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何谓证悟

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证悟,有了大概的了解之后,才能往正确的方向努力。

证悟也叫开悟、觉悟、顿悟等等。“悟”这个字,在禅宗、中观、大手印、大圆满等所有高深的法当中,都会反复强调。那么,真正的证悟到底是什么样子?憨山大师的著作中有几段话,将证悟阐述得非常清楚。其中一段是这样讲的:

若一念妄想顿歇,彻见自心,本来圆满。光明广大,清净本然,了无一物,名之曰悟。

“若一念妄想顿歇” 。“妄想”,即内心当中善的、恶的等各种各样的念头。从高深的法或空性的角度来讲,出离心、菩提心也属于妄想。当所有的妄想完全停止以后,才有机会证悟。

其实,妄想不停止也有办法证悟,但按照禅宗和密宗的传统,或者按照它们的绝大多数修法,都是先把妄想停下来,然后再去认识心的本性。因为没有妄想时,离心的本性近在咫尺,能轻而易举地认识它。而内心妄想纷飞时,离心的本性有一定的距离,证悟的可能性就非常小。

妄想停止了,是不是就一定能证悟?也不一定。比如,有人在打坐时可以保持很长时间没有杂念,但这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寂止、禅定,还不是开悟。又比如,所有的人和动物,都会在中阴阶段的某个瞬间,念头止息,如来藏现前。但如果生前没有修行,即使念头停止了,也无法认出如来藏。

“顿”,即顿时、突然间。用什么方法让各种妄想顿时停歇下来呢?显宗和密宗的一般做法,是通过修寂止将所有的念头逐渐停下来。《入菩萨行论》中专门讲过寂止的修法。还有一种方法,是利用普通密法的气脉明点修法,强制性地让念头停下来。另外,大圆满、大手印、禅宗等法门,也都有各自一整套的修法。无论用什么方法,目的都是令妄念停歇。

“彻见自心” ,当念头停止的时候,心的本性会显露出来,我们便能彻彻底底地见到它。那心的本性是什么样子呢?

“本来圆满” ,心的本性不缺少任何东西,法身的全部功德本自具足,所以是“本来圆满”。

大圆满之所以叫做“圆满”,就是这个原因。禅宗也经常用“圆满”来描述心的本性,在达摩祖师的论典及《六祖坛经》中都有提及。很多佛经里也讲,自性本来就是圆满的。弥勒菩萨的《宝性论》,则将圆满阐释得非常细致清晰。

“光明广大,清净本然” ,心的本性中没有无明,它本来就是广大无边的光明和清净。

很多人通过闻思都能从理论上理解佛的功德、法身的功德是圆满的,光明广大、清净本然听起来好像也明白一点,但若具体落实到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上,便搞不清楚它们到底是什么了。

所以此处有一个重点,就是后面的四个字—— “了无一物” ,心的本性就像虚空一样,一无所有。这也正是六祖惠能大师所讲的“本来无一物”。

我们现在的心经常被各种情绪控制,但从来不会透过这些情绪往里面看。世间的一些智者、学者,如科学家、哲学家们,也不会突破各种意识向内观察。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中,虽然有潜意识、无意识等观点,但都是建立在阿赖耶识的基础上。情绪、意识的背后究竟是什么样子,谁都无从知晓。

而当我们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以后就会发现,原来心的本性就像虚空一样,空无一物。内在和外在的一切事物,也都是在根本不存在的虚空中产生。

我们眼中真实无比的外在物质,其实都不存在,都是感官的一种错觉。现在很多人也认为,最基本的粒子,也就是佛教所讲的微尘,可能都是不存在的。既然构成物质的最基本成分都瓦解了,那还有什么呢?什么都没有。

我们内在的情绪也是如此。不观察的时候,仇恨、欲望等情绪都非常真实;但若穿透其表面深入去观察,便会发现它们的根其实就像虚空一般。

这个时候,我们会深深地体会到空。实际上,掌握了空,就已经把核心和重点抓住了,其他的光明、清净等可以慢慢再了解。但如果空没有掌握好,则永远触及不到佛性、光明、清净的真实面目。

因此,证悟的唯一要领,就是要掌握“了无一物”这四个字。倘若对此毫无体会,那就不要以为自己开悟了。比如,一天二十四小时都不起一个念头,甚至拥有各种各样的神通等等,都没有什么了不起,外道、天人也有这些境界,中阴阶段的众生也有一些神通。其实这都是意识本有的潜在力量,在某种情况下显露出来而已,与证悟和智慧毫无干系。

假如我们想知道自己有没有证悟,却又找不到人印证的话,也可以自己来印证。自己如何印证?很简单,看看自己打坐时是一个什么状态,先不要说光明、清净、广大无边等等,先要看自己有没有直接地、深深地体会到心的本性,感受到心与外在的虚空毫无区别。如果有这种状态,便可以确定这就是证悟。至于这个证悟达到了何种程度,有待于进一步判定,但至少是已经证悟了。

不过,我们在打坐时,也不能刻意地去贴“空”“了无一物”等标签,只有内心当中有了深刻的体会,才是真正的证悟。

如果没有掌握“了无一物”,则本来圆满、光明广大、清净本然怎么解释都找不到一个重点,麦彭大师的大圆满中也是这样阐述的。实际上,证悟了“了无一物”,也就证悟了禅宗的本来面目,证悟了大手印,证悟了大圆满,证悟了中观,证悟了般若……这就是所谓的“一通百通,一悟千悟”。当然,证悟的深度是有差别的。

这就是“了无一物”。我们不必在外面的物质上进行观察,物质不重要,最关键的是观察自己的心。只有在自己的内心当中体会到了无一物,才 “名之曰悟”

憨山大师的另一段话是这样讲的:

谛信自心,本来干干净净,寸丝不挂,圆圆明明,充满法界。本无身心世界,亦无妄想情虑。即此一念,本自无生。现前种种境界,都是幻妄不实,唯是真心中所现影子。

“谛信自心,本来干干净净,寸丝不挂,圆圆明明,充满法界。” 自心本来是什么样子?若没有掌握“空”这个重点,我们就无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禅定修得非常好,内心没有任何杂念,也算是一种干干净净、寸丝不挂。但在这个地方,干干净净、寸丝不挂要理解为空性,即突破所有的执著和念头,接触到它们的本来面目之后,对自己、对名利,包括对解脱、对法等一切事物,都没有丝毫的执著,进入一种绝对空性的状态。

无论是干干净净、寸丝不挂,还是圆圆明明、充满法界,都要以空性为出发点,从空性当中去理解,否则找不到一个落脚点。因为真正到自己的体会中去找的时候,若是没有一个具体的空性感受,则什么是干干净净、寸丝不挂都没办法知道,光明、圆满、充满法界就更不知所云了。

大圆满中所讲的赤裸裸的觉知,就是此处的寸丝不挂。什么东西不挂呢?各种各样的执著和烦恼。尚未证悟的时候,也即在世俗的层面上,这些东西都存在;但在本质上,它们是不存在的。正因为如此,在进行某些高深的大圆满法灌顶时,会要求男众把上衣全部脱掉,什么都不穿,以此来象征心的本性是赤裸裸的。

“本无身心世界,亦无妄想情虑。” 身、心、世界本来就不存在,也不存在任何妄想和情虑。

“即此一念,本自无生。” 从表面上看,我们产生了某个念头;但若深入观察,它从来都没有诞生过。

就好比一张桌子,以肉眼来看,没人会说它不是一张桌子;但从科学,尤其从量子物理学的角度来看,根本没有什么桌子。在我们眼中再真实不过的外在世界,都已被科学证明并非真实存在,因此,我们也无需对佛经中所讲的空性持有任何怀疑。不管是外在的物质还是内在的情绪,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如此,了无一物。

“现前种种境界,都是幻妄不实,唯是真心中所现影子。” “真心”即如来藏、佛性,也就是上面所讲的空性。我们所看到的世界上的一切,只不过是空性中显现出来的影像,虚幻不实,毫无真实性可言。

关于证悟,在憨山大师的著作中,还有一段是这样描述的:

若证悟者,从自己心中,朴实做去。逼拶到山穷水尽之处,忽然一念顿歇,彻了自心。如十字街头,见亲爷一般,更无可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亦不能吐露向人,此乃真参实悟。

“若证悟者,从自己心中,朴实做去。” 若想证悟,就必须把重点落于自己的内心当中,踏踏实实地去修。在内心没有任何体会的时候,先不要贴空性、光明等各种各样的标签。佛经里有很多类似的词汇,听起来也特别地“高大上”。自己毫无体会,却拿这些名词来形容自己的心,对证悟起不到任何作用。

“逼拶到山穷水尽之处” ,这句话非常耐人寻味,也是关键所在。将内心的念头逼拶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如何能做到呢?

念头一诞生,就立即抓住它,看它如何产生,从哪里诞生;当念头存在时,则直接面对面看它的本质,看它以什么形式存在;当念头消失时,立刻紧追过去,看它怎样消失,消失于何处。

就这样,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角度进行全方位观察,不放过任何一个念头,就像狗仔队跟踪明星一样,寸步不离,不放过他们的任何动向。如此一来,就能把自己的念头逼拶到山穷水尽之处,不让它们再出来捣乱。这种方法,在大圆满中是属于较高层次的前行修法。

“忽然一念顿歇,彻了自心” ,用这种方法不断进行观察,久而久之,所有的念头就会瞬间停歇下来,这时便能完全了解、体会自己的内心,也即彻底见到心的本性。

“如十字街头,见亲爷一般,更无可疑。” 就像在十字路口看到自己的亲生父亲,一眼就能认出来,不会有任何疑问一样,见到自己心的本性时,一定会知道这就是心的本性,除此以外不可能有其他的本性。

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在大圆满中几乎无处不在。我们经常讲的“识心”也是这个意思,认识了自己的心,即是证悟。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亦不能吐露向人,此乃真参实悟。” 如同喝水的人才知道水的冷热一样,证悟的感受只有证悟者自己知道,无法用语言向别人如实地表达,这种状态就是真正的证悟。

以上是对证悟的简要阐释。

那么,证悟了又怎样呢?获得证悟的境界以后,如果长期修下去,对我执将有很大的破坏。虽然初步的证悟不会完全断除我执,但它已经开始松动了。我执是一切烦恼的基础和根源,根基动摇了之后,我们对名利的贪欲,以及求而不得的那些仇恨、抱怨、恐慌等负面情绪,都会逐渐消减。

其实,即使没有佛教的理论,我们自己深入观察也能知道,种种烦恼都来自于我执。比如,为了满足我执的需求,自己会产生各种欲望;别人的所作所为损害了自己的些许利益,自己就会生气,等等。而且,由于强烈的我执,我们非常自私,经常为了一已私利置其他众生的感受和死活于不顾。所以,归根结蒂,一切烦恼都与我执息息相关,都是我执的衍生物。

当我执被空性撼动,各种烦恼亦随之减弱时,就像看到了日出前的曙光,我们从此便开始逐渐解脱。 C/Uk4BnFX/07MGhx1pz92BraxcND+Z47j9yFpOjDQQSYOcp1gg5344y4JYynaIz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