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神话千千解

部落联盟的形成

中国人有很多值得骄傲的别称,如“华夏儿女”“中华儿女”“天汉子民”,还有同样广为人知的“炎黄子孙”。而以炎帝和黄帝为主角的“阪泉之战”,一直以来口口相传流传至今。

在“阪泉之战”中,这一“神话”的神话色彩已经愈加淡漠,其表述已经接近真实的历史。

综合传说和史料,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阪泉之战”堪称上古时期的一次“大战”,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次大规模会战。这次大战,几乎所有中国北方的部落都卷入其中,成为中国人最深远的一个共同记忆。

经历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的时代,中国的原始部落文化越来越成熟,人们的生存能力提高了,温饱问题解决了,精神世界也有了新发展。出于本能,先民们开始走出他们世代生存的部落,向外去探索更新、更广阔的世界。

这就形成了一种状况:原本在中华大地分布在各处、彼此之间相隔很远的部落,开始往一起“扎堆儿”,它们或主动、或被动地与其他部落接触、碰撞、联合,或三个一组,或五个一群,组建起了规模更大的部落联盟。

而部落联盟和部落联盟之间,也会发生冲突、碰撞。于是,这些部落联盟又在冲突、碰撞中相互融合,进而组成了更大规模的联盟……

就这样,犹如滚雪球一般,部落联盟的规模越来越大,所容纳的部落也越来越多。

联盟的力量让原始先民得以生活得更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部落人口越来越多,当技术的发展跟不上人口的增长速度时,问题就出现了。

到了神农氏时代的末期,各部落为抢夺资源而引发的冲突越发激烈,战争日益增多,而这时,神农氏却无法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威望逐渐丧失。原始先民饱受战乱之苦,这迫使他们寻求改变,试图去寻找新的出路。

与此同时,一个强大的部落崛起了,在首领“黄帝”的领导下,他们用武力和先进的技术征服了许多部落,让这些部落跟自己结成联盟,“黄帝”顺理成章地成为联盟的核心领导者,享有崇高的威望。

最终,在阪泉之战发生的前夕,中国的北方出现了两个规模庞大的联盟:黄帝部落联盟和炎帝部落联盟。

黄帝部落的崛起

黄帝部落是从哪里来的呢?

根据史书记载,在更为古老的时代,黄土高原上有个名为“少典”的氏族部落。而按照神话传说里的说法,黄帝和炎帝都是少典的儿子,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都源于少典部落,是少典部落的两个分支。

这两个氏族的祖先黄帝和炎帝离开少典部落后,一个活动于姬水流域,一个活动于姜水流域,分别形成了姬氏族和姜氏族。

中国母系氏族部落的族号,通常带有女字旁,而这些族号又往往会成为分支部落的“姓”,比如上古八姓:姬、姜、姚、嬴、姒、妊、妘、妫。从少典部落这两个分支的族号来看,当时的他们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而在其后的时间里,姬氏族和姜氏族日益繁荣,这两个氏族也慢慢衍生出许多新氏族,分化出许多新部落,他们中有一些留在了祖居之地,也有一些选择出走,去开拓新的生存空间。

从姬姓部落分出的黄帝轩辕氏,从姜姓部落分出的炎帝神农氏,就是选择出走的姬、姜两大氏族的后裔,只不过,彼时的他们,已经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了。

黄帝和炎帝两个部族的相遇,引发了上古时期的一场旷世大战,而黄帝部族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这个结果并不是偶然的。

作为部落联盟,传说黄帝部族拥有“熊、罴、貔、貅、 、虎”这六种猛兽,实际上,这更可能是黄帝部族拥有六个以这六种猛兽为图腾的部落,这六个部落的族人悍勇无畏,善于战斗。

另外,根据传说和史料记载,阪泉大战中,黄帝在中军竖起了一面大纛——号令全军的帅旗。这一“战场总指挥”的出现,说明黄帝部族彼时已经发展出了清晰的军事理论,有明确的战术规划,能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及时做出反应,而不是像以前的部落冲突一样,一开战就是一窝蜂打架。

另外,黄帝号称轩辕氏,而“轩辕”是车的代称,这说明,与代表农耕技术的“神农”不同,黄帝最主要的贡献应当是发明了车,或者说,黄帝部族是擅于使用车的部族。

在古代,尤其是远古时代,运输是件非常消耗体力的事。先民收获的粮食、捕获的猎物,只能用肩挑、用背扛,用这些方式运输运量小,速度慢,如果遇到需要长途跋涉的部落大迁徙,那简直是活受罪。

现代考古工作者经常会在原始文明遗迹中发现大量的生活用品,原始先民之所以会留下这些东西,可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在迁徙时无法带走它们,只能将其遗弃。

而车的发明,改变了这种生存窘状。车让原始先民运载货物的数量和速度得以大幅提高。

更重要的是,把车改良后作为战车投入到战争中,对一支军队来说,是如虎添翼。战争需要大量补给,比如武器和粮食,这就决定了在车出现以前,人们不可能进行长途奔袭作战,而车出现后,人们就可以将战线拉长。而且,谁的速度快,谁就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车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走向。

黄帝部族能够征服众多部落,成为统领者,车在其中肯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最初的文明大融合

作为中国人最伟大的祖先之一,黄帝的功绩并不仅在于他在战争方面的表现,而更在于他在战胜后对敌人的态度上。黄帝没有对战败的部落赶尽杀绝,而是跟他们联合组成了更为强大的联盟。

归附黄帝的部落自然也不是空手而来的,他们带来了本部落世世代代相传的技术。

在神话传说中,黄帝被塑造成了一个无所不能的发明家,这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是因为他的政策让不同部落的文化得以交流,让部落联盟成了大型“技术交流会”,使联盟各部落可以更方便地互相切磋、学习,从而改进自己的生产技术:这个部落带来精湛的制陶工艺,那个部落教会大家制作皮革;这个部落擅长用植物纤维编制绳索,那个部落精通养蚕缫丝制作衣料……

就这样,中华大地上出现了发明创造大爆发的现象,而部落联盟领导人黄帝,自然就成了众多发明成果的继承人和整理者。

加入了联盟的部落,还带来了自己部落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经过对比他们发现:原来,炎帝族和黄帝族在发展过程中,有这么多相似的地方!原来,大家源自同一个部落!原来,大家拥有共同的老祖先!

我们熟知的“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等神话,极有可能就是炎、黄两个部落合并以后,各部落“贡献”出了流传于本部落的神话传说,然后被统一整理,才成为“炎黄子孙”的共同的记忆。

当然,也不排除另一种可能,就是为了拉近大家之间的关系,消除氏族之间的隔阂,消灭部落之间的争端,黄帝人为地为这些部落找到了共同的祖先,制定了统一的信条,让大家形成了“四海之内皆兄弟”“我们都是一家人”的理念。

原本天各一方的部落,在黄帝的统领下聚在一起。他们一起捕猎,一起打鱼,一起耕种,一起面对天灾人祸。联合促成融合。随着融合的加深,部落间的差异越来越小,越来越难分彼此,最终,炎黄部落联盟各部落的族人成了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至于黄帝的原型是一个人还是很多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中国历史上,有那么一个时代,开创的精神在此迸发,伟大的创造在此汇聚,瑰丽的想象在此凝结,松散的部落拥有了共同的坚定信念。这片土地上的部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形成了“炎黄子孙”的雏形,夯实了华夏民族的根基,中华文明的车轮开始转动,“统一”的信念开始刻在中国人的基因深处。 6hBQ3dZwq/nhk44QJNh0oo9PhXzfHBx/2CtgAhyqjEjdDjjW0GG5hSdZ7RxZUmr5



典海寻踪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 ,诸侯咸来宾从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 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 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注释

不享:指不来朝拜的诸侯。诸侯向天子进贡朝拜叫“享”。

宾从:归顺,归从。

治五气:指研究四时节气的变化规律。五气,五行之气。

:种植。

译文

轩辕在的时候,神农氏的后代已经衰败,各诸侯(指部落)互相攻战,百姓深受残害,而神农氏没有力量征讨他们。于是轩辕就习兵练武,去征讨那些不来朝贡的诸侯,各诸侯这才都来归从……炎帝想进攻欺压诸侯,诸侯便都来归从轩辕。于是轩辕修行德业,整顿军旅,研究四时节气变化,种植五谷,安抚民众,丈量四方的土地,训练熊、罴、貔、貅、 、虎等猛兽,跟炎帝在阪泉的郊野交战。(双方)先后打了好几仗,轩辕才征服炎帝,如愿得胜。

孔子曰:“黄帝,少典之子也,曰轩辕。生而神灵,弱 而能言,幼而慧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治五气,设五量,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豹虎,以与赤帝战于版泉之野,三战然后得行其志……时播百谷草木,故教化淳鸟兽昆虫,历离日月星辰;极畋 土石金玉,劳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

〔西汉〕戴德《大戴礼记·五帝德》

注释

弱:年幼。

畋(tián):治也,处理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黄帝,是少昊的儿子,名叫轩辕,出生时就非常神异,很小就能说话。童年的时候,他伶俐、机敏、诚实、厚道,长大成人后,就更加聪明。他能治理五行之气,设置了五种量器,还游历全国各地,安抚民众;他驯服了熊、罴、貔、豹虎等猛兽,跟炎帝在阪泉之野大战,多次交战后打败了炎帝……他按季节播种百谷,栽培花草树木,他的仁德遍及鸟兽昆虫,他观察日月星辰,处理发掘土石金玉,费尽心思和劳力,教百姓依时节取用水火材物……” fIIMWe1jJAPPe7em4XFi8uuuO94cwi0gZsMimqkst1zOKXeEcFXfrBlvUVz2x8vX



知识超链接

一 “熊”与“罴”

在传说中,黄帝“教熊罴貔貅 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这句话中所提到的熊、罴、貔、貅、 、虎,你知道都是什么动物吗?或许,有些动物直到现在我们还能见到,但有些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因为年代久远,上古时的一些动物现在已经绝迹了,但史官的笔墨却将它们永远地留在了纸张之上,为后人还原那段遥远的历史提供了线索和依据。而在上述这六种动物中,有两种动物的关系非常近,你知道是哪两种吗?

答案是熊和罴。我们现在去动物园还能看到熊,但是,罴又是什么呢?其实,罴也是熊的一种,它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棕熊”,也叫马熊或人熊。棕熊是现今陆地食肉动物中体形第二大的食肉动物,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我们在动物园里看到的熊多是黑色或灰色,而棕熊顾名思义,它的毛色多为棕褐色或棕黄色。虽然都是熊科,但罴可跟一般的熊不一样,它的脖子和后肢更长,力大无穷。据说,当罴看到猎物时会像人一样双足立起,迅猛地追捕猎物,而且平时也会像人一样直立起来慢悠悠地走路,所以它又被叫作“人熊”。罴凶猛好斗,攻击性很强,一旦受到惊吓或袭击,它们会疯狂地攻击对手。所以,如果遇见了罴这种动物,还是尽量躲远点才安全!

二 阪泉之战发生在哪里?

阪泉之战发生于神农氏时代末。这场战争规模很大,双方打得十分激烈。战争的结果是,黄帝经“三战,然后得其志”,就是打了好几仗,获得了最后的胜利。那么,这场声势浩大的阪泉之战,究竟是在哪里发生的呢?

目前,学术界对此尚未有定论。不过大多数学者认为,阪泉之战与涿鹿之战的发生地相距不很远。关于阪泉之战的战场所在地,比较流行的有以下几种说法:第一种认为阪泉之战发生在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的东北方;第二种认为阪泉之战发生在山西省运城的南边;第三种认为阪泉之战发生在今河北省涿鹿县东南方。除此之外,还有北京延庆说、河南扶沟说等等。

虽然阪泉之战战场的具体地址尚不能明确,但是从文史记载和遗迹考证来看,当年这场战争无疑是发生在华北地区黄河流域。 fIIMWe1jJAPPe7em4XFi8uuuO94cwi0gZsMimqkst1zOKXeEcFXfrBlvUVz2x8v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