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井陉拉花概述

拉花属北方秧歌,多流传于河北北部太行山脉,即石家庄市西南部接近山西的井陉县,是河北三大优秀民间舞种之一。拉花最早起源于民间节日、庙会、庆典、拜神之时的街头广场花会,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元和八年成书的《元和郡县志》就有记载。相传在元朝时期,民间艺人就创造了拉花这种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到了民国初年,拉花已颇为盛行。数百年来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发展,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流派,流传在井陉县境内的三大川中。拉花质朴、风韵独特,是当地群众熟悉和喜爱的民间歌舞形式,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影响。

井陉拉花在全县有多种流派沿袭。而有关“拉花”的传说也很多:一说拉花是运输牡丹花过程中形成的舞蹈,故称“拉花”;有说拉花是在逃荒中形成的舞蹈,“拉花”即“拉荒”的谐音;还说拉花舞蹈中的女角色叫“拉花”而取名拉花,等等。后人认为:井陉山路崎岖,人们行走不便,古代女人多小脚,出走需男人搀扶,而女性雅称是“花”,这样形成的民间舞蹈称为“拉花”。然而,有关拉花的历史起源远不止这些,尤其是在近几年,有关拉花的“起源”究竟是在哪里,不少人仍然各执一词,争论不断。

根据史书记载,井陉县自汉代以来就属常山郡(今石家庄市正定县)管辖。但由于地处太行山腹地,紧邻山西,百姓生活习惯多与山西相同。这里的民间生活习惯、经济需求方式和社会文化交往等方面与河北疏有来往,当地老百姓无论是外出务工或灾年避乱逃荒,都极少到所属的正定平原地区。井陉县境内老百姓世世代代都往来于毗邻山西孟县、平定、阳泉,甚而远到大同、绥远等地。在老百姓务工、避难、逃荒及迁移的过程中,家乡的歌舞也一并在这些过程中得以流传和延续。据一些拉花老艺人讲,井陉拉花在县西北部最为盛行。而该地区广大农民多往山西孟县、平定等邻近村庄去种山地,通常是年初去,到年底才回来。他们在山西学会了当地的歌舞并将所学到的歌舞带回了家乡,传给了子弟,此事至今村民尚能叙述。例如,威河西村老艺人说,该村的《渔家乐》是他祖父在孟县给地主种山地时学回来的;北寨村拉花老艺人说,该村的《模牌》是老辈人从山西学回来的。井陉拉花所唱的“年年走口外,月月不回来”,就是指去山西种地的人们。不过,这个口外不是指山西省、陕西省人民逃荒到包头和黄河河套的西口,而是指井陉县与孟县交界的神堂口。井陉县志载:“西口即神堂口、界山西孟县。”从上述艺人的口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井陉县的民间歌舞艺术与山西民间歌舞是有直接传承关系的,可以说井陉县人民的文化生活与山西是密切相关的。

经过明、清以来井陉世代拉花艺人的再创造,其表现内容及表演形式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是这种艺术质量上的不断提高、创新、改革和发展,才使得井陉拉花得以流传至今。

从明拉花传至井陉后,虽然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但从舞蹈所表现的内容和形式上仍然能看出山西的风格。例如,爱情派拉花中货郎这个角色,唱词中有“北街到西街,担子放十街”,其中“货郎担”和“十字街”的描述是不符合井陉地理环境和山村特点的,井陉农村的房屋建设到今很少出现“十字街”的布局。现在拉花表演中的“货郎”也不挑担了,而是撑弓,一种背箱串乡的卖货形象才符合井陉山区的特点。唱词中所说“十字街”和“货郎担”应该是山西河谷、盆地的人物形象与地理环境的写照。拉花是边扭边唱、歌舞并重的民间舞蹈。这样的表演方法与山西现存的民间表演仍然有些类似,从严格意义上讲应该存在一定的传承关系。

井陉拉花,除表现爱情内容之外,还有一大派别即是表现逃荒卖艺的。有老艺人称,纯属于井陉土生土长的拉花应该是“拉荒派”拉花。这种流派的拉花曾有“拉荒”的称谓,故以“拉荒派”命名。几乎所有的老艺人都提到,“拉荒派”拉花从未有过山西传来之说。据一位老艺人说,元朝时期,元人在治河西岸驻有重兵,残酷地统治并压迫人民群众,汉人被歧视而失去一切权利。为了男逃兵荒,女避奸淫,男女相依为命,化装成说书演唱卖艺的人,离乡背井相率逃荒。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民间艺人在四处流浪的过程中创造了拉花,而这种创作是在逃荒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拉荒派”拉花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的是那种凄凉、悲愤的心情。任何一种传统的民间歌舞,都不是一人一村的发明创造,它在形成中通常具有的规律,既有横向的借鉴吸收,又有纵向的传承变革。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断加工、改造才能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由初具雏形到日臻完善。从现在拉荒派拉花在艺术成就上高于爱情派拉花的情况来看,正说明了这个规律。

如今的井陉拉花早已不再只是男女表达爱情和逃荒生活的体现,生活富裕的井陉人早已将拉花这门古老的艺术赋予了全新的内涵。从拉花艺人新编的唱词就可以看出:“井陉拉花遍地扭,风格独具韵味深;”双肩抖得星辰闪,二臂扭得日月明;撇脚吸腿雁南飞,翻腕拧肩凤钻林;大花伞滚得风调雨顺,太平板敲得四季享太平;霸王鞭舞出祥和路,小花篮挑回个六合同春。井陉拉花遍地扭,风格独具韵味深;长驱关外夺大奖,横跨长江摘“群星”;怀仁堂里彩蝶舞,开国元戎赏春风;拉花妞妞进首都北京城,井陉拉起延安宝塔情;进山城重庆留盛誉,世博会惊呆了中外友人。梅开五福地,花绽七彩虹;乡韵曲之本,乡风舞中魂;乡音不绝万年欢,陉山奇秀腊梅红。”

新中国成立以来,井陉拉花经过多次发展继承,享誉国内外,屡创辉煌:1957年,井陉拉花首次进首都北京,在“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中荣获二等奖,并在中南海受到了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朱德、周恩来、董必武等人亲切接见;1979 年,井陉拉花再次进京参加了“庆祝建国 30 周年全国文艺调演”,荣获创作、表演二等奖;1991 年,井陉拉花以全新的表演形式出现在沈阳“全国优秀秧歌大赛”的赛场上,荣获最高奖“优胜奖”。同年,应邀再次赴京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拍摄的“1992 文化部春节晚会”;1996 年,井陉拉花以庞大的表演阵容参加了“全国第六届群星奖广场舞决赛”,一举夺得全国社会文化领域政府部门最高奖“群星奖”金奖;2004 年,井陉拉花又参加了“第六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并再次荣获金奖。多少年来,尤其自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井陉拉花日渐兴盛,迅速发展,应邀重大演出接连不断。如今,井陉拉花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神州各地。中央电视台等众多新闻媒体纷纷向全国及海外多次播放、宣传、介绍井陉拉花,使全国观众及海外朋友能够不断品尝井陉拉花这种精神食粮中的美味佳肴。目前,井陉拉花出国在即,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

井陉拉花在 2006 年被国家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拉花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已成为专家关注的焦点,井陉拉花以其深刻的思想情感内涵、丰富的艺术底蕴及其旺盛的生命力,在河北民间舞蹈艺术,甚至文化艺术领域都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图 3-1、图 3-2)。以其独特的舞蹈风格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是井陉民间艺术炫丽的瑰宝。在井陉每个村子,甚至是村子里每个大队都有自己的拉花队,每到盛大节日,无论是娶妻生子还是出殡下葬,一定少不了拉花的身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它不断革旧改新、包容并举,以致不断传承弘扬,经久不衰。它既高雅、柔美、深沉,刚健、张扬、热烈,又流露悲凉,以其丰富的艺术特色扎根沃土,自古以来就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是河北省乃至全国颇负盛名的民间舞种之一。本书在调查走访的基础之上,对井陉拉花的起源、历史背景、表演形式、艺术流派、演出形态、艺术特点、传承发展、社会依存和组织形式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力图呈现出井陉拉花的发展的足迹。

图 3-1

图 3-2

一、造型

井陉拉花在表演艺术上不断革新、创造,使它登上了艺术的顶峰,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喜爱。例如,在道具的运用上,吸收了官伞、花瓶,花篮等物,丰富了拉花舞队的表演形式;在扇子和四块瓦等道具的运用上,不断改进和增加了花样,美化了拉花的表演舞姿,使拉花由简到繁、由粗到精,逐渐趋于成熟和完美。

井陉拉花的表演形式有 2 种:一种是行进间表演,称为“过街”,表演队形比较简单,变化较少,以整齐一致为标准。例如,“一字长蛇”“二龙并进”“龙摆尾”和“单对花”等;另一种是在广场或街头、院落表演,称为“打场子”,是井陉拉花的主要表演形式之一,能够充分发挥表演者的技能技巧。拉花舞队多以“过街”形式绕场一周自行打场,随后整个拉花舞队队形变化多种多样。例如,“四老观花”“莲花吐艳”“藕芦阵”等较为复杂的队形。之后“伞”与“包”“板”与“鞭”分别做双人表演,反映出人民群众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

传统的拉花表演形式多为 3 男 3 女,6 个角色为一队,据艺人介绍有“六合同眷”之意。男的第一人扮为老翁,左手擎伞,右手执扇,以道具命名,叫做“公伞”。女角第一人扮为彩婆,身背“包袱”,右手执扇,叫做“背包”,与“公伞”为一对。男角第二人扮青年男子,双手各握两块竹板,叫做“太平板”或“四块瓦”。女角第二人扮为青年女子,左手执霸王鞭,右手执手绢,叫做“霸王鞭”,与青年男子为一对。男、女角色的第三人,分别扮成少男、少女,为一对,皆左肩扛花瓶,右手执扇,女角左手小指上加挂手绢均称作“挑瓶”。也有以“货郎”代替“公伞”的(其他角色不变),左手擎弯弓形货郎架,上挂各色绒线,右手执货郎鼓,这种以“货郎”与“背包”为主角的拉花舞队,简称“卖绒线”,多演唱一些爱情歌曲。另外,还有用“霸王鞭”“太平鼓”取代二“挑瓶”的或由“铜钹”“八角鼓”1 丑、1 小生,4 个“四块瓦”,4 个“霸王鞭”,成为一支拉花舞队,此种表演形式舞蹈动作较为简单。

二、艺术特征与风格

在众多的河北民间舞蹈中,井陉拉花的艺术风格、表演形式、舞蹈魅力具有极其鲜明的个性,通过拉花舞蹈表演者的姿态屈、仰、俯、撇,拉花舞蹈动作的拧、晃、转、碾,拉花舞蹈韵律的鲜明对比等,都是全部角色所共有的贯穿于整个了拉花舞蹈的全过程。

井陉拉花舞蹈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可以概括为脚撇碾、膝屈伸、腰拧晃、肩滚转和臂点推。“脚撇碾”是指井陉拉花舞蹈运动过程中,当一只脚在前着地时,双脚跟同时碾地,使双脚脚尖向外撇开。“膝屈伸”是指井陉拉花舞蹈运动过程中,双腿要始终保持同时屈伸的动态,屈与伸的交替,伸是短暂的,屈始终居于主导地位,而当双膝变换位置时,就需借助动力腿有含有颤的用力蹬地去完成整个舞蹈动作,这是构成井陉拉花舞蹈动作持色的重要因素之一。屈膝虽是井陉拉花的重要动作特点,但含胸、弓背、前府、后仰、屈肘、扣腕、肩跨互靠等也是形成井陉拉花舞姿中“屈”的形态的重要特征。“腰拧晃”是指井陉拉花舞蹈动作在迈步的同时,腰部要与动力腿做反向拧转,有时还要在拧腰的同时,带动胯部晃动。还有时在动力腿吸腿,同侧的跨、肩的互靠挤压(将胯上提,肩下沉,两者尽量往一起靠拢)身体向同侧倾斜的舞姿。肩的“滚转”与臂的“点”“推”是相互连贯的。也就是说,井陉拉花舞蹈的臀部动作与肩部动作是统一体中的两个不同部位,肩是臂的发力点,臂在肩的带动或支配下舞动。这些在“前滚肩”“后滚肩”的动作中表现得十分明显、突出。把上述各部位舞蹈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便构成井陉拉花舞蹈的整体动作风格特点。而构成井陉拉花韵味的是脆与韧的紧密结合,“脆”与“韧”在上肢主要表现为肩部“滚转”的急起、骤停与双肩在肩的撩转停止之后,仍继续运动。下肢则突出表现在膝部屈伸时力度的对比,这种韵律内在的感觉是力的对抗,而外在显现却是和谐一致的。在井陉拉花舞蹈整个动作过程中,身体就像被一根弹性很强的橡皮绳抻着一样,力度强时伸长,力度减弱或消失又会收合,以此构成井陉拉花舞蹈动作顿而不断、行云流水般地连接。“井陉拉花走不动”便是群众对拉花韵味的生动、形象的概括。

在井陉拉花舞蹈中,气息的运用也很重要,强调身体向上时,急吸一口气,给人以明显的提气感,身体下落时则缓慢吐气。在这里气息的功能不仅作用于生理,而且强化了井陉拉花舞蹈表演者的情绪、动律和韵味的个性。通过正确呼吸的运用,能增强井陉拉花舞蹈表演者内在感情的表现力,有利于抒发不良情绪,并增强艺术感染力。但因井陉拉花需要的角色不同,性别、年龄的差异,男性上身动作较女性幅度大、力度强。而女性双膝屈、伸的幅度又比男性大。尤其是“背包”,尽管所有动作皆与“鞭”“瓶”相同,但因其是井陉拉花舞队中的主角,故其动作幅度、力度又都比“鞭”“瓶”夸张。

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断发展、变化,井陉南正河东村拉花凤格的变化适应了时代的需求,代表了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不再突出强调井陉拉花舞蹈动作的力度和韧性,而着重于井陉拉花舞蹈动作幅度舒展、大方、稳犍、优美,历经三十多年的变化,逐步形成了井陉拉花的新风貌。

三、服饰

井陉拉花的舞蹈服饰与其他河北民间舞蹈的服饰有很大区别,截然不同。井陉拉花的服饰比较复杂,各个流派都有自己的服饰。在服装上,男子服装与蒙族服装相似,上身内穿白色衬衣,外套深蓝色坎肩,下身穿天蓝色筒裤,腰系板带,胸边、底边和板带上镶绣着金色万字花边,看上去古朴刚建,豪迈大气。女子服装则为古代汉族服饰,井装饰以“柑脸谱”,为枣红色高领、偏襟、短袖式上衣,镶亮片花纹,胸侧黑补襟口绣有白色梅花。黄色乔其纱,绣有红梅图案,透明柔软,飘洒自如。下身穿裤脚绣有白梅的粉色女裤,相互成套,合体得当,充分显示了东方女性的身段曲线之美。传统井陉拉花舞蹈的表演形式多为 6 人或 12 人,取“六合同春”之意。6 个角色一律穿着清代平民服装,至今乃然保持着这种传统井陉拉花舞蹈的服饰。之所以如此,很可能是在井陉拉花形成初期,河北民间舞蹈漂亮的服饰尚未在地处太行深处的井陉县广泛流传。由于经济困难,募集不到更多的钱财为井陉拉花舞蹈制作专门的表演服装,表演者只好穿个人或家中最新、最好、最美的衣服。为了区别于生活装,在腰间系上一条彩色撘包或彩绸。20 世纪 40 年代,虽然有的女角色发饰上小有变化(如梳戏曲旦角大头),但在“祖制不能变”的封建思想影响下,未动根本,长期保持着井陉拉花舞蹈表演者自身“行头”的传统习惯,年深日久,相沿成习,这种服饰便沿袭下来。

四、道具

井陉拉花的道具是流传在汉族民间舞蹈中通用的道具,如伞(图 3-3 ~图 3-5)、彩绢(图 3-6)、彩扇(图 3-7)、鞭、太平板等。演员手执的道具,也各有意象征意义,如“伞”象征着风调雨顺,大吉大利;“太平板”象征着天下太平,国泰民安;“花瓶”象征着平安幸福,美满安康;“霸王鞭”象征着文治武功等 。这些象征着幸福安康、吉祥如意、风调雨顺、天下太平的道具大多保留下来。在此基础上各种井陉拉花舞蹈则均根据自身舞蹈特点的需要而增设不同的道具。例如,庄旺拉花“货郎担”,表现的是货郎卖绒线的故事,就根据自己角色的需要而加入货郎鼓、货郎架。又如南平望拉花“送美人”,表现的是护送美女入宫的故事,加入化装匣以供美女梳洗打扮。但大多数的井陉拉花舞蹈中有着一种在其他河北民间舞蹈中不多见的道具——花瓶。

图 3-3

图 3-4

图 3-5

图 3-6

图 3-7

五、音乐

(一)特点

井陉拉花的音乐作为参加民间祭祀活动的音乐是“舞与歌奏合一”后形成的特定音乐。传统拉花音乐多为宫、徵调式,其次还有商、羽调式,节奏偏慢,只是配以一些简单的打击乐伴奏,特色伴奏乐器有掌锣等,节奏大多为 4 /4 拍。融宫廷音乐、佛教音乐、河北吹歌于一体,音乐曲调优美动听、刚而不野、抑扬顿挫、悲而不泣、柔而不靡、古朴典雅、华而不浮,与井陉拉花舞蹈动作风格的深沉、刚劲、含蓄、刚健、沉稳、豪迈交相辉映,造成声容兼备,浑然一体,在听觉和视觉上高度的统一,给人以极大的享受之感。

井陉拉花的音乐用文雅的膜笛与大管子合奏,在音色上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淳朴、简洁的主旋律与变换音较多的二声部做复调演奏。例如,角色间你言我语,抒发情怀。在旋律上形成戏剧性的对比,以大管子为主奏乐器配以音色清澈的云锣、尖锐的堂子和小镲。云锣又以其多变的旋律,为乐曲增添了许多华彩。主旋律、二声部、打击乐,各声部之间,互相照应,独自发挥,避免了呆板的大齐奏。

井陉拉花舞蹈的音乐分器乐和歌曲两部分。起初歌曲由表演者边舞边唱,但因井陉拉花舞蹈动作幅度大,力度强,表演者边唱边舞,表演起来有些吃力,故多以器乐代替,因而逐渐取代了歌唱部分。器乐曲以大管子的粗犷、悲凉的音色,浑厚纯扑的音调,与井陉拉花舞蹈的深沉、内涵、刚健、豪迈风格交相辉映,乐、舞融合,浑然一体给观众以视觉和听觉的高度统一。深刻体现出了井陉人民的心理特征,成为井陉拉花艺术风辂特征的一部分。倘若没有大管子和它那独特的演奏风格,井陉拉花舞蹈便会黯然失色。困此,井陉人民索性把它视为一个独立的乐种,称之谓“井陉拉花音乐”。

(二)乐队

井陉拉花的乐器有大管、小管、膜笛、笙、龙头二胡、三弦、四股弦、敲琴、云锣、小镗子、小镲、扁鼓,乐队成员达 20 余人,现在多为单件乐器,仅 9 人组成乐队。井陉拉花的乐曲由曲牌和民歌组成。它的曲牌约有十几首,如《八板》《雁南飞》《万年欢》《爬山虎》《春夏秋冬》等曲牌。《八板》这个曲牌被各村拉花普遍使用,艺人称“踩着八板扭拉花”。

六、代表作品

井陉拉花演唱的歌曲中,有一曲《大过门》歌中唱道:“大清国锦乾坤,嘉庆皇爷是明君,明君登基坐了殿呀,太平年…”歌曲在歌颂了黄帝之后,笫二段歌词便是讲述冀中大水灾中,灾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生活毫无保证,妻离子散的情景。井陉拉花的主要代表是东南正拉花的《六合同春》。“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庄子、齐物论》)成玄英疏:“六合,天地四方。”可见,六合四方就是天地四方同迎春回。类似这种的民间艺术,虽在别的地方也有一二,但无论从角色扮演,还是内容的表现形式上,都与《六合同春》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 ovrqtB/4aY0ftKTJ6z1UG+y0wN2s5kjldc6iurqx+uwKkz5er5ZM75rROjUf/t9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