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 初入仕途

到平江后,王旦开始了解县情。他清楚一个县其实是一个小朝廷,政务繁杂,举凡行政、财政、司法、治安、民政、教育及民俗教化等,各行各业都需要县级领导亲力亲为,现在朝廷把如此重要的担子压在了他的肩头,他不能退却,不能尸位素餐,只能前进。

需要说明的是,宋代的县令需要通过中央来任命或派遣。宋代之所以重视县级领导的任命,绝非偶然。五代时,地方大权都集中在手握重兵的节度使手里,县官几乎没有任何职权。赵匡胤建立宋朝以后,充分认识到这一症结所在,所以他对县级治理非常重视。他采取的办法是将新科进士派到地方任职。由此,许多选拔的进士都会让他们到县级去任职,对于新考取的进士来说,是一种锻炼,也是用新人管理县衙的一种有效方式。赵光义继承皇位后,继续沿着赵匡胤的设计路线管理地方。于是,王旦在这种背景下成了平江县令。

王旦很清楚自己的职责所在。若连个简单的县都治理不好,或者继续降级使用,或者被朝廷遗忘,可能一生都守在平江这个地方。可若治理平江有方,树立一种执政为民的理念,让平江改善以往的混乱,朝廷肯定会看得见,到时在仕途上定有发展。

王旦在平江任职,是第一次自己主政,但他对县域治理的认识要比一般士子高,因为父亲王祐当年的为官之道经常在脑海中浮现,许多棘手的问题也会得到有效解决。不久朝廷传来了好消息,将王旦升级为监丞,继续在平江任职。

这样一来,王旦更加认真政务了,毕竟此时他才二十多岁,正是治国理政的好时候。王旦很清楚,一个县要想治理好,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便是把县域内的大大小小的胥吏、爪牙管理好。只有管理好这些人,政令才能畅通,平江官场才会一改往日的积习。人员管理是问题的关键。王旦只能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

王旦把处置县衙一般事项的政务交给了副手,而他自己则带着人开始沿着平江的边界走,足迹遍及平江所有有人烟的地方。他也会乔装混迹于社会各个行业里,了解整个平江社会的发展。

在走访的过程中,王旦发现平江官场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官场机构基本上被几大家族的人共同把控,几大家族相互支撑,造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复杂格局。

王旦于是便开始深入调查平江那些盘根错节的关系。随着调查越深入,王旦越发紧张。这几大家族的人看似占据着最基层的一些职位,但却支撑着整个平江的官场。这些家族的人渗透于社会的各个行业,在平江编织了密集的关系网。王旦在调查中对这些家族的人进行一一标注。他明白,平江要想发展,必须得破除这种关系网,让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到基层岗位上政务。所以,激活平江县官员队伍的热情是当下重要任务。但要对如此大的官员队伍进行整顿,还是要有切实可行的办法才行,不然这帮人合起伙来对付他一个空降县令,到时帮自己一把的人都没有,朝廷也会因没有治理好一个县域的本事而看轻他。

这时候,王旦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整顿平江县官员队伍,可能会冒很大的风险,甚至会被人架空。但要是整顿好了,平江的发展也能步入正轨。不整顿必然是没有风险的,但若那样,自己的职业生涯也将到头了。上面把他派到平江,绝不是偶然的,一定是有所指向。此时的王旦必须得冒这个险。

于是,王旦先选了几个在县衙里为人正派的人做自己的副手,并与这些人交换了意见,提出整顿地方官员的方案。这一切在悄然中完成后,王旦便对县衙里那列班子成员逐一进行考核。这让那些到处干违法乱纪事情的官员慌了神。许多人被王旦制定的官员纪律管理办法约束住了。更多的人则收起了平日里飞扬跋扈的样子,猫在暗处静观事态发展。当然,也有人挑战王旦的权威。王旦必须处理几个典型分子,才能把官场的这种观望态度打压下去,否则他的官员整顿计划就会泡汤。于是,几个继续踩红线的官员被清理了出去。这一次,那些家族势力收敛多了,许多人开始按照王旦制定的官员管理办法执行政务。

不久,王旦又实施了官员整顿的第二个计划。他对身边的这些人予以划分,挑出一些可用之才,尤其是那些出身贫苦有真本事且多年未被重用的人。王旦把这些可用之才放在了重要的岗位上,让他们尽情发挥长处,为平江县的政务开一个好头。其实这一招也不高明,无非是从平江的官员队伍中选一些听话并能干好活的人。现在他初来乍到,对这里的一切尚不是很熟悉,只能先选一批听话的人到重要岗位上。那些混迹于官场,不干实事整天想着钻营的人,王旦并不喜欢。这样的官员能用,但肯定不能放在重要的政务岗位上。这种人太过于表现自己,太过于为自己捞好处,对于别人的利益根本不会考虑。

老黄牛式的官员,还是要多用,这种人不动声色,却能干好交代的任何事。做官的人,第一看的就是人品,品行端正才能为大家谋幸福。三观不正的人不能要,有些人自负胸中有韬略,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选一个官员到政务岗位上,首先要使其明白,选他来是让他在听话的前提下把政务干好。当然,有时候知县的话也不一定准确,可以反驳,前提是公私一定要分明。王旦的官员整顿计划,肃清了一些官员队伍里的害群之马。有些城府较深的“阴阳”人,也留在了官员队伍里。王旦觉得没必要步步紧逼,只要让这些人清楚自己是来政务的,而不是来平江混日子、搜刮民脂民膏的。其实只要大家都遵守纪律,不要违法乱纪,政务就能干好。

然而,有一次上级领导到平江巡视,在宴会间半开玩笑地说到王旦这次官员整顿有些过头了,领导还提示过火的事情尽量不要做,因为无法预防火会不会烧到自己头上……王旦对此没有回应,事后他才听新提拔上来的人说,这位上级其实是平江几大家族中的人。这次巡视政务百般刁难,恐怕是对王旦此前官员整顿计划的一种报复吧。王旦从此便心中有数了,但针对不遵守纪律的官员,依然不会手软。

随着王旦不断起用新人,那些家族势力的人开始被边缘化了,平江官场有了一种清明风气。从官员整顿计划开始以来,王旦成了平江官场的话题中心。整个平江到处都流传着王旦知县的话,许多官员的家属都在议论着王旦的官员整顿计划。对于这个计划,绝大多数人都不看好,甚至有人用恶毒的话诅咒,也有人将这些事传到了王旦的耳朵里。王旦没有对任何人实施打击报复,毕竟每一项政策的制定,必然会影响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但王旦想得更多的是让老百姓受益。

随着官场风气的持续好转,许多老百姓开始夸赞他。尽管还有些人对他的一些做法不认可,但绝大多数人都接受了他。王旦只想在其位谋其政,不谋其政是尸位素餐。况且官员们生活再困难,总比那些在贫困线上挣扎的百姓强很多。所以,王旦觉得自己对官员的整顿计划没有错。当然不仅要整顿官员队伍,还要将平江治理成一个各行各业井井有条的县。

在官员队伍整顿有了一定眉目之后,王旦把注意力放在了最贫困的地方。这段时间以来,除了办理必要的公务外,王旦开始下乡访贫,并把这种访贫政务当成一项重要的事情来做,想以此达到了解平江百姓的生活水平,寻觅破解问题的办法。平江县有许多偏远贫困的地方,王旦决定都走一走。于是他带着副手,开始逐村逐地访民情,风雨无阻。没有路了,逢山开路;遇到河流,遇水搭桥。总之,已经确定要走的地方决不能退却。在许多偏远的地方,王旦看到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心里难受极了。老百姓生活得不好,只能说明自己政务没有做到位。当然,那些被问候的老百姓既震惊又感恩,他们在那些地方生活了祖祖辈辈,哪里见过县官亲自来慰问!王旦的这种访贫政务,为他树立了很好的口碑。老百姓听说王旦到了,都会夹道相迎,拿出家里能拿出手的最好的食品招待。王旦在访贫时也经常发生一些有趣的事。据说有一次,在青黄不接时,王旦到某一处乡下了解百姓们的吃饭问题。一行人在烈日下走了半天,已汗流浃背,疲惫至极。王旦派几个人寻找水源打水,其他人便在一棵大树底下休息。这大树底下有一个巨大的蚂蚁窝,经常袭击到此纳凉的人,因此平时人们都不敢在这棵树下休息。然而这一次,当王旦坐到这棵树下后,地上的蚂蚁离他席坐的地方数尺进进出出蚁穴,却并不靠近王旦坐着纳凉的地方,也不发动侵袭。仿佛受人指派一般,秩序并未乱。然而坐在树下的其他人身边却围满了蚂蚁,根本没法纳凉,只能远远地站着观看王旦被蚁群围着转动的奇异景象。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说这是贵人之福。

王旦时刻为老百姓着想,即便是死刑犯,也想给他们一条活路,让他们重新做人。据说有一次王旦发现狱中有个罪犯被判处死刑。刑罚虽已判,可犯罪事实似乎还有隐情,王旦想重新审理该案,为其翻案,但需要找到更多的证据。为了这件事,王旦一夜没有睡觉,为罪犯找出解脱死刑的办法。到了第二天五更,王旦将身边的人招呼起来,重新审理案件。

正因为这样的亲力亲为,让平江很多人对王旦产生了好感,到处流传着这个二十多岁的县太爷为老百姓做好事的佳治。

经过一段时间的吏治,当再次钻进普通百姓当中时,王旦听到了许多人对平江治理的看法,也听到了人们对当下县令的认可。一些偏远地方的基层官员,也只是听说了县令的名字,并未见过本人,却都对他的一些改革措施非常认可,这让王旦充满了自信。二十几岁能管着那么大一片地方,而且从目前平江发展的势头来看,三五年之内,这个县就能富裕起来。没有什么比老百姓的认可更有说服力了。加上王旦在平江推行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革除原来不适合平江发展的政策,平江社会治理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整个平江县城的大街小巷里,开始有了各种政务坊。

除了政策革新,王旦还推行道德教化,把教化育人放在了重要位置。王旦推行地方教育政务,让那些到了上学年纪的孩子都能进入学堂。这一系列的举措无疑刺激了平江的发展。

在平江知县上干了一段时间,各项政务都上了正轨。王旦凭借学识和威望,让全县处于某种安定和平的氛围中。王旦在平江任职四年里,民服其教,百姓安居乐业。 z3kezd70xMK1u+cbROKgzejj3IW+zfnOPNp9arLph45anl1O1k+gwNzE/EdeE97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