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7 训练负荷的优化设计与控制

运动训练的直接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也就是说,通过运动训练,使运动员提高竞技能力,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在这一提高过程中,运动负荷是最活跃的因素之一,通过训练负荷的优化设计与控制,运动员才能以良好的训练状态执行训练任务,实现良好的训练质量与效果,运动员才能产生良好的训练适应,提高竞技能力。运动负荷的安排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竞技运动的训练过程的质量与效果。为了使运动员在系统的训练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训练状态,就必须科学合理地安排好运动负荷,即实现训练负荷的优化设计与控制。

7.1 训练负荷优化设计与控制的新理念

7.1.1 训练负荷概念新理念

训练负荷包括行为负荷(通常意义上的负荷量、强度、方式、节奏等)、生理负荷(训练负荷执行过程中对于运动员产生的生理刺激及适应)、心理负荷(训练负荷执行过程中对于运动员产生的心理刺激及适应)。必须妥善处理这3种负荷的关系才能产生良好的训练质量与训练负荷适应,否则都将对运动员的能力形成、训练质量保证、训练效果实现产生一定负面作用。

7.1.2 训练是一个系统化、长期化、连续化的过程

设计训练负荷时必须把阶段训练负荷纳入到系统训练计划中去考虑,训练负荷的良性适应应该通过合理的阶段负荷的有效积累来实现,不同训练课之间、周计划之间、阶段计划之间都有着必然联系,彼此间都会产生积极的或是消极的影响,因此任何一堂课、一周计划乃至阶段计划的设计都不能过于随意化、孤立化,必须把不同训练时间段的负荷设计系统考虑,力争产生系统的良性负荷积累效应。

7.1.3 训练负荷的疲劳效应

训练负荷在产生积极的训练效应同时,也会产生疲劳积累,会对下一单元、下一阶段的训练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任何一堂课的训练负荷会影响到随后的运动员的训练状态,而训练状态将会对随后的训练产生影响。那么在设计训练负荷时,教练员必须系统考虑如何保持运动员的阶段训练状态处于良好状况,而不是孤立考虑某一训练课的训练状态。

7.1.4 就训练效果而言,它来源于训练的负荷刺激过程,实现于负荷后的恢复过程

负荷施加过程本身是对原有能力储备的动员与消耗,而不能直接产生能力的提高,其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能力下降、疲劳与负荷应激记忆。从训练的生物学效应角度而言,能力提高产生于负荷终止后的恢复过程,这种能力提高过程有两个基本前提条件,即负荷应激记忆、合理而有效的恢复时间与手段。因此,科学化训练的基本出发点就在于制订训练计划时在充分考虑负荷刺激的性质与程度的前提下必须把恢复的性质与程度摆在与负荷同等重要的地位。偏废任何一方的训练计划都不能产生良好的训练适应与能力提高。

7.1.5 训练与比赛给运动员带来的内在压力有着质的差别,由此构成的应激刺激强度存在质的差异

一般情况下,比赛应激对生物个体构成更为强烈与广泛的心理与生理刺激,其综合负荷强度要远远高于训练负荷强度,训练负荷强度更多体现在生理强度上,而比赛强度则是生理与心理的综合高强度。无论是应激刺激的性质、强度还是应激反应的性质、强度,在比赛负荷与训练负荷状态下均有着质的差别,从生物学效应角度而言,在同等负荷方式下,训练强度是不可能超过比赛强度的。

7.1.6 高强度训练也是一把双刃剑

高强度训练在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同时,也有很大的负面作用,其中最为不利的负面作用不仅提高伤病风险,而且对原有技术结构、技术感觉是一种破坏,特别是强度密度过大的话这种负面作用叠加的负面作用就会倍增。有些教练员根据经验采取高强度训练后进行必要的技术整理其实就是为了一定程度上克服高强度训练对于技术结构及感觉的负面作用问题。一味“从实战出发”,追求连续的高强度训练其结果就是运动员难以有效完成教练员的训练要求,同时对运动员的技术感觉、流畅性、合理性甚至良好的技术结构都是一种破坏,综合效果就是“弊大于利”。

7.2 训练负荷优化设计与控制的主要原则与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运动训练实践过程中是一种负荷刺激——恢复过程——负荷适应——能力获得的重复性循环过程。负荷是应激刺激,是一种消耗与破坏过程,而恢复是能力产生和良好训练状态保持过程,在训练负荷设计与执行过程中,教练员必须合理把握并有效处理负荷刺激——恢复过程——负荷适应——能力获得这几个环节的关系。

(2)高强度训练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提高运动员专项高强度比赛能力的同时,也有很大的负面作用;中低强度训练对于技术形成、技术结构的完善、技术感觉的建立及疲劳恢复等有着积极作用,故教练员必须处理好高强度训练与中低强度训练负荷的关系,通过不同负荷强度的有机安排来发挥不同负荷安排的积极作用,尽量克服消极作用,实现不同运动能力的同步增长。

(3)系统的良好训练状态的保持是实现长期训练效果良好积累的必要前提,教练员在安排计划时必须把训练刺激与训练状态保持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去考虑,力争在实现某一训练的良好刺激同时,不至于对训练状态的保持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4)训练负荷节奏的合理安排是实现综合性、阶段性训练负荷良性适应的关键,制定训练计划时科学把握训练负荷的基本原则是如何保证每次训练负荷刺激的有效性及高质量,一定周期内这种高质量训练可持续性、疲劳恢复的有效性与及时性及训练负面作用的可控制性。为了实现较高的超量恢复效果,可以将不同方式与性质的负荷交替安排。

(5)高强度的体能与技术训练应安排在运动员具有较好的身心训练状态时进行,切忌在身心疲劳情况下进行有关训练,否则只能导致疲劳的不断积累加深、提高伤病概率及产生较多错误的反效训练。

(6)妥善处理好课训练负荷、周训练负荷、阶段训练负荷与周期训练负荷关系。在安排训练负荷时必须结合周期、阶段、周及课训练目的、任务、效果来统筹设计,不能孤立考虑训练计划与负荷的安排。

(7)不同性质的训练合理组合。运动员的综合竞技能力培养包括体、技、心、智、战等要素。针对不同能力的培养需要采取不同的负荷方式、强度、量的安排,而且要把几种能力的综合培养分阶段整合考虑,不能以偏概全,在制订周计划或阶段计划时要根据阶段任务把不同性质的训练合理组合,实施顺延、交叉或整合安排,实现训练负荷的优化设计,追求阶段训练质量与效果的最大化。

(8)训练负荷设计的个体化、针对性原则。每个运动员的阶段任务、培养目标、个体能力、负荷承受能力差异巨大,在设计训练负荷时必须把握个体化、针对性原则,不能笼统处理不同个体的负荷安排。

(9)负荷是手段,不是目的,而训练质效最大化才是训练设计的核心目的。训练负荷是实现阶段、课、周训练目的的关键手段与措施,不能为了负荷而负荷。所有训练负荷方式的选用、负荷量与强度的安排、负荷节奏的把握都必须建立在训练质量与效果实现程度的基础上来考虑。如果训练负荷的安排可能影响训练质量或效果的实现,就必须调整训练负荷。

7.3 训练负荷优化设计与控制的途径与方法

7.3.1 训练理念的转变与方法创新

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决定方向。教练员训练理念的转变及对项目训练规律的科学把握是实现训练负荷优化设计与控制的重要前提,基于新理念基础上的训练方法创新是实现训练负荷优化设计与控制的重要手段。如果教练员固步自封,抱残守缺,训练设计的优化就难以实现。教练员对于上述训练新理念的把握与利用能力决定了训练负荷优化设计与控制的实现程度。

7.3.2 科学理论与方法的应用

训练负荷优化设计与控制离不开科学理论与方法的支撑。训练负荷施加过程是训练的生物学应激刺激与应激适应过程。该过程涉及的现象解释、定性、内在机制了解与应用、方法创新的科学依据都与运动人体科学紧密相关,如果教练组在实施训练负荷的优化设计与控制过程中,不了解方法的内部生物学机制及效果产生机制,很难实施科学化的负荷设计与控制。在此过程,科学方法与手段是探测与评价训练生物学效应的重要依据,只有借助有关科学理论指导及科研方法手段的支持,教练员才能准确把握训练负荷设计的规律,否则只能如盲人摸象一样来执行训练负荷的设计与控制,那么就可能走很多弯路。

7.3.3 复合型教练团队的搭建与合作

训练负荷的优化设计与控制仅仅依靠某一教练员的经验、感悟来实现,难度较大,必须发挥教练团队中不同专业人员的知识优势,群策群力,互为补充才能为训练负荷的优化设计与控制奠定比较良好的系统结构。复合型教练团队的搭建需要不同专业人员共同组成,尽量避免人员结构的同质化倾向。而且,团队中不同成员间的有机配合是发挥团队整体功效的重要环节。再合理的人员组成如果配合不畅,也难以发挥整体功效,甚至可能导致互相掣肘,功效抵消。

7.3.4 教练员训练主导作用与运动员训练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

在制订训练计划过程中,如何有效发挥教练员训练主导作用与运动员训练主体作用也是影响有关工作效果的重要环节。如果教练员在发挥其主导作用过程中越位,制约了运动员训练主体作用的发挥,没有充分考虑或尊重运动员对于训练的主观能动作用,训练质效也会大打折扣。

7.3.5 训练质效实现效果的评价与执行质量控制

训练负荷的优化设计与控制的实现程度如何必须依赖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来评估,在此过程中也必须依赖科学有效的方法来控制质量。教练员的经验观察、运动员的感受及反馈、科学方法与手段的客观评价、比赛表现的反馈等共同构成了实现效果的评价和执行质量控制的综合性方法体系。

7.4 训练负荷优化设计与控制的效果评价方法与手段

(1)教练员的经验观察评价;(2)运动员的主观体验及反馈;(3)科研手段与方法的客观结果评价;(4)阶段训练指标及能力增长情况的专项评价;(5)比赛表现的反馈。

7.5 训练负荷优化设计与控制的几种模式

7.5.1 负荷量、强度、节奏合理组合模式

(1)一般情况下,极限强度负荷训练每周安排不超过3次;(2)一天内可以安排两次量较小的不同方式的极限强度负荷,但同样的负荷手段必须48小时后才能再次安排;(3)一般情况下较小负荷量高强度训练安排在中低强度高负荷量的训练前面;(4)一般情况下不宜同时安排大量大强度训练课;(5)在运动员处于身心疲劳状态下不宜安排大负荷强度及大负荷量训练;(6)每2~3次中等负荷量、次极限强度以上的训练单元后应安排1~2个单元的调整、再生性训练。

7.5.2 不同性质训练内容合理组合模式

(1)一般情况下,同一性质的训练连续重复安排不宜超过2~3次;(2)一般情况下,同一性质的训练重复组合安排的间歇应超过48小时;(3)每次训练课主题突出,应围绕1~2个不同性质的训练来组织,每一训练性质的训练应;(4)周训练计划也应突出主题,1周之内可以安排2~3个不同性质主题的训练,不宜超过4个主题,不同性质的训练可以交替安排,完全相同的训练应在24小时后可以重复1次。

7.5.3 教练员设计与运动员自主把握有机结合模式

(1)教练员设计训练计划,但教练员、运动员共同结合实际情况把控、调整计划的执行;(2)教练员、运动员共同设计训练计划,共同结合实际情况把控、调整计划的执行;(3)每周训练计划中,拿出2~3个单元由教练员提出训练目标,运动员自主设计与把控训练;(4)

教练员提出周训练目标与任务,教练员指导运动员安排周计划。

7.5.4 训练负荷方法多元化利用模式

(1)同一性质的训练可以采取多元化训练方法来进行,如技术训练可以采取常规训练与表象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2)同样的高强度训练课可以采取不同的刺激途径来实现,如分别采取无氧强度和有氧强度训练来达到高强度刺激目的;(3)不同训练方法的有机组合来共同完成同一性质的刺激,如通过重复性训练与间歇性训练方法的组合来实现体能强化训练。

7.5.5 科学手段与方法支持模式

(1)借助科研手段与方法的评价反馈来完善训练负荷的优化设计与控制;(2)借助教练员的观察与运动员的体验和表现来完善训练负荷的优化设计与控制;(3)借助阶段训练效果测评来完善训练负荷的优化设计与控制;(4)借助比赛表现来完善训练负荷的优化设计与控制。 2rodVA6n9AQn6bE3FUeeKkjXd6ukl24nQhNkwCsa8WnpONSQF84TeXkbaovl+WI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