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草虫》与《出车》,西周时的一场战争

春秋时期交通不便,丈夫一旦出了远门就会不知归期,留下妻子在家中牵肠挂肚,因而诞生了大量妻子盼望丈夫回家的诗。

比如《周南》中有《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而《召南》与之相应的,便是《草虫》了。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喓(yāo)喓,虫鸣声;趯(tì)趯,昆虫跳跃。

阜螽(fùzhōng),是蝗的幼虫,一说蚱蜢。

草虫在喓喓地鸣叫,蚱蜢在草间跳跃。这显然是在户外山间,且是深秋。女子行走在草丛间,悠悠地思念着远行的丈夫,忧心忡忡。

以草虫蚱蜢“起”,为的是想念君子之“兴”,两者之间似无关联,又似有着必然而紧密的联系,让人想起太虚幻境的那副对子:“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对谁妍”。

想念一个人,连风里的每一丝气息都与他相关,都牵动思念。更何况草虫的蹦跳嘶鸣呢?简直每一声都是替自己在呼唤,在寻找。见不到我的夫君啊,心如乱麻,惶惶不安。若能见到他,与他尽情欢好,我的心该有多么舒坦。

“未见君子”是事实,“亦既见止”却只是想象。

亦,如果,若。既,已经。止,语助词。

觏(gòu),遇见。一说通“媾”,指男女结合。倘若见到,小别胜新婚,翻云覆雨自是难免的,必定痛快淋漓,“我心则降”。

降,可以读四声,jiàng,降落,放下,这里指放心;也可以读二声,xiáng,投降,驯服,这里指服帖。

只要能见到君子,还有什么不放心不如意的呢?张爱玲写信给胡兰成说:“遇见你我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但我的心是欢喜的,并且在那里开出一朵花来。”这真是“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最妥帖的翻译了。

第二段陟彼南山,进一步说明女子在郊外,而且是在采野菜。

陟(zhì),升,登。

也就是因为登上山坡,站得高望得远,一直能望见那条人来人往的官道,才更加盼望那匆匆行人中,会有自己的丈夫。倘若他的身影突然出现在那官道上,该是多么喜悦的事情啊!可惜只能是想象,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忧心惙(chuò)惙,与居心忡忡相类,都是忧愁苦闷的样子。

我心则说(yuè),说通“悦”,高兴。

第三段继续重复。

薇与蕨,都是不同的野菜。

夷,平,指心情平静。

登上南山采野薇,想念夫君怎不归?若是能得见到你,心如山岳化为水。古代的人与自然的联系是极为紧密的,草虫、荇菜、桑叶、泉水,乃至古老的树木,都在传递着神的旨意,寄托着人的情感。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这样的诗中,草虫野菜究竟是单纯地起兴还是在描写环境,已经不重要了。“以我之眼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我们已经从那嘤嘤的蛩鸣中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身影:深秋的风拂动她的衣摆,她提着她的野菜筐子,站在山坡上痴痴地驻望,恨不得化作望夫石。一望,便是千年。

“春心莫与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诗人刘半农有首白话诗,充分表现了思念一个人时,万事万物都与她相关。我且只选摘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

想念一个人,不需要理由,天地间万事万物都可以牵动相思。然而答案,却只有一个,那便是相见。

只要与他相见,四季都是春天。

若想更好地理解《草虫》,不如与《小雅·出车》对看。尤其雅诗中第五段与本诗几乎完全相重,清代牛运震《诗志》说:“《小雅·出车》篇有此‘喓喓草虫’六句,为室家念南仲行役意,亦合。三百篇中多有重辞,未知孰先孰后,不必执泥以求也。”

但是就这两首而言,只能是《草虫》在前,《出车》在后。我们来细读一下《出车》原诗,自然知道答案:

我出我车,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召彼仆夫,谓之载矣。王事多难,维其棘矣。

我出我车,于彼郊矣。设此旐矣,建彼旄矣。彼旟旐斯,胡不旆旆?忧心悄悄,仆夫况瘁。

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出车彭彭,旂旐央央。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玁狁于襄。

昔我往矣,黍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途。王事多难,不遑启居。岂不怀归?畏此简书。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降。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执讯获丑,薄言还归。赫赫南仲,玁狁于夷。

这首诗背景明确,乃是周宣王时期,天子派南仲为统帅率军讨伐玁狁的故事。同时,也正因为《出车》的背景明确,可以帮助我们反推出《草虫》的创作年代,应在西周末期。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是因为春秋时期的战争主要发生在诸侯之间,为了争霸而起,种种弑君弑父、祸起萧墙之事不断,故谓“不义”;而西周时期的战争则多是为了抵御外侮,当时西周的外敌,主要是北边玁狁和西边昆夷等少数民族,为了王朝安定,周王朝多次派兵征讨。这是为了保卫国土而战,是“义战”,值得高歌颂扬。

《小雅》中的战争诗篇,多为此类。比如本诗所写的,就是南仲率领族众去讨伐玁狁的战争,而且是一次胜仗,自然更值得大歌特歌,表现出昂扬的斗志与信心。

本诗借用一位战士的口吻,记述了跟随南仲出征的过程,并将重点放在战前准备和战士凯旋这两个关键场景,高度概括地把一场长时间大规模的战争浓缩在一首短短的诗里。也就是因为这场战争时间很长,才出现了像《草虫》主人公这类独守空房的思妇,酿生了大量哀感动人的思妇诗。

诗的第一章开篇即言“我出我车”,主题鲜明,表现出征。

牧,城郊以外的地方。

棘,通“急”,急迫。

我乘坐着高大战车,从城郊出发。天子诏命自王宫发出,召唤我来到这里。我召集仆从马弁,告诉他们一同上前线。此乃国家多难之秋,我们将紧急赴难勇往直前。

这里要专门介绍一下周礼的军制,和今天颇为相似,分为军、师、旅三级。

一万两千五百人为一军,周天子可以建六军;大诸侯国如秦、晋、齐等可建三军;宋、郑等可建二军;曹、邾等小国则仅有一军。军将由卿大夫担任。

军以下有师,凡两千五百人,师帅由上大夫、中大夫担任;

师以下有旅,凡五百人,旅帅由下大夫担任;

再下面为卒,百人一卒,卒长就是唐代的百夫长,由上士担任;

再下为两,二十五人为一两,两司马由中士担任;

五人为伍,伍长由下士担任。

这个上士、中士、下士的说法,现在也依然保留着。由于招兵是在庶民中进行,一伍之人往往是相熟的乡亲邻里甚至同族兄弟。

军师旅的主帅都是大夫,自然是要坐战车的,每辆战车上除了主帅外,通常还要有两个“士”级别的副手,一个是驾车的“御戎”,一个是清障的“车右”,随时准备着在路况不好的时候下车去指挥兵卒推车甚至扛车。而围随在车驾附近的小兵,大多是主帅的家仆,从宗族中选出的亲兵。

诗人既然自称“我出我车”“召彼仆从”,显然是位大夫,担任帅职,所以有车可乘。

第二章大军描写行军至郊与战士紧张的心态,生僻字较多。

旐(zhào),古代的一种军旗,上面画着龟蛇。常用组词有旟旐、龟旐、行旟、丹旐、龙旐、旐旌等等。下面一系列的描写也都是说这军旗如林的情景有多么威武。

旄(máo),旗杆上装饰牦牛尾的旗子。

旟(yǔ),画有鹰隼图案的旗帜。

旆(pèi)旆,旗帜飘扬的样子。

悄悄,心情沉重的样子。

况瘁(cuì),辛苦憔悴。

车队从郊野出发,龟旗鹰旗交错,旗杆上装饰着牛尾和彩羽,迎风飘扬,好不威武!士兵们匆匆行路,有些担忧,有些憔悴。

第三章继续描写军容之盛。明确这次战争的主帅:南仲。战斗的对象:玁狁。

南仲,周宣王时司徒。

往城于方,去边境筑城。

彭彭,形容车马众多。

旂,绘交龙图案的旗帜,带铃。

央央,鲜明的样子。

朔方,北方。阴历每月的初一称为“朔”,由于“朔日”没有月亮,所以又引申出“幽暗”的意思。后来把“北方”“北风”等也称为“朔方”“朔风”。

“城彼朔方”,就是往北方去筑城。现在我们就明白为什么将士们要离家这么久了,因为不仅要打仗,还要筑城镇守,安抚边境。

赫赫,威仪显赫的样子。

襄,即“攘”,平息,扫除。

周天子传令南仲,前往北方筑城。车队壮观,旗帜飞扬。天子之命,谁敢不从?我们跟随威仪不凡的南仲前往北方扫荡玁狁,相信此战必定获胜。

连续三章,都是战役打响之前的准备,你会觉得接下来总该浓墨重彩地描写战争了吧?

非也,第四章直接写战事结束,兵将们回乡了,中间关于征战厮杀出生入死的重头戏竟全然掠过。

这手法为《木兰辞》所继承,在冗长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之后,一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直接将战争的苦难一笔带过,木兰已经从战场来到天子殿前了。倒是回家后“对镜帖花黄”还花费了不少笔墨。

不过《出车》里的将士们一时还没有回到家,正在返家的途中,开始抒怀。想着从前离乡的时候,田中麦苗青青,正是春夏之交;如今得胜归来,却是寒冬腊月,大雪满途。这场战争足足打了大半年,真是多灾多难,无日或安。我是多么想念家乡啊,但是王命在身,不能回归。

这一段的手法,与《小雅·采薇》最著名的末段唱词如出一辙:“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采薇》的优胜之处在于“杨柳依依”更加柔美,是古今都很常见的情景;而“黍稷方华”虽然更接地气,却距离今天的生活较远,便失了亲切感。

关于“雨”的读音释意,诗家也颇多争议,认为此处当作动词讲,读四声,“雨(yù)雪”,就是下雪的意思。然而作名词讲,与“雪”构成并列名词,同“黍稷”对偶,又有何不可?雨夹雪本来就是常见自然现象,何必因为下雪,就要让雨变性做动词呢?

“王事多难,不遑启居”亦与《小雅·采薇》中的“王事靡盬,不遑启处”相近,都是说战事瞬息万变,官兵无法安歇的意思。

遑,空闲;启居,安坐休息。

简书,写在竹简上的命令,又称为策。此处代指天子下令征战的诏命。《毛传》:“简书,戒命也。邻国有急,以简书相告,则奔命救之。”

我哪里是不想家,无奈诏命在策,身不由己。这真是自古忠孝不两全啊。

然后,惊才绝艳的第五章出现了,画风一变而为女子口吻,完全是《草虫》的翻版。却加上了一个尾巴:“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薄伐,征伐,薄是发语词,无实义。西戎,指玁狁。

古代居住于中原的人自称华夏,四方部落则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泛指未开化地区与人群。

女子们唱着思念的歌,并赞美自己夫君的功绩赫赫。这真是“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这转折太漂亮了!前一段是将士近乡情怯的牵挂与忧心,歌声雄浑;后一段是驻守妻子登高遥望的思念与盼望,婉转悠扬。如同青鸟呼应,山水相望,动人心魄。这段突然插入的女声唱段,让豪迈雄壮的战争诗平添了一抹浪漫温柔,简直要逗下人的眼泪来。

可以想象,这首《出车》在阵前慰军或凯旋庆功会上演出时,一路男声高低音,从“出车”唱到“归来”,突然插入女声对唱,那气氛会如何澎湃高涨。

这些英勇的武士啊,他们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国、自己的族人、自己的妻儿而战,他们凯旋之时,满面沧桑,然而再多的辛苦也值得,飞扬的旌旗上招展着他们的荣光。那些雨雪风霜厮杀冲锋瞬间都被遗忘了,疲惫的心受到了安抚,这时候他们只想高歌自己的英勇,也感恩主帅的英明。

有人说这是宫廷诗传入民间,被人节选了“草虫”一段改成民谣。但是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诗的“采风”是由民间集中到宫廷,“风”来自百姓的无意创作,而“雅”则多为宫廷乐官的有意创作。若是先有宫诗流行,再被民间改编,采诗官就没有必要再采集一回,即使采了来,宫廷也不会收录,孔子又何须费两道功夫编撰呢?而且就这首诗的整体风格而言,“草虫”一段的加入明显要活泼生动得多,远不是刻板严肃的宫廷乐官可以为之。所以显然是宫廷乐官创作赞歌时吸纳民歌入雅乐,以此完成了这首庆功歌。

难得的是乐官们着实画龙点睛,在《出车》中加入女声的唱段后,又顺势在最后一段来了个男女二重唱,为全诗做了一个光明的结尾,顺带创作了一连串的美好成语:“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这一段同样是“偷诗”,出自《豳风·七月》:“春日迟迟,采蘩祁祁。”春天的太阳暖融融,初生的草木郁葱葱,黄鹂鸟儿唧唧叫,采蘩女子笑盈盈。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喈喈,鸟叫声。

蘩,白蒿。祁祁,众多的样子。

这四句说的是家乡最温柔的景象,最美好的时光。战士回家了,夫妻团聚了,他们从此可以执手并肩,共对这鸟鸣花开,美好春光。

这最后一段合唱,表现的是家人团圆,共同展望美好生活,手法极其巧妙。但是这首诗的主旨是歌功颂德,所以男女畅想抒情之后,没忘记重新庄严了面孔,再来四句高亢的总结:“执讯获丑,薄言还归。赫赫南仲,玁狁于夷。”

执讯,捉住审讯。

获丑,丑即“首”。《毛传》曰:“馘,获也。不服者杀而献其左耳曰馘。”《左传》宣公十二年云:“吾闻致师者,右入垒,折馘,执俘而还。”

古时战争以斩首多寡计功,后来嫌拎着人头麻烦,改成割下左耳代替头颅。所以“执讯”是活人,“执俘而还”;“获丑”则是死人,不服者杀而献之。这说的是大军归来,论功行赏,献上大量的俘虏和敌寇首级,以此彰显南仲的威风凛凛,荡平玁狁之功。

全诗六段,前三段是战前准备,后三段是战士凯旋,虽然完整记述了“出车、受命、建旗、筑城、归来、献俘”的全过程,中间的厮杀征伐却全部省略。

这正是中国古诗与欧洲史诗的不同,同样描写战争,却不以暴力杀伐为能事,不夸耀悍勇,不强调杀戮,不主张侵略,更不会宣扬什么血腥乖张的暴力美学,而这,便是孔子所说的“温柔敦厚”。

我大中华的胸襟气度,仁者风华,自古皆然。 Tayf2qZrCMEWL0RCOW1mR8NE5t4EOA1sCjoKvwcvp4k+p+UUlQROm6/Aw5HN5Oi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