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桃夭》
像桃花般美好的女子

一、比兴

《诗经》从题材可分三种:风、雅、颂。主要表现手法亦分三种:赋、比、兴。此六者合称《诗经》“六义”。

朱熹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简单来说,“赋”就是铺叙,直截了当地叙事抒情,有话直说;“比”则是打比方,不直接说,而用比喻、象征、借代等手法来表达主题;“兴”是由此及彼,先说别的事,然后引到想说的真正话题上来,也就是“绕圈儿讲话”,是民间最常用的一种语言艺术,迄今仍常见于各地民歌,比如陕北的“花儿”,几乎全是比兴手法的运用。

在《诗经》中,比兴的手法不仅运用频繁,而且灵活多样,婉转自如,比如前面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便是。

下面这首《桃夭》,也是比兴手法的最佳教材: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首诗和《关雎》一样,都是适合在婚筵上唱的歌。只不过《关雎》比较贵族化,所以也泛用于各种筵会;而这首《桃夭》则更适于民间婚礼,所以也更直白、更接地气,不仅谈婚论嫁,还提到了生儿育女。

然而即便是民间歌谣,也自有一种风流婉转,明明说的是人间情事,偏不从红尘男女说起,而要说桃花。先说桃花怎么美,再说姑娘多么好,多么含蓄典雅。

“桃之夭夭”是兴,“之子于归”是真正的主题。由此及彼,这就是一种优雅的说话技巧。这两件事物(情)之间,还有着若有若无的联系:桃花开了,春天来了,姑娘大了,好事来了。且隐隐暗示了这姑娘与桃花一般貌美娴静。

这比开门见山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不知高明出多少倍!

夭夭,茂盛的样子;有人解释为“少好貌”,有人解释为“屈伸貌”,还有的干脆形容成“桃花笑”。这最后一种说法无疑最美,桃花,的确是一种会笑的花。

灼灼,花开鲜艳的样子。华,就是花,也可以指花开的光彩。

之子,就是这个女子。于归,出嫁到婆家。古时候人们都觉得女儿是替别人家养的,在自己家里成长只是暂时寄住,嫁到婆家去,才叫作“归”。

古人结婚喜欢选在春天,因为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万物生长,最宜受孕。而春天里最好的月份又是三月,不冷不热,桃花盛开,故而又称“桃月”,看着就喜庆,宜嫁娶。

宜,合适,和顺。室家,家室,都是一回事,就是家。古时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室家即由男女结合而组成的家庭。“宜其室家”,就是这个女子天生温柔和顺,容易相处,最适合娶回家了。

这与“君子好逑”是一样的概念,娶妻娶贤,结婚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全家乃至全族人的事,娶一个女子过门,首先要想到她能不能与族人和睦相处。

这段诗翻译过来就是:繁盛的桃花光灿灿,这美丽的女子娶过门,定会使家庭和顺美满。

接连重复三次,大概意思都差不多:就是娶了这家的女子,可以夫妻和睦,白头偕老。

而且依次递进,第二段“有蕡其实”,已经从开花说到了结果。

蕡(fén),果实很多的样子。这是已经从嫁人说到生子了。显然是婚礼上的善祝善祷,媒婆傧相的主打歌。

后来世世代代的婚礼歌内容也都如此,直到今天人们参加婚礼,还是要说些“早生贵子”的吉利话,婚床上更是铺满了枣子、花生之属,这礼俗千百年来从未改变。

第三段更丰茂了,从开花结果说到了开枝散叶,连子子孙孙都想到了。

蓁(zhēn)蓁,树叶茂盛的样子。

不能不说,国人的想象力实在太丰富了,姑娘刚娶进门,炕沿儿还没挨上,宾客们已经上下打量着她宜生养的身材,从夫妻和睦想到了姑嫂相处,从子嗣旺盛想到了光大门楣,世代其昌。

新娘的压力还真是大啊!

二、桃花难画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过或者自以为有过一段遗憾的情事吧?

在生命的某个拐角,某年某日,遇到了一个心仪的人,对自己投以多情的回眸,怦然心动,然后,擦肩而过。从此那一低头的温柔,常萦心间,化为一道涟漪、一片风景、一阵思念、一份渴望,日思夜想,怎么可以再见她一面,怎么将故事延续下去,怎么结一段善缘?

那便是传说中的“桃花”了。

千百年来,人们把情缘比喻成桃花,把绯闻说成桃色,把孽缘说是桃花劫,实在是很巧妙的用词。缘也罢,劫也罢,只管在记忆深处夭夭绽放。如果人生没有遇到过几朵桃花,如果一次也未见过桃花开,那该有多么黯淡?

胡兰成的《今生今世》翻开来,劈面第一章第一句便是“桃花难画,因要画得它静”,只这一句已经将我征服了。大气,诗意,清通,还有一份若有若无的禅意——想来,当年张爱玲也是被这些征服的吧?

盛开的桃花是会笑的,放着光辉,艳丽得似会灼伤人的眼睛,故曰“夭夭”,曰“灼灼”。那一种光华,可不是难描难画?

而最难的,是这样盛容姿艳的桃花,却不会给人热闹琐碎之感,不会像“红杏枝头春意闹”,而只会“桃花依旧笑春风”。那一抹笑,也是淑女的、轻盈的、端丽的微笑。这份娴静,才是真正的难得、难画。

胡兰成曾形容张爱玲如“花来衫里,影落池中”,这也是静艳;别人见不到品不出的她的好,都一一落在他眼里,并且清切地懂得,说她“柔艳刚强,亮烈难犯”,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

柔艳刚烈,正是“夭夭”与“灼灼”的结合。她穿一件桃红色单旗袍,他也说好看,因为“桃红的颜色闻得见香气”。

她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是他更懂得她,还是她更懂得他?

他说:“桃花难画,因要画得它静。”他是懂画的人,却不是惜花的人,于是,他一生桃花,次第开落。

张爱玲,是胡兰成的第几枝桃花?

三、人面桃花与其叶蓁蓁

不是每朵桃花都会结果,不是每段爱恋都有结局。

一千多年前的某个春日,大唐,一个叫崔护的书生静极思动,野游踏青,行至郊外时一时口渴,便叩开了一家桃花开出墙外的庄户的门。

门开处,一位妙龄少女站在桃花树下笑脸相迎。桃花的娇艳和少女的笑脸相映相衬,定格成了天地间最美的一幅图画。

这幅画成了崔护心中的烙印,历久弥新,不可磨灭。到了第二年桃花开的时候,他不禁又想起了那个桃花树下捧茗浅笑的山村少女,越想越心热,再也忍不住,终于再次拄杖前往,到了那熟悉的农家,想再讨一碗水,再见一面佳人;然而柴门紧闭,只远远看到桃树的花枝伸出墙头,那门内的女子呢?是不在家,还是已经出嫁?

崔护惆怅不已,遂在院墙上题下了一首《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从此成为咏桃绝句之冠,每年春天桃花盛开的时候都要被人多次吟咏。

关于故事的结局,则有两个版本:一是说崔护和少女再也没有见过,然而思兹念兹,无时或忘;直到多年之后,齿摇发落,仍然记着,某一天某一处,某个少女桃花一样的笑脸,永远年轻,依然娇艳。

遗憾吗?是。然而很美。

错过好过打破。所谓美好记忆,离现实总有一段距离,可以遥望,却不可碰触,好比看电影,再清楚也隔着一道玻璃墙。如果一定要穿过那道墙走进去,你会发现墙背后是空空一片,什么也看不到。

珍爱生活的人,应该懂得收藏记忆,而不要缘木求鱼。

记忆的深处,桃花灿烂,如火如荼。

但也有人总是更喜欢大团圆的,所以唐传奇里还有另一个结尾:

原来那桃花人家的少女乳名绛娘,自见过崔护一面后,也对他念念不忘,但只当作萍水相逢,不敢多想。谁知隔了一年,崔护又来了,偏偏那天绛娘合家去山上扫墓,竟然失之交臂。待回来看了院门题诗,才知道对方心里也是有着自己的,特特前来相会,却当面错过,那以后就再没有机会见面了吧?一生心事,尽付东水,何其憾也?

绛娘越想越痛,一口血喷出,从此病倒。好在过了几天,崔护到底不甘心,再次上门来问个究竟。结果不用说了,这一剂不花钱的灵丹,当即治好了少女的相思病,于是有情人终成眷属,桃花人面,可以一同笑对春风了。

比崔护晚出生了几十年的晚唐诗人杜牧,他的运气可就没有那么好了,他的故事恰恰是“人面桃花”的另一个版本。

传说有一次杜牧去湖州公干,湖州刺史崔大人(恰好也是姓崔)因为慕其才情,投其所好,召集湖州城所有歌伎前来侍宴,为杜才子挑选红颜知己。没想到,小杜在花丛中看迷了眼,竟然一个也没看上。

崔大人很为难,想着好色多情的采花才子要是在湖州空手而返,岂不被人笑话湖州无美女吗?但是小杜却另有主意,对崔大人说:要不,你组织一次龙舟赛吧,到时候全城的姑娘都会前来观看,定能在人群中发现真正的美女。

时非端午,这“赛龙舟”实在莫名其妙。可是才子就是这么任性,崔大人也真就这么荒诞,真就张榜公布,搞了一场龙舟竞渡。

到了那天,江边场面那是相当壮观,锣鼓喧阗,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杜牧无心看赛舟,却在人群中穿来穿去,一双眼睛只往百花斗艳、姹紫嫣红上溜来溜去,果然被他看中了一个十三岁的小花骨朵儿,可实在是太小了,十三豆蔻,尚未及笄。杜大人只是多情,也不是贪花不讲理的人啊。于是只说下订,他日迎娶。

女家有些踟蹰:“孩子年纪还小,大人风萍浪迹,这一见面就说婚嫁之事,岂不耽误了我家女儿的青春?”

杜牧拍着胸膛说:“怎么会呢,十年之内,我必来湖州当刺史,到时候风风光光地娶你女儿做刺史夫人。如果我十年不来,任她嫁人。”

于是崔大人做保人,杜牧送上聘礼文订,两人就算定了亲了。

这一年,杜牧三十三岁,女孩儿十三岁。

结果你猜怎么着?

一晃十年,杜牧没有回去。不是不想回,他真向朝廷打了报告,要求外放湖州刺史,但是朝廷不批。杜牧不死心,连上三启,终于得到朝廷恩准,却已经是十四年后的事情了。

杜牧快马加鞭来到湖州,一到任就忙不迭地派人请订过的少女来,自己坐立不安地想着,也不知道衙役去了能不能完成任务,可别来个“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啊。他正等得头焦额烂之时,手下报:找到人了。

杜牧大喜,一个箭步蹿出来相迎,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原来,少女早已成为人妇,还左手抱着个襁褓婴儿,右手牵着个小孩儿。

杜牧痛心疾首:“你,竟然没有等我。”

女子说:“是你负我在先,我足足等了十年,你却没有回来。我在第十一个年头才结的婚,三年抱俩。大人,我们回不去了。”

杜牧长叹一声:“苍天误我,情深缘浅啊。”遂赠了妇人诸多“青春损失补偿费”,派人护送他们回去了。

当晚,杜牧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写下了感人至深的《叹花》一诗:“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桃花开时是只开花不长叶子的,所以满树繁花,娇艳干净。待到桃花“坐果”之后,叶子才会长出来。这句“绿叶成阴子满枝”,就是“有蕡其实”“其叶蓁蓁”了。

要不,古人怎么说“花堪折时直须折”呢,稍一迟疑,可能就桃花归去,绿叶成荫了。

四、夭夭如也

“夭夭”这个词,应当最初就是见于《诗经》的吧。

《诗经》由孔子编撰,然而在《论语·述而》中出现“夭夭”时,意境却是大不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对于“燕居”,有两种解释,一是郑玄的注解:“退朝而处曰燕居。”这个让我很费解。难道不做官不上朝的人回到家里,就不能叫作“燕居”了?要叫雀巢吗?我更喜欢司马贞的索隐:“燕谓闲燕之时。”说闲居生活就像燕子回到窝里那么自在欢乐,至于那燕子做不做官,没人问。

孔子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严肃,总是板起脸来皱着眉头训话。他在家里的时候,很舒展自如,很活泼愉快。

我喜欢“夭夭”这个词,也很喜欢“燕居”这个词,所以也喜欢《论语·述而》的这段话。因为这就是我日常的生活状态,穿着宽松的衣裳,懒懒散散,时读时嬉,时坐时卧,不能忍受一点儿冷。并不是因为我的体质特别怕冷,而是厌烦天冷了就要穿得很厚,身体瑟缩,极不自在。所以天气最冷的时候会三个空调一起开,直到温度升至我可以穿单薄的家居服才作罢。这便是我的“申申如也”。

申申,就是舒展的样子。夭夭,在这里是活泼的样子。用形容花朵怒放、艳丽似锦的“夭夭”一词来形容孔夫子,真有点儿让人忍俊不禁——孔圣人得乐成啥样,才会像一朵绽放的夭桃般俏皮舒展啊?不过,想象下孔老夫子穿着宽袍大袖在宅中夭夭起舞的样子,也是乐事。

《论语·季氏》中有则小故事,关于孔子的儿子孔鲤回忆父亲督促自己读诗的经历: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孔鲤字伯鱼。有一天孔子独自立在庭院中,鲤正好经过,看到父亲,忙跑过去请安。孔子板着脸问:“《诗经》学得怎么样了?”伯鱼老老实实回答:“还没学呢。”孔子立刻说:“一个不学诗的人,还有什么话好说。不可理喻。”伯鱼吓坏了,赶紧回屋去读诗。又有一次,孔鲤经过院子,又遇上老爹了,只得硬着头皮凑上去问好。孔子又问:“《礼记》读完了没?”伯鱼说:“还没呢。”孔子又沉了脸,惯性地教训说:“学不好《礼记》,连站的资格都没有,还不回去温书?”伯鱼只好又收回出门游玩的心,闭门读书去了。

这就是“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又有一次,孔子问儿子:“学习《周南》《召南》了吗?”伯鱼又说:“没有。”孔子更加干脆:“面墙站着去!”

有人说,罚站就是从孔夫子那里学来的。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论语·阳货》)

注意,《召南》的“召”读shào。《诗经》中有十五国风,唯有周公旦与召公奭(sh#)的子孙所统领的南部地区的民歌称为《周南》和《召南》,故而合称为“二南”,是《国风》的第一、第二章,此处代指《诗经》。

孔子告诫儿子说:“作为一个人,没学过《周南》《召南》,就是不懂诗;而没有学过诗,就是个睁眼的瞎子,好比面墙而立,前面什么也看不见,如果往前走,那就是撞墙。”

换言之,不学《诗经》,非但无以言,简直连人都不要做了。

亲爱的朋友们,今天,你学诗了吗?《周南》《召南》,背起来! UhxchocH2g3+9w8OmXdzHkxwhbZjbHEe0ywQabF4GxbB8q7+ur+A9bi/uQJUTur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