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2010年,在付祥钊教授带领下,我们着手开展动力分布式通风系统理论研究、技术与产品开发、工程应用。一晃10年过去了,10年得有个总结,一方面是回顾梳理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另一方面是为下一个10年的继续研究找准方向。所以我把这10年来的研究成果整理形成本书。

建筑通风是建筑的基本性能之一,关系到建筑内的人员呼吸健康,是热舒适的前提,因此在室内空气环境营造时应该“通风优先”。通风的同时需要对室外新风进行热湿与颗粒物浓度的处理,需要消耗一定的能源,这形成了通风需求的约束条件。因此在研究中,我们始终立足“科学合理的通风需求”这一基本出发点,针对各个空间的通风需求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发现了通风需求的动态变化特性以及各个空间通风需求变化的不一致性,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动力分布式通风技术。我把之前的动力集中式通风系统类比于普通火车,“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驱动的动力在唯一的前端;而目前的动力分布式通风系统就类比“和谐号高铁、动车”,驱动的动力分布在多节车厢(组),动力之间的匹配协调与控制是关键。

“循序渐进,渐行渐远”。我们发现开始的动力分布式通风系统中虽然末端设有可调节的动力风机,但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若没有很好的系统匹配设计和调适,末端支路风量仍然不能达到设计值要求,也就是出现了“风量偏移”现象,我们阐释了“风量偏移”现象的机理,并提出了解析和图解分析的方法。但这一问题理论上的解决并没有在实际工程应用过程中为设计师提供简单便捷的设计方法。能不能让设计师非常简单地应用该技术同时风量又满足设计需求呢?我们沿着这一思路深入研究后提出了“智适应”的理念并开发了多种类型的“智适应动力模块”,设计师只需要风量需求计算,直接选用“智适应动力模块”,不需要水力计算,让设计变得简单便捷,同时可以很好地为设计与施工实际情况不符进行纠偏,保障了风量供应的可靠性。我将此类比为“汽车”,之前的动力分布式通风系统好比常规汽车,第二代改进的动力分布式通风系统就类似于具有自巡航功能的汽车,当设定为某一速度时,不管是上坡还是下坡,均能通过发动机转速自动调整以满足设定速度要求。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做学术理论研究、技术开发的同时,我们一直坚持“产学研用”“技术转化为产品,产品服务于市场”的思想,在重庆海润节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平台上进行了产品的产业化与技术的工程应用化,开发了系列产品,完善了动力分布式通风系统的设计方法、模块化系列产品、设计标准图集等整套工程应用内容,初步提出了装配式通风系统的理念,并沿着这一思路进行了多项实际工程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在新冠疫情下,负压(隔离)病房、PCR实验室建设项目的动力分布式通风系统已经得到较多应用,有效保障了空间内的压力和空气压差梯度,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这10年中,参与该系统理论、技术与产品开发的人员有:范军辉、侯昌垒、丁艳蕊、陈敏、闫润、雷维、黄雪、邓福华、祝根原等。他们为理论研究、技术与产品开发、设计院技术交流、工程应用推广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本书的许多提法和结论是基于我们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尝试性提出的,不妥甚至错误之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动力分布式通风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涉及流体力学、机械动力等科学知识,关系到不同应用场合通风的个性化要求,平疫结合的通风要求等,同时在新工业化进程中,模块化装配化建设的发展,大数据、区块链与物联网控制等方面,还需要深入细致的研究并进行产品开发、应用转化。这是一条宽广的路,希望下一个10年能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继续深入发展该技术,为建筑室内空气环境、人民的身体健康与社会的节能减排贡献自己的专业力量!

本书是重庆科技学院和重庆海润节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产学研合作成果之一,由重庆市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专项重点项目: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与减碳效果评估研究(项目编号:CSTB2022TIAD-KPX0129)资助出版。 C9ao+y2U8m70d9EaxF5jXdCk/9X9T7TuNrNRV4IxEFDq5oDyD40JWcwkz0gr8N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