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略说二入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夫入道多途” 。“夫”是古汉语中的语气助词,表示开始说话了。“入道多途”,进入大乘佛教有很多不同的途径、方法。

首先是人天佛教,它虽然不属于解脱道,但也算是一种修行,所以也可称为“道”;此外还有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又包含了显宗的净土、唯识、中观、禅宗等,以及密宗的大圆满、大手印等不同的途径和方法。

无论如何,这些途径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即成佛。《妙法莲华经》中也讲到,尽管有些方法很快,有些方法相对慢些,但最终都能到达目的地。

之所以有这么多途径,是因为众生的根机不一样,要度化无量众生,就需要不同的法门。比如,学禅宗可以直接证悟、成佛,从而获得无我空性的智慧;学净土法门,通过念佛也能即生证悟,或是往生以后再证悟,同样能成佛;若是学密宗的话,比如藏传佛教的时轮金刚、大圆满、大手印等,或者汉传佛教的唐密等,最终也可以成佛。入道有很多不同的路,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做选择。

途径虽多,但总体可归摄为两类。

“要而言之,不出二种” 。“要”,简要。不管是显宗的净土、禅宗,还是密宗等诸多不同的法门,最终可归结为两种不同的入道方式,此外无他。

“一是理入” ,第一种是“理入”。禅宗对“理”这个字讲得特别多,之后的阳明心学中也出现很多关于“理”的内容,“心外无理”等都源自禅宗。

“理”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万事万物的本性。“理”与“事”相对,“理”是万事万物的本性、本体;“事”就是这个本体的不同现象、形式。例如,水结成冰以后,其颜色、体积等各不相同,但它们的本质只有一个,就是水。同样,这个世界上有各式各样的物质以及形形色色的生命,这些不同的现象都叫“事”,其本质也只有一个,就是“理”。

这个本质究竟是什么?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从大乘佛教的角度讲,本质只有两个,甚至一个。从般若的角度讲,万事万物的本质是空性,这叫做“理”;从第三转法轮、佛性的角度讲,“理”是佛性、光明;而从密宗的角度来讲,“理”就是坛城,所谓坛城,即空性与光明的合二为一,是二者的结合体。因此,“理”既可以说是空性和光明,也可以说是坛城。

由此可知,“理入”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证悟空性、光明,或证悟自己心中的坛城。实际上,空性和光明只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描述而已,并非有两个东西。万事万物的本质只有一个,就是佛性。

“理入”,即从证悟空性的角度进入大乘道。

“二是行入” 。“行”,行为。佛门讲“见修行果”,这是非常重要的理论架构。一个修行人除了打坐、证悟之外,还有诸如六波罗蜜多等许多的行为,这就是“行入”。

换言之,从胜义谛的角度进入大乘道,即“理入”;从世俗谛的角度进入大乘道,即“行入”。无论是进入大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所有途径的要点都可归入这两类。例如,小乘佛教的“理”是人无我,“行”就是小乘佛教的禅定、戒律等;在大乘佛教中,显宗和密宗各有不同的“理”和“行”,亦有各自的“理入”和“行入”。 R3wMzCtysot33Axrme/Gb2CeQJMQANXbli4rDQAMxF1F/qWvVQiBG+/Nq0mEv/D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