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证悟即看到事物的本质
——无相

接下来达摩祖师引用佛经里的句子,来印证前面的观点。

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

首先,无论学修大圆满、大手印还是禅宗,在见解和修行上,有两个大家容易混淆的误区。

一个是对寂灭的理解。如果不懂什么是空性、光明,就简单粗暴地认为寂灭等于什么都不存在、一无所有,这种理解佛教称之为断见。常见和断见都是错误的见解。之前在《坛经》释义中,曾反反复复强调过这一点。这是一个非常容易犯错的地方,大家一定要记住。

那么,难道这个寂灭当中还有什么东西存在吗?没有。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认为是一无所有?因为这两个根本不一样。凡夫的意识所理解的一无所有,跟真正法性的、本性的一无所有相差十万八千里,完全不是一回事。

另一个是对离相的理解。“相”,包括外在的山河大地等粗大的相,以及内在的各种情绪、念头等细微的相;“离”,就是没有这些。但是,光讲“没有这些”就错了。为什么?举个简单的例子,人在深度睡眠或者昏迷的时候,整个意识都停止了,这时候人是没有意识的(此处所说的没有意识,并非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里的“无意识”),如果没有意识就是证悟的话,这难道就是证悟吗?当然不是!

此外,修寂止的时候,比如世间的四禅八定修得很好的时候,似乎没有任何念头,尤其进入无色界的禅定时,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到,眼耳鼻舌身这些都不存在,连思考、思维的意识都没有了——所有的相都离开了,没有任何相。这是不是证悟呢?根本不是!普通人的禅修未必能达到那么高的境界,即便达到了这种标准,与此处所讲的离相也不一样,完全是两回事。《坛经》记录了惠能大师在不同场合的开示,他常常提醒众人:你们不要以为,什么都不想就是证悟了!因此,大家一定要将二者区分清楚,这对于修行人来说尤为重要。

“寂灭”和“离相”这两个词必须正确理解,否则一定会走错路。因为特别重要,所以先做个提醒。

接下来,“寂灭是菩提”。“菩提”是梵文音译,意思是“证悟”。为什么说寂灭就是证悟?因为证悟心的本性以后,才能够达到寂灭,否则做不到。紧接着讲它的理由,“灭诸相故”,因为灭尽了所有的相,所以“寂灭是菩提”。

灭尽所有相就是证悟吗?也不一定,要看怎么个灭法。比如深度睡眠、昏迷,甚至无色界的禅定等,虽然也算是一种灭相,但这些都不是证悟。什么样的灭法才是证悟?无论能否看见、听见,把这些所见所闻以及意识的各种思维之本性——空性的这一部分,全都看得清清楚楚,这才是证悟。

注意,是看到了它们的本质,而不是这些相自己离开了。以智慧看透其本质而离相,这种离相是正确的;没有任何智慧,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暂时没有这些相,这种离相根本不是此处所说的离相。相,离不离都没关系,只要看到它们的本质,这就是离相。

以上内容特别重要,大家要逐字逐句认真学习、仔细体会。

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

“佛者,觉也”,什么是佛?证悟、觉悟就是佛。

“人有觉心,得菩提道”,人有了觉悟的心,也就是证悟空性的智慧,就得菩提了。

“心”和“智慧”有时候是对立的,证悟前叫做心,证悟后叫做智慧。而有些时候,心就是智慧,智慧也就是心,比如此处的“觉心”。

“故名为佛”,所以称之为佛。

佛与普通人的区别是什么?已觉悟的,叫做佛;未觉悟的,就是普通人。

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证悟了万事万物的本性,很清楚地看到了没有任何相,这就叫做佛。

如前所述,离相并不是指看不见、听不见,所有感官都失去知觉甚至没有意识思维,这不是证悟。此处所说的离相,重要的不是感官能否感受外界、接收外界信息,而是其接收信息的方式。凡夫的感官把这一切当作实实在在的东西,尤其是意识,它判断、断定感官所接收到的信息全都真实存在,最多其中一小部分是假的,如彩虹、海市蜃楼、梦境等。若以这种方式来接受外界信息,烦恼也将随之产生。而对于证悟的人来说,他的耳朵可以听见声音,眼睛也可以看到外界,但他认为这些都如幻如梦,并非真实存在。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接受方式也叫做无相。最究竟的无相,比如入定的时候,一切都彻底消失了,唯一存在的,就是心的本性光明。

大家必须对无相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否则自以为在修禅,结果修了一辈子都不是修真正的禅。这样一来,即便修得再认真、再努力,也无法彻底根除烦恼,只不过是暂时控制一下,起不到多大作用。

禅宗是非常好的法门,但越是深奥的法门,误区也越多,包括大圆满、大手印同样如此。比如修人身难得、死亡无常等,这些内容简单、易于理解,不会有什么误区;而越是深奥的法,则越难以被正确地理解。如果一讲出来,人人都能明白,就说明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法,不是深奥之法。

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

“是知有相”。当尚未进入禅定或者证悟的状态时,我们的眼耳鼻舌等接收到许许多多信息,这些都叫做相。我们认为这些相都是真实的,生活中确实有这么多事物存在,这叫做“是知有相”。

然而,达摩祖师告诉我们,不要以为这些信息是真实的,这些相其实是“无相之相”——看起来似乎很真实,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犹如海市蜃楼一般。

从远处看,海市蜃楼与真实的风景一样,那些山、水、建筑物等景观,无论是用肉眼还是用摄像头看,都难以辨别它们的真假。当地人知道这个地方没有这些,立刻明白这是海市蜃楼;但外来游客会以为这些风景都真实存在,认为有山、有水、有建筑物等,这叫做“是知有相”。实际上,这些相根本不存在,是“无相之相”。

平时生活中我们认为再真实不过的东西,比如外界各种物质的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等,大家都认为这些很真实,没有人会觉得它们与海市蜃楼一样。可是,科学家很早之前就证实了,世界上根本没有任何颜色,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己大脑里面的画面,是我们把它当作红色、黄色、绿色……这也属于“无相之相”。

说海市蜃楼、颜色是无相之相,我们还能接受,而身边的桌子、床等各种各样长方形、椭圆形的东西,这些总应该存在吧?然而,这些更是不存在!它们是由高速运转的原子、电子所构成,与旋火轮的道理完全相同。

最近看到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玩具,叫智能3D全息风扇,跟电风扇有点儿类似。它由两个塑料叶片组成,叶片上带有电路及十几个会发光的小点点。当它高速运转时,我们的肉眼无法看到转动的扇叶,在我们的视线里就是模糊的一整片,其间扇面上会显现出活动的人、动物、钟表等。一旦停止运转,哪有什么人、动物、钟表,不过是高速运动导致的一个错觉而已!

电扇静止时 电扇旋转时

这个玩具里出现的东西跟桌子、床等物体一样,都是电子高速运动所产生的错觉,并非实有存在。因此形状也是无相之相。这样逐一观察下去,最后还剩下什么?这个世界上的事物没有一个经得起这种观察,全都是自己的错觉!所以佛经里讲,万事万物就像芭蕉树一样,把树皮一层一层剥开之后,里面什么都没有,不存在什么真实的芭蕉树。

对于内在的精神世界,我们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观察。这些内容如果展开讲,就涉及到唯识宗和中观了。唯识宗认为,外面的物质世界不存在,这个可以接受,但精神世界不可能不存在;中观却认为,不仅外在的物质世界是无相之相,精神世界也是无相之相。

唯识宗对此有些气恼,假如什么都没有,那这个世界怎么运作?自然规律是怎么形成的?全部不都乱套了吗!所以它认为,无论如何都要保留一个东西——阿赖耶识。但中观进一步打击对方,不但我们的各种情绪、念头等不存在,就连这个阿赖耶识也不存在。只要详加观察,阿赖耶识的真实性也将被推翻,外在与内在的所有一切最终都是无相之相。

唯识宗对此质疑:假如所有东西都是无相之相,为什么自然规律仍然存在?地球依然在转动?这时中观告诉它:别担心,这就是缘起性空。虽然不存在任何真实的东西,但地球仍然会转动,这个世界仍然在运作。

这些到底是不是无相之相?我们不用站在唯识的角度看,也不用站在中观的角度看,其他科学家、物理学家的各种理论也先放一边,只要问问自己的心,通过向内观照的方式就能够明白。

这就是窍诀跟论著不一样的地方:论著中会引用大量理论和教证来证明,让人最终心服口服地接受;窍诀则不同,它没有太多理论,关键是把这些内容落实到自己内心,一旦自己体会到了,到时自然便会明白。所以达摩祖师没有在此展开长篇大论,而是直接告诉大家,一切都是无相之相。

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

“不可以眼见”,万法的空性是眼睛看不到的。

我们明明看到了颜色、形状等具体事物,怎么可能不存在,都是无相呢?因为这些是眼睛突破不了的。如果眼睛能够看到它们不存在,那世界上的所有人都能够明白,我们的祖先肯定早已了解,父母也会从小就告诉我们这一点,不会轮到我们这一代。

那应该用什么看?“唯可以智知”。唯有智慧才能够看得透,眼耳鼻舌身都不可能做到。比如,我们的眼睛什么时候告诉过我们颜色不存在?我们的耳朵什么时候告诉我们声音不存在?从未有过,它们一直都认为这些是存在的。所以,我们的感官根本不可能看到真相,它无法突破事物的表象,看到其深奥的本质。这个是需要智慧的。

智慧从何而来?如果我们学五部大论的话,那智慧自然是通过闻思而来;但此处不是指闻思所得的智慧,而是指从内心当中修出来的智慧。它可以证明,所有我们看到的外在的物质世界,以及自己内在的每一个善恶等念头,全都是无相之相。

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发大乘乃超三界。

“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听到这个道理的时候,有的人虽然还没有证悟,但理论上能够接受、理解,哪怕仅仅生起一念信心:哦,这个是对的,这才是真正的真相。“此人以发大乘乃超三界”,这样的话,他已经发了大乘的心,尽管只是一个刚刚开始修行的人,还没有证悟,更没有成佛,但他已经超越了三界。

为什么这么讲呢?下面对此进行解释。

三界者:贪嗔痴是。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

“三界者:贪嗔痴是。”所谓的三界,就是贪嗔痴。

三界通常指欲界、色界和无色界,这里怎么说贪嗔痴是三界?实际上,二者都可称为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其实就是贪嗔痴的投影,当明白一切肉眼可见的万事万物是无相之相的时候,不仅超越了贪嗔痴,也超越了三界。也就是说,超越了贪嗔痴就等于超越了三界。

“返贪嗔痴,为戒定慧”。“返”,反过来、返回,意思是返回去看贪嗔痴的本质。观察贪嗔痴本质的这个过程,就是返回。我们通常不会返回,一直都是跟着贪嗔痴走。比如生气的时候,就骂人、打人,甚至是杀害对方;有贪心的时候,就去偷去抢,乃至伤害他人……现在就不再这样,要返回去看贪嗔痴的本质。返回看的时候,贪嗔痴就是戒定慧。

为什么贪嗔痴是戒定慧?比如说,当内心出现贪心或嗔心的念头时,我们通常都是被它牵着鼻子走,主动权在贪嗔痴手里,我们非常被动,身不由已;返回之后则不是这样,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我们可以主动操控贪嗔痴,这就叫做返回。

从理论上讲,贪的本质就是佛的智慧。不仅仅是贪,万事万物或者所有念头的本质都是如此。这个智慧包含了戒定慧:它没有任何染污,是清净的、纯洁的,从这个角度可称之为戒;它如如不动,不会被外面各种各样的诱惑所动摇,从这个角度可称之为定;它本身就是智慧,能够证悟贪嗔痴的本性,所以称之为智慧。

“即名超三界”,这就叫做超越三界。

以上这些是理论,窍诀稍后会讲。 fK7PhMkir0ajJGoscd+b6DdAyiFw6qsNSQ4EkCw55HLE3xYJ5dlYvqErPOppEqu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