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概述

河北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有民间歌舞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地处黄河中游的河北早就出现了历史上独有的燕赵文化。时至今日,燕赵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可以这样说,河北的民间艺术已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北民间歌舞起源有据可查的最早可追溯至元代。古代劳动人民用最原始的劳动工具作为打击乐器,通过简单地打击节奏,在辛勤劳动之余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之情。人们用欢快清晰的节奏在田野里翩翩起舞,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河北民间舞蹈是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享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河北省是一个拥有汉、满、回、蒙等多民族共同居住的省份,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文化、多民族的文化交融,使得河北大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河北民间舞蹈文化。据史料记载,因河北省地形地貌的多样性,不同区域的人们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爱好,不同的生活习惯又诞生出多种多样的文化,而不同的文化又形成了特色鲜明、风格各异的音乐结构。因此,同属河北省,但各地的民间歌舞又有很大的不同。地处河北省北部的张家口、承德地区因天气干冷,并且地理位置靠近内蒙古、山西等地,音乐结构受内蒙古、山西等地粗犷豪放和雄浑洒脱音乐特点的影响较大。现在张家口地区张北县流传甚广的民歌,其曲调构架上与晋西北的“小曲”、内蒙古的“爬山调”非常相似。除了音乐间的血脉相承,其民间舞蹈也是水乳交融。以张家口、承德等地为例,当地的河北民间舞蹈最初是人们用于在农耕忙闲之余,在寒冷的冬季通过彼此嬉戏打闹来活络筋骨抵御严寒。后来民间艺人们将其配以简单地打击节奏,加之一些表演的内容便形成了最原始的河北民间舞蹈。几千年来,经过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中的不断改进、探索和提炼,这种原本为抵御寒冷而产生的一些即兴的动作慢慢演变成了有一定规律的有价值的河北民间舞蹈。

目前,据有关单位考证,河北的民间歌舞基本上以秧歌为主,其他还有各种灯类、鼓类以及借用道具表演的狮子舞、竹马、旱船、花船、小车、大头舞等 140余种。其中,井陉拉花、盐山武术扇舞、高邑腰鼓、沧县舞狮、青横庄杠会、昌黎地秧歌、安国花鼓落子、南皮落子、赞皇铁球龙灯、炮打五只船、平山渔家乐、晋州龙鼓,都是河北民间歌舞的精彩部分,也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

河北省的民间歌舞历史悠久,冀东的地秧歌、井陉的拉花,从元代时就开始出现了。在春节、庙会期间,在一些喜庆活动中,河北各地的民间艺术家们,就会手持花扇、彩绸,在锣鼓、唢呐声中载歌载舞。冀东有地秧歌、抚宁扇鼓和五虎棍;冀北有插花落子、拧鼓、舞花棍、猴子棒、花鼓落子、地平跷、风秧歌、花狸虎、七巧灯、胜芳挎鼓、战鼓、荷花灯、花篮子;冀南和冀西有井陉拉花、踏鼓、排鼓、大秧歌、别杠、抬花杠、花船、花车等。狮子、龙灯、高跷、旱船、大头舞、背阁、擎阁、抬阁等舞蹈遍及各地。

地秧歌流传在唐山、昌黎、卢龙、乐亭、滦县、丰润一带广大农村。地秧歌表演时可用唢呐伴奏,动作灵活多变,表情细腻动人。主要人物有男丑、女丑、公子、小姐等。传统节目有小戏和一些生活小节目。闻名中外的民间舞蹈跑驴1953 年曾获得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优秀节目奖,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荣获民间舞比赛二等奖。

落子在沧州市的沧县、南皮县较为盛行,冬季农闲时练习,正月十五前后演出。落子是秧歌类型的民间歌舞,内容多是表现人民群众的生活,如茉莉花、放风筝、绣手绢、探情郎等。落子有文落子和武落子之分。文落子以歌为主,舞的成分相对少一些。武落子增加了动作技巧,加强了“舞”和“武”的成分。所以,人们也把武落子称作“风秧歌”。

井陉拉花起源于元代。艺人用的道具有花伞、花扇、花瓶、花篮、花棍、霸王鞭等。拉花的舞蹈特点是柔中有刚,富有表现力。强烈地抖肩动作,腿部高抬稳落,再加上优美动听的乐曲,具有引人欲舞、喜闻乐见的魅力。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河北民间歌舞在继承与发扬优良传统的同时,在内容和形式上也不断改进。有的民间歌舞已逐步演变为具有时代特色的男女集体舞蹈。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追求日益急切。过去沉寂一时的河北民间歌舞被新时代赋予了全新的内涵。一大批民间艺人重拾旧爱,拂去历史的尘埃与沧桑,让河北民间歌舞的精华再一次展露芳容。

沧县舞狮已舞到京津,成为逢年过节北京、天津人的新宠。沧县舞狮在延续古朴、粗犷的传统基础上,又加入了新的表演内容和形式,在展现舞蹈技巧的同时,加入艺术表演的成分,使得沧县舞狮更具有娱乐性、观赏性。为舞狮伴奏的除了锣鼓等传统打击乐器以外,唢呐、小号等中外西洋乐器也加入其中,使得沧县舞狮显得更加热闹、欢快。为了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对民间歌舞多元化的需求,沧县舞狮的伴奏音乐甚至颠覆传统,融入了大量现代流行音乐的元素,让人耳目一新。

井陉拉花早已扭出了燕赵大地,扭向了世界,中外观众无不被这一古老且新颖的民间艺术所折服。1991 年,井陉拉花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幅度的改进,表演人员猛增至近百人,传统动作加进了跑台步,音乐伴奏加进了大鼓、大镲、唢呐,既保留了传统特色,又具有时代气息。现在每年井陉都要搞一次规模盛大的拉花大赛。目前,只有十几万人口的井陉县,专业拉花表演团体就有几十个之多,各村镇的业余拉花表演队和业余拉花表演爱好者更是数以万计。井陉人不论男女老少,人人都能上场,个个都能扭出花样,扭出时代特色。现如今,拉花几乎成为井陉县的代名词,不少人甚至是通过拉花知道了井陉。

全国河北民间舞蹈集成工作的大力开展,有力地促进了河北民间舞蹈的收集、整理与改编,使一些濒于失传的河北民间舞蹈获得了新生,也使一些基础较好的河北民间舞蹈更加焕发出生命力。河北民间舞蹈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同时具备舞蹈形式、舞蹈内容和舞蹈变化发展 3 个因素,但现在的研究侧重于形式的分析,缺乏研究河北民间舞蹈深层机制的内容。有的学者对河北民间舞蹈图像做了描述分析,对其基本类型、独特功能、审美特征、创新意识有所探讨,但有深度的研究却不多。因此,本研究拟从生活底蕴、观念意象、审美情趣的层面深入河北民间舞蹈文化意象及社会功能分析的研究,尤其是从宏观的角度、微观的视野、深入的思考、新颖的方法为出发点,使这一研究既具有学术理论的高瞻远瞩性,又有着科学实践的纵深性、可信性和前沿性,从而对河北民间舞蹈的文化意象及社会功能研究分析有更全面、更深层次的认识,并结合新时期的思想对其社会功能进行深入地分析,使其能够融入社会生活中,更好地为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服务。 yMIQLXz2TaDRpWuc8aBEGi7AmvwuXR1mtdLeVuTsRnl/Y3IvOgJcdyKyzX6oq9K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