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问答三

前三问之间彼此关联,先问什么法最省要,答案是观心;再问理由,回答提到“了心”;接下来,会解释什么是“了心”。

解决了这三个问题,等于解决了大乘佛教最核心的精华部分。作为希望修持简单方法的实修派,即不打算学太多佛教理论,只想优先解决自身烦恼的修行人,基本上解决掉前三问就足够了。

这三个问答都属于诀窍,而且是禅宗、大圆满、大手印最根本、最关键的诀窍。何谓诀窍?即用简单的方法解决重要的问题。诀窍必须具备两个标准:第一,成果大;第二,简单,首先方法简单,其次表述简单,没有太多的文字和复杂的逻辑。三个问答区区一页纸,便基本涵盖了大乘佛教实修派的所有问题,非常了不起!

问曰:“云何观心称之为了?”

前面讲观心时一再提及“了心”,究竟什么是“了”?怎样才是“了”呢?这对修行人来说异常关键,可谓重中之重。

我们时常谈到证悟、明心见性,而论起何为明心见性、何为证悟,则未必清楚。现在禅宗的修行人里肯定有证悟者,但有多少人真正懂得这些文字的深层含义,就不得而知了。这些文字表面上简单,却有着极其深奥的内涵,唯有证悟者才能明白。

答:“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了四大五阴本空无我;了见自心起用,有二种差别。云何为二?一者净心,二者染心。”

“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了四大五阴本空无我” 。“菩萨摩诃萨”,即大菩萨;“深般若波罗蜜多”,指空性,尤其是心的本性,像文字般若波罗蜜多就不叫深般若波罗蜜多。

此处达摩祖师解释“了”时涉及到两个方面——胜义谛和世俗谛,但表达上并未明确加以区分。从前一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可以看出,首先阐述的是胜义谛层面:大菩萨修持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了悟了外在的四大以及众生的身心皆是“本空无我”。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四大五阴”。“四大”主要指物质,即五蕴中的色蕴——地、水、风、火,它们构成了包括宇宙和人体在内的整个物质世界。“五阴”即五蕴,包含了意识在内的万事万物。这里虽然提到四大和五蕴,重点却是五蕴当中的识或心。前文讲了心最重要,因为心以外的一切或者说四大都是从心而生,四大是心的投影。

关于这一点,佛教用了很多术语加以说明。唯识宗说,外界的四大是心的现象——四大只是表面的显现而已,地水风火其实并不是地水风火,而是内心显现在外的形象,其本质是心。密法则说,外界的四大是心的游舞或者心的幻化。所谓心的幻化,意思是心创造出来的幻觉,好比魔术师变魔术一样;所谓心的游舞,就像游戏或戏剧中的演员可以扮演各种角色,同样,心可以显现为人、天人、饿鬼等各种形象。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很少使用佛教术语,这里我用的是一个现代词汇“投影”:四大、宇宙等外面的一切都是心的投影,是我们的心投射出来的影子。不管用哪个词,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一切无非都是心的现象、心的幻觉,或者说,一切的本体都是心。由此可知,本论这里表达的重点不是四大,也不是五蕴,而是五蕴当中的心、意识。

以上解释了“了心”中的“心”,那“了”是什么意思?就是了悟“本空无我”,亦即证悟自己的心是本空的、无我的。

先来了解一下修行人容易落入的一个误区。《六祖坛经》屡屡提到“无记”和“落空”,此外禅宗还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冷水泡石头”,都在描述一种状态——尚未开悟,仅仅内心平静而已,也就是没有本空无我的感觉,只是心静罢了。当然,毫无禅定功夫的初学者,一打坐杂念纷飞,连冷水泡石头都做不到。有一定禅定功夫的人能在此状态中停留很久,但由于没有证悟的智慧,因而不会获得任何成就。藏传佛教同样一再强调这一点,如麦彭大师在《定解宝灯论》中就对这一误区有着详实的阐述。

想要避免落入这种误区,就需要一个“了”字——了悟“本空无我”。般若波罗蜜多经以及《恒河大手印》等无数大乘经论都在讲“心的本性犹如虚空”,其实归根结蒂无非就是“本空无我”四个字。

当我们观察自己内心时,深深体会到“本空无我”——不是感觉桌子等身外之物而是自己的心“本空无我”,就是开悟了!证悟就是这样,再无其他。大圆满、大手印还会提供更多更具体的方法,而经由这些方法最终所了悟的境界是一样的。这种境界说起来十分简单,要做到却并非易事。在此之前,我们先要建立相关的见解,而后想尽办法让自己的心了达本空无我——不是理论或逻辑推导,是直接体会心本空无我。这也是一个窍诀。

“大圆胜慧”“大圆满心性休息”等大圆满法讲心的本性时无非就是这些内容,只不过还有一些与此对应的修法以及中阴修法等。假如我讲“大圆胜慧”或“大圆满心性休息”,语言表达上基本就是这样,顶多增加一些词汇,不过说来说去,核心精华无非四个字“本空无我”。

“本空”,又称“本净”“本来清净”,惠能大师称其为“本来无一物”。心原本如此,而且永远都是如此,并非通过修行将它变成这样,只不过我们之前未曾发现。

学习禅宗的书,对我们有很大帮助,尤其在语言方面。因为它们本身是由汉语写就的,达摩祖师未必使用汉语传讲,但记录者的母语无疑是汉语,这与后来翻译的书有所不同,不会受到译者水平的制约。所以,禅宗经论在文字表达上十分恰当、直接,我们完全可以从禅宗的角度去了解大圆满、大手印,当然也可从大圆满、大手印的角度了解禅宗。大家一定要牢记并珍惜这些极富意义的文字。

以上达摩祖师从胜义谛的角度解释了“了心”,这是最关键的部分,下面将从世俗谛的层面进一步作答。

“了见自心起用,有二种差别” 。“了见”,即了悟。了悟自己内心之后,该怎样运用它呢?有两种不同的应用。

“云何为二?一者净心,二者染心。” 哪两种呢?一是净心,二是染心。

“染心”,是指整个意识、八识。“净心”又分两种:第一是本来清净或称本净,也即佛性,是我们先天具有的;第二则是后天修出来的清净,即通过闻思尤其是修行所获得的智慧——证悟的智慧。

“此二种心,法界亦自然,本来俱有;虽假缘合,互相因待。净心恒乐善因,染体常思恶业。若不受所染,则称之为圣。遂能远离诸苦,证涅槃乐;若堕染心造业,受其缠覆,则名之为凡,沉沦三界,受种种苦。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体故。”

“此二种心,法界亦自然,本来俱有” 。前文讲的第一种净心,也称法界,它本来就存在,所以说法界自然,也可以说本空、本净。这个先天的清净佛性存在于每个人心中,不管这个人现在是什么状态,哪怕再愚笨,甚至持有严重的邪见,其心的本性也是佛性。

“虽假缘合,互相因待” 。“虽”,只是、仅仅;“假”,借的意思。只是借助于世俗中的因缘和合,互为因果,才产生了不清净的世界,但其本体始终自然、清净。

“净心恒乐善因” 。为什么说佛性“恒乐”呢?“恒”,并非通常意义上的永恒,而是指万事万物都在变,只有佛性不变;“乐”,也不是我们感官上的快乐感受,而是指佛性不存在痛苦及痛苦的因,是无漏的快乐。“善因”,这个“因”意即来源,而非因果的因。

这句话的意思是,由于佛性的存在,使我们在闻思过程中拥有善良的心,并能借由闻思修开悟。

“染体常思恶业” 。“染体”,即前面讲的八识。人们的意识常常去造作各种各样的恶业。

“若不受所染,则称之为圣。” 倘若佛性不被八识染污,这个人便是圣者,如报身佛、化身佛、登地菩萨。

“遂能远离诸苦,证涅槃乐” ,于是可以远离一切痛苦,证得涅槃之乐。

“若堕染心造业” ,倘若堕入染心,人便会造业。另外还有一种版本,写的是“若随”。这也能解释得通,意思是,如果随着染心走,人就会造业。

“受其缠覆” ,“缠”,意即将人们拴在轮回之中,令其无法解脱,其实指的就是烦恼;“覆”,遮盖,不让我们看到心的本性,这指的是无明。

“则名之为凡,沉沦三界,受种种苦” ,这样的人叫做凡夫,深陷三界轮回,感受种种痛苦。

由此可见,凡夫和圣者的区别仅仅在于心是否受到染污,是否有烦恼。

“何以故?” 为什么?

“由彼染心,障真如体故。” “真如体”,指佛性、心的本性。由于染心遮障,使得我们无法见到心的本性。

“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又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无明覆故,不得解脱。’”

这里引用了佛经中的一段话, “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 众生心中具有金刚佛性或称心的本性。经文写的虽是“身中”,但我们要理解为心中,毕竟心也在身体里面。《十地经》这句话以前我解释过,此次不再展开讲。

“犹如日轮,体明圆满” ,佛性就像太阳一般,本体光明、圆满。太阳在任何时刻无疑都是明亮、圆满的,只不过有时被乌云或其他天体遮挡,人们看不到它。佛性也是如此,无论是否被我们看到,其本身圆满具备法身佛的一切功德。

“广大无边” ,法界广大无边,心的本性与法界无二无别,也是没有边际的。

“只为五阴重云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只是佛性被层层乌云一般的五蕴覆盖着,我们看不到它,就像看不到瓶子里的灯光一样。

紧接着引用了《涅槃经》, “又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无明覆故,不得解脱。’” 包括野蛮、愚蠢之人乃至地狱众生在内,任何有情众生都具有佛性,但由于无明的遮盖,我们看不见自己的佛性,因而得不到解脱。

“佛性者,即觉性也。但自觉觉他,觉知明了,则名解脱。故知一切诸善,以觉为根;因其觉根,遂能显现诸功德树;涅槃之果,因此而成。如是观心,可名为了。”

“佛性者,即觉性也。” 佛性就是觉性,亦即觉悟的智慧,也是与生俱来的光明的智慧。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自己去体会这个佛性,换言之,要感受到自己心的本性就是这样的佛性,这是前文所说的两种清净中的第二个——后天修出来的清净。

佛性本身是原有的、先天的清净;我们通过闻思修所发现的佛性,也即证悟的智慧,则是后天的清净。大圆满称前者为母光明,后者为子光明。我们也可以称它们为先天的光明和后天的光明,或原有的光明和通过闻思修获得的光明。

后天的光明,可以为我们消除烦恼。虽然每个人都有先天的佛性、觉性,但它未被我们发现之前,起不到什么作用;只有在我们觉悟之后,它才能发挥功效。

“但自觉觉他” ,先“自觉”,后“觉他”。“自觉”,觉悟自己心的本性;“觉他”,当发现自己心的本性是本空无我时,自然会知道所有人乃至所有众生的心的本性都是本空无我,一切有情的心的本质莫不如此。

“觉知明了” ,届时,我们会深深体会到心的本性如此光明。

我们经常提到“光明”一词,不过对初学者来说,用“本空无我”也许更为适合。因为我们很难了解“光明”的真正含义,“本空无我”则要清楚、具体得多。实际上,“本空无我”加上“光明”就是心的本性。

“则名解脱” 。解脱,也有先天的解脱和后天的解脱。佛性本身是解脱的,这是先天的解脱;通过证悟断除烦恼而获得的解脱,则是后天的解脱。

“故知一切诸善,以觉为根” 。这句话很重要,大家要记住。我们所有的善行、功德最终是为了什么呢?或者说它们的根是什么?“以觉为根”,“觉”即证悟,倘若没有证悟这个根,所有的福报、功德都不能让我们解脱。因此,证悟的智慧才是我们行善修行的核心重点。

“因其觉根,遂能显现诸功德树;涅槃之果,因此而成” ,因为有了觉悟这个根,自然会长出功德之树,结出涅槃之果。

“如是观心,可名为了。” 这样观心,就叫“了”或“了心”。

上述达摩祖师对“了心”的解释十分全面,囊括了佛陀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的全部要义。其中前半部分讲“了四大五阴本空无我”,是从空性亦即第二转法轮般若经的角度作答;后半部分讲“了见自心起用”,则是从佛性、如来藏亦即第三转法轮的角度加以回答。

其中哪部分是胜义谛,哪部分是世俗谛呢?有两种分类方式:如果按照第二转法轮,则前半部分属于胜义谛,后半部分属于世俗谛;如果按照第三转法轮,由于佛性、光明是胜义谛,因此除了前半部分属于胜义谛之外,后半部分中的染心是世俗谛,清净心则是胜义谛。

一言以蔽之,所谓“了心”,首先要证悟心的本性为空性;其次要了达所有众生的心是光明,每个众生皆具佛性。这两部分全部通达无碍,就是“了心”。这是真真正正的开悟,而且是层次很高的证悟境界——达到了密宗大圆满、大手印或三转法轮的级别。

难道证悟还有不同的级别吗?当然。诸如证悟小乘佛教的人无我,以及了悟自我之外的万事万物为空性,虽然都属于证悟,可是级别并不高,因为没有包含佛性。而达摩祖师讲的“了心”包括佛性,其层次之高,自不待言。

本问达摩祖师以简单明了的阐述,圆满概括了二转和三转法轮的内容,很有意义。如此简明扼要地表达深刻的内容,就是窍诀,我们务必要反复学习。虽然文字上不难理解,但最关键的是要亲身实证,证悟自己的心——一是本空无我、二是本来清净光明。证悟了这两点,便是证悟了大圆满、大手印,也证悟了禅宗的明心见性! NHPXfZY5uB+Wfb2mH7QMnQ7pT8J7G/i4wqTedW+dDrYEE83a7cqaNz0AaG2KPBZ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