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道即寂灭,修即离相

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

“夫道者,以寂灭为体”。很多古文献的开头会出现“夫”这个字,本论后面的某些段落之前也有“夫”这个字。这个字叫做发语词,它在古汉文中表示开始说话、发言或者起笔等,此外无其他实际意义。

真正要讲的是“道”这个字。“道者,以寂灭为体”。这句话虽然只有七个字,却浓缩了整个大乘佛教的精华。假如没有经过大量闻思,不了解大乘佛法尤其是密法的人,不一定能够理解这一点。但是,当我们闻思了显宗的唯识、中观,如龙树菩萨的自空中观以及无著菩萨的他空中观,又学习了大幻化网这样的密法,以及时轮金刚、大圆满、大手印等,再回顾时就会发现,所有实修的关键和最深奥的法要,全都含括在这几句话当中了。我本人为什么这么喜欢这几部小论典?就因为它是整个大乘显密佛法的浓缩版,而且文字表达也十分到位,是非常不可思议的甚深之法。

那么“道”是什么?就是“以寂灭为体”。可以说,空性加光明就是心的本性。心的本性就是道,同时也是寂灭,这叫做“寂灭为体”。实际上,真正的核心关键词就是“寂灭”。

“寂灭”这两个字在大乘佛经里常常出现,光是一部《华严经》里,都已经出现了不止上百次。为什么说此处的“寂灭”是大乘佛法的浓缩呢?因为它的表达方式不一样。

道的本质是寂灭,那寂灭又是什么呢?从字面上看,就是“灭所有的相”。相,即凡夫的感官所接收到的一切信息;灭,就是没有这些相。意思是,我们眼耳鼻舌身所接触到的一切信息根本不存在。

“灭”这个字,我们平时是怎么理解的呢?先有一个东西存在,然后把它消灭了,或者它自己消失了,这就是灭。比如火灭了,那么先要有火的存在,然后它消失了,就是火灭了。但是在佛经中,尤其是中观或者禅宗、大圆满等,根本不是这样理解。这些相,本质上从未存在过,这才叫做灭。

“寂”,寂静。我们感官感知的这个世界并不寂静,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相:外在的,有各种各样的人、事、物;内在的,有各种各样的烦恼、情绪。从表面上看,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非常不平等、不寂静,然而其本质并非如此。所有二元对立的法,如高低、上下、好坏等,根本就不存在。不是过去存在,现在通过修行才不存在,而是本来就不存在,所以叫做寂。

那么,“寂灭”到底是讲什么?讲我们心的本性,亦即自己内心的本质。佛教用很多名称来描述心的本性。为什么不单用一个名称就好?这么多的名称,岂不是会把人搞糊涂么?!因为佛陀传法要观待对象,人的根机不一样,所用的方法、比喻、措辞等都非常有讲究。佛知道什么样的名称对方比较能够理解、接受,为了适合不同根机的众生,所以就用了很多不同的名称,比如“空性”“本性”“寂灭”“佛性”“光明”“如来藏”等。

二转法轮主要讲般若波罗蜜多,“空性”或“缘起性空”成为整个般若的关键词。般若经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空性”,偶尔会用“光明”,“如来藏”则基本不用。

到第三转法轮时,开始出现新的名词。尽管偶尔也会用“空性”,但“佛性”“如来藏”“光明”等才是高频率词汇。实际上,这些仍是过去讲般若时的内容,只是用词不同而已。

进入密法阶段,前面的这几个词虽然也会用,但高频率词汇又换成了其他,比如坛城等。坛城有本质坛城、自性坛城、本性坛城等很多种,所谓自性坛城,讲的其实也是“寂灭”这两个字。

到了无上密法阶段,不同密法所用的词也不一样。比如大手印里,用的是“大手印”这三个字;在大圆满中,就用“本净”(本来清净)。不同续部有不同的用词,但无论用了多少个词,其表达的内容最终只有一个——“寂灭”。

实际上,“寂灭”这两个字是中性的,不仅显宗在用,密宗也经常会用。达摩祖师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他没有用密宗的专有词汇,也没有用显宗的“空性”等,而是用了“寂灭”这个词。

我们平时会讲“道次第”,意思是要分一个前后的次第,比如资粮道、加行道等;显宗会讲四念处,密宗会讲四加行、五加行等;平时我们说出离心、菩提心的修法也是道……这些都是有层次、有次第的。但是,像禅宗的境界,还有大圆满、大手印最顶尖的这个部分是没有次第的,它也不讲什么次第——这个境界中不会有高低、前后之分。所以达摩祖师不讲道的次第,而是直接强调最终极、最顶尖的部分:道是什么?道是寂灭;什么是寂灭?寂灭就是每个人自己心的本性。除此之外,其他都不是道。

当年,梁武帝吃斋、受戒、持戒、修庙……做了非常多善事,即便未在出离心、菩提心的摄持下进行,至少也是属于人天佛教。然而,达摩祖师却一口否定了这一切,说这些没有任何功德。为什么?因为禅宗所强调的,或者说它的核心部分根本不是前面这些。达摩祖师并非不承认出离心和菩提心,而是他讲的内容不在这个层次。

藏传佛教的五部大论中,龙树菩萨的《中论》是释迦牟尼佛第二转法轮中《大般若经》的浓缩版,而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则阐述了整个般若的修行次第。虽然这个修行的次第中讲了很多内容,但真正的核心部分只有两句话:一句讲所修的道,也就是我们到底要修什么,它与达摩祖师此处讲的“道者,以寂灭为体”完全一样;另一句讲这个道怎么修,它与“以离相为宗”意思相同,即修行的根本是“离相”,没有任何的相。(“宗”这个字有十几种语义,此处要理解为“根本”或者“主要的、首要的”。)

弥勒菩萨把整个般若的修法最后浓缩成这么两句话,实际上就是四个字:寂灭离相。我们到底要修什么?“寂灭”;这个寂灭怎么修?“离相”。表达得简单明了,又精准到位。倘若能听得懂,这几个字便已足够;听不懂的话,长篇大论也未必能证悟。

尽管如此,字的多和少对于我们理解上还是有作用的。若是利根者,寥寥数语便能够完全领悟;而钝根者,则要用多一点的词句和各种表达方式,才能够更好地理解。

大家要知道,理解跟证悟不一样:理解是文字、理论层面的,文字多一点会有帮助;而证悟则与文字多少没有任何关系。对于证悟的人来说,道是什么呢?就两个字——“寂灭”;这个道怎么修呢?很简单——“离相”。这就是禅宗的表达方式,大圆满、大手印等也是如此。

这么简单的文字,我们能证悟得了吗?很难。假如我们问达摩祖师:道是什么?他回答两个字,“寂灭”;这个要怎么修?“离相”即可。可是我们做不到啊!正因为不容易证悟,所以我们才要修忏悔、积累资粮、祈祷上师加持等这些基础修法。假如前行修得非常圆满,到时候可能略微指点一两句便会恍然大悟。

大家都学了很多佛教理论,但其实学和不学,从证悟的角度来说没有太大区别。这并非否定闻思本身的价值,闻思可以增进我们对佛法的整体理解,对于因果取舍等方面也有很大帮助;没有闻思的人看起来非常迷茫,在因果取舍方面糊里糊涂,即使修也修不出什么结果——所以闻思非常重要。然而,假如没有前行的基础或者自己过去世的积淀,文字上学得再多也无法证悟。

在最后的阶段,即便达摩祖师用更多的文字来告诉我们,也无非是空性、光明、坛城、大手印、大圆满、本净等这些词。这些词的意思都差不多,如果在一个词汇上面我们体会不了,那么其余也是一样。所以,最让人感到无奈的时刻,就是修完加行之际。为什么?因为加行虽然修完了,但有的只是数量,没有质量,有些人甚至连数量都没有圆满。仅仅数量上的圆满当然也有一些善根,但这个善根远不足以让我们证悟。这个时候,该修的加行已经修完,教理也闻思了很多,但还是证悟不了,自然深感无奈。所以,大家一定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修好前行,这样最后很容易证悟。

简言之,“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就是告诉我们什么是道,修道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MgtDIMAETVigGUUw7F7aUTSK3miH/Svxfe+7MroJM4uL+pa5V4qx1LYQQ2dBmrG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