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芣苢》《螽斯》《麟之趾》,百子千孙的图腾

一、采采芣苢

周南·苤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先秦时期,女人最主要的户外劳动就是采摘,不是采果就是采药,《诗经》开篇的淑女,便在“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第二首《葛覃》,虽然重点是浣洗,却也暗含了采葛织布的过程;第三首《卷耳》更是回到了“采采卷耳,不盈顷筐”的标准,另如“采蘩”“采萧”“采艾”“采菽”“采绿”“采蓝”……总之,一年到头不停歇地采。

所以这首《周南·芣苢》,也是从头至尾不停地唱着“采采芣苢”,真是直奔主题。

当然,大多注本的说法都是:采采,指茂盛的样子。

持这种说法的专家是觉得开篇八个字里,三个“采”意思重复,所以前两个叠字做形容词,后一个做动词,词意有变化些。但我觉得,单纯做动词解岂非更加明了,更有一种动作的韵律感。因为,这本来就是一首节奏明快的劳动号子,而且是“女团”的号子歌曲,清新灵动,仿佛隔着千年都能听见那娇脆欢快的笑声。

全诗三段,也可以说是六段。不但每段以“采采”开头,而且句式完全一样,只换了一个字,还全是动词,这就使得节奏更加轻快灵动。

芣苢(fúyǐ),是一种草本植物,又名车前草,嫩叶可食,叶和种子都可入药。所以,善采摘的女子怎么可能放过这浑身是宝的天赐之物呢,当然要不停地采啊采。

薄言,发语词,无实义。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翻译过来就是:采啊采啊采芣苢。或者,也可以译作:芣苢长得真茂盛,且由我来将它采。

其下数段也全是一样的意思,就只是换了一个动词,分别是:采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全部是采的意思,只是换了不同的姿势来采摘。

有,取得,获得。

掇(duō),拾取,摘取。

捋(luō),用手掌握而从茎上成把脱取。

袺(jié),提起衣襟兜东西。

襭(xié),把衣襟扎在腰带上兜东西。

诗的产生是为了唱,讲究节奏与旋律,并在段落衔接中大量地运用到复沓的手法。这是风雅的音乐特性所决定的。

所有的音乐作品中,往往都会有个重复出现的主旋律,三千年前的民间诗人便已经早早掌握了这种巧妙的修辞手法,以不断的反复和递进来表现情感。

复沓,又叫复唱,指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的词语,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略有变化的复沓最适合重唱或者合唱,有力地加强了抒情效果,也更适于分清层次,推进节奏,突出音乐主题。

重复是生命的本质,在重复中有变化,则是人生的希望。《诗经》的句子非常经典地诠释了这一重复与变化的天地奥秘。

《关雎》中的“参差荇菜”从“左右流之”到“左右采之”“左右芼之”是自然环境与生活状态的重复与变化,而对于“窈窕淑女”的再三吟咏则是君子心底不断加深的思念,重复的词语从客观到主观都在貌似不动声色的反复吟诵中给出了深刻真切的描绘,而那一两个词语的微妙变化,则写出了最令人喜闻乐见的大团圆结果!

《桃夭》中的“桃之夭夭”从“灼灼其华”到“有蕡其实”“其叶蓁蓁”,同样是桃树从开花结果到绿叶满枝的自然过程,是客体随着时间而发生的变化;而“之子于归”的主体,则也在悄悄地不断地深化着喻义:她这样桃花般美好的女子,最适合娶回家做正房夫人,不但会持家,还好生养,开枝散叶,子嗣绵延,绝对是居家镇宅的标准好太太!

这样的循环往复,简直就是洗脑神曲啊!

而这样的洗脑手段,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大西周,就被我们的老祖宗运用得如此得心应手,这才是最让人瞠目的,简直五体投地都不够,非得在原地来个俯卧撑五十下外加十个鲤鱼打挺才能略表衷心佩服之一二。

比如这首《芣苢》,全诗复沓,只在动词上有所不同,从而表现不同的采摘方式,左一把,右一把,低头拾,伸手捋,这种收获的快乐,唯有借助不断重复的歌声才能表达出来。

诚如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所描绘的:“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不禁想起汉乐府的《采莲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同样是叠唱的手法,表现劳有所得的欢快。不同的是,《芣苢》听上去好似一群女子在劳作,采了又采,群相呼应;而《采莲》则更像是单个的采莲女撑舟而行,穿梭在江南水乡间,一边采莲,一边低头观察莲塘里的游鱼,看那鱼儿倏然来去,轻灵活泼,心中同样充满的是收获的喜悦。

当真是岁月静好。

但是也有一种完全不同的译注,如《毛诗序》云:“妇人乐有子矣。”原来,因为车前子穗状花序,结籽繁多,古人崇尚多子,迷信籽粒可助女子怀孕或治难产,因此女子采摘芣苢便带有了祈祷的意味。

也就是说,这其实是一首祈祷歌,所表现的并非劳动场景,而是在某种仪式上用歌舞的形式为妇人祈福。“袺之”“襭之”,都是把衣襟在腰前扎起,兜住车前子的籽粒,暗示女子怀孕。

那么唱这首歌的歌者,就应是巫师或者请来助祭的已婚已育的妇人了,虽然是祝福,背后却藏着一个女人的耻辱与渴望。真是悲哀啊。“洗手净指甲,做鞋泥里踏。”女人的一生,总是充满着那么多的隐忧与不幸。

二、螽斯振羽

周人崇拜多子,是因为他们的老祖宗实实在在得了多子的好处。

周文王元后太姒善生养,一口气给文王生了十个儿子,包括武王姬发和周公姬旦。这还不算,她还大度能容,给自己找了很多个姐妹一起为文王生,生足九十九个儿子,文王还嫌不足,又认了雷震子为义子,刚好凑足一百。这就是民间《百子图》的来历。

儿子多,孙子自然更多。如果穷苦之家,几百张嘴嗷嗷待哺,那是要人命的。可是天子拥有整个天下,还会怕儿子多吗?越多越好。

武王伐商后,分封诸侯,就把自己的这些个兄弟子侄分封到各地建设新国家,从此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大西周。于是,全天下都是姬姓子孙在管理了。换言之,西周的昌盛,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建立在周文王多子多孙的前提下。

如此,周人怎能不崇拜生养、祈求多嗣呢?

正是因为周人这种强烈的生育崇拜,以至于很多风歌都带上了祈福的意味;落到了汉代经学家的眼里,就更是挥舞着这根百试百灵的点金杖,恨不得给所有诗歌都加上一层祈祝的色彩,就连《关雎》都被说成是赞美后妃之德,所唱的乃是太姒如何给老公选妃充实后宫的故事。那些民间女子排着队来到田头采荇菜,为的就是请王后挑选,这是一个西周版的选妃阵容。

真真是煞风景。

不过,对于《关雎》的上纲上线我们固然不同意,《芣苢》是不是为了祈子也存在争议,但是《诗经》中的确有很多祈子歌是不争的事实,其中最著名的一首要属《螽斯》: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螽(zhōng)斯,一种蝗类昆虫,民间俗称蝈蝈,又说是蟋蟀。其繁殖力极强,因此被拿来作为多生养的象征。这就是“六艺”中的“比”,寄兴于物,即物寓情。

蝗类昆虫是靠振动翅膀摩擦身体发出声音的,所以开篇说“螽斯羽”,就是螽斯在叫,发出“诜诜”的声音。比如《豳风·七月》有言:“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斯螽就是螽斯,莎鸡是蛐蛐儿,动股或振羽,都是为了高歌。

诜(shēn)诜,象声词。亦说同“莘莘”,众多貌。

宜,适宜,有益,表示祝福。振振,盛大的样子。

这段唱词翻译过来就是:蝈蝈振着翅膀啊,发出诜诜的叫声。祝福你多子多孙啊,兴旺又繁盛。

二、三段复章重唱,表达的也都是一样的意思,只是唤了几个近义词罢了。

薨(hōng)薨,众虫群飞的声音。或曰螽斯齐鸣。

绳(mǐn)绳,延绵不绝的样子。

揖(yī)揖,亦说读jí,通“集”,“集集”,群虫会聚的样子。

蛰(zhé)蛰,一说读zhí,多,聚集的样子。

翻来覆去,三段说的都是多子多孙,连绵不绝。明文高歌的“宜尔子孙”,表明这是一首不折不扣的祈子诗,《毛诗序》更可以理直气壮地大声疾呼了:“《螽斯》,后妃子孙众多也,言若螽斯。不妒忌,则子孙众多也。”

其实,祈子就祈子,与后妃何干呢?不知道毛家兄弟怎么那样在意女人的不嫉妒,莫不成天天拿着诗劝说自己夫人大度,容许自己广纳姬妾,开枝散叶?

毛氏的腔调,连保守的清朝人方玉润都看不惯了,在《诗经原始》中指出:“仅借螽斯为比,未尝显颂君妃,亦不可泥而求之也。”

无论如何,不起眼的小虫螽斯,就这样被抬捧成了求子的图腾,雕在了翡翠白玉的白菜雕件上,摆满玉器店的柜台。

忽然想起迪士尼版的《花木兰》来,里面有个木须龙,稀里糊涂成了家族保护神;另有一只蛐蛐儿,则作为花木兰的吉祥物被小心善待。动画片的灵感,或许就是来自这首《螽斯》吧。

三、麟之趾

北京紫禁城内廷西六宫的街门,叫作“螽斯门”,南向,与“百子门”相对,显然是为了祈子之意,希望宫廷后妃们多多生养,百子千孙。东六宫则有座“麟趾门”,与“千婴门”相对,典故出自另一首诗《麟之趾》,都是善祝善祷的好意头。

清朝末年,溥仪弄了个新玩意儿——自行车。为了骑车方便,很多门槛被锯掉了,就包括螽斯门。民间传说,就是因为这样,溥仪才会无子,大清才会灭亡的。

我们且来看一下《周南》的最后一首诗《麟之趾》: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麟,就是麒麟,古代虚构的神兽,祥瑞的象征。

这是一首赞美公族子弟的诗,而且是盛典集会——比如检阅三军时的赞美诗,所赞咏的不是某一位公子,而是所有整装待发的公族子孙。

周天子要出征打仗了,各路诸侯都会前来相帮,众将士着装整齐,雄姿英发。天子在对着众人讲话前,就会让乐官奏起这支军歌,以示赞美。

麟之趾,趾就是脚,蹄子;麟之定,定是额头,也就是顶;麟之角,就是触角。

麒麟的样子,在传说中是鹿身、牛尾、马蹄,头上长角。这形象是很勇武的,形容公族子孙的贵气与英气。

振振,与《螽斯》的“宜尔子孙,振振兮”同意,都是盛大的样子。

公子,是公侯之子,站在队列前排的将帅们;公姓、公族,指同姓同祖的族众嫡系,也都是士的身份。所有这些公卿世家的子孙们,都是英武勇敢的好男儿。

这些公族将士们战袍铠甲,勇武整齐。天子看军士先从他们粗壮敏捷的腿脚看起,因为健壮才能行军打仗嘛;然后才看额头,看冠羽,那是身份的象征。真是“从头看到脚,风流往下跑,从脚看到头,风流往上流”。

看了又看,忍不住衷心赞叹:“于嗟麟兮。”

于(xū),同吁;嗟(jiē),语气词,表感叹。

这些王孙公子,可真是麒麟一般的祥瑞之师啊!因为麒麟乃百兽之王,这支麒麟军开发出去,自是所向披靡,无往不利。所以,这是一支相当自豪庄严的壮行军歌。

麒麟是威武的,同时又是仁善的,“不履生虫,不折生草”。人们形容一个人心地善良经常会说“连只蚂蚁都不忍踩死”,而麒麟却是连新草都不肯踩踏的。

儒家的中心思想是“仁”,故而造神运动时,便将孔子推成了麒麟代言人。传说孔子出生时,有麒麟吐玉书于庭院;而当孔子晚年,鲁国君西狩获麟,不识而伤之,孔子见了,涕泪横流,痛哭失声,万念俱灰,绝笔《春秋》,第二年便过世了。并因此留下了一只琴曲《获麟操》,是我深爱的曲子。

因为孔圣人的这一典故,后代儒家便将杰出人士称为“麒麟之才”,民间且有了“麒麟送子”的传说,若是有人生了儿子,便恭贺他“喜获麟儿”。

而这首《麟之趾》,也随着时间推移,即便在和平年代也常会在公族集会时被再三唱起。尤其大族长看着族中振振子孙时,便忍不住喜笑颜开,高呼“于嗟麟兮”。于是,麒麟便渐渐也成了子孙兴旺的象征了。

中国人,真是什么时候都忘不了传宗接代,百子千孙。 Vk+WccPDr3qARhA3X5L0+y0m2/aVbP/yqGMHOXKoDJ2ACJc1YwDdY5j37yJy4lt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