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 符彦卿之事

随着王祐不断升迁,家庭条件也随之发生改变。不久之后,王祐一家人搬到了汴京。因为拟圣旨这件事,肯定要在机密的地方进行(一般是在中书的制敕院内设舍人院),不可能让王祐在光州拟诏令,然后再送到京城汴京。

王祐带着一家人,在汴京定居了下来。汴京是国都,但凡有点儿理想的官员,都想住进汴京城。那些有钱的生意人和那些在朝为官的人,哪一个不是在汴京有大片自己的住宅?当然,为官之人,只有到了一定级别,才能进京。从另一个方面说,进了汴京为官的人,也绝非泛泛之辈。朝廷为王祐分了一片府邸,让他落脚。从此,王祐一家人在汴京扎下了根。

王祐每天都要去舍人院上职。按照上面的意思,拟定诏书。不过,现在的政务看起来比较单一,但实际比以前的工作难度更大。皇帝要起草某一道诏令,会把意图给草拟的部门,让草拟的部门根据皇帝的意图,用最精准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个费时、费力、费脑子的政务,每一个字都要斟酌,不能多,也不能少,既要准确地反映上面的意图,又要让下面能准确地领会上面的意图。所以,如何组织文字,成了知制诰最烧脑的政务。

有时候,某一件诏令会很急,需要加班加点完成,但更多的时候,大家都是按时上下班。有时,王祐也会拟一些政务汇报的文书,呈报给上级部门的领导批阅。当然,这些政务虽会费时、费力,但难不住人。王祐在知制诰上很快就适应了。

王祐在知制诰岗位上有过三年的从业生涯。这三年也是赵匡胤先南后北统一全国的关键时间段。这段时间内,五代十国时那些残存的荆南、南汉、后蜀等南方政权,纷纷被赵匡胤征服,除南唐、吴越、北汉外,宋朝大体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大业。

三年后,朝廷将王祐调至集贤院,让其成为集贤院修撰。当然,集贤院修撰主要政务是修国史,也是负责相关史书编著的部门。 王祐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懈怠。不久以后,朝廷又增补王祐为户部员外郎。户部员外郎只是一个寄禄官,没有实权。王祐依然在集贤院干着他的具体政务。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政务虽都在京城,却不是最重要的政务,只是推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短时间内很难看到成效。此时的王祐急需一个体现自己价值的岗位。

不久,一个重要的机会降临到王祐头上。

968 年,赵匡胤开始把目光投向北汉政权。南方政权中,南平、后蜀灭亡,南唐、吴越臣服,南汉也即将灭亡。在这一关键时刻,赵匡胤向北而行,把目标锁定在北汉上。赵普说过,北汉一直都是大宋的仇人。征讨北汉势在必行。

同年秋,赵匡胤率军亲征太原。太原历来都是重要的战略要地,除了是北汉的国都之外,太原也在宋朝和契丹边境上,是宋朝和契丹的缓冲地带。宋朝要想收复幽云十六州,得先拿下太原。这一点不管是在柴荣时,还是在赵匡胤时都是明确的。于是,赵匡胤带领宋朝大军浩浩荡荡北上,不日便到达了济河(属今河南省济源市,流经河南、山东入渤海)。

然而,就在大军轮番进攻时,由于粮草未及时送达,战况也陷入焦灼之中。按照之前部署,在大军开拔之前,朝廷已命令宋朝境内北边州郡官要将粮草送往前线。当时各州的军粮聚集于上党城中,运输粮草的车辆因转运使未及时协调,导致车辆堵塞道路,根本没办法及时将粮草运到前线。这里面有客观条件,当然也有地方行政长官的不作为问题。赵匡胤听到这件事儿后,大为恼火,岂不闻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现在军队都到了,粮草却跟不上,“诸州馈集上党城中,车乘塞路,上闻之,将以稽留罪转运使。”

赵匡胤对赵普等人说了这件事,并决定对押送粮草的转运使予以降罪。赵普却认为宋军刚刚到达前线,贸然给转运使治罪的消息一旦传到北汉,对方肯定会觉得宋军准备不充分,就不会惧怕宋军。另外,战争还未打起来,尚有时间继续开展粮草补给运输,只需找一个可以委以重任的人,便能解决粮草不足问题。

赵匡胤思谋良久,认为赵普说得有道理,大战在即,不宜处置官员。赵普给赵匡胤推荐的人就是王祐。赵匡胤下诏,调王祐抓紧时间前往一线处理粮草之事,并命王祐为潞州知州 ,这让王祐成了潞州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本次粮草输送事宜。潞州地理位置重要,当时李筠在这里担任潞州节度使,反叛宋朝,最终身死。 王祐当然清楚赵匡胤将他调至潞州到原因,他这是受命于危难之间。朝廷把这么重要的担子压在他身上,可见朝廷对他的重视。王祐不敢有丝毫马虎,接到圣旨后安顿好家人,马上到潞州任职。朝廷让他担任潞州刺史,是要他当好潞州一把手,协调各种力量,赶紧把粮草运往前线。王祐到达潞州后,开始征集军粮,并将前线队伍中的路障全部清除。赵匡胤很高兴,让王祐留守潞州,继续做好粮草配运政务,而他们则带大军前去征讨北汉。

此时,北汉虽依附辽国,但国力衰微。国主刘钧听说赵匡胤率领着大军开始侵犯边境,肝胆俱裂,竟然一病不起。北汉的皇位便由其子刘继恩继承。同年九月,北汉又发生了政变,刘继恩被北汉权臣侯霸荣杀死,侯霸荣立刘继恩的弟弟刘继元为北汉皇帝,侯霸荣成了权倾朝野的人物,刘继元也要听从他的指挥。

因此,刘继元清楚自己不是赵匡胤的对手,只能派出使臣向契丹求救。

契丹听闻宋军攻打北汉,派出了一部分契丹铁骑,准备与北上的宋军开战。赵匡胤命人进攻太原,用水攻城,差一点儿攻破了城池。此时,契丹铁骑支援太原的大部队到了。赵匡胤一看暂时难以消灭北汉,便命人撤军,这场北伐也就不了了之了。

宋军撤退后,人们都以为朝廷会让王祐继续担任潞州地方官,王祐也可以从此摆脱没有任职实职的尴尬,成为一方地方诸侯。但朝廷并未让王祐留任潞州。可能高层认为之前紧急调动王祐到潞州任职,也是形势所迫,现在宋朝与北方的战争既然已停止,王祐得重新调回。于是,朝廷又传来了一纸调令,要求王祐返回京师。

王祐潞州刺史这一职位的任职时间不长,朝廷便将他招了回来,让他继续担任户部员外郎。当然,王祐并不清楚他在潞州时的表现已让宋朝的统治者对他有了新的认识。他现在是“山重水复疑无路”了,等待他的“又一村”也快到了。

这段时间,王祐继续在京城为官,照顾家人。此时的王祐已有三个儿子:大儿子王懿已十四岁,二儿子王旦十一岁,三儿子王旭也已七八岁了。王祐对三个儿子读书这件事尤其重视。十年寒窗苦读,为的是将来能有一番作为。否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他们终究只能活在底层,永远改变不了自己的身份。等到有一天,他们实在生活不下去了,不是还得依靠他来接济?这样的局面,王祐不想看到。他要让孩子读书,在宋朝这样的大国中,变成弄潮儿。

当然,他能为孩子们做的事情,也仅仅只有鼓励他们多读书。他们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走。即便是圣人的人生轨迹,也是充满了坎坷不平。现在正是读书的时刻,敦促他们读书写字,锻炼意志力,避免产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结局。

三个儿子中,二儿子王旦性格表现尤为突出。他不循规蹈矩,做事情常常出人意料。虽只有十多岁,却能表现出比同龄孩子更成熟的一面。他不争、不抢、不喜形于色,和大儿子、小儿子一起玩耍时,其综合协调能力,绝非他们二人所能比拟。

王祐有时候会把朝廷的一些事情说给孩子们听,希望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每次王旦的见解或者处理办法,常常让大家目瞪口呆。这样,王祐越发觉得这个儿子与众不同了。王祐想起王旦出生时那个道人的预言。

当然,王祐对三个孩子的教导从未松懈过,不管他们将来的人生轨迹如何,但现在正是学习并树立理想之时,须让他们明白这些道理。王祐也不会偏向谁,不能因为二儿子王旦与哥哥、弟弟不同,就偏爱王旦。此时,给孩子树立公正之心也非常重要。

王祐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也为孩子们树立了一个做人、做官的标杆。以后三个孩子在仕途、生活上,都将以此为基础。尤其是二儿子王旦,身居宰辅之位十八年,是北宋有史以来公认最没有争议的宰相,他在宰相职位时,大批起用了德才兼备的人才。应该说这些性格的形成,与这一时期王旦的经历分不开。

然而,当王祐一家人在汴京过着让人羡慕的生活时,一个消息却从大名传来:大名地方首脑符彦卿在镇守大名府期间,整日无所事事,不管当地的社会治理,以致让当地的社会风气持续下转。社会上有关符彦卿的说法很多,流言如同长了脚,到处奔走相告。

这位符彦卿是谁呢?他是后周旧臣,柴荣的老丈人,将两个女儿嫁给了柴荣。后来赵匡胤为了与符彦卿建立某种关系,让弟弟娶了符彦卿的小女儿符氏。赵匡胤与符彦卿建立了亲家关系。再后来,赵匡胤在陈桥驿兵变后,符彦卿也顺势表明拥戴赵匡胤,符彦卿自然也成了皇亲国戚。

此时,忽然传来了符彦卿渎职行为,着实震惊了官场。是不是符彦卿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故意疏于政务,让大名府出现各种问题?若真是这样,符彦卿还真触犯了国家的律法。

朝中的一些大臣对符彦卿也是褒贬不一。有人说他仗着做了几朝元老,现在想着自己老了,仕途已到了头,在大名到处敛财,搜刮民脂民膏,让大名地区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也有些别有用心的人说,符彦卿不仅仅代表着他个人,也代表着宋朝,他到大名任职期间,不但不为宋王朝树立一个样板,还到处敛财,这件事看起来是人民群众对符彦卿的不认可,实际上是老百姓对宋王朝的不认可。若任由这样的事情发展下去,那么国将不国……

当然,也有人为符彦卿辩护,觉得符彦卿没有懒政。但赵匡胤还是不放心,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乱局告诉他,对待那些久经沙场的节度使,起用和查办一定要慎之又慎,稍有不慎,都会造成无法预测的后果。

当然,有这样的信息传播,得派出个人去勘察一番。可是到底派谁去呢?这可难住了赵匡胤。符彦卿可不是一般人,朝廷的任何举动,他都能洞察,若勘察之事没做好,势必会引起符彦卿的警惕,会隐藏起他的犯罪事实。所以,选派去勘察之人,一定要有一颗公心,能够一心为朝廷着想,处理事情也要顾着朝廷的利益。

赵匡胤思来想去,把人选锁定在王祐身上。 王祐是个很有公心的人,他重视公平、公正,仅凭这一点,就能击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官员。赵匡胤思谋了一番后,决定让王祐去调查符彦卿,给符彦卿造成一种高压态势和危机感。此时的王祐根本没有想到,这个任务最后落在了自己身上。这件事,直接影响了王氏家族。不仅仅是王祐个人命运因此改变,他的家人也都将受到影响。

赵匡胤把王祐召进宫,和王祐做了一次深入谈话。赵匡胤说:“这次派你去大名调查符彦卿渎职之事,原因是那里是你的故乡,你对那里的情况比较熟悉,调查工作开展起来也会顺手得多。需要给你交代的是,这次你以一个返乡者的身份去调查符彦卿之事,并不是朝廷派出的钦差大臣。” 王祐谢了恩,便出了皇宫。

然而,此事却让王祐犯难了。王祐很清楚,这次赵匡胤让他去大名,其实是去收集符彦卿不作为的证据,而且看皇帝的架势,铁定得处理符彦卿。若符彦卿真如大家说的那样,王祐也不惧。可万一符彦卿没有那样做,他该怎么办?王祐忽然意识到这种微服私访的背后,有一个严重的问题:皇帝难道故意要打击符彦卿,才想出这样的办法?若真是这样,那么他作为这个明察暗访的人,该怎么调查呢?或许皇帝让他去调查符彦卿,是要他在大名府收集符彦卿不守规矩的“证据”,哪怕这些证据不一定是真实的,也都要收集上来。

想到这些,王祐忧心忡忡,不清楚如何处置这件事。思来想去,王祐还是觉得天子交代之事当然不敢马虎,随即交接了政务,准备到大名去勘察一番。不管有没有赵匡胤说的那些事,他都要去大名。

安顿好一切之后,王祐踏上了返乡之路。

王祐在大名期间,也听说了符彦卿的家人到处搜刮敛财。于是,王祐便开始了秘密侦察。不过经过调查,王祐发现符彦卿在大名府期间,并没有渎职行为,对大名府的治理也井井有条,那些流传到皇帝耳朵里的流言,不过是有人故意给符彦卿泼脏水罢了。

事情调查清楚后,如何上报却难住了王祐。王祐很清楚,若用他现在的侦查结果去回禀,赵匡胤一定会大失所望。此时的王祐,已意识到皇帝可能要的是符彦卿不作为的证据,但这种证据王祐并未找到。既然没有找到,他不能随便捏造假证据。

思来想去,王祐决定据实上报。或许若这次找到很多符彦卿不作为的“证据”之后,他就可以飞黄腾达,但做人不能暗室欺心,昧着良心做事,更不能为了自己而故意践踏别人。于是,王祐回到京城后,打算将这次调查结果如实报告给赵匡胤。面见了赵匡胤后,王祐直截了当地说:“臣这段时间在大名进行细致的调查,并未发现符彦卿有懒政行为,那些传他大肆敛财的传言,都不真实……”

王祐看到赵匡胤的脸色有些阴沉,但事已至此,他也只能和盘托出了。赵匡胤问:“符彦卿真的如你所说那么干净吗?”王祐说:“臣愿意以全家性命为符彦卿担保……”赵匡胤脸色又阴沉了几分。王祐继续说:“五代以来的那些帝王很多都因为不放心大臣,以至于随便滥杀无辜,导致朝代更迭不断,皇上您要想宋朝长治久安,得引以为戒,不要步五代那些帝王之后。”

赵匡胤哪里想得到,王祐会来这么一手。原本派他去是为了收集证据,现在王祐不但没有找到符彦卿懒政的证据,还替符彦卿辩护。可既然王祐这么说,对符彦卿的调查也只能终止。王祐此举得到了朝廷内外的高度赞扬。

只是此时,赵匡胤心中对王祐产生了厌烦情绪;但赵匡胤的不满并未表现出来。

王祐以全家性命为符彦卿做担保,为王祐赢得了巨大声誉。王祐的三个儿子也对父亲这次秉公处理符彦卿之事印象深刻,这给他们以后为官树立一个很好的标杆,尽管此时他们还不懂其中的奥秘:每一次经历,势必会影响其他家庭成员。 6BamAf2dUCM/U5dpr5ybAtOExgm9pNbr9+DKekxl2ii26moSeDGHFkjcQdF/r27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