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曰:“何一法能摄诸法?”
继续追问:为什么观心这一个法能包含所有的法?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
答曰:“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犹如大树,所有枝条,及诸花果,皆悉依根。栽树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树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道,则费功而无益。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接下来,达摩祖师便道出了“唯观心一法,总摄诸法”的原因。
“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 ,心是一切法的根本,万事万物都是从心中产生的。先有心才有世界,而非先有世界再有心。
对于意识是大脑的产物等世间说法,佛教并不认可。佛教的观点是:简单说,世界由物质和意识构成;深入讲,物质是意识所创造的,没有心就没有这个世界。这一点可以通过中观,尤其是唯识的理论予以阐释,之前我讲过很多次,这里不再重复。
对于这句话,除去上面较深的理解之外,还有一种比较浅显的理解,即我们究竟在行善还是造罪,是自己的心决定的。比如,十不善通常包括三个心造业、三个身造业和四个口造业,但实际上,除去三个心造业以外的七种业,未必都是罪业,要视心的动机而定。若是基于慈悲心而做,非但不是罪,反而会变成大乘佛教的善。
平时生活中是幸福还是痛苦,同样取决于自心。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己幸福与否并非在于拥有物质的多寡,而在于内心。放眼望去,有些人生活优越但终日郁郁寡欢,有些人家境困顿却整天幸福洋溢,类似的情形屡见不鲜。再有,当我们面临抉择时,作出决定的并不是语言或身体,而是自己的心。由此可见,无论幸福或痛苦,行善或作恶,其根源都在于我们的心。
大圆满在观察身语意哪个最关键时,采取的也是类似的思维方式,最后会发现原来心最重要。大圆满有具体的方法,本论此处只是阐述相关的见解,即万事万物无一不是从心而生,倘若没有意识,这个世界也将不复存在。
“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 。“了”,并非普通意义上的了解、知道,而是指了悟、证悟。倘若能够觉悟心的本性,也就圆满了一切法。
藏传佛教的很多论典以及莲花生大师都说过:若不通达心的本性,其他的佛教理论懂得再多,也难以了知真相,即使了不起一如班智达(班智达意即学者),一样不解真相;反之若通达了心的本性,即便放牧之人也能成就。放牧人在当时是指没有文化或不了解佛教的人,他们只要了悟心的本性,照样可以成就。
“犹如大树,所有枝条,及诸花果,皆悉依根” 。此处用了一个颇为形象的比喻,就像树木的枝叶、花果全部依靠树根,没有树根,它们就不可能存活。
“栽树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树者去根而必死。” 种树的人要栽种树根,有了根,树才能抽枝发芽;砍伐树木的人则只要砍断树根,树必定会死。不论栽树还是砍树,都要从根部下手。
“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道,则费功而无益。” 若是证悟心的本性之后继续修行,则根本无需费力,极易成就;反之若尚未证悟,则耗费功夫也无有益处——当然不是完全无益,只是没有太大的效果。可见证悟心的本性至关重要,大家一定要争取证悟。
举例而言,尚未证悟的情形下修六波罗蜜多,根本不能称之为六波罗蜜多。六波罗蜜多即六度,所谓度,即从此岸到彼岸。未证悟时仅靠布施、持戒、安忍等,能从此岸到彼岸吗?肯定不能。严格来讲,没有证悟的智慧,其他五度很难成为波罗蜜多;基于证悟之上的波罗蜜多,才谓之名副其实,才能使人抵达彼岸。
证悟之前,虽有些许福德资粮,但离解脱相当遥远,因此说“费功而无益”;证悟之后,做任何事,修任何法,其力量与之前都不可同日而语。
“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 ,所有的善恶都取决于心。只要心善,表面似乎是杀盗淫妄,其实并非罪业。
“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追求解脱的修行人,不要去求心以外的东西,外在的任何东西都不能让我们成佛;反之不观察自心,一直外求,则大错特错,终将一无所获。因此想要解脱,一定要往里求,千万不能向外求。
前两个问答都是大圆满和大手印必修的法,也是我们修大乘佛教时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没有解决——不知道万事万物的根源是心,那我们抱有的就是小乘的见解,将无法证悟大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