究都是植根于人类知识之中的,而哲学是人类知识的母体,人类知识既来源于这个母体,也存在于这个母体,并从中吸取养分从而不断地生长。在古代,人类知识是包揽于无所不包的古代哲学之中的,没有分化成各门具体的学科,其中包括人类对教育问题和课程问题的探索。而当今的课程研究既是处于哲学这个知识母体之中且又不断从哲学中吸取养分,受到哲学的指导。在当今人类知识的庞大体系中,哲学是居于最高层次的知识,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最具概括性、最一般、最抽象的知识,它在人类整个知识体系中起着总揽的作用,它为其他各门学科(包括课程理论)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思想框架和指导。为此,课程研究自然存在于哲学这个总体框架之中,课程研究中许多有意义的思想、价值观念、信念、方法论等,都来源于哲学。

2.哲学是整个课程实践系统的基础

有学者研究认为,课程研究的目的有三:一是发展课程(developing a curriculum或译为开发课程),二是理解课程(understanding a curriculum),三是实施课程(implementing a curriculum),这也是课程实践的三个基本方面,这几个方面都是以哲学为基础的。 在课程发展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和课程设计的主体必定要明白和回答为什么会有学校、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什么知识或什么活动最有价值、学生应该如何进行学习、教育工作者如何对学生的学习做基本的判断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系统的课程设计并推动课程发展。当人们面对一种课程时,需要理解它背后的价值观念、思想基础、形成原因等,而这些“理解”都是要建立在哲学基础之上的。此外,教师要积极而有效地实施课程,也要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课程的各个方面,要理解课程实施与课程设计等的关系,要理解课程实施者的角色地位,还要理解课程实施的文化属性等,所有这些都要建立在一定的哲学思想基础之上。

3.哲学为课程研究提供方法论和思想基础

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方法论在不同层次上有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之分。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探索实现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一致的最一般的方法理论是哲学方法论” 。“方法论以人类认识活动中不同层次的对象与方法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着重揭示已有方法体系的理论基础、核心构成与研究对象性质的矛盾,以构建解决这一矛盾的新理论基础与核心为直接任务,发挥推动相应方法体系整体发展、继而推动人类认识水平质的飞跃和社会实践发展的方法论功能。”方法论包括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哲学方法论;第二层次是系统科学方法论和数学方法论;第三层次是自然科学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和科学学方法论;第四层次是各门具体学科方法论。

课程研究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论才能进行。课程研究所需要的方法论包括多个层次,其中最基本的还是最高层面的哲学方法论。哲学方法论能指导人们如何正确地研究和认识课程的种种问题,如何选择恰当的课程研究取向、课程研究范式及思维方法和具体方法。

哲学为课程研究提供思想基础,这是因为哲学包含了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各种基本问题的主张,这些主张为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来源和理论分析框架。以一定的哲学观为基础,往往会形成一定的课程理论体系。一定时期的重要的哲学流派诞生,常常会导致相应的课程理论体系的产生。

资料链接1-3:现代哲学流派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二)如何发挥哲学在课程研究中的基础作用

哲学在课程实践及课程研究中的基础作用需要课程工作者以及教育工作者主动有效地去发挥。为此,课程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要注重以下几点:

(1)努力加强对哲学的学习、研究和应用训练,以不断提高哲学及应用水平。

(2)注重多种哲学思想的整合运用及多层面作用的综合发挥(注重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基本的指导思想)。

(3)全面、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哲学的作用。

哲学毫无疑问是课程理论及课程研究的最为重要的基础,但哲学也不是万能的灵丹妙药,对哲学的认识和把握还应持全面的、正确的、理性的态度。

二、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是教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基础,当然也是课程研究的一个重要基础。心理学作为课程的理论基础,其历史是悠久的,从亚里士多德依据官能心理学提出体、德、智和谐发展,到赫尔巴特注重观念的运动而推行的“统觉”论,都体现了心理学对学校课程设计及其改革发展的影响。

心理学作为课程理论重要基础的方面主要表现为:

(一)心理学作为课程及其研究的学习心理学基础

课程是为学习者提供并且是与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密切相关的,因此,课程的安排必须适合学习者的心理,而课程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要研究学习心理学。

课程符合学习者的心理主要在于:

(1)课程要符合学习者学习活动的一般心理学规律。课程的理解和编制,包括学习内容难度、抽象程度、分量把握等都要符合学习者学习活动的一般心理学规律,如记忆规律、思维规律等。

(2)课程要符合人的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特定的课程常常是提供给一定年龄阶段的个体学习的,课程必定应符合这些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事实上,长期以来各国和各地的课程都是根据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而设计编制的。

(3)课程要符合特定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因为不同的学习者是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的,课程适切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对不同学习者不同心理特征的适切。

(二)心理学为课程的构成及其实践运作提供了基础

课程的构成及其实践运作一般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而这几个方面或环节及其研究都是要以心理学作为其基础的,这表现为:

(1)课程目标以及教育目标的构建和研究的重要基础是心理学。如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关于教育目标的研究成果大多是从心理学的研究中取得的,这包括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霍恩斯坦教育目标分类学、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泰勒选择教育目标的心理学筛子等。

(2)课程设计中课程内容研究的重要基础是心理学。如课程内容需要选择哪些知识和技能?需要进行哪些智力训练和能力培养?需要体现哪些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要求?这些都要依据心理学的研究。另外,课程内容的组织既要进行逻辑组织,也要进行心理组织,这当然是要以心理学为基础的。

(3)课程实施中包括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的研究的重要基础是心理学。如当代关于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的诸多研究成果以及学习模式、学习方式等的诸多研究成果也主要以教学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的研究作为基础。

(4)课程评价及其研究也要以心理学为基础。课程评价是对课程及其要素、课程活动过程以及其结果进行的评判,这其中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而许多问题的研究需要以心理学作为基础。

(5)课程实践运作过程中课程工作者的诸多心理活动也是需要以心理学的研究为基础的。诸如观察活动、思维活动、记忆活动、想象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等,其中最基本的活动是观察和思维,而要有效地进行这些活动并有效提升课程活动的效益,则必须加强心理学的研究,以心理学作为课程实践运作过程及课程工作者的重要的理论基础。

资料链接1-4:现代心理学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学作为课程的理论基础,其地位作用将愈益重要。为此,课程工作者要加强心理学的学习、研究和运用训练,以不断提升心理学的素养,同时注重多种心理学思想的融合研究、整合运用及其多层面作用的综合发挥,以便全面、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心理学的作用。

三、课程的社会学基础

课程是一种社会现象,有着重要的社会职能和社会基础。学校课程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整个社会以及其各方面的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在前面社会系统与课程发展的关系当中已进行讨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问题的,教育社会学则是以社会的视角研究教育问题、研究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为此,社会学作为课程理论基础是毫无疑问的,其所存在的主要方面有:

(一)社会学为课程的产生和发展的整个纵向历程及研究提供基础

课程的产生和发展总是以一定的社会为基础的,随着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课程也相应地延续和发展,一部课程史,其外围和深层,实际上就是社会发展史。而课程理论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伴随着社会学等理论的发展而发展。课程的产生和发展不是偶然的事,它既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方面,课程的产生和发展总是以整个社会发展作为背景和基础,这个背景和基础包括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结构及社会制度的发展、社会分工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社会文化精神的变迁等诸多的方面,要理解和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课程,就必须研究相应历史时期的社会以及社会与教育及课程的互动,而这些正构成了社会学的基础框架。

(二)社会学为课程的构成、课程设计与评价等实践运作及研究提供基础

课程的构成要素及课程发展实践运作系统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这些方面的运作及研究都需要以社会学为基础。如课程设计要进行社会情境的分析,课程目标和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要以社会的需要作为基础,课程内容的设计要考虑社会的政治、经济需求,课程实施的方式及学生学习方式等自然也是要受到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与特征等的制约。课程中有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和学习方式、课程评价等的研究,必定都要涉及对社会结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政治、社会文化等的研究。课程设计中的方法技术、方式模式等都属于社会文化的范畴,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所包含着的师生和生生互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而课程评价的过程,其主体多为社会各方人员,课程评价中的互动过程是一种社会过程,课程评价的理念、标准等都是要受到社会的重要影响。可见,课程发展的过程及研究都是要以社会学作为其基础的。

(三)社会学为课程改革及研究提供基础

当前和今后的很长一段时期,我国各地都会处于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和持续深化的阶段,课程改革的自觉有序和科学化推进是要建立在对课程改革研究的基础之上的,而课程改革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就是社会学。因为要研究我国的课程改革,就必须研究当前我国的社会背景和国际背景,研究我国和国际社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还要研究我国的传统,包括其优、缺点,研究我国当前的改革与传统的关系。此外,还要研究我国社会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未来走向,而所有这些,都是离不开社会学的。

资料链接1-5:现代教育社会学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毫无疑问,课程工作者都应加强社会学的学习、研究和运用训练,不断提升社会学的素养,同时要注重多种社会学思想的融合研究、整合运用及多层面作用的综合发挥,从而以全面、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学的作用。

本章小结

课程是指在教育情境中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所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所获得的经验。这里的“经验”既是作为“知识”的同义语使用(即经验包含了知识)的,同时,也是作为名词(学习者个人经验)和动词(经验过程)使用的,在这里,经验表现为学习者主体和学习对象的统一。

课程设计是按照育人的目的要求并在分析课程内外各要素、各成分之间联系的基础上而制订的一定学校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各类教材,进而制订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确定课程实施方法策略等的系统全面的过程。课程设计是有着不同的层次之分的,狭义的课程设计就是指把课程各组成部分安排成一个实际的整体,课程设计就是对课程各组成要素的组织,从而形成完整的课程内容、明确的课程类型及结构,而广义的课程设计还包含了课程情境及要素分析、课程目标研究及目标建构、课程具体实施方案确定及方法策略选择等。本书的观点是从广义的角度和范围把握课程设计的。

课程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评价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计划(方案)、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做出判断,并追求和促进课程发展的过程。

由于课程本身的多方面功能的客观存在,又因课程设计与评价都是系统的过程,而且涉及从国家到地方到学校以及到学生等诸多的层面,因此其多方面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不同层面的课程设计与评价都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课程发展的基础包括影响课程发展的客观因素和影响理论发展及研究的理论基础两个方面。

复习与思考

1.如何理解课程的本质和内涵?

2.如何理解课程开发和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关系?

3.课程设计与评价的教育功能有哪些? zcXYTE+ITpHG6Vl2jJQDMHWyqw5yLTI9cA5xo7KShH8hGrXEHzMefSKMgEE2Gba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