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王旦也开始在华州游学。俗话说得好,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读书修心,而行路则是修身的过程。当然,此时的王旦也不走远,仅在陕西境内的许多山川游荡。陕西自古以来都是中原王朝的核心,那些大大小小帝王的坟冢便足以说明。
不久,王旦顺利通过省试。这场地方性考试,只要平时准备充分,难度并不大。但通过这次省试,给了王旦一种感觉,那就是朝廷也在想着法儿地更新考题。尽管考试范围大体一致,可考题的意图和方式却完全变了。这些考题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宋朝正在思变。王旦清楚,为了这一次考试,朝廷里有一部分人绞尽脑汁地想着改变考题,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
在王旦参加省试后不久,朝廷忽然下了一道调令,将王祐从华州调往河中府(今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任职知州:“太平兴国初,移知河中府。” 王祐此前虽已是知制诰之类的官员,但被卢多逊排斥到华州,也是皇帝许可的。然而,新皇帝刚刚上任,就想起了这位大学问家王祐。
王祐不敢耽搁,马上交接政务,奔赴新岗位。王祐在出任河中府前,对河中诸多事宜做了简单了解,以便更好地在地方上任职。
这一次全家人都异常兴奋。在华州这些年,王祐总有种被抛弃的感觉,他体会到了权力的重要性,好在朝廷没有忘记他。王祐开始带着全家到河中府任职。
王祐这一生到过很多地方任职,本来对这种人事变动习以为常,但这次去河中府却让他多了一丝期待。河中府将是他大显身手的地方。多年来,王祐一直坚持一切为民的原则,这也是他这么多年政务不出差错的重要原因。
到了河中府后,王祐延续之前在潭州、襄州的做法,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革除弊病,提拔新人,大力发展经济,又兴办教育开启民智。因此,河中府在王祐的治理下呈现蓬勃的发展趋势,各行各业都有了喜人的成绩。但王祐并未因此扬扬自得,他继续实施许多惠民政策。每一次实施的各项政策,王祐都充分听取不同人的意见,然后再按照自己理想中的治理方式去实施。
另外,王祐把河中府外延的市镇也逐渐发展起来。最为明显的一个现象是,河中府社会风气明显好转。鸡鸣狗盗之事禁绝,聚众斗殴之事很少再有。狱案少了,邻里纠纷也比以往少了很多,许多人都忙着去做小生意了。一个注重内在改变的城市,可以让身处其间的任何人都有用武之地。王祐在河中府待过的几年时间里,上上下下对他的治理都非常认可。
到了 980 年,王祐还在河中府干着知州,但名声却已远播。
这一年对王祐一家人而言非常重要。因为二十三岁的王旦要参加殿试。这是改变命运的关键时刻。979 年因太宗皇帝亲征北汉停科,他已为此等了整整两年,为的是在这一年参加国家的殿试。王旦和那些士子一样,对考试早就望眼欲穿了。此时的王旦,已成了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风流倜傥,羽扇纶巾,谈吐间气质非凡。王旦的歪鼻子不再像小时候那样明显了,已长成一个风度翩翩的少年。
不久,朝廷发布了考试的公告。这一次,王旦只身前往京城参加考试。他十几岁时到处游览,对一个人在外的生活早习以为常了。要是父母跟着,他反而不自在。王祐理解儿子的这种心理,也不勉强。
经过多日跋涉,王旦到了汴京。此时的汴京城客栈人满为患,全国各地的学子,纷纷提前赶到。王旦转着走了好几家客栈,才找到了落脚之处。此时,距离考试还有一段时间,王旦又进入了复习阶段,准备做最后的冲刺。
等到开考的那一天,人很多。考试前,朝廷先做了简单的祭祀仪式,向天地禀明这次考试的意义和预期达到的目的,所有参加考试的学子们都参与了这场仪式。随即科举考试开始了。赵光义临场观看,王旦第一次近距离看到了“霸道”皇帝。有意思的是,在这次考试中,一个叫苏易简的士子,每次都能提前交卷,对考试内容成竹在胸。据说赵光义看到苏易简的考卷之后非常高兴。
尽管考试的过程王旦已烂熟于心,可苏易简的举动,无疑给他施加了压力。好在王旦做事沉稳,整个考试的过程几乎是一气呵成。
接下来的时间,是等待放榜。
在所有士子的期待中,朝廷开始放皇榜。因为皇榜是倒着放,第一天放的皇榜,上面赫然写着王旦的名字,还有寇准等人的名字,王旦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到了第二天,李沆、向敏中、宋浞等人的名字也出现在了皇榜上。到了第三天放皇榜时,头名状元果然是苏易简,榜眼是张秉,探花是陈若拙。这件事让王旦有些郁闷,毕竟自己这些年来从未放弃过学习,竟然不是三甲头名状元。
事后,经统计发现,980 年这一科考试朝廷共取士子一百二十八人。这一批士子当中,有李沆、寇准、向敏中、苏易简、宋浞等人。此时,王旦才体会到父亲让他不断学习的苦衷。王旦寄了一封家书,给家里人汇报了考试情况。王旦中了进士,让身在河中的王祐高兴了好一阵子。二儿子从此也进入仕途了,这对于王氏家族来说是光耀门楣的事情。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榜进士仕途一路顺风。其中,李沆、寇准、王旦、向敏中等人都官拜宰相,成为影响宋朝的一代良臣;这一榜也被后世习惯称之为“龙虎榜”。 有人将赵光义如此大面积取士的原因归结于其故意要换掉赵匡胤时代的文臣,才出此下策。因为赵光义在继承皇位之后,“弑兄篡位”的阴影一直笼罩其身。979年,赵光义北伐,率军攻灭北汉,而后扑向幽州,意图攻下幽州,用丰功伟业来掩盖“弑兄篡位”的疑窦。但这次进攻幽州却以失败告终。赵光义大腿中两箭,坐着驴车逃亡,历经九死一生,才逃出辽军伏击圈。三军找不到皇帝,打算拥立赵匡胤长子赵德昭为新皇帝。赵光义得知消息后,忍着剧痛火速赶到前线,镇压了一场兵变。 此后,赵德昭因为赵光义的“等你当了皇帝再赏赐也不迟”这句话而自杀。赵光义的头上的疑云更大。北伐失败后,赵光义为了扭转不利的舆论局面,大量取士,将朝廷中的职位全部都换成他录用的士子。
也是从这时候起,朝廷取士人数开始直线上升。以后每位宋朝的帝王,都在取士方面不设固定人数,但每次都要取数百人不等。
单说王旦这一批士子,他们的待遇与之前就不同。先看状元苏易简,先是监丞,然后是升州通判。短短几年便到了左拾遗知制诰的位置,这是王祐混迹官场很多年才换来的岗位。 榜眼张秉,虽未官至宰相,但刚开始时,朝廷对他也是格外照顾,让他和苏易简一样,一开始就担任通判这样的高官。 还有探花陈若拙,朝廷一开始就给他高官。 李沆亦是如此,先是监丞、潭州通判,后又升右赞善大夫。 向敏中也是监丞、通判。
再看王旦的仕途。朝廷让王旦先担任大理评事兼任平江(今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知县。这个大理评事,其实是断案子的官员,主要负责的是狱案,与大理正、丞分掌断狱,与今天公检法机关有些相似。不过此时宋朝的大理评事是个寄禄官(有官名有俸禄,但没有具体职务的官员)。 此时,大家以为王旦在上会有一个适应期,起码官场的风气要沾染一些。然而,王旦一上任就熟门熟路,许多政务不需要他人指点。在待人接物上,更超出了这个年龄段的成熟。
当然,对苏易简、张秉、陈若拙、李沆等人直接给监丞、通判职位的原因,还是因为这些士子在录取时名次排在王旦前面,所以在给他们加封官职时,朝廷自然有所选择。这也很容易理解朝廷为什么只给王旦一个平江县令了。
王旦从这个大理评事上正式进入官场。
此时的王祐自然也很高兴,两个儿子都进入官场,他们以后的造化也靠自己了。
在王旦去平江任职之前,还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
据说当时平江县县衙的房子里常在半夜传出怪声,当地人都以为是鬼神作祟。这件事经常干扰着平江政府官员们的休息,而且叫声每天晚上持续的时间都不一样。平江的那些官员无法在官舍安宁,许多人开始在其他地方居住,官房却空着。后来请人做了法事,依然不能奏效。这件事就一直困扰着生活在官舍里的人。
大家以为是县令不作为,到处贪污受贿所致。当平江的县令被调走后,怪声依然频繁出现。如此看来,并不是县令的问题。县衙里的那些人无能为力,也只能听之任之了。
当朝廷调任王旦去平江任职的文书下来后,情况还真出现了转机,官房里忽然就安静了,夜里不再有阴森可怖的叫声。县衙里的人一时半刻还不太适应。据说在王旦到任前夕,看守的官员听见群鬼在议论说:“宰相公到了,我们应该避开离去了。”从此,官舍之地再也没有了怪叫声。
鬼神之说,甚为荒诞。但这里却透露出一个信号,平江这个地方在王旦上任之前应该不安定,至少社会上有不安定因素。作传之人把这种不安定因素想象成鬼神也可理解。
王旦回了一趟河中府,与父母有了短暂相聚后便去平江赴任了。
自此,王旦开始了一个人的离家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