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

当暑假快结束时,我们一边研讨“计算性艺术和设计”(computational art and design)的教学大纲以迎接即将到来的新学期,一边分享教授这门课的高光时刻和至暗时刻。在讨论课程作业时,我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时钟”这个项目,让学生开发出一种时间的动态表示法。虽然我们曾经在不同的国家接受教育——Golan在美国,Tega在澳大利亚,但是大家对于这门课的作业却有着相似的认知,即那些在艺术和设计学院教授编程的人,把这门课的作业当作像民间传说一样的东西,要永久流传。我们摒弃了这种传统,这本书要教会大家 怎样 编程,而不是教会大家要编程必须学会 什么 ,也不需要教会大家 为什么 要这样做。这本书就是要跨越隔阂,在接地气的基础上不断演进。这本书是给那些已经使用过代码作为创意媒介的艺术家、设计师、诗人用的,或是给那些对于代码艺术充满好奇的人用的。这本书也是给计算机科学家、软件开发人员和工程师用的,让他们能够以更加开放、更具有感染力、更具有震撼力的方式展示编程技巧。这也是一本给上述专业教育者的案例宝典——让教师能够策划出一学期的教程,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代码参与到一个充满创意、深思熟虑、打破形式的过程中。创意编程领域现在有一个活跃的网络社区,由各类实践艺术家和教育者构成。他们在教授创意编程的课题时,解决了大量工程与艺术相结合的挑战。本书借鉴了这些人的研究、教育和实践成果。

计算机技能在21世纪极其重要,怎么说都不为过。计算机编程已经成为工科和商科的必备技能,在艺术、设计、建筑、音乐、人文学、新闻、社会管理、诗歌和其他创意学科领域也日益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课堂教学中,要让不同学科背景、学习目的、学习风格的学生适应现在的计算机编程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除此以外,计算机编程类课程已经同艺术、设计、文化的语境割裂了50多年,这两者之间的适配成为持续的挑战。Leah Buechley既是设计师,也是工程师。他发现,传统的计算机课程教育非常失败,学生不是从书本的抽象概念中学会编程的,而是从实操的经验中学会编程的。学生需要即兴发挥,而不是按照公式画虎类猫。而且学生希望编程的结果看得见摸得着,而不是去开发虚拟的功能 1 。我们发现, 计算机科学 作为一门 学科 ,现在更关注算法和算法的优化。而现实社会中, 计算机编程 是一种 技巧 ,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或理念)。大家日益发现,编程教育必须覆盖更大范围、更多职业的人,因此需要有新的教育方法来满足这个要求 2 。幸运的是,新的教育方法——采用艺术编程的工具、课堂教育法、作业和社区活动——已经出现,并有着日益丰富的成功案例。这种教育方法就是“创意编程”。

“创意编程师”是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音乐家和诗人,他们使用计算机编程和定制软件作为创意的媒介。创意编程师模糊了艺术、设计、科学和工程的界限,并形成特有的跨领域融合。这类人,最好用德语“Gestaltern”来描述,即“形式创造者”。创意编程师的编程工具包括Processing、p5.js、Tracery、Max/MSP/Jitter、Arduino、Cinder、openFrameworks和Unity。这些工具为学生提供了视觉-空间、音乐-节奏、人声-语言、身体-动作智能等艺术风格 4 。因为这些编程工具都是开源的、免费的,所以代码开发更靠个人能力,编程更像是一种对于文化艺术进行探索的过程。学习本书之前,应该首先使用过其中一种或几种创意编程工具,这样才能完成书中的练习和作业。

本书读者对象

本书面向那些把编程作为创意媒介的学习者和教育者,是他们的工作手册和源代码手册,让他们在更充满活力的文化氛围中学习编程。本书把软件当作艺术创作的工具,引导读者体验创意编程的细微点滴、强大功能、局限和不足。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够让大学教师(如媒体艺术、设计、信息技术、媒体研究、人机交互等专业)、教授计算机编程的高中教师、开设“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的本科教师、研讨会(艺术创作、黑客大赛、编程研讨、教师技能进修、成人教育)发起人从中受益。我们相信,艺术家、设计师和需要自己动手完成项目的创意自学者都能够从中直接受益。

Processing这个软件会让现在充满才华的设计师无所适从,让他们不得不放弃熟悉的工具,尝试进入编程和计算的新领域。同样,这个软件也会让从事艺术和设计工作的工程师或计算机科学家少了很多炫耀的资本。

——Ben Fry和Casey Reas 3

对我来说,这本书没有讲什么媒介、信息或格式。它引入了一种更为宽广、更为灵活的思维方式,让我们去看待世界。

——Mimi Onuoha 5

为什么要写一本给 教师 的书?大部分的书都是为学生写的,主要讲授计算性艺术和设计的基础知识,但是很少有书是为教师而作。像我们这样从事创意编程的人,大多在教书,滋养和引导下一代人。我们通过艺术教育活动,支撑艺术和设计的实践,与不同时代的人教学相长。我们所在的大学大多是私立大学,个人收入和教学成果紧密挂钩,但是本专业的老师并没有接受过严格的教育训练。由于存在各种不足,当我们完成教学任务后,不得不进行教育上的反思:如何管理课堂时间?如何规划课程作业?这本书就为这些教师提供了足够多的答案。这本书凝结了我们作为教育者的教学经验,搜集并整理了几十名教师的成果,对于相关网络课程和在线资源也进行了整理和提炼。

本书目标

创意编程课现在已经成为很多艺术和设计专业的标准课程,这不仅仅是因为计算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而且是由于创意编程已经成为艺术创作的工具、艺术教育的实践活动和团队建设的黏合剂。我们在创意编程领域已经有数十年的经验,针对不同的学习风格,有了大量成功的经验和明确的方法,并积累了大量相关资料文档。创意编程社区的焦点刚开始是 如何 写代码,很快转向了 来使用代码。这种关注焦点的转化,让我们开始思考要做 什么 为什么 要做。

艺术作品最大的挑战在于用情感打动人,而不是让人们去想技术,或者去想作品是怎么做出来的。我们认为,创意编程的作品更应该像一首诗,短小精悍、口碑相传、充满韵律和含义。而不是一个演示样例,纯粹是为了技术而技术。

——Zach Lieberman 6

在计算性艺术和设计领域,当要回答 是什么 为什么 的问题时,就会集中讨论过程、连接、抽象、权威、时间的本质、机会等概念。人们对于这些概念的研讨,催生了新的艺术实践形式,同时也逐渐强化了计算性艺术的工作流程和特质。参与这个领域的艺术家会逐渐去芜存菁,形成计算性艺术的专业领域。媒体艺术家、计算性设计师、创意编程师都是交互吟游诗人,按照Julie Perini的话说,“给亟须治愈的社会以关怀” 7

现在,计算机艺术家和设计师正在日益主动地参与社会中的技术变革运动——“尝试各种观察、构建和关联的新方式,开发各种新手段和新工具,抵抗社会的变革” 10 。这些艺术实践既有灵机闪现,也有深思熟虑,既有艺术创作,又有相当的工程难度,让大众重新思考新技术的本原、后果,以及对于不同个体和社群的不同影响。本书的作业和练习也涉及这类艺术实践,引发读者进行相关的技术反思、艺术讨论并进一步了解社会关注。

Marshall McLuhan认为,艺术是“遥远的早期预警系统,向陈腐的文化宣告,什么即将开始” 12 。使用计算机和新兴科技的艺术实践会比科幻小说更加直观,它能告诉大家未来的日常生活中会出现什么 13 。谁在汲取这种预见性的灵感?在过去的50年中,大部分前沿的计算机研究中心(包括贝尔实验室、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谷歌先进技术和项目实验室),都招募了懂技术的艺术家,展开了“发明未来”的研究项目,投入大量金钱把艺术家的想象做成工具。Stewart Brand在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工作过,他解释道:“大家各取所需。实验室不是为了艺术家建的,艺术家是冲着实验室去的。艺术家用以下三种方式来帮助科学家和实验室。首先,艺术家是洞见的前沿者;其次,让所有的产品演示都具备艺术感,也就是充满表现力;最后,使得实验室做出来的东西在文化上也是极具创新的。” 14

艺术是人工智能合乎道德的重要使用方式之一。

——Allison Parrish 8

我的app和歌曲的作用是一样的。

——Scott Snibbe 9

我们需要多领域和跨领域的方式,融合艺术、科学、理论和动手实践。媒体会告诉大家,世界如何构建。但是,我们需要知道世界如何解构,这样才能彻底理解世界的规律,教育他人,从而产生明智的政策和对策。

——Heather Dewey-Hagborg 11

数字艺术和设计把技术重新带回文化,把技术重新解读成文化。而且,数字艺术和设计还使用了一种扎实的、可行的方式来运用技术,同时高屋建瓴地洞察出技术滥用、自适应性、颠覆性、黑客文化、伪随机函数性和偶然性等技术特征。创意编程实践同样把技术原理解构成数以百万计的、彼此类似的个人喜好、调查研究、艺术作品、艺术理论和艺术项目。

——Mitchell Whitelaw 15

随着社交媒体导致的社会生活巨变,数字霸权的邪恶面逐渐凸显,而且环境崩溃的危险日益临近。很明显,只靠着硅谷和各种技术方案,是解决不了这些复杂问题的。我们需要像资本主义早期那样,不断尝试未来可能的各种原型,并回应McLuhan所说的艺术是“预警系统”的观念。艺术家和设计师需要加紧行动,在技术世界所构建的预警系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正如Michael Naimark所说,“艺术家用批评的眼光看待周围环境,否则像技术乐观主义和唯技术论之类的极客文化,就会暴露出阿喀琉斯之踵” 16 。懂技术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在审视社会的错误思潮时,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能够发出警报,而且能够想象出什么事物会出现危机。他们还能应用各自的特质创造出新的系统。正如Elvia Wilk所提到的,去“捍卫主观体验”,“扩展人类表达的边界”,然后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影响日常观念和学校教育 17

本书是为那些拥有多种技能和开放心态的艺术创作者服务的。我们坚守艺术的价值,让它在工程技术的空间呈现,同时让工程技术用艺术的方式来表达——现在的教育体系在批判思维、想象力、同理心和正义感的培养方面,日益依赖专业机构的参与 20 。我们坚信,这本书对此意义重大。这本书传道于文笔间,让大家认识技术的政治性,以及技术所强化的价值和观念,并培养与之对话的批判能力 21 。真实世界不是可被优化的计算机系统,世界不能被简单分类,也不存在固定不变的价值判断 22 。艺术教育能够培养人们与复杂世界融合的能力,并鼓励“推而广之、大而化之”式地理解世界。由于计算机程序日益遍及日常生活,我们必须从文化上养成习惯,去联系、去质疑、去修正,并提出与之共存的思维方式。正如“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编程”,每个人都需要有艺术思想作为工具。人文教育需要计算机实践。这本书搜集了大量创意编程的教学实践案例,必将成为教育者得心应手的工具。

人们总想着科学能够治愈疾病、解决人类日常存在的各种问题。但我认为,科学最大的突破在于艺术,也就是常常被认为是“无用”的东西。艺术的突破,才能够让人们认识到为什么我们要长寿,为什么要生活得更加丰富多彩。艺术是让生活充满喜悦的科学。

——John Maeda 18

我们可以幻想,科技会让世界变得完全可预测、可控制。但是我还是想从新的视角看问题——技术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从我们的身边到整个世界,每时每刻都充斥着奇幻、好奇、魅力和惊奇的新体验。

——Laura Devendorf 19

人文学者必须接受良好的现代科学教育,科学家和工程师则必须深度介入人文科学。要以进化的眼光、宽广的视野把所学知识关联在一起,产生技术的复合效应。

——Jerome B. Wiesner 23

为什么要强调项目?编写代码和写作很像。学习写作时,光学会拼写、语法和标点符号是不够的。要学会用自己的思想讲故事。编写代码也是一样的。

——Mitchel Resnick 24

教育领域指南

本书所列出的资源和练习,是对本领域各种作业、讲义、课堂教学经验的提炼和升华。本书采用项目制学习法,把不同创作者的素材组织在一起编成讲义,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项目制学习 是艺术学教育的核心方法。和其他编程类教程不同的是,本书的作业带有开放式的提示,鼓励学生以好奇的、即兴发挥的状态来进行编程。我们认为,作业应该有一系列的限制,能够约束学生学到某方面的知识和技巧,同时激发学生更广泛的思考,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创造性比较。好的作业还提供了审视社会热点的机会,正如Paolo Pedercini所说,作业形成了“通向严肃议题的入口” 25 。特别是对于计算性艺术家和设计师来说,作业为批判、想象、反思、表达当代技术相关问题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我们认为,编写作业的程序代码,会让艺术家用新鲜的视角(陌生化、再语境化、再阐释等方式)看待技术。我们不是最先倡导“以做代学”的教育者,但是我们坚持Idit Harel、Seymour Papert、Sherry Turkle、Mitchel Resnick等先行者在几十年前的观点,在技术教育领域采取“情景构建主义”的思想,不断完善我们的教育工作 26

我们选择作业的标准是让每个作业都能够成为个性化展示、炫技和争论的机会。每个作业都是精心设计的教学模块,训练不同的编程技巧,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每个作业都有着计算机科技、编程文化、主观实践、历史事件反思的重要文化内涵。这些作业能激励读者创作多样性和个性化的编程作品,同时保持真诚、好奇、敏锐的璞玉之心;而不是像之前众多的计算机教材那样,去编写(或者说重新编写)一个银行管理软件。更为重要的是,本书中的作业是和编程语言无关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编程工具或语言。

为了证明我们的作业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们秉承如下 教育学理念 :这些作业不仅在实践中很成功,教师在课堂上也容易讲解。对于练习的讲解,我们不专注于对编程代码和艺术作品的讲解,而是对作业本身的艺术讲解。我们摒弃了大量的传统媒体艺术作品和设计案例,也是出于这个原因。而且,我们更强调作业的可理解程度,因此选择了部分鲜为人知的艺术项目。

对于我来说,好的作业必须满足以下标准:(1)进入一个严肃的学术话题;(2)传授某种技艺(用Arduino来控制LED闪烁挺无趣的,但是向学生传达了重要概念);(3)让学生能做出不一样的东西——不论学生来自什么专业,作业都能激发学生开展个性化的创意实践,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

——Paolo Pedercini 27

创意编程工作不仅是对自身身心的挑战,也是与其他人一起想象和创造新世界的挑战。创意编程中的新世界,既不是科技-商业所驱动的现实世界,也不是科技至上主义的新世界——认为自由和繁荣或多或少均可物化的新世界。

——Ruha Benjamin 28

我们必须承认,本书的内容无法涵盖所有编程软件的创意实践,也无法涵盖所有创意艺术的主题。我们精心选择案例,讲解作业,尝试给读者展示一条多样化的实践之路。但是要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正如Heather Dewey-Hagborg所指出的,“艺术和科技的交叉,把两个世界中最丑陋的一面整合到了一起” 29 。这种结合趋势会暗示,谁才有资格使用软件进行创意编程,因此我们强调课程的多样性,消弭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 30

发出不同的声音,提出不同的观点,让掌权者理解这个他们所构建的系统可能存在的风险和破坏力 31 ,实现Kamal Sinclair所说的“对于未来的想象,需要群智群力” 32 。把计算机和想象力结合在一起,对于两者都是挑战。但是把两者分开,又会出现其他问题。举个例子,我们在美国东海岸的精英大学教书,用多年的教学经验编写本书,自然会带有自己所接触的社群的文化观念。我们认为,艺术所传递的价值是:艺术给人类以工具,用以撕破偏见、反思态度、重塑所见、揭露不公正的权利关系。创意编程把这个理念作为教育的起点,为读者铺开了理解历史和未来的道路,扩展了编程技巧的用途,从而弄清程序所关注的焦点,明确程序代码的使用者和受益人,以及如何用代码改变世界。

每位学生都天赋禀异。每个人都不是空载的航船。每个学生坐到课桌前,接受的是一种社区,接受的是一种文化。学生已经会了什么,他们又想要学些什么,教师又能做哪些牵线搭桥的工作。这些事情弄得越清楚,学生的参与性才越强,坚持完成课程的可能性就越大。我们需要做这种搭桥的工作。

——Nettrice Gaskins 33

除此以外,这本书中的每个作业和练习都提供了大量参考资料,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学习氛围更为宽容开放。我发现,课堂上教得越细,学生的批判思维就越差。计算机编程技术往往忽视个性,使得创意工作变得更加困难。而在传统的计算机科学教育中,比如为保证独立完成而使用抄袭检测工具,会加剧学生的挫败感,打击创作团队的热情 34 。创意编程的教育者,特别是要传授交叉学科知识、推进各类创意项目的人,必须体察到课堂上学生的情绪。正如作家和教育家bell hooks所观察到的,以往的教育工作往往忽视了课堂上的情绪。hooks认为,激情“来自不懈的努力”,这会增强群体满足各自目标的能力,从而营造好学向上、充满干劲和渴望成长的学习氛围 35 。本书所讲述的教学技巧,能够让教师引导学生度过对于编程充满恐惧和挫败感的时期。

本书组织方式

本书由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作业、课堂练习和采访。

第一部分:作业。这部分包括一系列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都带有开放式的作业或项目提示。从事创意编程的学生和教师在20多年里完成了各类艺术项目。这些艺术项目历经多年的使用、测试、修改、反思,已经非常经典。作业就是对这些项目的总结和归纳。这些项目大致是按照实现难度排序的,但更关注编程艺术和设计的如下领域:

自生成性

迭代图案、人脸生成器、自生成风景画、模块化字符集、参数化物体

交互性

虚拟生物、绘画机器、单按键游戏、语音机

再阐释和跨媒体

时钟、定制像素、数据自画像、测量仪、联觉乐器

联结性

机器人、群体记忆、实验性交谈、浏览器插件、创意密码学

物质性和虚拟性

增强投影、人体义肢、虚拟公共雕塑、外化身体

每个教学模块都通过“概述”归纳艺术创作理念;“学习目标”定义这个作业需要掌握的创意技巧和知识点;“引申”是一些和作业相关的趣味知识点,以及作业可以延拓的空间;“按语”是一篇短文,让学生了解作业本身的价值、挑战和带来的成长机会。通过对过去和现在诸多艺术项目的讲解,会让学生发现,即使是相同的作业,过去的学生和现在的学生完成的效果也会大相径庭。本书后面的“缘起”部分给出了项目缘起的信息,并介绍了项目的历史(如果有可能的话),以及最早的创作者。

第二部分:课堂练习。每个练习包含短小的编程提示,训练艺术家和设计师必须掌握的、特定方面的编程技巧。这些练习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学会控制各类视觉、听觉、纹理的艺术编程要素,创作出相应的图案和形式。这些练习可以作为课后作业,也可作为随堂练习。虽然每个练习总是有着确定的范围,但是这些练习并没有标准答案,不论是从技术上还是感觉上都可以做出无穷多的方案。比如,有个关于迭代的练习,需要学生不断变换棋盘格的方块,结果也因此而层出不穷。这部分内容按照难度顺序,依次完成条件语句、迭代、排版、视觉化等专业技能训练。

在对作业和课堂练习部分进行总结时,我们汲取了如下先驱者的精神营养:Dushko Petrovich和Roger White的《闭上眼睛绘画:艺术作业的艺术》(Draw It with Your Eyes Closed: The Art of the Art Assignment)(2012),Nina Paim、Emilia Bergmark、Corinne Gisel的《漫步静思:设计教育的作业》(Taking a Line for a Walk: Assignments in Design Education)(2016),Jason Fulford和Gregory Halpern的《摄影师的脚本集:307个作业和创意》(The Photographer's Playbook: 307 Assignments and Ideas)(2014),Emiel Heijnen和Melissa Bremmer的《超棒的艺术作业:当代艺术教育中的创意训练》(Wicked Arts Assignments:Practising Creativity in Contemporary Arts Education)。这些书籍都在各自关注的创意教育领域颇有见地,将项目、练习、特定领域的实践路径整合到一本书中。这些书籍同样说明,没有创意设计领域的万能课程——教育者背景不同,所秉持的理念也大相径庭。这些冲突的理念我们将在后文中详细介绍。

第三部分:采访。这部分主要记录了和13位背景不同的著名教育家进行的谈话。Dan Shiffman、Lauren McCarthy、Taeyoon Choi会讲到,他们在教授表现艺术和严肃艺术时,学生极其讨厌软件开发,教学过程就是实践上、哲学上和心灵上的挑战。所有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通过教育弥补科学和人文之间的裂隙 36 。我们如何在技术教育中重新强调“内心”?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才能帮助艺术家掌握科学知识?如何让背景和能力各不相同的学生都能获益?这些问题是由计算机艺术和设计学科交叉的本质决定的,也强迫教育者必须能够在数学和艺术之间来回穿梭。通过对这些教育家的访谈,我们给出了编程艺术领域的珠玑良言,也给出了艺术和科学相交融的跨学科教学建议。

读读好书,写写代码

这本书第一眼看起来会显得很奇怪:一本讲编程教育的书,书里面却没有代码。作为对此疑问的回答,我们提供开源代码库,书中的练习有多种编程语言的实现代码。在网络开源库中,还有“初学者”代码,以及体量更大、开放式的编程作业。我们不在书中提供代码,主要基于两点考虑。第一,如果给出代码,一般会是“初学者”级别的代码,而这种代码会严重限制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的视野变窄,使得最终的作业效果不佳。第二,我们需要考虑书籍的生命周期。由于本书不把作业限制于某种特定的编程语言和开发环境,那么开发平台即便发生改变,这本书还是有用的。我们会根据技术领域的进步更新网络代码库,支持全球的艺术家使用我们的例子、主题和工具,进而超越我们的成就,做出新的贡献。

不论你是教师还是学生,不论你是在厨房、在中学还是在大学,不论你是学艺术的还是学科学技术的,不论你是单打独斗还是共同学习,只要你在学习创意编程——我们都相信,这本书会极大地丰富你的阅历。我们迫不及待地想看到你或你的学生能做出什么作品了。

参考文献

1.Leah Buechley,“Expressive Electronics: Sketching, Sewing, and Sharing”(lecture, wats: ON? Festival,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Pittsburgh, PA, April 2012), https://vimeo.com/62890915.

2.See, for example, Mark Guzdial,“Computing Education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2010s: What I Got Wrong,” Computing Education Research Blog , January 13, 2020, https://computinged.wordpress.com/2020/01/13/computing-education-lessons-learned-from-the-2010s-what-i-got-wrong/.

3.Ben Fry and Casey Reas,“Processing 2.0 (or: The Modern Prometheus)”(lecture, Eyeo Festival, Minneapolis, MN, June 2011), 0:45, https://vimeo.com/28117873.

4.Howard Gardner, Frames of Mind: The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York: Basic Books, 2011).

5.Mimi Onuoha,“On Art and Technology: The Power of Creating Our Own Worlds,”Knight Foundation, last modified March 2, 2018, https://knightfoundation.org/articles/authors/mimi-onuoha/.

6.“YesYesNo,” IdN Magazine 19, no. 5 October 2012):30-31.

7.Julie Perini,“Art as Intervention: A Guide to Today's Radical Art Practices,”in Uses of a Whirlwind: Movement, Movements,and Contemporary Radical Curr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 ed. Team Colors Collective (Chico, CA: AK Press, 2010), 183, http://sites.psu.edu/comm292/wp-content/uploads/sites/5180/2014/10/Perini-Art_as_Intervention.pdf.

8.Claire Evans (@YACHT),“Thanks so much for having us! Full credit due to the brilliant@aparrish for saying‘art is the only ethical use of AI'during a panel we hosted in NYC a few months back. It's become our mantra<3,”Twitter, December 2, 2019, 5:01 PM.

9.Scott Snibbe, personal communication to Golan Levin. See Golan Levin (@golan),“@snibbe used to say, it's“as useful as a song”. Case closed.”Twitter, September 4, 2018, 9:11 PM.

10.Perini, 183.

11.Heather Dewey-Hagborg,“Sci-Fi Crime Drama with a Strong Black Lead,” The New Inquiry , July 6, 2015, https://thenewinquiry.com/sci-fi-crime-drama-with-a-strong-black-lead/.

12.Marshall McLuhan,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 (New York: McGraw Hill, 1964), 22.

13.Golan Levin,“New Media Artworks: Prequels to Everyday Life,” Flong (blog), July 19, 2009, http://www.flong.com/blog/2009/new-media-artworks-prequels-to-everyday-life/.

14.Stewart Brand,“Creating Creating,” WIRED , January 1, 1993, https://www.wired.com/1993/01/creating/.

15.Adapted (with permission) from Mitchell Whitelaw, Metacreation: Art and ArtificialLife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2004), 5. See Mitchell Whitelaw (@mtchl),“Written by my younger and more idealistic self-if I could revise it now I’d expand/disperse‘art’ to encompass a wider range of practices (including design). But thanks Sara [Hendren]!,”Twitter, April 29, 2020, 11:48 PM.

16.Michael Naimark, personal communication to Golan Levin, 2014.

17.Elvia Wilk,“What Can WE Do? The International Artist in the Age of Resurgent Nationalism,” The Towner , September 11, 2016, http://www.thetowner.com/international-artists-nationalism/.

18.John Maeda, in“VOICES;John Maeda,” The New York Times , November 11, 2003, https://www.nytimes.com/2003/11/11/science/voices-john-maeda.html.

19.Laura Kay Devendorf,“Strange and Unstable Fabrication”(PhD dis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2016), 81, https://digitalassets.lib.berkeley.edu/etd/ucb/text/Devendorf_berkeley_0028E_16717.pdf.

20.Orit Halpern,“A History of the MIT Media Lab Shows Why the Recent Epstein Scandal Is No Surprise,” Art and America , November 21, 2019, https://www.artnews.com/art-in-america/features/mit-media-lab-jeffrey-epstein-joi-ito-nicholas-negroponte-1202668520/.

21.Danielle Allen,“The Future of Democracy,” HUMANITIES 37, no. 2 (Spring 2016), https://www.neh.gov/humanities/2016/spring/feature/the-future-the-humanities-democracy.

22.Tega Brain,“The Environment Is Not a System,” A Peer-Reviewed Journal About 7, no. 1 (2018):152-165.

23.In Momentum , MIT Media Laboratory, 2003, http://momentum.media.mit.edu/dedication.html.

24.From Mitchel Resnick,“Computational Fluency,”Medium, September 16, 2018, https://medium.com/@mres/computational-fluency-776143c8d725. (Adapted from his book Lifelong Kindergarten .) See also Yasmin Kafai and Mitchel Resnick, Constructionism in Practice: Designing, Thinking, and Learning in A Digital World (New York: Routledge, 1996).

25.Paolo Pedercini, personal communication to Golan Levin, June 16, 2020.

26.Idit Harel and Seymour Papert,“Situating Constructionism,”in Constructionism (Norwood, NJ: Ablex Publishing, 1991), http://web.media.mit.edu/~calla/web_comunidad/Reading-En/situating_constructionism.pdf.

27.Pedercini, June 16, 2020.

28.Ruha Benjamin, ed., CaptivatingTechnology: Race, Carceral Technoscience, and Liberatory Imagination in EverydayLife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9), 12.

29.Heather Dewey-Hagborg,“Hacking Biopolitics”(lecture, The Influencers 2016: Unconventional Art, Guerrilla Communication, Radical Entertainment, CCCB, Barcelona, October 2016), 48:20, https://vimeo.com/192627655.

30.See the Refresh campaign and project that has addressed gender bias in the Prix Ars Electronica awards:https://refreshart.tech/.

31.Catherine D'Ignazio and Lauren F. Klein call this the“privilege hazard”in their book Data Feminis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20), 57.

32.Kamal Sinclair,“Democratize Design,”Making a New Reality, May 18, 2018, https://makinganewreality.org/democratize-design-86d2385865bd.

33.“The Technologists in the Studio: Nettrice Gaskins Highlights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Communities, Cultures, Arts, and STEM,”Wogrammer, April 24, 2019, https://wogrammer.org/stories/nettrice.

34.James W. Malazita and Korryn Resetar,“Infrastructures of Abstraction: How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Produces Anti-Political Subjects,” Digital Creativity 30, no. 4 (December 2019):300-312, https://doi.org/10.1080/14626268.2019.1682616. Malazita and Resetar discuss how the ubiquitous use of plagiarism tools in computer science infrastructurally discourages collaboration, discussion, and knowledge sharing. This can be observed firsthand in David Kosbie's Automated Plagiarism Detection Tool tutorial, developed for CMU introductory programming course 15-11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dU0dTPaueU.

35.bell hooks, Teaching to Transgress (New York: Routledge, 2014), 7-8.

36.As identified by C. P. Snow in TheTwo Cultures (Rede Lectur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1959). cV0taoYNt3kDO818mPAH9+2jjcVbhCMXIR9xKKopTv7EgK2V9oKJ/q3QnWBlQUc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