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建中、兴元年间(780—784),平定“五王”“二帝”之乱后,贞元二年,淮西将领陈仙奇毒死李希烈,以淮西归顺中央;德宗诏以仙奇为蔡州刺史、淮西节度使。六月,淮西兵马使吴少诚杀陈仙奇自称留后;七月,德宗诏授吴少诚为蔡州刺史、知节度留后。至此,历时五年的藩镇叛乱得以暂时平息。德宗李适为保皇帝宝座,吸取他多次流亡生活的教训,对藩镇采取了姑息退让政策,但却埋下了日后淮西大乱的隐患。不过,形势的暂时稳定,为士子们仕进创造了条件。
唐德宗贞元二年秋,韩愈离宣城赴长安应试。“吾年十九,始来京城。”“我年十八九,壮气起胸中。作书献云阙,辞家逐秋蓬。”韩愈肩负寡嫂嘱托,心怀壮志,离别了朝夕抚育他的大嫂、小侄韩老成和形同亲生的乳母,西赴长安。他这次西行还要顺路回阔别数载的家乡,看看那里的山山水水、父老亲友;拜祭父亲仲卿、大哥韩会及祖辈的坟茔。
黄河从北向南流经晋、陕之间到风陵、永乐折向东流,北岸就是中条山,山峰耸翠,绵亘蜿蜒,好一派山水景致。河中府的中条山一带,高人索居,文气勃达,景观遍布,是文士游人常到的地方。韩愈由河阳西去河中正经此地。冬天的一个晴好日子,一位年轻英俊而有抱负的书生,站在中条山之阳,黄河之滨,想起了闻名遐迩的高士阳城。阳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今河北顺平)人。家贫不仕,借为国抄书索读,后隐中条山。世慕其德行才学,多往请教。韩愈以松柏比喻阳城刚毅贞洁,饱学多才。写下了《条山苍》诗:
条山苍,河水黄。浪波沄沄去,松柏在高冈。
这首诗景中寓情,用眼前景托出不尽之情,简淡高古,耐人寻味,有汉魏遗响。
韩愈为有助于应试,绕道河中拜访族兄韩弇。他到河中府一打听,才知韩弇已不在这里。唯一可投靠的亲人找不到,这对刚离开家就步入社会的韩愈无疑是个不小的打击。在他正投亲不遇、人地两生、心情沮丧时,遇上了李平。两人皆慕古喜文,在攀古论今、吟诗作文中结下了友谊,同游了一些知名的地方。十四年后,韩、李在下邳(疑为邑)相遇,韩愈《题李生壁》云:“余始得李生于河中,今相遇于下邳,自始及今十四年矣。始相见,吾与之皆未冠,未通人事,追思多有可笑者,与生皆然也。今者相遇,皆有妻子,昔时无度量之心,宁复可有?是生之为交,何其近古人也!”后署贞元十六年(800)五月十四日,上推十四年,恰为贞元二年,韩愈十九岁,与未弱冠合。
韩愈由河中府到长安,已是贞元二、三年之交了。作为乡贡参加进士考试的举子,既然已于去年秋由地方选拔推荐参加贞元三年(787)的礼部考试,就不能失去这次机会。正如他元和元年(806)写的《短灯檠歌》里说的:“太学儒生东鲁客,二十辞家来射策。”上句指元和元年他在国子监任博士,下句回忆二十岁时从宣城来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他在《欧阳生哀辞》里说“贞元三年,余始至京师举进士”,也说明他参加了此次的进士考试,时年二十岁。射策,是汉代选试的制度,有对策、射策两种。射策是由主考官把试题写在简策上,分甲、乙列于案上,应考的人选题对答;主考官按题目难易和所答内容定优劣,上者为甲,次者为乙。韩愈初出茅庐,又很自信,以为参加考试,写诗作文宜非难事;没想到等春试放榜,他却没中。未放榜时,心情虽然紧张,却抱着希望;落榜后,加上刚来长安,无亲无友,其内心里充满了孤独凄凉的感情。在韩愈内心难堪,思绪矛盾复杂的情况下,他写了《出门》一诗,表现了“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的幽独苦闷之情。韩愈虽然与世寡合,幽然独处,但自信读圣人书、行古人道是不会错的。所以,他自认斯道未丧,天命不欺。尽管如此,他不能不为陷入穷窘的困境而焦虑,正如他在《殿中少监马君墓志》里所说:“始余初冠,应进士贡在京师,穷不自存。”虽有点夸张,但他这时的生活大致可以用“幽独”“穷窘”四字概括。
韩愈到长安后仍在打听哥哥韩弇的下落。然而,就在这年闰五月,一个晴天霹雳,不仅打破了德宗皇帝的和平梦,也给韩愈降下了难以承受的灾难:韩弇在与吐蕃的会盟中被害。韩弇卒时,夫人韦氏才十七岁,一女才七个月——此女于贞元十六年五月,经韩愈主婚嫁与学生李翱。吐蕃劫盟平凉后,更肆无忌惮地侵扰陇右、关内诸道,震撼京畿。韩愈在悲痛怨愤中写了《烽火》诗:
登高望烽火,谁谓塞尘飞?王城富且乐,曷不事光辉?勿言日已暮,相见恐行稀。愿君熟念此,秉烛夜中归。我歌宁自感?乃独泪沾衣。
韩愈出无可往,独自登高,西望战争烽火,近看王城富乐,怀念伯兄韩弇,想想幽凄孤独的自身,不觉潸然泪下。
吐蕃一计得逞,又接一计:放回崔汉衡施离间之计。德宗中计后,又忌马燧支持会盟,罢了马燧的兵权。马燧被召回长安晏居,当起了王爷。这使韩愈有了投身马家的机会。马、韩两家为世交,韩弇又长期在马燧部下从事,关系颇好。韩愈在十分困窘的情况下,又因一些士子的鼓动,曾几次去安邑里北平王马燧府拜谒,都被那些不知情的门官挡驾了。有一天,韩愈在大街上闲走,正逢马燧经过,便于马前拜见。马燧虽年逾花甲,鬓须染霜,可还是气宇轩昂,威风不减当年。说明情况后,韩愈以“王爷故人稚弟”的身份跟马燧回到了王府。
马燧,字洵美,汝州郏城(今河南郏县)人,生于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少时,尝与诸兄读书,乃辍卷叹曰:“天下将有事矣,丈夫当建功于代,以济四海,安能矻矻为一儒哉!”姿度魁异,沉勇多智略,博涉群籍,尤善兵法。天宝间从军事边,平“安史之乱”立有战功,为秘书少监、兼殿中侍御史。平“五王”“二帝”之乱,战功卓著。兴元元年(784)正月,加检校司徒,封北平郡王,七月,加奉诚军及晋、绛、慈、隰节度并管内诸军行营副元帅。后平定河中之乱,德宗诏书褒美,迁光禄大夫兼侍中,封一子为五品正员官。德宗又亲赐《宸扆》《台衡》二铭,并为题额。贞元五年(789),图形凌烟阁,列元臣之次。贞元十一年八月薨,享年七十。马燧是位慈祥而重友情的老人,在军中曾听韩弇讲过有位幼弟,年将弱冠,颇有先人遗风,博通儒学经典,文章之工不在叔父云卿之下,就把韩愈带回府上。韩愈又与马燧之子马畅的关系特别好,如他晚年写的《殿中少监马君墓志》里所说:
……始余初冠,应进士贡在京师,穷不自存,以故人稚弟拜北平王于马前,王问而怜之,因得见于安邑里第。王轸其寒饥,赐食与衣。召二子使为之主,其季遇我特厚,少府监赠太子少傅者也。姆抱幼子立侧,眉眼如画,发漆黑,肌肉玉雪可念,殿中君也。当是时,见王于北亭,犹高山深林巨谷,龙虎变化不测,杰魁人也;退见少傅,翠竹碧梧,鸾鹄停峙,能守其业者也;幼子娟好静秀,瑶环瑜珥,兰茁其牙,称其家儿也。后四五年,吾成进士,去而东游,哭北平王于客舍;后十五六年,吾为尚书都官郎,分司东都,而分府少傅卒,哭之;又十余年至今,哭少监焉。呜呼!吾未耄老,自始至今未四十年,而哭其祖子孙三世,于人世何如也?
在言简意赅的文字里,历述了他与马家三世四十年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