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 手植三槐

至此,符彦卿之事算是告一段落了。

不久之后,宋朝决定出兵岭南,“继以用兵岭表”,这里的岭表其实是指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及越南北部地区。在宋朝时,这部分地区正好属于南汉。南汉也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割据政权。此时南汉的皇帝叫刘 。相传此人昏庸无能,不问政务。据说其宠幸一个叫“媚猪”的西域女子,而将国家大事全部交给宫女和内侍处理。 [1] 赵匡胤消灭后蜀之后,南唐和吴越等地相继臣服。但刘 觉得南汉距离中原较远,故意不向宋朝臣服。此举激怒了赵匡胤,随即赵匡胤派大将潘美带领宋军南下消灭南汉。

为了更好地打这一仗,赵匡胤此时又想起了之前在太原出征时保障后勤的王祐。尽管此时,赵匡胤对王祐已有成见,但又不得不承认王祐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在统筹协调方面,王祐显得比其他人要技高一筹。

赵匡胤命人拟了一道圣旨,将在户部任职的王祐调到襄州(今湖北襄阳)任知州一职。 王祐不得不开始举家南下,到襄州任职。面对突如其来的调动,王祐有些慌乱,可既然调令已下,他也只能服从。临走之前,王祐为了鼓励儿子们,在家里手植三棵槐树,并对众人说:“以后我的三个儿子当中,一定会有人位及三公,这也是我平生的志向。” 此时的王祐似乎感觉到他的仕途已到了尽头,所以手植三槐,把希望寄托在儿子们身上。

事实上,三槐之事,早有传闻。相传周朝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朝见天子时,向三槐而立,所以后世以三槐比喻三公。所谓三公是中国古代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主要指太傅、太师、太保,后来经过演变,也加入了宰相和太尉。

司马光的《涑水记闻》中记载:“旦少时,祜(祐)常明以语人,谓旦必至公辅,手植三槐于庭以识之。”意思是说王旦年少时,王祐经常对身边的人说:“我儿子王旦一定会当上宰相。”为了证明自己的话,王祐还手植三槐。欧阳修的《太尉文正王公神道碑铭》中也记载:尝谕杜重威使无反汉,拒卢多逊害赵普之谋,以百口明符彦卿无罪,故世多称王氏有阴德。公之皇考亦自植三槐于庭,曰:“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 《涑水记闻》中未写明手植三槐的前后时间,但《宋史·王旦传》和欧阳修的《太尉文正王公神道碑铭》中都记载了王祐是在符彦卿事件之后手植三槐的,由此也可以推断出,手植三槐便发生在这段时间。只是具体是在王祐去了襄州之后手植三槐的,还是王祐在京城的家里手植三槐的,已无可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手植三槐之事发生在这一年。笔者采取了《三槐王氏》里面的记载,将手植三槐的时间确定在王祐到襄州任职之前。

以上是手植三槐及王氏三槐的起源。

当然,手植三槐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出自《宋人轶事汇编》转载的《邵氏见闻录》。这个汇编里记载王祐这次调查符彦卿之事时,还多出来一个赵匡胤为王祐许诺宰相的事情。

这个版本记载内容如下:

当年王祐为太祖皇帝服务,得到太祖的器重,被擢升为知制诰。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一些魏州节度使符彦卿的不良传言。这些传言后来传入赵匡胤耳朵中。赵匡胤遣王祐到魏州去调查这件事,并让王祐便宜处置。临走时,赵匡胤还对王祐说:“等卿回来了,朕给你王溥的职位。”当时王溥为宋朝的宰相。等王祐到了魏州,发现符彦卿搜刮钱财的事情的确存在,不过敛财的行为是符彦卿手底下两个小官所做,符彦卿并未参与这些事情,符彦卿本人也不清楚这件事。于是,按照赵匡胤“便宜处置”的要求,王祐便将符彦卿手底下这两个小官全部做了处理,发配他们到边防地方去做苦役。等到王祐回到朝中,将自己调查之事说与赵匡胤,赵匡胤反问王祐:“你敢为符彦卿担保吗?”王祐说:“我愿意用全家性命为符彦卿百口担保。”然后,王祐又对太祖皇帝说,“五代以来,君主多以猜忌而滥杀无辜,导致国家不能长久,希望陛下吸取教训,信任大臣。”赵匡胤听了王祐的话大怒,将王祐贬到华州。而此前赵匡胤答应给王祐的宰相职位也自此落空。王祐对身边的人说:“我虽未官拜宰相,但我的二儿子一定会位列三公。”王祐的二儿子是王旦。

这个版本流传久远。以后王氏各种记载当中,以此为基准,出现各种类似的记载。

按照这个版本的记载,随着王祐为符彦卿辩白,赵匡胤答应让王祐当宰相的事情也泡汤了。毕竟王祐所做之事未达到赵匡胤想要的效果。当然,这件事也让王祐非常郁闷。他自己觉得做得严丝合缝,毫无破绽,却没有得到赵匡胤的赏识。王祐说到五代君王猜疑大臣那句话,让赵匡胤心中很不爽。让赵匡胤心中不爽,带给王祐仕途的将是灭顶之灾。更让赵匡胤生气的是,王祐此举赢得了大家一致的赞誉,反而显得赵匡胤有些小肚鸡肠。赵匡胤心中不舒畅,自古以来,天下美誉都归皇帝,现在情况正好反了过来。赵匡胤除了对王祐恨得咬牙切齿,却又拿符彦卿没办法。

这件事后,赵匡胤暗暗不安起来,他觉得王祐混迹于官场几十年,竟然还有士大夫的执拗。人在官场,这可是个要命的缺点,幸亏没有把宰相一职给王祐,否则等王祐当了宰相之后,万一和自己的意见不一样,犯起士大夫的倔强,到时连他也没有办法。这种士大夫的脾气,不适合当大官,起码不适宜在当前的环境下出任要职。当然,宰相一职免了,也不能直接给王祐一个连降几级的处分。现在王祐到大名调查符彦卿懒政一事,赢得了官场人士的一致认可,士大夫间也流传着王祐不为名利所动,坚持公平、公正的大丈夫所为,现在若处理王祐,很显然时机不对。

赵匡胤让王祐暂时又回到了原来的职位上。赵匡胤许诺的宰相一职,就这样成了梦幻泡影,王祐心中自是不甘。此时,有官场好事者用戏谑的口吻暗讽王祐丢了宰相一职。王祐心中气不过,又不好直接反驳。于是,他在自家院子里手植三槐,并对到此观望的人说,我虽未得到宰相一职,但我的儿子们必然会有人登上三公职位。

这是《邵氏见闻录》里面记载的全过程。但这个记载有几点是不符合史实的。比如,历史记载王祐手植三槐时王溥早已罢相 ,何谈将王溥的宰相之位许诺给王祐?当然也有说是赵匡胤将赵普的宰相之位许诺给王祐,但这种说法没有依据,各种史籍资料当中暂时找不到记载。况且此时的赵普正是赵匡胤眼前的红人,赵匡胤怎么会轻易将赵普罢相呢?

综上所述,《邵氏见闻录》里面的记载与史实不符,《宋史·王祐传》和《宋史·王旦传》里面都没有记载赵匡胤给王祐许诺宰相职位的记载,可见后世传播赵匡胤给王祐许诺宰相职位之事,都出自《邵氏见闻录》。

不管怎样,此时的王祐的确被派往襄州任职。然后,是潘美消灭南汉的过程。等到南汉消灭之后,宋廷还命王祐主持了一次科举考试,却因考试中途未锁贡院大门,导致王祐被贬黜至潭州。 只是此时,王祐还挂着知制诰的职位。

这次调任,王祐是以地方领导的身份前往的。之前,宋朝在与北汉打仗时,王祐曾任职潞州知州,只是那次任职时间较短。但这次不一样,这次王祐是打算在地方上做出一番事业的。京城虽好,但是非多,有许多他不想参与的事情,比如人与人之间的钩心斗角,官与官之间的尔虞我诈,都让王祐颇为头疼,这些人整天都在思谋着怎样谋私利,怎样加官晋爵。这次到地方任职倒是可以远离汴京那个是非之地。

于是,王祐一家人便在潭州定居下来。

对于混迹于官场多年的王祐来说,这次到潭州任职也是一段不平凡的经历。他勤于政务,整饬吏治,让潭州的一切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当然,这也是他们一家生活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从孩子们逐渐长大的个头上,王祐也感受到了岁月催人老。

时间一晃到了 972 年。这一年王旦十五岁,已长成了一个大小伙子,个头儿与王祐相差无几。王旦的相貌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鼻子看起来没有那么歪了,有了浅浅的胡须,有了突出的喉结,说话声音也开始变得雄浑了。

王旦已在王祐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了儒家经典,对“经史子集”也有所了解和认识,有些内容甚至都能够倒背如流。王旦对那些治国理政的儒家经典很感兴趣,并能去浩瀚的“经史子集”中摘取出一些旁人不知晓的典故来。

到此时,王祐才觉察出这三个儿子各有长处。大儿子敦实厚道,有谦谦君子之风,三儿子一些品性尚未形成,但也初见笃实品行端倪,而二儿子王旦尤其显得不一样。王旦对许多事情都有自己的见解,甚至常常与父亲见解相左。王旦“沉默好学”,时而会做一些文章让王祐看。王祐从这些稚嫩的文字中看到一个孩子逐渐显现才能的雏形。

王旦的早熟,远远超出同龄人的水平,比如一帮孩子玩耍,王旦总能照顾到所有人的情绪。除此之外,王旦的乐于吃亏精神,是大儿子和三儿子所不具备的。与邻家孩子相互分礼物,王旦从不计较比别人少一些好处。王旦这种吃亏精神,王祐的两位夫人认为不好,觉得这是老好人的表现,性格过于木讷。但王祐却不这么看,他觉得这是大智若愚的表现,在王旦将来的仕途上一定会有帮助的。他虽未当过大领导,但也见识过不少的官员。这些官员大概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善于察言观色的人。这类人只看领导的眼色行事,毫无主见。在王祐看来,这类人属于三流官员,因为他们往往喜欢走捷径,但等到遇到事情让他们自己独立面对时,就会手忙脚乱。第二类是大智若愚的人。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最终却能收获很多,人在官场,越往上走,越需要这样的人。第三类是领导者,对这类人而言,一般世间的任何现成模型都没办法用在他们身上,他们往往是出其不意成功的人,任何成功的秘诀对他们而言都不适用,因为他们是个例。当然,现在儿子表现出的吃亏精神,是他重要的特征,由此可以预测王旦将来在仕途上将会平步青云……

王祐对这个二儿子给予了厚望。当然,王祐让王旦继续学习典籍,为将来的政治生涯铺好路,毕竟科举考试的竞争者是全国的考生,不仅仅是官僚世家的学子,一些穷乡僻壤里最容易藏着金凤凰。为了确保在科举考试中有个好成绩,只能刻苦学习,不断汲取知识。此前,大儿子王懿和二儿子王旦都已通过了解试,不久的将来,他们要参加省试,只要过了省试,他们也将真正进入官员序列。

史籍中关于王懿和王旭的记载,都只有只言片语,关于他们的生平,只能任由后人去猜想。即便是那些专门记载宋朝民间故事、人物命运的书籍,也只有寥寥数语。在相关宗室族谱里也能找到一些内容。当然,在这个族谱里还记载王祐有过一儿一女,儿子叫王勉,女儿名字不详。

王祐在潭州任职了一段时间,各项政务也都处理得井井有条。这种政务对他来说,早已轻车熟路。所不同的是,十几年前他是县令,从八品的官员,而今成了潭州知州,品级是五品。也算是连着升了好几级,一般的官员,干到这种地步,也到头了。向上的路会越来越艰难。王祐清楚符彦卿之事成了他和赵匡胤之间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而此前赵匡胤对他的赏识,也因此事一扫而光。

不过王祐并未觉得自己做错了,他只是没有按照皇帝的意思去办而已。然而正是这种执拗,使他与皇帝之间有了一层隔膜。既然存在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皇帝显然不会再重用他。王祐对这一点看得很透彻,他无怨无悔。再说,这辈子最好的光景却是在后汉的那段时间,只是那段时间未受到重用,现在已过了不惑之年,再追求功名意义不大。

如此这般,到潭州任职不失为一种躲避,京城也不愿意再回去了。再说现在大儿子王懿快考试了,得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只要将来孩子们有所成,那就是他最大的成功。

不久,王懿便参加了省试。他顺利通过了口试、帖经、墨义、策论、诗赋等环节。若顺利,可以等着参加殿试。王祐心中有了些许安慰,敦促三个孩子抓紧学习,自己则做好了长居潭州的准备。

然而,许多事情,冥冥之中早有命运之手操控着。王祐在潭州刚刚有了短暂的安定,朝廷又来了一纸调令,把他从潭州调回京城,王祐不得不又举家返回汴京。这次王祐在襄州、潭州任实职后,原来户部员外郎的职务也被人替补上了。

如何安排王祐,成了吏部的头疼之事。毕竟王祐一直在重要部门任职,到地方后,也是知州。现在安排王祐,至少要与他潭州知州级别一样。否则,成了贬官使用,这在官场上可是大忌。吏部的负责人规划了一番,找出一个暂时空缺的职位,和王祐如今的品级相差无几,那便是判吏部铨。

于是,吏部下发了文件,让王祐暂时代理判吏部铨。 所谓判吏部铨其实是吏部选拔官员的职务,类似于组织部部长级别。也就是说,手中紧握着人事权。这是个重要的职位,新选拔的官员到底怎么样,这个部门很关键,任职判吏部铨的人很关键。从古至今,管人事的岗位总是最受人重视,同时也受人非议。

总之,选拔官员是个最头疼的事情。没有统筹协调能力的人,不适宜任职这个判吏部铨。这个职位要求官员们尽量照顾每个有用之人。王祐在这个职位上,却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为朝廷考察、选拔官员。当然,此时的王祐家里门庭若市,而王祐还是像以前一样不收礼。但对于那些有真才实学或者算无遗策的人,王祐都会详细考察,并能恰如其分地给朝廷建议,将他们放到适合的岗位上。王祐的这些举动,给王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许多年后,王旦成了宋真宗赵恒的宰相,几乎管理着所有官员的升迁,他能协调各种关系,并选拔出有用之才。

[1] . 《新五代史·南汉世家第五》卷六十五:至 尤愚,以谓群臣皆自有家室,顾子孙,不能尽忠,惟宦者亲近可任,遂委其政于宦者龚澄枢、陈延寿等,至其群臣有欲用者,皆阉然后用。澄枢等既专政, 乃与宫婢波斯女等淫戏后宫,不复出省事。延寿又引女巫樊胡子,自言玉皇降胡子身。 于内殿设帐幄,陈宝贝,胡子冠远游冠,衣紫霞裾,坐帐中宣祸福,呼 为太子皇帝,国事皆决于胡子,卢琼仙、龚澄枢等争附之。胡子乃为 言:“澄枢等皆上天使来辅太子,有罪不可问。”尚书左丞钟允章参政务,深嫉之,数请诛宦官,宦官皆仄目。 5o4OJ3HVNfr2qCVeLvowch0fEl+6LJWwCYctL7QE1ohLUe0LWsx+uiDZtpT91y8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