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儒学传世家

韩氏著姓,源远流长。根据《史记》卷四十五《韩世家》,韩之祖出周姬姓。苗裔事晋,封于韩原(一说在今陕西韩城市西南,一说在今山西芮城),称韩武子,为一世。三世韩厥,谥献子,从封姓为韩氏。四世宣子,五世贞子,六世简子,七世庄子,八世康子,九世武子,十世景侯,十一世列侯,十二世文侯,十三世哀侯。哀侯元年(前376),与赵、魏分晋;二年,灭郑,徙都于郑,是为韩城;后成战国七雄之一,以城为国,韩遂为著姓。哀侯传懿侯,懿侯传昭侯,昭侯传宣惠,始称王。宣惠王传襄王仓,襄王传釐王咎,釐王传桓惠王,再传王安,在位九年,为秦所灭(前230年)。韩立国后封王在宣惠王时(前332年—前312年在位),世称韩姓之祖韩王信者,乃宣王之嗣襄王仓孽孙。孽孙者,乃庶出。史称韩王信乃虮虱之子,汉高祖时封韩王,后北投匈奴,过颓当城生子名颓当。颓当于汉文帝刘恒(前180—前157年在位)时入汉,赐爵弓高侯。淮阴侯者,与韩王信为两人。且淮阴侯信为吕后所诛灭三族,相传一子为萧何保护,隐匿岭南改姓何,或谓江淮间同声音变。故韩愈谓“何与韩同姓为近”。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魏书》《晋书》及南北史等文献记载,秦汉至隋唐,韩氏著姓大体分三支:

一支由颓当、说、增、术、纯、暨等组成,此支最繁。纯之子暨裔孙延之一族,至韩瑗,相唐高宗。暨另一支传至韩弘,唐宪宗时为相。

暨分支称籍南阳,纯所传另一支安之以下传之玄孙韩播(字远游),徙居昌黎棘城,传之韩休,相玄宗;休子滉,相德宗。(此乃《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著录四支其三共四相。惟韩愈一支未及相位者。)

此二支分徙,占籍南阳、昌黎两地,皆为后世子孙所称之祖籍。昌黎韩氏较著者有韩秀和韩麒麟二族。韩秀一族,直称昌黎人,未明来源;韩麒麟一族,除说他是昌黎棘城人之外,明说他为韩增孽孙,祖籍南阳。昌黎韩秀与韩麒麟很有可能为较亲的同族,但二人传记中均无相关记载。若为一族,则都是韩增后裔(确切地说因增无后,兄兴子嗣,故当为兴后裔),也皆由南阳来,时间当在西晋亡、东晋立,前燕、北魏起的这个战乱时期。以上是南阳、昌黎两大支系的韩家。另一支韩家,则是由颓当孽孙韩棱、韩茂传之叡素、仲卿、愈一族。韩棱自称颍川舞阳人,至耆,北魏时徙居常山九门(在今河北石家庄市东北),后随魏南迁,定居河阳(今河南孟州市西北)。韩愈一族自颍川徙常山九门,终居河阳,未言及徙居南阳者。

这就比较清楚地得出:韩氏一族由韩王信子颓当以下分两大支。韩说一支最繁,至孽孙纯分延之、安之两支派。一仍居南阳,一居昌黎。而另一大支,即韩棱至韩愈,徙九门而定居河阳。韩氏谓颍川舞阳者,乃韩国被灭后韩氏落居之地,其地属韩国,距韩都也近。南阳者,则是前后汉之交,王莽之乱时期,韩氏避居之地。因族中韩骞、韩暨等影响大,又世居之,故为后世韩氏所称,当是韩氏第二祖籍。昌黎与河阳二地,则是颓当后裔两大著族所居之地。因诸韩皆称一祖,自当一家,互称名族,振起韩氏,则是魏以下,唐之世的世人心态。这样,说韩秀、韩麒麟为昌黎人;韩愈等称昌黎者为郡望;韩愈为河阳人,就不会混淆了。至于说今河北昌黎,乃韩愈卒六百年后才有其名,谓韩愈祖籍河北昌黎或谓韩愈为河北昌黎人,是错误的。

关于韩愈的里籍,韩愈诗文中记载十分明确,唐人亦无歧义。其弟子李翱《祭吏部韩侍郎文》说韩愈卒于长安,而葬时“丧车来东,我刺庐江”。此东所指乃河南河阳。他在给岳母写的《故朔方节度掌书记殿中侍御史昌黎韩君夫人京兆韦氏墓志铭》里则直说:“殿中君之先葬于河阳,惟君之没,不得其丧(指韩弇因吐蕃毁盟被害于平凉不得归葬事),夫人是以不克葬于河阳,而独坟于陈留,弗克祔于殿中君之族,而依于女子氏之党,以从女子之怀,权道也,且将有待也。”韩君即韩愈从兄韩弇,愈三叔礼部郎中云卿之子。皇甫湜《韩文公神道碑》也说:韩愈“宝历元年三月癸酉,葬河南某县”。此河南指河南府,河阳为都畿道河南府属县。《韩文公墓志铭》亦云:“其年(长庆四年)十二月丙子,遂薨。明年正月,其孤昶,使奉功绪之录,继讣以至。三月癸酉葬河南河阳,乃哭而叙铭其墓。”“功绪之录”,必是韩昶及家人按韩愈家世、里籍、仕历等实录所撰,皇甫湜既知情,又据实录,必不会有误。足为依据的是韩愈亦多次说他家在河阳。他在《复志赋》里云:“嗟日月其几何兮,携孤嫠而北旋;值中原之有事兮,将就食于江之南。”北旋指与嫂扶兄灵柩归葬中原之河阳。安史之乱逼近河阳时,为避中原之乱迁江南宣城的出发地也是河阳。在《画记》里云:“贞元甲戌年(794),余在京师甚无事,同居有独孤生申叔者,始得此画而与余弹棋,余幸胜而获焉。……明年,出京师,至河阳,与二三客论画品格,因出而观之。”明年即贞元十一年(795),韩愈因求官无望,侄子老成又在故里服期,故于五月二日东归,此记里河阳亦指他的里籍。正如他在《祭十二郎文》里所说:“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也就是《祭郑夫人文》里说的:“孰云此来,乃睹灵车。”《祭十二郎文》又说:“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先人之兆者,河阳祖茔也。韩愈在《祭女挐女文》里说“逢岁之吉”,把四女儿韩挐的尸骨从商南层峰驿,“致汝先墓”者,指河阳韩氏祖茔。即《女挐圹铭》里所说:“归女挐之骨于河南之河阳韩氏墓葬之。”樊汝霖、严有翼皆注为河阳。韩愈在《寄崔二十六立之》诗里说:“旧籍其东都,茅屋枳棘篱。”自唐高宗显庆二年(657)至武宗会昌三年(843)的一百八十七年间,河阳均属东都,故可得知,韩愈为河南河阳人。他在与孟郊等人的《会合联句》里说:“我家本瀍谷,有地介皋巩。”瀍指瀍水,出谷城县北,经新安,东入洛阳之洛水;谷,指谷水,源出渑池县南,东流过新安,至洛阳入洛水。或谓即谷旦县,在今孟州市的谷旦镇。皋指成皋县,在今荥阳汜水镇;巩指巩县,今巩义市。《新唐书·韩愈传》据李白《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谓仲卿(韩愈父)南阳人,加上“邓州”二字,并不错;因唐时南阳曾属邓州。有的研究者不明地域隶属的地理沿革、南阳亦是韩氏祖籍,欲为河阳说辩解,揭出河阳为“晋启南阳”之说,愈辩愈乱。至近世产生了河阳、南阳、昌黎(昌黎又出棘城昌黎、河北昌黎二说)之说。其实,若明晰上述韩氏迁徙变化,熟悉韩愈诗文,应不会出现无谓的争论和错误。

韩愈一族自韩茂起定居河阳,除韩愈葬于金山之阳、邙山之凤凰岭的韩庄外,自韩茂至愈子昶俱葬今孟州城西北十公里许的尹村,为韩氏祖茔。坟茔宏敞阔大,北靠太行,南眺大河,北高南低,慢陂缓下,半环沟壑,而中高如台,居高临观,尤似元宝;若在唐时,松柏槐枥,郁郁葱葱,气势盛大,韵味足,真是一块卧牛宝地。古时韩茔墓冢比比,碑石林立,惜毁于战乱;据当地老人回忆,民初以来尚存韩茂墓碑,后又毁坏;甚幸者明代盗墓贼曾遗一石,经辨认乃韩昶墓志,现存孟州韩氏旧祠堂,确证尹村之墓乃韩愈祖茔。

韩愈墓为何独置,乃千古之谜。传说虽多,都无实据。若从韩愈性格、诗文及行年考察,韩愈有着“少小尚奇伟,平生足悲咤。犹嫌子夏儒,肯学樊迟稼?事业窥皋稷,文章蔑曹谢”的性格、欲自振一代的志向,他大概是不愿列于众墓冢之次的;此处北靠金山,实是太行山南的一道土岭,东起县城之北,岭头昂起,向西伸展无穷,恰似一条卧龙;岭上岭下布满松柏杂树,蓊郁蒸蔼,望之欲活;隔河地近洛都北邙皇家豪门必争之墓地,韩愈墓正南乃隆起颇像凤翅的土丘,人称凤凰岭,故旧《孟县志》特绘韩愈墓地域形势图标明:北靠金山,脚蹬凤岭,中窥黄河,龙凤之姿,山水之秀,坐北朝阳,气韵含和。韩愈多次经临此地,自然感到这里风水好,环境美,是自己极好的归宿之地,个中或时有流露,或示意后人,故得长眠此地。

从韩棱之后韩辅、韩演至韩耆,中有二百五十年断缺,尚难细说。自韩耆、耆子韩茂至韩愈,世系清楚。然细究起来,按韩愈《虢州司户韩府君墓志铭》云:“安定桓王五世孙叡素为桂州长史,化行南方。”《新唐书·宰相世系三上》及宋洪兴祖《韩子年谱》均与韩愈所记同:叡素为茂五世孙,仲卿为六世,也必有阙如。按《魏书》卷五十一《韩茂传》,茂卒于北魏文成帝太安二年(456),子均卒于孝文帝延兴五年(475),《北史》卷三十七《韩茂传》同;再按生于大历三年的韩愈“三岁而孤”,其父约卒于大历五年(770)。茂与仲卿之卒相去三百一十四年,以六代平均,每代为五十二年有余,实不可能。以《魏书》本传记载:茂官终尚书令、征南大将军,卒赠安定王,谥桓王。长子备无子,次子均,袭爵安定公、征南大将军,延兴五年卒,谥康公。子宝石袭爵安定公。则均与晙之间至少还有宝石,由茂至叡素至少六代,韩愈之说亦误。即使为六代,至仲卿为七代,每代平均也还有四十五岁之多。中间是否还有缺代,或有议者,因无确据,则暂存疑。韩茂为大将军,均为定州刺史,韩晙为雅州都督,韩叡素为桂州长史,多偏于武职;韩愈常提起祖茂者,不但官高爵显,还有儒将之风,文人雅量。按韩愈行年政绩,当有乃祖基因。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父辈与元兄。唐李白《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并序》:

……七代祖茂,后魏尚书令、安定王。五代祖钧(一作均),金部尚书。曾祖晙,银青光禄大夫、雅州刺史。祖泰,曹州司马。考叡素,朝散大夫、桂州都督府长史。分茅纳言,剖符佐郡,奕叶明德,休有烈光。君乃长史之元子也。……少卿,当涂县丞,感慨重诺,死节于义。云卿,文章冠世,拜监察御史,朝廷呼为子房。绅卿,尉高邮,才名振耀,幼负美誉。……

此文比较系统地列出了其家世,谓茂为仲卿七世祖之说可取;说均为仲卿五世祖就错了。均乃茂之次子,字天德,兄字延德,弟天生,伦序清楚,均之子宝石才是仲卿的五世祖。仲卿长子韩会卒于大历十四年(779),年四十二,父卒时三十三。以仲卿比子会年长二十岁计,卒时也当有五十多岁;他又与李白同时而小于李白,当生于开元初。入仕在天宝初,曾任铜鞮尉,安史乱中调武昌令,有治绩,改鄱阳令,代理数县,召回京,任从六品上阶的秘书郎。按《洪谱》所云:仲卿卒,赠尚书右仆射。唐元稹《赠韩愈父仲卿尚书吏部侍郎》载,韩愈任国子祭酒时追赠秘书少监,从四品上阶。李白将他比作孔丘、子贱那样的大圣大贤,说:仲尼,大圣也,宰中都而四方取则;子贱,大贤也,宰单父,人到于今而思之。乃知德之休明不在位之高下,其或继之者,得非韩君乎?其认为仲卿继承了孔丘、宓子贱那样的圣贤之风。

仲卿不仅是崇尚道统,有圣贤遗风的清官贤臣,还是一位博通文章的名士。《龙城录》上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一天晚上,仲卿梦见一戴乌帽的少年,风姿磊落,像神仙一样,揖手拜求仲卿说:“我有文集在建邺李氏家,他是当今有名的文士,肯为我讨要来么?如果肯为我讨要并作序,我当在阴司报答你啊!”仲卿答应了那位少年的请求。那位少年去而复回对仲卿说:“我是曹植曹子建呀!”仲卿醒来后检点邺中的书,得《曹子建集》,分为十卷,并为其作序。上述这个故事说明世人对前辈仲卿文名的崇信。

二叔少卿,重然诺,死于节义,也是传统儒学的崇拜者。最受韩愈尊重的是三叔云卿。《科斗书后记》云:

愈叔父当大历世,文辞独行中朝,天下之欲铭述其先人功行取信来世者,咸归韩氏。于时李监阳冰,独能篆书,而同姓叔父择木善八分,不问可知其人,不如是者,不称三服,故三家传子弟往来。……

按韩愈所说,李白所称其为“子房”看,他既长于文,亦享名于安史之乱前后的玄、肃、代三朝,与李华、萧颖士、独孤及为文友,其文行又影响从侄韩会及会弟韩愈。子俞,卒于开封尉;韩弇,卒于平凉之盟,有文名,为北平王马燧、侍中浑瑊所重。中唐著名古文家、思想家、云卿孙女婿李翱在《故朔方节度掌书记殿中侍御史昌黎韩君夫人京兆韦氏墓志铭》中称云卿为礼部郎中,且记韩弇事迹云:

……(昌黎韩氏)府君讳弇,自后魏尚书令、安定桓王六世生礼部郎中云卿,礼部实生府君,进士及第,朔方节度请掌书记,得秘书省校书郎,累迁殿中侍御史。贞元三年(787),吐蕃乞盟,诏朔方节度使即塞上与之盟,宾客皆从。其五月,吐蕃不肯盟,殿中君于是遇害,时年三十有五。……

韩愈为从兄韩岌写的《虢州司户韩府君墓志铭》云:

……(叡素)有子四人,最季曰绅卿。文而能官,尝为扬州录事参军,事故宰相崔圆。圆狎爱州民丁某,至顾省其家。后大衙会日,司录君趋以前大言曰:“请举公过!公与小民狎,至其家,害于政。”圆惊谢曰:“录事言是,圆实过。”乃自署罚五十万钱。由是迁泾阳令,破豪家水碾,利民田顷凡百万。君讳岌,桂州君之孙,司录君之子,亦以能官名。……

又《祭十二兄文》云:

……维我皇祖,有孙八人,惟兄与我,后死孤存。……

由此可知,岌也是以文名与廉能闻于时的。

韩会在韩氏家族大排行中为第六,故韩愈称韩会夫人为六嫂;韩愈排十八,故自称“十八翁”。在仲卿八孙中韩会居长,故愈称元兄。诸兄中对愈最亲、影响最大者乃韩会。唐肃宗李亨上元至代宗李豫大历间,会与崔造、卢东美、张正则游处于江淮间,好言当时政事,自谓有王佐之才;以道德文学伏一世,大夫士谓之“四夔”。以其道与夔皋侔,或云夔尝为相,四人者,自在隐约,天下许以为相。故浙西观察使李栖筠推荐,入朝为起居舍人。尊儒学,有文章,善清言,能歌啸。名誉既重,以故多谤,大历十二年贬韶州刺史卒。曾与三叔云卿游于李、萧、独孤之门,与柳宗元父镇等交好,故宗元称为“先人之友”,今传有《文衡》一篇。宋王铚《韩会传》云:“会与其叔云卿,俱为萧、李爱奖。其党李纾、柳识、崔祐甫、皇甫冉、谢良弼、朱巨川并游。会慨然独鄙其文格绮艳,无道德之实,首与梁肃变体为古文章。为《文衡》一篇,曰:‘盖情乘性而万变生。圣人知变之无齐必乱,乃顺上下以纪物。为君为臣,为父为子,俾皆有经,辩道德仁义礼智信,以管其情,以复其性。此文所由作也。故文之大者,统三才,理万物;其次叙损益,助教化;其次陈善恶,备劝戒。始伏羲,尽孔门,从斯道矣。后之学者,日离于本:或浮或诞,或僻或放,甚者以靡以逾,以荡以溺;其词巧淫,其音轻促。噫!启奸导邪,流风薄义,斯为甚!’”可知韩氏重礼有文,传诸基因也。 Zhy3HGagAfcmIUhBS6KbGI7CpZazCN8Z9pGrSO3AXcsIoTofJmWkgNWJQOcxRHR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