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关于体育产业及体育企业的研究

我国体育是借鉴原苏联模式按照“举国体制”的管理模式发展起来的,体育长期以来作为一项公益事业由国家财政投入兴办。1992年,为响应中央颁布的《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决定》,国家体委(现国家体育总局)正式提出了体育产业的概念,随之进行了管理机构改革,推出足球职业化的试点改革,中国体育产业改革由此拉开序幕;1995年,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1995-2010年体育产业发展纲要》指出体育产业发展的目标是逐步建成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进入21世纪后尤其是北京奥运会期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国国内市场环境不断改善,体育产业开始成为众多学者、政府等研究的热点。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国内关于体育产业及体育企业理论层面研究内容集中在:体育产业概念的界定,我国体育产业和体育企业发展现状,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后我国体育产业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应对策略,体育产业和体育企业发展的内外环境因素,中外体育产业发展比较,体育产业资本市场,体育产业与城市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体育企业的发展战略与模式等方面。

从体育产业概念的研究来看,研究的深度不断加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如下几种 [7]

第1种观点是把体育产业划分为本体产业、相关产业和“体办”产业。本体产业主要是指体育竞赛、体育表演、体育培训、体育教育等体育服务业;相关产业是指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服装、器材等保证体育主体产业发展的相关产业;“体办”产业是指体育部门创办的各种产业。

第2种观点是将体育产业划分为体育用品业和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业包括体育服装、体育建筑、体育器材、运动饮料、体育场馆等;体育服务业包括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服务、体育咨询、体育培训、体育信息、体育展览等。

第3种观点是将体育产业界定为体育服务业。主要分为体育健身娱乐、竞赛表演、咨询培训、体育旅游、体育中介、体育博彩等。

从体育产业内涵和外延的认知演变来看,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宏观环境的不断变化为体育产业的认知提供了丰富的一手资料,也对体育产业整体的认识更加全面,其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拓宽;作为一个复合产业,体育产业涵盖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对体育产业的统计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只能通过某些指标来间接地反映其增长,比如可以观众人数的增长、媒体的覆盖面、体育产业所带来的就业等方面来对体育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

从2003年后基于产业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对体育产业的结构优化与升级、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研究逐步增多。这类文章主要有杨叶红 [8] (2011)等通过对不同观点的归纳总结,从产业内涵和体育产业本质特征出发揭示体育产业的概念和相关产业分类;石岩 [9] (2007)等通过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对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体育产业关联效应、体育产业组织和体育产业政策进行分析后认为我国体育产业从整体上讲属于离散型产业,缺乏生机和活力,产品差异化和市场化程度不高,企业的资本运营效率不高;曹可强 [10] (2004)认为,体育产业结构受制于管理体制、体育发展战略以及大众体育需求和有效供给不足3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相关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结构不合理、体育产业投入结构需要改善、设施结构需要调整、体育产品结构需要调整、体育产业内部行业结构不合理,主体产业需要突出的特点。从消费结构来看,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收入的增长、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闲暇时间的增多,社会大众对体育各方面的需求明显增加,在居民体育消费结构中,体育物质产品消费支出会逐渐下降,体育服务产品消费支出逐年递增。

龙国强 [11] (2003)和李红 [12] (2003)分别从北京奥运会和WTO角度对我国体育产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析;马向文 [13] (2010)等通过分析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从法制角度提出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所需解决的问题;叶楠 [14] (2009)认为我国体育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应从组织创新情况着手,结合体育企业在组织创新中的内容与重难点,探析我国体育企业的组织创新模式;李治洪 [15] (2007)探讨了我国民营体育企业融资障碍的几个因素:融资需求偏好、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所有制歧视、规模影响,并提出了外源性融资制度创新、建立政府及商业性信用担保机构、金融工具创新、民间金融制度创新和民营体育企业信息披露制度创新等相关措施;马无尘 [16] (2010)等通过分析东黄山体育运动中心运作模式,以及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结合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提出了体育产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何淑敏 [17] (2012)以浙江民营体育企业为例,探析了其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如缺乏人才、资金不足、市场开拓能力不足、品牌、信誉培育与关注度不够、政府支持力度较低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路径;唐远金 [18] (2009)论述了体育企业价值链的构成及特点,并在竞争战略和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从竞争战略的视角,对我国体育企业价值链管理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价值链管理模式;刘强德 [19] (2008)对我国创业体育企业环境及发展战略结构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创业体育企业的发展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核心是创业体育企业环境资源的需求和资源的供给所具有的有机联系,创业体育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业体育企业发展战略结构的实施;梁强 [20] (2008)探讨了我国体育企业的社会责任及其治理模式,他认为通过建立体育产业国际化经营总体社会责任价值观、选择进入市场、构造财富创造的生态系统、披露和反馈社会责任信息等方式来指导体育企业国际化经营;吴国生 [21] (2007)对我国高新技术体育企业形成与发展的条件做了总结分析,并归纳出我国高新技术体育企业形成与发展的4种模式和3种模型,并提出了发展高新技术体育企业的若干政策建议;易剑东 [22] (2001)认为体育理论界、企业界和新闻界理应充当体育企业研究的3大支柱,并提出了当代我国体育企业研究的3种思路,即关于企业的成长环境和发展规律的研究、关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制度改革的研究以及关于企业的行业特点和企业精神的研究;李仪 [23] (2008)探讨了我国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实施绿色体育企业管理的体系;贾鹏 [24] (2006)通过对关键事件的访谈以及问卷统计分析得出我国体育企业高级经理人的胜任素质,包括战略管理能力、积极自我效能、专业素养、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作能力、成就需求、市场开发能力、统筹思维能力和培养下属等8个因素;刘运祥 [25] (2003)探讨了我国体育企业人力资本面临的投资风险,他把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分为可预测、部分可预测和不可预测3类,并分析了体育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表现形式。上述理论研究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最近几年我国体育产业及体育企业的研究开始加深,其视野不断拓宽。

在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上,有学者提出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第1个阶段:萌芽阶段(1978-1992年),我国体育事业实行的国家管理体制,1986年国家体委发布了《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自此开始了我国体育事业社会化和产业化的进程,这一时期产业政策着眼点在于鼓励事业单位由事业型向经营性转变,广泛吸引社会资金,缓解体育事业发展资金的不足。第2个阶段:起步阶段(19921997年)。这一时期的体育产业政策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体育产业的产业地位明确和确立;二是颁布了与体育事业改革相关的体育产业发展政策(1993年的《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三是制定了体育产业或其产业行业内部的政策,如《关于加强体育市场管理的通知》等。第3个阶段:起飞阶段(1997年至今)。这一阶段体育产业政策主要有3点内容:一是深入推进体育改革过程中,继续坚持和明确了体育产业化的大方向;二是对体育产业发展的重点推动;三是有了针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性政策。

从实证层面对体育产业和体育企业进行研究的主要包括体育产业(企业)及其竞争力分析、体育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关系、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模式、体育企业品牌和市场创新分析、文化对体育企业发展的影响等。李颖 [26] (2010)等通过构建4个维度、18个指标构建体育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赵道静 [27] (2010)等通过对我国体育事业投入产出分析,认为我国体育产业市场化进程较慢,产业关联度不高;王国勇 [28] (2010)等从系统论角度,利用复合系统协调理论,构建了体育产业发展的“内在禀赋-社会经济外环境”系统评价模型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了中部六省数据进行实证考察,结果表明体育产业发展的内部系统效应比较弱,体育人才和体育经费投入制约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并从融资创新、人才培养和发掘增长点3个方面提出了改善措施;孙义良 [29] (2010)分析我国体育企业品牌发展的战略环境,认为我国体育产业必须转换思路和模式,重视企业自主知识产权,走品牌发展之路,并构建了体育企业绩效评价模型。随着越来越多的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学者对体育产业的关注,体育产业与体育企业的研究也向方法定量化、理论深度化方向发展,这些文献从不同侧面对我国体育产业及体育企业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其研究角度、研究方法和体系、所提出的措施值得借鉴。

我国体育产业理论方面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在理论研究的各个层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智力支持,但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相比发达国家仍有很大不足之处,体育产业理论与体育产业发展实践结合有待于进一步加深,相关研究的科技(包括各类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体育产业生产力时显得乏力。从国外尤其是体育产业发达国家的研究情况来看,体育产业研究越来越多的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之间紧密相连,边缘体育产业理论和新兴体育产业理论、实践开始尝试,体育产业研究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其研究的方向、深度和广度较我国更为进一步。例如,John Horne(1998) [30] 研究了日本二战后经济加速发展期间,体育产业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关系;David Stolar [31] (2001)阐述了使体育赞助计划更加成功的步骤和方法;AlfieWeek [32] (1997)用数学方法对美国体育产业产值进行了估计,并概括总结了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澳大利亚体育运动协会 [33] (1998)对体育经济的影响和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大学的Larry DeGaris [34] (2008)通过详细研究体育营销战略规划和营销策略,认为企业应关注体育营销的整个过程,包括前期的计划、市场营销赞助、营销策划、销售支持、营销管理和营销评价;英国考文垂大学的Nicholas Burton [35] 等(2008)通过对1984-2008年的夏季奥运会、冬奥会及世界杯上的埋伏性体育营销企业的分析,从埋伏性体育营销的发展轨迹、相关营销战略和战术的实施,以及对埋伏性体育营销的评价和管理对策等方面详细讨论了各个成功实施了埋伏性体育营销的企业营销策略,他的这一研究为企业采用新的体育营销模式和方向提供了理论支撑;伯尼·帕克豪森 [36] (2003)从管理学角度对体育市场行为进行详细全面的分析与总结,并结合实例进行了说明;杰·科克利 [37] (2003)从社会学角度出发研究了当今国际上较具争议的体育社会议题;马修·尚克 [38] (2003)认为企业营销应上升到战略高度,并提出了具有战略性的体育营销观点;迈克尔·利兹和彼得·阿尔门 [39] (2003)以美国经济为例,说明了体育经济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体育赞助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起到90年代,体育赞助已经形成了自有的体系和特征,对体育赞助进行文献综述的目的是因为体育赞助是我国体育企业资本扩张在未来有可能用的融资渠道,而这一方式是区别其他行业企业的显著特征。关于体育赞助的目标和重点在不同发展阶段有明显差异,如20世纪80年代赞助的主要原因在于“潜在的电视覆盖率和观众转化成客户、企业形象宣传与促进 [40] 、媒体覆盖率 [41] 、媒体曝光 [42] ”,90年代中后期体育赞助的原因主要有“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形象” [43] 。此外,各国研究者也对赞助的效果和效果评估过程及方法进行了研究,如体育赞助的效果被分为不同层次,“品牌偏好 [44] 、消费者态度—行为 [45] 、信念—态度—购买意图 [46] ”;Amis等 [47] (1997)认为赞助可以为企业提供持续竞争力的独特资源;Bettina Cornwell等 [48] (1998)提出了3种体育赞助的测量方法:媒体曝光率、调查研究和销售数据。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各地开始重视体育设施的建设,理论界开始研究体育设施建设对经济的作用。但学者们还没有就此达成一致的意见。Peter、Johnson和John(2004) [49] 认为政府对体育场馆设施的投入可以增加当地的总收入水平以及提高城市的名气。Baade和Dye(1990) [50] 利用经验模型对多个城市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体育设施的建设与经济发展没有必然的联系,甚至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Rosentraub、Swindell和Przybylski(1994) [51] 也得出类似的结论:职业体育对经济发展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可能会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Baade和Sanderson(1997) [52] 的研究则认为,职业体育对就业并没有直接的影响。另外一些学者Noll和Zimbalist(1997) [53] 也得出过类似的结论。

在职业运动队对所在城市的经济影响方面的研究上,Baade(1996) [54] 进行了研究,得出运动队对经济的影响不显著的结论。Hudson(1999) [55] 也得出类似的结论。Austrian和Rosentraub(2002) [56] 的研究则与此相反。他们认为,政府将体育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因为这能增加就业、提高工资水平。

理论界通常都认同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有利于推动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Humphreys和Plummer(1992) [57] 测算出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带来的经济收入达到了19亿美元,并且增加了7.7万个就业岗位。Brunet(1995) [58] 认为巴塞罗那奥运会带来的经济收益约合260.48亿美元,就业岗位增加近6万个。Nicos Kartakoullis、Gregory Papanikos和George Karlis(2003) [59] 对雅典奥运会的经济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预测,希腊的GDP在1998-2011年每年因奥运会增长0.8%,奥运会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Patrick Rishe(2005) [60] 对NCAA赛事进行了研究,认为一场四分之一比赛可以给圣路易斯带来多达4 000万美元的收入。Bernthal和Regan(2004) [61] 对NASCAR的经济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指出在两个比赛周末中,综合经济影响达到了4 000多万美元。但也有学者对体育赛事的推动作用此表示怀疑。Baade(2004) [62] 的研究认为,1994美国世界杯对美国经济的拉动作用是不明显甚至在总体上产生了负面作用。

在关于体育产业的垄断与竞争方面的研究中,Ross和Lucke(1997) [63] 分析了高水平运动员更需要得到反托拉斯保护的原因。Ross和Dimitroff(1997) [64] 还研究了美国棒球队的反托拉斯问题。Blair和Romano(1997) [65] 则研究了NCAA的垄断问题。美国的体育联盟较为发达,学者们对其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Gallant和Harmon(2003) [66] 从职业体育联盟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基于职业体育联盟的反垄断法和相应的政策。Kahn(2002) [67] 认为体育联盟是经济学家进行理论研究的理想领域。Neale(1964) [68] 、Scully(1974) [69] 等学者就资源配置与比赛结果的关系进行了研究。Quirk(1974) [70] 认为俱乐部的收入潜力不会对主力球员和替补球员的收入分配造成影响。Fort(1995) [71] 的研究表明,门票收入分配不会影响球队之间竞争,但转播费收入会有效平衡球队之间的竞争。Daly(1981) [72] 认为选秀制度的引进能有效改善球队之间的差距,这一结果也得到Lacroix(1999) [73] 和Crier(1994) [74] 等学者的验证。Staudohar(1999) [75] 和Kesenne(2000) [76] 认为工资帽有可能对球员的收入产生影响,而Vrooman(1995) [77] 则认为工资帽的影响是中性的。

1.2.2 关于资本扩张的研究

资本扩张主要表现为即为资本的流动、重组和增值,它是各类资本结构调整、变化及优化的动态表现过程。通过对企业资本结构、股本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变化等分析,进而提高资本结构效率,实现资本结构效应,是资本经营的根本目的。随着波音收购麦道,一股新一轮的企业兼并、收购、重组、联合的资本扩张浪潮在由工业化向信息化社会迈进的巨变时期又一次以新的特点扑面而来,学术界也掀起了对资本扩张的研究热潮。

国内学者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本扩张的国际比较,不同行业资本扩张的特点和路径,上市公司的资本扩张,区域经济资本扩张研究等。山焕 [78] (2008)等分析了IT企业的资本扩张路线,提出了企业资本扩张实际操作中可采用收购、兼并、控股、参股、托管、借壳上市、买壳上市、捆绑上市等方法加大资本运营的广度和深度;张鹏 [79] (2009)认为资本扩张条件下,我国应在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原则下,战略性的运用利率手段促进结构调整,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黄珏 [80] (2010)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资本运营的模式并结合青岛啤酒和海尔集团进行实证分析,该文对我国国有企业资本扩张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左娟 [81] (2005)以海外ATT和NTT等电信运营商为例,从战略定位和战略创新的角度剖析海外运营商的资本扩张,进而指出我国企业资本扩张应关注的焦点;靳哲 [82] (2002)和张冰玉 [83] (2002)对上市公司资本扩张的路径、出现的问题以及风险防范等方面做出了分析;钟锐 [84] (2004)分析我国企业资本扩张的外部环境、存在问题,认为我国企业资本扩张处于初期阶段,资本运作环境和条件尚待完善,并据此提出了加快我国企业资本扩张的对策;黄河 [85] (2009)分析了资本扩张带来的一系列悖论:经济悖论、人口悖论和生态悖论,并提出了资本扩张悖论破解的实现路径是剩余价值的人本回归;范恒山 [86-89] (2000)对资本运营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案例分析,并提出了操作模式和应注意的问题;石峰 [90] (2002)对我国和国外企业资本扩张行为进行了比较,认为加入世贸后,我国已经开始由生产经营迈向生产与资本经营并重的局面,应努力学习国外企业资本扩张经验,并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探讨。这些文献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对资本扩张进行了分析,一般领域的资本扩张行为及其历史发展特点对于研究体育产业的资本扩张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借鉴意义。

国外关于资本扩张的研究较早,近些年,其研究深度加深,研究视角不断拓宽。例如,著名经济学家多马(1946) [91] 通过分析资本扩张与经济增长率、就业之间的关系时提出了经济动态均衡增长的条件和途径的模型;Creamer,Daniel Barnett(1977) [92] 以美国为例分析了二战后制造业的资本扩张表现特征;Tiger Li(1995) [93] 分析了企业进入海外市场扩张的模式选择;R Rasiah(1998) [94] 认为马来西亚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快速的资本扩张;Steadman, Charles W(1959) [95] 以美国为例,说明了美国企业发展遇到的困境,指出了动产租赁将成为企业资本扩张的一种方式;Hian Teck Hoon(1998) [96] 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分析了资本扩张与经济内生增长的动力、均衡失业之间的关系;Monica Rico(1998) [97] 以英国为例探析了国际资本扩张的文化动因;Ding, Chengri(1996) [98] 从资本的角度提出了城市扩展模型,并从其扩张的效率分析了城市发展管理的要素;Mautner, Y(1991) [99] 对资本扩张的前沿理论进行了概括和归纳;John Weeks(1985) [100] 对资本主义和资本扩张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指出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特征及其对资本扩张的影响。

1.2.3 关于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及其资本扩张的研究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关于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及其扩张的研究主要是从宏观层面分析了我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的培育、体育产业资本证券化的可行性、体育产业融资模式、上市体育企业发展现状、体育企业资本扩张特点及中国职业化赛事融资发展等内容。主要观点如下。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资金严重短缺,体育事业投资主体的二元化特征明显,这是造成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中资金不足的主要原因。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体育事业改革的深入,认同体育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产业,因此体育产业发展的资源将倾向于越来越依赖于市场。但是,我国体育并未完全转轨,体育事业化和产业化并行,市场化进程缓慢,产业的操作者缺乏经营管理知识,整个产业运作水平非常低,导致资本回报率也非常低,严重地制约了各种资本向体育产业的流动 [101] ;我国体育产业融资渠道少,融资困难,新兴的体育产业大多为中小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获得直接融资比较困难;体育企业由于资产数量较少、经营规模小,并且体育产业政策和发展环境不明朗,导致经营业绩不稳定、抵御风险的能力差、信息缺乏透明、信用等级较低、资信相对较差,银行从安全角度考虑不愿对体育企业发放信用贷款。由于没有通畅的退出机制,缺少高额利益回报,风险投资资金很难进入真正的体育产业 [102]

陈优良 [103] (2007)等分析了我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的监管模式,认为我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还无法达到充分有效的阶段,体育产业资本市场监管应以政府适度管制为主;罗荣桂 [104] (2003)等分析了我国体育产业资本运营的内涵、本质特征、制度保障、现实性因素以及国外发达体育国家经验,据此提出了我国体育产业资本运营的主要途径;郑卫民 [105] (2009)等分析了我国体育产业风险投资机构的组织模式选择、组织结构设计及资金来源渠道,探讨了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运作过程及退出方式的选择,提出了我国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发展战略;张晗 [106] (2008)等分析了我国体育产业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的战略意义并提出了相关动力因素,认为我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融资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建议技术创新融资体系、市场融资创新体系、市场融资中介服务体系和以沪深市场为轴心的体育产业资产交易市场,并提出根据对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内外环境的分析,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体育产业资本市场的融资主体、客体、目标,建立于战略相一致的组织管理模式等;周挺 [107] (2001)探讨了我国职业足球俱乐部上市的前瞻性和可行性分析,并提出从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组织结构及管理、政策支持和引导等方面进行努力,为我国体育职业俱乐部市场化发展迈出重要一步;许玲 [108] (2011)以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为基础,以海外并购为切入点,通过定量分析说明我国体育用品业目前海外并购所处的外部战略机遇,指出以技术、营销和开拓新兴行业为导向的海外并购策略;刘元祥 [109] (2005)通过对比比较分析我国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资本投资现状,认为中国应通过金融创新,将体育产业投资与资本市场有效衔接在一起,把体育产业资本投资作为中国体育产业融资的切入点;唐越 [110] (2004)认为应创建体育投资基金组合引导我国体育产业进入资本市场,并提出了构建体育投资基金的数学理论模型;马迅、白跃世、魏鹏娟 [111] (2008)针对陕西体育产业投融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相关政府规制政策进行了研究,认为政策对体育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投融资产生很大影响,建议改善投融资环境,加大体育产业的投融资力度。查阅文献发现,从中观层面研究区域体育产业、某一体育行业及微观层面研究体育企业的资本扩张的文献很少。

1.2.4 研究评述及存在的不足

体育企业资本扩张是体育企业长远发展所必须经历的一步,既是体育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新形势下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需要。从查阅的相关文献资料可以看出我国体育企业资本扩张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动态主要表现如下几方面。

1.2.4.1 制度不完善导致体育企业资本扩张进程缓慢

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管理体制不顺,运营机制不活两个方面。我国体育长期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竞技体育中的“举国体制”也突出的运用在体育产业进程中,体育资源无法得到有效的市场配置;一方面是国有体育企业拿着重要并且大部分数量的体育资源,但运营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是社会体育企业无法获得体育资源,体育市场环境的不完善导致社会资本无法进入体育市场。这两种鲜明的反差反映出我国体育产业及其资本扩张中的突出问题,导致了我国体育产业资本扩张进程缓慢,资本扩张的途径和模式呈现典型的“中国特色”。

1.2.4.2 战略规划的盲目性和产品创新度不高导致体育产业企业资本扩张缺乏竞争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各类企业大都以进军国际市场,完成国际扩张为目标,我国体育企业也不例外,然而扩张过程中没有注意企业成长的阶段性以及注重产品、服务质量的提高以及创新性,制定的战略规划忽视了微观层面的具体执行,企业经营管理各方面的优化与创新并不能与国际同类企业相抗衡,核心竞争力并未形成就开始“逐鹿国际市场”,即使进入国际市场,也会因为缺乏竞争力而无法长期立足。

1.2.4.3 我国体育企业资本扩张将迈进更广范围、更深领域

虽然我国体育企业资本扩张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和体育产业政策的进一步支持,我国体育企业资本扩张也将面临很多机遇,体育企业资本扩张的主体开始向体育各个行业和中小型企业渗透,外来资本尤其是风投将会越来越关注并进入中国体育市场,体育产业资本扩张的外部宏观环境将会得到有效改善,其体系建设和路径形成也将成为未来我国体育企业资本扩张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体育产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对其开展的研究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从查阅的大量文献资料可以看出我国体育企业资本运营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系建设层面,并未对我国体育企业资本扩张的模式、特点和路径进行总结和梳理,尤其缺乏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理论深度也比较欠缺,提出的对策也只是停留在宏观层面并未有针对性。本研究将主要通过实证分析和定量分析更深入地揭示我国体育企业资本扩张中存在的问题和典型特征,并结合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和自身特点,提出体育企业资本扩张的路径和相关策略。 xx/OcAD46x0S2UPk0bIIjMCiUpjj4tfZhSI2mMKHDlLttuRRZ2zmgxnDfSypnPp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