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将赴湖州留题亭菊

[唐]杜 牧

陶菊手自种 ,楚 心有期

遥知渡江日,正是撷芳时

【注释】

①湖州:隋仁寿二年(602 年)置州,因地滨为太湖得名。

②陶菊:晋陶渊明爱菊,萧统《陶潜传》:“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后人以陶菊代菊花。

③楚兰:指屈原诗赋中的兰草。如《九歌·湘夫人》:“沅有苣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④撷芳:采菊。汉武帝《秋风辞》有:“兰有秀兮菊有芳。”

【鉴赏】

本诗作者杜牧,是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杜牧长于京兆杜氏,自魏晋以来便是世家望族,其祖父杜佑为三朝宰相,家族显赫。他本人颇受家族影响,自幼便才华出众,二十六岁便进士及第,可以说仕途前景一片光明。奈何世事多变,中晚唐时期,朝局动荡,中央里党争不断、宦官弄权,甘露之变更是使多名朝廷重要官员毙命帝都,为官之路变得崎岖多难。另外安史之乱后,中央有意削弱地方势力,官吏的调动变得更为频繁,使基层官吏常有漂萍之叹。

纵观杜牧的一生,他辗转多地为官:江西、宣州、扬州、黄州、睦州、池州……宦海奔波,甚为漂泊,他自己也曾经感慨:“三守僻左,七换星霜。”不过在他辗转为官的这些地方里,有一个地方却是他三次上书求来的,那便是湖州。

《樊川文集》中收有杜牧的《上宰相求湖州第一启》《第二启》《第三启》,连续三通书信,为求任地方官,却是为何?这要从杜牧之弟杜 说起,他与杜牧一样,青年俊才,二十六岁一举进士及第,也曾作《上裴相公书》,为文“遒壮温润,词理杰逸”。不幸的是他后来目盲,无法视物,杜牧一直为他多方寻医讨药,却因自身一直辗转多地为官,无法长期把弟弟带在身边,只能以自己的俸禄养弟。唐中后期,在中央为官往往俸禄不如地方官优厚,尤其是在逐渐成为中央财政收入“仰给东南”的江浙一带。杜牧先上书求知杭州未允,后三次上书求知湖州,信中文辞恳切,情动于衷,终于如愿。不幸的是杜牧知湖州半年,杜 便撒手人寰,杜牧极度悲恸,他在为弟弟写的铭文里哀叹道:“某今年五十,假使更生十年为六十人,不夭矣,与君别止三千六百日尔!”而实际上两年后,杜牧也病亡樊川别墅,兄弟二人泉下相会,不知悲喜。

杜牧虽以诗文名世,其本人其实一直秉承着家门儒风,对兄弟如是,对仕宦为官亦是,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曾这样说:“杜牧之门第既高,神颖复隽,感慨时事,条画率中机宜,居然具宰相作略。”不但如此,他为任地方官也颇有民望,黄州为官,便被誉为:“有才名,多奇节,吏民怀服之。”他自己在《黄州刺史谢上表》中说:“独能不徇时俗,自行教化,唯德是务,爱人如子,废鞭笞责削之,用忠恕抚字之道。”《新唐书》也称之为:“刚直有奇节。”

这首《将赴湖州留题亭菊》运用了很多常见的意象:陶菊、楚兰、渡江日。这首诗的前两句借咏菊来书写个人品质,庭菊是自己手栽之物,种下之日便已经将陶渊明的高洁傲岸、卓尔不群的品质赋予其中,“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陶渊明《和廓主簿·其二》)。有陶菊,便有楚兰,屈原在《离骚》中也曾手植兰草,“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杜牧将这种期许隐藏于“楚兰”的意象之中,用典高明。

屈原、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心目中美好的白月光,皎洁非凡,杜牧此次知任湖州,虽为求高俸以给养盲弟,但他怀揣菊、兰之志,心有家国天下,这才是杜牧的底色。他在另一首《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中写道:“欲把一摩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亦是表达了这样的一种情感。杜牧此去,渡江而南,远离权力重心,人远心犹存,所以才会写下“遥知渡江日,正是撷芳时”句,与屈子《离骚》异曲同工。

杜牧之于湖州是其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折中选择。人往往是多面而复杂的,至于唐传奇关于杜牧知湖州“绿叶成阴子满枝”的那段风流佳话,则是其另外一面了。 37AUENjHcSGUpNGQWAaDrZOpxZvz6H4oijNg5ehDMbxVe/0HjENrLGUqV7ZZ/ng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