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1 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制胜要素概论

3.1.1 运动员竞技能力概述

3.1.1.1 竞技能力的含义

“竞技能力”一词,英语称Performance Ability,德语称Leistungs Fahikeit,日语称竞技力,其含义为运动员参加训练和比赛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是运动员技能、体能和心理能力的综合,亦被称为运动能力

竞技能力是运动员取得优异比赛成绩的核心、基石和主要影响因素。运动训练的基本任务在于通过合理组合和科学优化各影响因素,使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在比赛中予以充分发挥。运动训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发展运动员竞技能力,来实现运动成绩的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运动员具备的竞技能力及其在比赛中的发挥质量、比赛对手竞技能力及其临场发挥,以及比赛成绩的评定等3方面因素的影响。鉴于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核心地位,成为运动训练一般理论和专项理论及训练实践研究的重要内容。

3.1.1.2 竞技能力的构成要素

对于竞技能力的构成要素,不同时期的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德国、俄罗斯和我国学者的观点。

(1)德国学者的观点

前民主德国运动训练学专家哈雷博士等在《训练学──运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学导论》的研究中指出,竞技能力有赖于运动员的身体能力、技术和战术的熟练性、智力以及知识和经验,竞技能力的发展速度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和制约(Dietrich Harre,1977)。

前民主德国另一位著名运动训练专家葛欧瑟博士则认为:运动员运动水平的现实状态包括素质、技术和心理3个方面的因素(Grosser,1987)。

(2)俄罗斯学者的观点

俄罗斯较有影响力的运动训练学教材——《运动训练的体育理论与方法》指出,“训练水平”的含义,通常是指在训练的影响下,运动员机体内发生的生物适应性改变(功能的和形态的),并表现在运动员从事训练能力的变化。显然,在这一定义中,未提到训练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的运动成绩。考虑到这一点,所谓训练水平应该是运动员在所选的运动项目中,具有达到一定运动成绩的潜在能力,这种能力表现为运动技术水平、体力、战术、道德意志和智力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越高,工作能力越强,成绩也越好

(3)我国学者的观点

1983年,过家兴等认为,训练水平包括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机能和运动素质、专项运动技术和战术、训练品质和意志品质、智力发展水平等。这是我国学者首次较为全面地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相近概念给出的定义。

1995年田麦久等首次全面完整地给出了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的系统框架(图3-1),并较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竞技能力构成、竞技能力构成因素的表现及决定竞技能力构成因素基础条件。

图3-1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田麦久、刘大庆等,1995)

以上研究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因素做出了具体阐述:运动员的体能通过其速度、力量、耐力等基本素质表现出来。其中,运动员各种素质的基础条件是其形态和机能。运动员的技能集中表现在运动技术和竞技战术两个方面。运动技术水平的高低通过运动员动作质量及技术稳定性两个方面来判定。竞技战术包括自身体能、技能及心理能力的发挥;在规则允许范围内干扰对手竞技能力的表现;对竞赛结果评定行为施加合法的影响3个组成部分。其中,运动员的协调能力是掌握合理技术动作的基础条件,而运动员的智力水平、知识水平则影响其战术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运动员的心理能力集中表现在竞技意志和参赛情绪两个方面。参赛情绪由运动员情绪的动员、情绪的控制构成;竞技意志由运动员的自觉性、顽强性构成。其中,参赛情绪的基础为运动员的个性特征、知识;竞技意志的基础为运动员的性格与动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技能、体能和心理能力3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竞技能力结构反映了竞技能力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3.1.2 运动竞赛的制胜要素概述

运动竞赛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过程包含多方面的因素。运动员和教练员在竞赛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身体、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水平,就必须全面、准确、及时地把握和控制这些因素,从而掌握比赛的主动权、夺取比赛的最后胜利。

人们通过参加比赛达到“为国争光”和“自我实现”的训练目的,其动机具有多重性、复杂性。竞技的本质就是“取胜”,这里又包括战胜自我和战胜对手两种情况,这是参加各类比赛的直接目的和原动力。科技的渗透和科学训练的普及,加上市场因素的刺激使现代运动竞赛日趋激烈。随着竞技水平的提高,影响运动员水平发挥的因素日益复杂,制胜过程难度加大。制胜因素可以分为参赛的有效组织系统、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储备、制胜规律与制约关系、教练员指挥艺术、竞赛环境以及裁判员的道德水平和业务水平等多类别、多层次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导致竞赛结果的不确定性,使运动员制胜的或然性加大。

教练员、运动员参加竞赛的最基本、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取得竞赛的胜利。为了取胜,参赛各方以不同形式创建了自己独特的制胜系统。竞赛实际上就是不同制胜系统之间整体效应的较量。尽管各制胜系统之间不尽相同,但基本上包含有以下5个方面的因素。

3.1.2.1 参赛的有效组织

这是运动员参赛的前提条件,不管是专业运动员还是其他形式的参赛选手,要有良好的运动能力和参赛水平,都需要一个稳定的组织系统及其强有力的支持。在我国各类运动队中,有效的组织系统包括国家体育总局及其项目管理中心、各省市体育局和行业体育管理部门。对于参加重要的比赛,只有物质上的支持是不够的,还需要专业化的组织水平和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参赛水平的提高。

3.1.2.2 运动员竞技能力储备

从静态来说,运动员竞技能力储备可以分为心理能力、技术水平、战术能力、体能水平和智能水平,随着比赛的序列化和多样化,动态因素的积累对运动员参加密集型的赛事越来越关键。参赛经验和动态恢复能力则成为连续参赛获胜的核心因素。运动员在其不同的竞技水平和参加不同级别的比赛时,需要不同的竞技能力储备。从近年的大赛来看,专项体能和技术的有机结合成为制胜的基础储备,而战术、经验和心理适应能力将构成制胜的关键储备。

3.1.2.3 制胜规律与制约关系

要成功参赛首先就需要了解每个项目的制胜规律和制约关系。参赛各方为了在竞赛中战胜对手,获取优异成绩,就必须认识、遵循和利用竞赛中存在的客观规律,即制胜规律。参赛各方制胜系统在比赛中所处的必然的制约关系就构成不同制胜系统的本质关系。为了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参赛者必须在规则允许下,尽可能在各方面制约对手。现代竞赛的日趋激烈与科学技术在竞赛活动中的渗透,已赋予这种相互制约关系以更广泛的范围、更复杂的内容和更多样的形式。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竞赛中的制约关系进行不同的分类。

(1)按竞赛主体分类:可以分为双方运动员之间的相互制约,双方教练员之间的相互制约,一方教练员与另一方运动员的相互制约等。

(2)按制约的内容分类:可以分为技术制约、战术制约、心理制约、智能制约等。

(3)按制约的形式分类:可以分为直接制约,如球类运动员在比赛场上的相互制约;间接制约,如田径、游泳运动员在比赛场上的制约。后一种制约关系表明参赛各方在技术上不会相互干扰,仅在心理上互相制约。

(4)按竞赛过程的时序结构分类:可分为赛前制约和赛中制约。

(5)按制约范围分类:可分为整体制约和重点制约。

3.1.2.4 教练员指挥艺术

科学训练所积累的能力储备如果没有教练员在比赛全程的艺术指导,运动员很难表现出理想的竞技水平。因此,教练员的指挥艺术是成功参赛的重要制胜因素。这里包括教练员在训练中所进行的专门的战术针对性训练、指挥语言的艺术和临场调控运动员情绪的能力、表扬与批评、表情与动作等综合施加在运动员身上的促进因素。

3.1.2.5 竞赛环境

竞赛环境由“人为”与“自然”两大方面的因素构成,竞赛环境又从两方面给运动员造成影响:一是积极的促进,二是消极的干扰。如何不受或少受干扰的影响,已逐渐成为保证运动员在现代竞赛中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国内外竞赛实践已多次提供了例证,不具备较高的抗干扰能力,很可能导致比赛失败。1983 年在世界田径锦标赛上,朱建华就是因为没能排除场上出现的意外扰乱而未能登上世界冠军的宝座。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我国女子网球双打运动员李婷、孙甜甜和男子划艇孟关良、杨文军都是在较好地适应赛场环境的基础上获得奥运会冠军的典范。

3.1.3 运动竞赛的制胜系统概述

随着运动水平的提高,竞技成绩日趋极值化,因此,只对运动竞赛的制胜要素分析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竞赛的制胜系统才可能充分发挥运动员水平,使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较好地转化为参赛水平。只有将竞赛制胜因素有机地组合起来才可能建立起系统制胜的思维。要建立起制胜系统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3.1 精心安排赛前训练计划

按照机体应激理论,运动训练是对运动员进行的生物学改造过程,而比赛主要是运动员参赛的表现过程。赛前训练是运动员生物能力向参赛能力转化的重要阶段,如何将一般准备期、专项准备期积累的体能、技能和战术能力通过赛前训练进行专项整合来满足参赛的需要是其主要任务。赛前计划的重点包括专项训练的手段、超过比赛负荷的高强度训练、多种竞赛促进方法、专项体能的保持和提高、集体项目战术能力的训练等。在运动员赛前体能训练中专项力量训练可以起到整合其他素质的作用,需要在训练中改变过去调整状态的做法,通过合理的训练结构,在保持负荷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注重专项薄弱环节的负荷强度。

赛前训练计划的完成质量将直接关系到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培养。时间跨度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有所不同,一般通过4~8周可以形成一个竞技高峰。以无氧代谢为主的速度和爆发力项目,赛前训练时间稍短些,而以有氧代谢为主的耐力性项目训练时间则稍长,介于二者之间的混合代谢项目时间跨度适中。

3.1.3.2 构建个体化竞赛系统

现代竞赛的数量剧增,“以赛带练”对提高训练的强度和训练质量、促进运动水平的提高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过多地参加比赛对运动员参加大赛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何选择比赛,如何创设个体化竞赛系统,将对运动员成功参赛产生重要影响。在备战最近几届奥运会期间,我国很多项目通过系统的赛制改革形成专项的竞赛体系,国家队结合备战国际大赛的需要创设个体化竞赛系统,建立起全程的竞赛考量方法和手段。众多的赛事形成了国家皮划艇队特征鲜明的个体化竞赛系统,有效地促进了我国运动员在参加大赛时的发挥。

3.1.3.3 制订好整体参赛方案

每个项目的参赛规律是不同的,掌握专项参赛的特殊规律将对形成运动竞赛制胜体系奠定基础。表面上看是运动员在赛场上比赛,其实场下比的是教练员的智慧和能力,从更广的范围看是组织训练群体的实力较量。比赛正如打仗一样,《孙子兵法》中说:“多算胜,少算不胜。”这里的多算就是实力分析对比和作战计划的详略对双方较量结果的影响。所以,要想成功参赛需要周密的、详细的、操作性强的计划。计划的层次性、阶段性和系统性将直接决定着参赛方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战性。近年来,竞技体育界十分重视参赛方案的制定和总结,有的运动队采取拉菜单的形式、有的队伍制订程序化参赛方案、有的队伍从大处着眼制订参赛的战略计划,从小处和细节着手制订具体的作战计划。

从我国许多成功参赛的运动项目的经验中可以总结出制订参赛方案的原则,都有这样的特征:超前性、全程性、系统性、多元化和过程性。当代运动队参加大赛的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中科研、医务和教练三位一体的参赛群体构成了参赛团队,因此需要分层次地制订参赛方案,不能仅仅停留在教练员和运动员层次上。在每一个角色参赛方案中需要穷尽有利于运动员发挥水平的所有因素,其中包括参赛的目标与任务、参赛选手的选定、对手分析、赛前训练要点(负荷量度的规划、全程结构模型设计、主要训练方法和手段、训练质量控制)、日程安排、战术部署等。

3.1.3.4 做好参赛的动态调控

教练员自身的参赛经验对运动员的成功参赛是至关重要的,这主要是由于运动员在比赛中容易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或自闭状态,很难发现自己在比赛中存在的问题。运动员能尽快适应竞赛环境,不仅能使自己在比赛中正常发挥竞技能力水平,而且还可挖掘出更大的潜能,从而达到“超常发挥”。如何动态调控运动员参赛状态对比赛至关重要。

运动员适应竞赛环境依据项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体操、武术(技击除外)、跳水、花样滑冰、艺术体操等项目中,适应竞赛环境的目的是保证动作完成的稳定性。而在田径、游泳等项目中,适应竞赛环境的目的,除了高质量地完成动作外,还要求尽量发挥运动员的体能。至于球类、击剑等项目,除上述两个目的外,还要达到使自己的战术行动更有效的目的。

有研究曾对足球项目中比赛环境对比赛成绩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尽管技术、战术、身体和心理素质这四项因素的水平高低决定着比赛成绩的好坏,但比赛环境(主要指主场或客场)对比赛成绩的影响同样是十分明显、不容忽视的。这位科研人员在对 1964—1987年前联邦德国足球联赛材料进行了分析后发现,在总计7 212场比赛中,主队胜4 032场、平1 760场、负1 420场,进球15 078个,失球8 794个。与客队相比,主队的取胜场数相当于客队的2.84倍,进球数相当于客队的1.71倍,而失球数仅是客队失球数的58.3%。究其原因,主要是主队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以及以逸待劳等优势。尤其是众多如痴若狂般主队球迷的鼓动,更是对运动员最好的心理动员,有利于运动员体能和技术的充分发挥。

引导运动员快速适应竞赛环境能力的方法有多种。例如,对于因时差造成的竞赛环境问题,教练员可以采取积极主动的适应时差的方法,在赛前训练中就可以进行适应性训练,在出发前根据时差进行提前和延迟性适应,利用飞机上睡眠和到达目的地后就进行训练的方法进行快速适应。

纵观一些项目的比赛,如篮球、排球、田径、游泳等,运动员如果在本国或本地区参加比赛,往往可能获得更优异的成绩。为此,可以启发我们做两方面的思考。

第一,教练员、运动员应尽可能利用有利于自己的比赛环境,为创造优异运动成绩获取环境方面的优势。当然,“有利的”比赛环境不仅限于主场,而且也包括气候、地理位置等。如足球比赛时适逢天降大雨,一方习惯于打“水”球而对方不太习惯,习惯方就应利用这种环境来争取胜利。

第二,管理人员(包括竞赛管理人员乃至各级行政管理人员)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努力为本国或本地区运动员创造有利的竞赛环境,如主动承担各种运动会,以赢得主场之利 XmSo9y1TbiZpuIwOaxeYxWXAy8KTI4mhOOFx90lESiukNf30qagfcSqk1Aem5ay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